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可行性及其建构

时间:2022-07-17 13:45:02  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个科学的价值体系,是合价值性、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可操作性,体现在实践性、监督性、评价性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建构在内容上要讲究层次性、差异性;在形式上要注意不稳定性、突变性;在方式上要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相结合,避免空谈;在环境上要优化认同环境,坚持一元引领多元,最大限度形成共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可行性;建构

[作者简介]邱仁富,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44

[中图分类号]D54;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8)03-0053-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科学论断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个科学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建构,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可行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个科学的价值体系,从理论上看它是科学的,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操作性的,是合价值性、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个科学的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是不可颠簸的真理,不管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这个成就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下取得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批判劳动异化的问题提出“劳动幸福论”的命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马克思通过对剥削阶级社会里劳动者同劳动对象的异化、同类本质的异化、同社会的异化的批判来提出在未来社会里人的劳动将摆脱劳动异化,即不再是畸形、奴役、痛苦、没有人性的、对立的劳动,而是人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生产劳动从奴役变成一种快乐,即劳动幸福论。它揭示了人类生产劳动的本质诉求和价值愿望,那就是生产劳动是追求人的幸福、快乐的尺度,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马克思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披露,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和根源,指出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摆脱人剥削人、人吃人的丑恶局面。他描述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是人与人完全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在那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一封建社会一资本主义社会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并创造性地提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具有跨越性发展的可能。事实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是科学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个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彼此之间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有序的、具有层次性和内在联系的有机体,是对传统价值内涵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和开拓,具有划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基础、精髓、主题、灵魂是一个从低到高的有序性建构,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梯度上升的过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石,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内涵。在这四个层次中,马克思主义是最高统摄,具有统领其他方面的功能,是其他三个部分的方向指南。就对认同对象要求而言,由于社会共同体成员对社会认知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决定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也是一个长期的认知过程,而认知首先是从低层次开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一般而言,不可能出现一个连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都不懂或不愿意践履的人,能够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只有达到基础阶段才有可能逐渐上升到精髓、主题、灵魂等更高一个阶段。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是合价值性、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以人为本。围绕人、发展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始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追求人发展的价值性、围绕人发展的价值维度提出了一系列的信仰导向、信念导向、行为导向等。因此,它具有很强的人本价值性,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天然耦合。以社会的整体价值规范、引导、促进个体价值的发展取向,个体价值的发展促进社会整体价值的生成、完善、提升等。而追求人发展的价值性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古今中外社会追求的一种价值向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社会主义最终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信仰,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并且对实现这个奋斗目标的规律进行科学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谐发展的意蕴,即蕴涵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内在规律性。实现和谐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实现目标也是价值实现的手段。简言之,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合价值性、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是个“三位一体”的价值体系,充分体现了其科学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是实践性、监督性、评价性的统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是人,依赖于价值主体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换言之,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生成、认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实践的结果,反过来又不断指引社会共同体成员的实践行为。理论是革命的先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本本、不是供奉起来的神圣教条,而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标杆。只有通过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有生命力,才能展现其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是能够实践的,是人们思想活动和行为实践的结合。尤其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实践的行为准则,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道德标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监督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监督性,时刻监督人们的社会生活。所谓监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良心上的监督,是一个无形的监控器,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二是社会监督,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包括舆论、制度、机制等。所谓良心上的监督,指内在的自我监督,即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在他们干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去思考能不能做?这样做妥不妥?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这种良心的自觉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许多错误的发生。比如欺诈行为,很多人在欺诈之前或之后都有一种扪心自问的愧疚感,觉得本来不想欺诈的,或其内心是不想欺诈的,这说明他们还存有良知。所谓社会监督,指外在的他人监督,主要是社会舆论、社会机制、法律规范等监督人们的社会生活。当有人行为失范时社会舆论会予以批评,如有的人骄奢淫逸,周围的人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羞耻的行为;当有人违法乱纪的时候,法律法规会对其进行惩戒和教导。良心监督和社会监督相辅相成,全程监控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规范。诚然,有监督必然会存在评价,监督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紧密相连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客观的评价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评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个体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个体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统一。个体自我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评价活动,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评价活动。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直接同一”。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评价表征为对自我行为善恶的反省。社会评价是社会对社会共同体成员的社会实践行为的评价,即社会群体的共同意识对个体行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这一整套的评价标准,那就是“八荣”标准和“八耻”标准,是监督性与评价性的耦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根本目的在于落实到建构层面上来,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建构。新时期,加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必须建构一系列的认同路径和机制。

(一)在内容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要讲究层次性、差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层次性。社会群体认知水平具有层次性及社会群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不能一概而论、一刀切。应讲究层次性、差异性。应依据社会群体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做到实事求是。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应该要全面、深刻,要从思想上、信仰上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毛泽东曾经批判那些组织上入了党而思想上却没有人党的行为,提出要从思想上入党的原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也是一样,要首先从思想上、信仰上认同。避免行为上盲目跟从、一窝蜂或唱高调,而在思想上却不认同、产生怀疑,甚至出现“行为异化”现象等。其实,对党员干部的认同要求应该是最严格、最深刻的,都应该上升到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毫不动摇地跟着党走。

