略论《赵氏孤儿》中的史学精神和人文力量

时间:2022-07-17 11:05:03  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史记》中的《赵世家》为背景展开,分析、探究《赵氏孤儿》作为《赵世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从古籍史料、历史背景、作品内核等方面入手,分析总结作品所蕴含的生命力,从而引发对于该作品史学精神和人文力量的探查,指出其成功之处正是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忠义文化的历史精神和赵文化中慷慨悲歌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 《史记》;《赵氏孤儿》;史学精神;人文力量;赵文化

纵观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各个诸侯的《世家》,其中《赵世家》一篇占据了最长的篇幅。全文洋洋万言,瑰丽华美。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似群山峰峦,云霞浮动。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人更加深切地领悟到了赵文化的精神内涵。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无疑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正是以此故事为底本。

当代史学家沈长云先生指出:“晋国史乃至春秋历史上不少重大事件都是与赵氏祖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赵氏是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卿族。赵氏通过其在晋国政坛上的活跃,自亦影响到春秋时期的霸主政治。”①可见,赵氏孤儿正是春秋晋国赵氏家族的代表性事件。仅就《赵氏孤儿》史迹来讲,主要有《左传》与《史记》之别。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无道,素与大臣赵盾有隙,赵氏家族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君臣之间的矛盾以及“庄姬之谗”。赵氏家族惟一幸免者赵武由于其母庄姬和韩厥的保护才免遭杀戮,随母住在宫中长大成人,并继承赵氏基业。而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与《左传》中的记载多有不同,以近乎传奇的搜孤、救孤的故事为主线,主要人物增加了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等人,赵氏灭族原因载为“屠岸贾作难”,赵氏孤儿得到程婴、公孙杵臼的拼死相助,方得幸免,其后赵武随程婴隐匿山中15年,赵武在韩厥和晋景公的帮助下,重获封地,而后程婴见功业圆满,遂自杀而终。

其中史实考证,当以郝真良、孙继民所撰《“赵氏孤儿”考辨》较为中肯。文中指出:“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时代,在当时社会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大势力,即周天子为首的周王室,各国诸侯为首的公室和各国内部的卿大夫。这三种势力之间,各诸侯之间,以及各国内部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分化和组合,构成了当时新旧贵族之间展开斗争的基本格局。这些矛盾和斗争,在春秋时期的各个阶级表现不尽相同。初期主要表现为周王室同诸侯之间的矛盾;中期主要表现为各诸侯之间的矛盾;后期主要表现为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在晋国,卿大夫同晋公室、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斗争尤为明显。晋文公时期称霸中原,这既是对诸侯斗争的胜利,也是对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削弱。晋文公之后,随着私家势力的发展,卿大夫对晋公室的矛盾、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日益纷繁复杂,错综交织。晋景公时期赵氏族诛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可以说,赵氏族诛是晋国内部卿大夫各集团之间矛盾的一次公开冲突,也是晋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②

纪君祥,一名天祥,生平事迹不详。钟嗣成《录鬼簿》说他“配李寿卿、郑延玉同时。”所撰杂剧6种,今存《赵氏孤儿》1种,另《松阴梦》有残曲存于《雍熙乐府》等曲籍中。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主要依据《史记》敷演而成,但情节上作了较多改动。剧本写春秋时晋灵公昏聩不君,武将屠岸贾擅权,将大臣赵盾满门抄斩,其子驸马赵朔亦被逼自杀。赵朔妻在幽禁中生下赵氏孤儿,被赵朔门客程婴偷带出宫。屠岸贾得知后,下令屠杀全国所有半岁以下婴儿。程婴为保赵家骨血,与退休老臣公孙杵臼商议,将自己的儿子送给公孙,顶替赵氏孤儿,然后出首,揭发公孙收藏了赵氏孤儿。结果程子被杀,公孙自杀,程婴被屠岸贾收留为门客,所携赵氏孤儿也被屠岸贾认为义子。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之以真相,终于报了大仇。

