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1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变幻莫测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急剧膨胀,网络资源更是浩如烟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不乏大规模的优质资源,可以在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助上一臂之力。本文首先分析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现状,接着研究网络优质资源在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最后以地方高校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为例,阐释网络优质资源在其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网络优质资源 地方高校 本科教学质量
一、引言
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如火如荼发展之势,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使得本科教学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1月,我国教育部正式启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希冀能进一步深化高校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之才。地方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获得长久生存与发展,必须更注重内涵建设,使教学质量获得质的提升。
如今,我们已经迈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浩如烟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中不乏大规模的优质资源,可以在提升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助上一臂之力。本文先分析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现状,接着研究网络优质资源在提升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最后以地方高校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为例,阐释网络优质资源在其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现状
随着我国新一轮高等院校调整工程不断深入,地方高校应运而生。由于,这类高校基本由省政府主管,位于地市级城市中,大部分由学校与学校合并而成,因此,办学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中,地方高校成了中坚力量,扮演主力军的角色。数量的扩张必然引起其他方面变化,进而给教学质量带来一些影响,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与矛盾。
(一)本科教学改革目标定位不准
本科教学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由于地方高校在改革体制方面承担着繁重的任务,再加上其他方面原因,本科教学改革一直未能成为地方高校研究的重点。即使有些地方高校意识到了改革本科教学的重要性,但基本将改革重点放在各学科的专业内容方面,如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知识、转变教学方法等,没有意识到外部资源对改革本科教学的助力作用,导致本科教学质量难以获得全面提升。
(二)本科教育质量难以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从目前看,部分地方高校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满堂灌”、“一言堂”现象屡见不鲜,学生旷课、逃课现象十分严重。同时,本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如国家亟须农、林、水、地、矿、信息、生命科学等方面人才,但是地方高校对这类人才培养不足,而管理类、法学类、市场类等专业毕业生则出现结构性过剩。另外,部分地方高校本科教育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实践教学体系弹性不足。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容乐观。基础实践多,创新实践少,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实践能力不够扎实,难以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自身非常重视本科教育,但是在教学经费方面没有予以足够保证。地方高校财政性经费投入远远赶不上在校生人数的快速增长速度,部分地方高校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师资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高校教学管理基础比较薄弱。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目前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寻求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势在必行。我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可以使教育焕然一新,彰显时代气息。
三、网络优质资源提升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作用
在当前教学实践中,网络资源已经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原因是各种各样的:远程教育具有“非直接接触性”的特征,所以需要以网络为载体;高校理论课教学需要通过网络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深度;实验类课程教学更需要以网络为媒介,以此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效率。如今,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应该沿着智能化、网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利用网络优质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其具备一系列基本特征:1.形式多样,网络资源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音频等于一体,可以大大增强信息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帮助人们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2.内容丰富。互联网上有大量教育资料,如最新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教学软件、网上教程等异常丰富,还有诸多教学案例供师生互相交流与借鉴;3.获取快捷。网络资源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终端随时随地获取,突破时空限制;4.高时效性。网络资源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影响范围广泛,是其他媒体资源无法企及的。正是因为网络资源具备这一系列特征,将其应用于地方高校本科教学中,可以拓展教学内容,深化教学信息,增长学生见识,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二)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地方高校本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类人才还要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性网络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学习活动,可以逐渐形成一种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符合当今地方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举措。
(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毋庸置疑,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传播过程,按照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现代教学活动对信息载体的利用应该遵循“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原则。即教师不管采用什么资源辅助教学,都应该尽量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化的产出效果。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教师要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源库中筛选、整理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只有实现在既定投入水平上的最大产出,才能使教学活动处于“帕累托有效”的状态中,体现对网络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为此,教师要多钻研网络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做好备课工作,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当前形势背景下,网络资源已经成了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活动的生存与发展。地方高校要想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必须认识到网络资源的重要价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网络资源为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锦上添花。
四、网络优质资源在地方高校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地方高校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现状
电子电路实验是培养电子类专业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训练学生基本工程技能,锻炼学生科学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主要由电路分析实验、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模拟电子电路实验、信号与系统分析实验、微机原理实验等组成,大致采取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这三种实验方式。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1.学生不明确验证性实验的目的,只是机械性地跟着实验步骤重复实验过程,缺乏独立思考,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无法独立解决一般性问题;2.对于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学生利用实验习得知识的能力有所欠缺,如应该怎样利用EDA软件仿真电路?怎样使用PRITEL软件辅助设计电路板?制作电路板时,怎样实现抗干扰?这些问题是很多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3.实验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一一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有力平台,让教师在课后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二)构建网络优质资源库辅助电子电路实验教学
根据电子电路实验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再结合网络优质资源的特点与优势,教师应该积极构建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库,用以辅助教学过程。具体而言,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库应该包括这么几个部分:1.媒体素材库:根据电子电路实验的几门基本实验课程,构建能帮助教师备课、学生自学的各类教学素材,如常用芯片的快速查找手册、试验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该领域的前沿信息等,还要提供导航与搜索功能,方便师生快速查找相关素材;2.题库:加强电子电路实验课程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建设,以此巩固已学知识;3.网络课件库: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课件库,帮助学生更好地预习和复习,把握实验重难点;4.案例库:实验过程比较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可以案例形式呈现这些意外,不仅可以加强安全教育,而且可以降低实验损耗。
(三)构建教学支持系统
构建网络交互平台,支持教学过程势在必行,可以设置在线辅导答疑论坛、网上提交实验报告系统、网上虚拟实验环境系统等,帮助师生打破时空限制,让交流不仅局限在课堂之中,在课外也可以进行互动,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基础。另外,教师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指导,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困惑把握教学重难点,以此调整教学思路,重新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境界。
五、结语
随着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网络优质资源以其模式新颖、内容丰富、手段先进等特点,成了当前教育现代化的中心工作之一。在地方高校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中应用网络优质资源,结合其开放性强、更新速度快、可交互性等优势,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路径。教师要正视网络优质资源的价值,用以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志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7(06):148-150
[2]达玉琴.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大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探析[J].教育探索,2005(6):54-55.
[3]纪淑娴.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109-111.
[4]彭新明.网络环境下经济数学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26-27.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