然而,对非党员的广大社会群体而言,我们应当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信仰,但不能够千篇一律,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取代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信仰,使整个社会只有单一的“红色信仰”。易言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要讲究差异性。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认同要求应该有区别,如对宗教信徒、普通的农民百姓的认同要求不能用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去衡量,否则就会犯错误。再加上由于不同群体接受教育的层次性、社会实践活动经历的多样性、认知事物的差异性等使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应该可以理解的,也允许观望。只要社会成员遵循底线伦理的要求,即对荣辱观的认同,其他层次的认同要循序渐进、积极倡导。这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二)在形式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要注意不稳定性、突变性

社会成员实践的多样性、多变性和认知的反复性、不稳定性决定了我们对广大社会群体的认同要注意突变性和不稳定性。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很多人可能有多种信仰,即个体信仰的多元化,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哪种信仰具有不稳定性和突变性。比如有的人在公共场合下信仰马克思主义,但私底下却信仰宗教。在特定的环境下,原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个体会有产生信仰突变的可能。因此,在加强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不稳定性、突变性、反复性、长期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慢慢去引导,不能够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

(三)在方式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要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相结合,避免空谈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物质利益的驱动力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加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必须要正视现实,把信仰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帮助人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引导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上许多普通劳动者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实际利益,希望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广大民族地区,很多的民族群众生活依然很艰苦,生活条件非常差,只有帮他们摆脱贫困才能真正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毛泽东曾经指出:“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长期以来我们党能够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切实享受到物质利益,在共建中共享。因此,新时期加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要高度重视人们的实际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切实享受良好的物质利益和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才不失为一句空话。

(四)在机制上,要建立以党和政府为主导、民众参与、社会监督、法律规范一体化机制,多管齐下

要建立多层次的认同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认同效果。机制建设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效果的根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要从机制上下功夫。

1、党政机关主导是关键。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过程始终是由政府主导的过程。政府主导就是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充分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重大意义。要求党政机关掌握社会各种思潮的前沿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统筹兼顾、战略思考、全局考虑。制订大政方针,在制度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提供支撑。各级党政机关要充分运用主流媒体等社会公共资源,加强宣传工作、扩大社会认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投资力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领导干部是一支极为重要的认同力量,首先要认同和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应该成为认同、传导、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上起表率、模范作用。简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关键在党和政府。

2、民众参与是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不囿于党政干部,而是应扩展到社会所有成员的价值认同。十多亿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要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所在。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才能展现其价值所在。民众参与的效果如何,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成败。因此,加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极为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个开放性的体系,可以容纳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认同,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精神支撑。民众参与的程度体现在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也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状况。因此,加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个伟大的系统工程。

3、社会监督是力量。社会监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重要力量,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监督作用、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不可或缺的。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日益成为政府和广大人民沟通的中介。许多民间组织甚至成为群众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这些民间组织更加接近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发挥民间组织的监督力量,一则可以监督政府官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二则引导和监督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群众的各种非理性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产生的悖论可以起到很好的协调效果。此外,社会舆论也是监督的重要力量,它们可以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旗帜,反对什么、支持什么、批判什么、抵制什么都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的认知。

4、法律规范是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需要法律规范来保障,对那些严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行为要予以制裁。当前我国还面临一些分裂势力、邪恶势力的威胁。对那些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机密换取个人利益,危害社会稳定的恶劣势力及出现的贪污腐败等行为要予以法律制裁。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有序进行。换言之,通过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恶劣行为予以法律制裁,用法律使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体不受到伤害,维护他们的利益(这是十分必要的)。相反,如果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不认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体没有得到遏制,甚至出现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体侵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群体的利益,广大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就会走下坡路,认同的人也就会越来越少。

(五)在环境上,优化认同环境,坚持一元引领多元,最大限度形成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当前世界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带来广泛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价值多元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政治多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潮在当前社会都十分活跃,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也就更加艰巨。如社会上出现的“无厘头”文化现象,他们“可能相信有鬼,但他们的世界中绝对没有那个叫‘上帝’或者类似上帝的人物,所以更谈不上什么崇拜和信仰,如果有,那一定是他自己。换句话说,‘无厘头’们更注重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在他们心里,自己最大”。“无厘头”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观,这个现象给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群体带来很大消极影响。价值多元主义认为,“没有一个善或价值,或者一套善或价值,在指导行为时,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高于一切的。即使根据某些标准A比B更高尚或更高贵,事实可能是B在具体的环境中会比A更迫切,而在那些必须做出决定的环境中,把决定的优先权给迫切者而不是高贵者可能更合理”等,这些社会思潮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带来很大冲击。

为此,我们要不断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环境,在坚持“双百”方针的前提下,对社会思想进行理性分析、争论甚至批判,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它们的真相和本质。对各种恶意释放腐朽、落后思潮的行为坚决予以抵制,不断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认同环境。坚持一元引领多元,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进言之,就是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用辩证法的眼光批判审视社会思潮;高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各种思潮的共同意识,最大限度达到共识;大力推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引导社会思潮朝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方向发展;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人们的行为规范,在多样性社会思潮中把握社会伦理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不是要取消或遏制人民群众对社会其他信仰的认同。相反,允许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信仰的认同。在多元信仰长期和谐共生的环境中,让人民群众自己去选择,哪种是科学的、哪种是非科学的,哪种是理性的、哪种是非理性的,哪种是先进的、哪种是落后的,让他们在实践中作出选择,最终认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责任编辑:陈梅云]

推荐访问:建构 可行性 认同 核心 体系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