《赵氏孤儿》流传至元代,显然成为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经典剧作。《中国戏曲概论》中指出:“自杂剧有十二科,而作者称心发言,不复有冠带之拘束。”③故此,赵氏孤儿中的许多史学人物便走入了文学的长廊。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而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下令杀全国的小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使他成为邪恶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宠信,掌握了大权,这就使得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为救护无辜而进行的斗争特别艰巨,甚至要以牺牲生命和舍弃自己的后代为代价,从而构成了全剧惨烈悲壮的基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媾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袁行霈先生提出在对《赵氏孤儿》的研究中,曾涉及作者写作本剧是否有反元复宋的民族意识的问题。宋王室自认是春秋晋国赵氏的后裔,因而对保存赵孤的程婴、公孙杵臼等多次加以追封。南渡之际,徽、钦二帝被掳,赵宋王朝风雨飘摇,“存赵孤” 更被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政治意义。宋室覆亡之后,人们仍把一些忠臣义士、遗民故老反元复宋的行动直接与历史上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保存赵孤的行为相联系。如文天祥曾写诗赞扬抗元忠臣家铉翁云:“程婴存赵真公志,奈有忠良壮此行。”可见,“存赵孤”一事,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确是一个敏感的、具有强烈政治暗示的话题。百姓们已经将赵氏孤儿与大宋赵氏君王在民族感情上自然地联系了起来。正如著名历史学者余英时先生所说:“史学、史家与时代,都有密切的关系,没有一个历史学家可以完全脱离时代。爱国是一种道德,一谈爱国就卷入情感了。”④我们虽然难以考察纪君祥撰写此剧的真实动机,但在宋亡不久的元代舞台上演出这一历史故事,而且让主人公高唱“凭着赵家枝叶千年咏”“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名垂青史、万古留芳”等曲辞,至少在客观上与当时广大汉族人民普遍存在的反元复宋的思想情绪是相吻合的。虽然此剧具有民族意识的一面,但仍然具有呼唤正义,为正义的光辉讴歌一面。

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指出:“人认识过去,这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实际上,社会的每一个人对古代都有一定的兴趣。许多人对评书、演义和这一类的戏都感兴趣,即是说明。”⑤赵氏孤儿在百姓当中有这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是人们对于历史精神的兴趣所在。不论《赵氏孤儿》如何产生、流传,不论其内核与附加意义的增减,其忠义慷慨的历史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正是基于这种忠义慷慨的历史精神,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曾对《赵氏孤儿》进行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此剧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赵氏孤儿”也成为国粹京剧的经典曲目之一。而上溯根源,此剧本事迹虽然散现于《左传》《国语》《说苑》《史记》,但归根结底还是始于司马迁的如椽妙笔。

赵氏孤儿的故事由于民间传说和话剧戏曲的传播,早已为人熟知。但最早完整记述这一故事的正是《史记•赵世家》。但这个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学者们纷纷指责它并非信史,古人、今人都做出了很细致的考证。如果仅从史学角度而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正如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史记》的评论:“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⑥在鲁迅看来,《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同时也是一部文学杰作。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可能是作者虚构,或者是“全采战国传说”的传闻。以虚构或传闻为史实固然不合史法,但从文学角度而言,恰是绝佳的创作。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集先秦史学大成的时代,同时又面临着古史难稽、诸史纷纭的困难。司马迁既“原始察终”,考证史籍;又“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以说,“赵氏孤儿”也只有在司马迁的时代、只有在司马迁的笔下才能横空出世,泪洒千古。“赵氏孤儿”的故事,绝不会因为其史学的存疑而损其人文价值的丝毫。这是因为“赵氏孤儿”所体现出的史学精神和人文力量正是司马迁所追求不懈的著书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赵氏孤儿》的人物形象塑造并不是简单的符号化,而是有血有肉的具有历史真实感的活剧。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但他们性格的完成,并不是标签式的抽象道德观念的外化,而是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显的,因而显得真实感人。例如程婴,最初受托救护赵孤时,还是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孤,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一个升华的过程。在剧本第三折,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试其真伪。程婴为保住赵孤,既要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特别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孤的程子剁为三段,这都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精神重负之下。而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强忍悲痛,始终不露破绽。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燕赵自古多慷慨。正如孙继民先生所总结的那样:“赵地悲歌慷慨的风俗沿袭相当久远,班固《汉书•地理志》所概括的赵、中山之风俗除文字略简练外,主要内容与《史记•货殖列传》大同小异。”⑦《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中说道:“(赵)丈夫相聚游戏,悲歌忼慨。”曹植在《白马篇》说道:“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开篇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苏东坡也说过类似的话:“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清朝黄遵宪在《慷慨》诗中说道:“慷慨悲歌士,相传燕赵多。”

由此观之,讲诚信、重然诺、轻生死、知恩厚报、义酬知己、大节不毁,这些都是赵文化当中忠义慷慨精神气质的集中表现。《赵氏孤儿》的成功之处正是代表了赵文化的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精神。

注释:

①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页。

② 孙继民、郝良真:《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③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④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22页。

⑤ 李学勤:《李学勤说先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⑥ 吴俊编校:《鲁迅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页。

⑦ 孙继民:《河北经济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作者简介] 景阳(1974— ),男,河北广宗人,硕士,邯郸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史。

推荐访问:略论 史学 孤儿 赵氏 人文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