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经济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7-19 14:30:03  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健身需求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社会高效经济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也从最初单一的体育学院发展成为医学、通讯等综合类高校。分析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机遇,构建高等教育背景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其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分析体育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37-03

一、体育教育的发展历史

当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时候,学校体育专业便随之而生,由于学校体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政府按照时代要求,把学校体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学校体育经历了半世纪的沧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教育体系。学校体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奠定基础阶段。1949—1965年,建国初期,党和政府特别重视体育教育,为了改变学校体育的落后面貌,毛泽东同志两次给教育部写信,并提出,健康第一、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中央教育部设立了体育指导部,国家体委设立了群体司,加强了学校体育教育,我国派代表到前苏联学习体育制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战士、工人等参加劳卫制,满足了青少年保卫国家的需求。所以,大家全心全意地参加体育运动,将其当作是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各学校校长开始重视学校体育,当时的许多基本做法都是参照前苏联的模式。例如学习前苏联,重视体操,开展跳马、单杠、双杠等项目,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重视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1959—1961年,使大家连饭都吃不饱,所以教育部门提出了节省体力的口号,体育活动也基本停止了。所以到20世纪70年代末,大家都去搞运动了,很少有人参加体育锻炼,学校体育部也处于了低谷期,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反映出了传统教育思想的痕迹。操作过程偏重于应试教育,毕业后由政府统一包办分配工作,但是不得不承认,各级体育院校为我国培养出大量优秀体育人才。

2.完善制度阶段。我国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开始有了市场性的特点,培养目标逐渐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2003 年教育部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 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指出,学生不仅可以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师,还能成为体育工作者,着重突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完成了体育教育从单一到符合的转变。

3.通才培养模式。建国初期,我国各类体育院校依照前苏联建立起了通才培养模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理论知识、人文知识,个性得到全方面发展。通才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心智、理性。学生从学校所获得的不是教师传授的单一技能,不是零碎的知识供给,而是心灵的扩展,这一提倡成为了日后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演变奠定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赫钦斯倡导通才教育大学体育教育的核心,通才教育是专才教育的基础,没有通才教育就没有大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原有的体育教育培养模式受到严重打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改革原有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重要任务。

二、经济发展背景下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不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缺乏本位能力培养,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术的学习,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忽视了教学能力的培养,对走向经济社会实习的准备不够充分,只有在实习前进行强化训练,学生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就都派到实习岗位,没有示范讲解,这就严重影响了实习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以后真正实习时的实习效果。(2)单纯地以就业为目的,高校教育的普及使得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这就面临着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问题,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十分激烈,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下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转变体育人才的观念和就业分配的策略,目前体育教育多数为应试教育,只为了学生后毕业就业,不注重内涵的修养,就业前没有专门的讲解,使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不能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适应起来非常困难,不能很好地领会各项内容,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工作难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3)实践性实习计划不够合理,学校要正确地安排校企结合,而目前学校教育实习大部分在第四学年,临近畢业,对于实习生来说,在短短的6—8周的实习时间内,想要完成各种实习教学任务,显然会匆忙应付,不讲究质量,严重影响了实习的效果。虽然一次性安排实习可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比较节省经费,但是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自己的能力水平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但是已经没有时间补救。

2.针对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1)加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把高校体育与中学体育紧密结合,学校安排学生到其他院校学习。体育大纲和教材是实习生进行实习工作的指导文件,应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理解。(2)培养学生的亲自实践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要学会灵活运用,加强讲解示范能力、语言表达等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对锻炼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参加体育活动中来,减轻学生的胆怯心理,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专业的体育人才。(3)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学校要与企业签订协议,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监督下,培养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让学生走出去,定期到各大企业进行工作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平时的实习过程,学生可以清晰地发现自己在学术上的不足与缺点,反馈到学校后,教师针对这些不足进行重点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后续的实习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学生教育实习应该贯穿整个大学,而不是临近毕业的短短几周,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经济发展背景下社会所需的多能的体育人才。

三、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改革

1.培养方向定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同院校对体育人才培养有不同的规格,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热爱体育事业,勇于创新和改革。掌握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运用外语查阅资料,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本专业的科研及管理,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培养运动技术含量较高的体育人才,通过跨系跨专业学习的方法培养知识含量高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人才培养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随着经济市场体制的建立,高校体育专业一定要转变原有的教育模式,树立社会体育服务、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

2.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需要教师体育的专业化,不仅有知识,有学问,而且在道德理想方面有一定追求,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人才培养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体育教师专业化不但要求熟悉所教专业的必备知识,还要不断更新,掌握自主学习、分析、评价的能力,在专业学术研究中不断提高教育专业化水平,改变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中锤炼创新性品格,满足学生对体育专业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新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以开放的态度来接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3.课程设置。课程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主要开设的都是传统课程,公共必修课比较少,大多数学校只进行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缺少创新,由于课程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学生视野不够开阔,自主能力弱,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所以,高等院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专业性人才,实行学分制,开设专业必修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在课程设置中多加入一些职业性的体育健康保健知识,允许学生停课创业,分不同阶段来完成学业,学生参加学术活动探讨,参加专业实习,鼓励学生交叉学科选课。建立特色体育课程模块,根据学生自身身体发育特点,对体育的实际要求,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制定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考核标准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特色体育课程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开设体育锻炼俱乐部,实现运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进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掌握更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运动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团结进取,开拓创新,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体育人才。

4.培养方式。高等院校体育教育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通过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由学校导师与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指导,采用集中面授与函授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允许学生辅修第二专业,通过毕业论文、教育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竞赛策划、案例分析、健身器材设计等,把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专门型体育人才。

5.校企结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综合性合作模式,企业与学校在一些科研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借助高等院校根据自身与企业合作的深浅程度划分,共同培养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实现资源共享,以企业出资冠名体育竞赛项目,建立组织机构,完善各个部门的职责,由学院领导和企业高层管理者共同组成具有决策性的领导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还可以设置工作机构,负责合作工作的全过程。企业最终目的是获得收益,高校要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把企业需要与学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学校共赢,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才能使双方可持续发展。

6.毕业生就业形势。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休闲健身已经成为了比较新的消费热点,目前,很少有学生毕业后到教育系统,大部分从事相关产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较多,由于机关事业单位机制的改革,对毕业生的就业时间和需求有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体育教育类竞争最为激烈,但是义务教育学校对体育教学特设的岗位为体育毕业生创造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毕业生就业压力,学校要动员师生参加就业指导,实现学生就业社会化,形成学校,用人单位,共同互動的工作格局。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调整就业心态,确定发展方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更早地融入到社会中去,为以后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产业,体育产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国务院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无论国家还是企业,竞争力的提成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新的形势,需要大批体育专业的优秀人才。所以,高校要肩负起自身责任,开设社会需求的相关专业,调整人才培养体制,打破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适应面宽的体育人才。面对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等.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

与解读[J].体育科学,2016,(8).

[2] 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7).

[3] 陈明.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4] 杨峰,唐志,李华伟.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1).

[责任编辑 吴 迪]

推荐访问:高效 人才培养 经济发展 高校 研究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