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的三种唱法之我见

时间:2022-07-22 11:05:02  阅读:

摘要:在我国声乐界,长期流行着三种唱法一说,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笔者认为声乐艺术的三种唱法应该取其所长,补已之短,相互借鉴,吸收,才能促进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本文将从三种唱法的起源、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阐明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声乐艺术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说法源自八十年代上海举办的一次声乐比赛,1984年,央视举办了第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在比赛规则上也约定俗成地沿用了这一比赛类别划分方式,从此,声乐艺术的三种唱法便深入人心。

二、三种唱法的起源和特征

(一)美声唱法的起源和特征

“美声唱法”译自意大利文“bell canto”。十五世纪初,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诞生了新兴资产阶级。意大利是欧洲最先进的国家,最早在意大利的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大量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作品,它标志着在人的精神领域已经摆脱了中世纪以宗教和神权对人的控制。虽然还有少部分作品还在表现宗教的题材,但是主要表达对象已经不是神,而是人。受文学作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开始在形式上吸收一些民间音乐的因素,主要表现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剧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同时出现了一些受人们喜爱的歌唱家,他们不但在重大节日从事着演出活动,平时也从事着声乐教学活动,最初的“美声唱法”理论逐渐形成。经过长期的实践,声乐艺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超的声乐技巧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而经久不衰,其声乐理论也成为世界各国各种声乐流派建立和发展所借鉴的重要依据。

意大利早期的美声唱法代表人物有:作曲家、歌唱家卡契尼,声乐教育家、歌唱家托吉和歌唱家曼契尼,他们对美声唱法都有一致的看法,即:自然优美的声音;轻松自如的歌唱;清晰的吐字发音;声区的統一;虽然他们的歌唱理论还不太系统,但是对于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十九世纪,美声唱法的理论开始向系统化,专业化发展。其主要声乐理论包括:发声器官解剖学;人的声区的划分;气息的运用;咬字吐字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歌曲“情”的重要性;

意大利早期的声乐理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无论是他们的声音训练方法,歌唱理论,还是教学要求,对声乐学习者都是受益匪浅的。

(二)民族唱法的起源和特征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古代的声乐论著里可以看出,中国的声乐艺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和声乐理论,春秋时期,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一文记载:“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追而谢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歌唱技巧。西汉时期《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句话强调了情感对于声音的重要性。虽然中国的声乐艺术和西洋唱法相比,没有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但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可以反应出当时声乐艺术的发展水平。今天,我们所提到的“民族唱法”,指的是吸收了我国传统戏曲、民间小调、曲艺等形式,借鉴并结合了西洋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和发声技巧,同时,在唱法、语言和风格上加以融合,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歌唱艺术。

当代民族唱法的代表人物,有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家:郭兰英、吴雁泽、德德玛、李双江、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等。他们的音色特点:甜美、高亢、洪亮,咬字清晰,风格上非常具有中国民族的特点,另外,中国民族语言比西方语言复杂得多,因此,在歌唱技巧上要更多地要考虑语言的因素,“字”和“声”要紧密地结合,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依字行腔”、“字领腔行”。

(三)通俗唱法的起源和特征

我国的通俗唱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诗经》、《国风》以及屈原收集整理的《九歌》,其中收录了大量通俗歌曲;隋唐时代的词牌《一剪梅》、《南歌子》,也是当时具有影响力的歌曲;民国时期的《送别》、《夜上海》在当时也被称为通俗歌曲。

以上可以看作广义上我国通俗歌曲的起源,从狭义上来看,我国的“通俗唱法”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在大陆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通俗歌曲热潮,从风格上划分,主要分为两种:以信天游风格为代表的作品:如《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一无所有》、《心愿》等;以港台歌曲为代表的作品:《明天会更好》、《童年》、《生命的精灵》、《潇洒走一回》、《九百九十朵玫瑰》、《吻别》等。大陆通俗歌曲歌手代表歌手有:崔健、李娜、毛阿敏、刘欢,腾格尔等;港台歌曲的代表歌手有:罗大佑、李宗盛、“香港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周华健等。

当代通俗唱法在音乐风格上自然清新、时尚前卫,语言上通俗易懂,感情流露直接而真实,内容上更多地表现现代普通人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表演上更随意。因此,接受人群众多,流行区域较广。音乐伴奏形式多样化,更多的使用电声乐队,不管是配器还是和声的运用,都和传统的有着较大的区别,演唱方法上更注重感情的表达和风格的把握,追求个性,而不太强调音色的华丽和共鸣位置。

三、三种唱法之间的关系

一直以来,对于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划分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三种唱法的提出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举行的一次声乐比赛,为了制定比赛规则临时提出的三种唱法,得到了当时很多声乐教育家的认可,随后的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继续沿用了这一赛制,并在此后的很多声乐比赛都约定俗成地以这种方式划分比赛类型,从此,三种唱法便深入人心。

我认为这三种唱法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他们之间的区别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三种唱法的特征)已经有所描述,美声唱法更注重声音的华丽和共鸣腔体的运用,民族唱法更注重音色的民族性,声音技巧的多样性,而通俗唱法则注重声音的个性,时尚,表演上更随意,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注重感情的表达,咬字吐字的清晰,呼吸的运用以及声音的美感。

四、三种唱法如何相互借鉴,自我完善

三种唱法中没有哪一种唱法更科学,更高雅,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各有所长,各有千秋,互补互助。

美声唱法音色统一,音域宽广,注重共鸣,这些在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上都是不具备的,我们可以“取其所长“为我所用”,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

民族唱法所注重的“依字行腔”“民族性”“技巧的多样性”,也可以为美声、通俗唱法借鉴、吸收、运用,解决美声唱法中一些咬字吐字的问题,比如:近些年来,新创作的作品:《我爱你中国》、《可爱的中华》、《祖国万岁》……,民族唱法的咬字行腔就可以解决演唱此类中文美声歌曲的咬字问题。

通俗唱法是不是就没有美声唱法可借鉴之处呢?肯定不是。美声唱法往往给人留下“高雅”、“深不可测”的印象,因此造成了“曲高和寡”,欣赏的人群总是非常有限的,为什么通俗唱法拥有众多的“粉丝”,这是需要美声唱法思考的。所以美声唱法一定要从“高雅”中走出来,演唱和表演需要更亲切,更“接地气”,能根据作品的内容灵活地去演绎,拉近艺术和观众的距离,不要“一站站个直,再站一个坑”。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说三种唱法要唱成一种唱法,那岂不是失去了艺术的多样化,三种唱法相互借鉴之后,美声唱法还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还是通俗唱法。

推荐访问:唱法 三种 声乐 我见 艺术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