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竞争力的旅游业发展趋势探析

时间:2022-07-17 12:15:02  阅读: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章从如何提升文化的竞争力的角度探讨文化旅游业发展问题,认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应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把握这个趋势、采取相应措施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竞争力;旅游业;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杨娜,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旅游开发管理,广西桂林,541004;吴忠军,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开发和民族旅游管理,广西桂林,541004;赵耀,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 F59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2-0148-000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对地域差异的好奇,旅游者追逐具有地方性的景观,包括旅游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不同民族因地理空间上的隔离,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了其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对旅游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旅游者追逐其居住地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感。异域传统文化特征的丧失将对本地区的旅游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把文化赋予旅游以新的内涵,提升文化竞争力对我国旅游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文化竞争力及文化旅游的基本含义

(一)文化竞争力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土壤,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生存纽带。文化竞争力是个比较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表现出不同的样式。比如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它表现为蕴含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吸引力,即旅游文化体验;从旅游营销的角度看,它则表现为一种文化旅游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传播更加便捷,多元文化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深刻,世界各国都把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旅游的含义

虽然我国旅游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不及欧洲等旅游强国,但是,随着大众教育的迅速普及,国民素质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旅游者(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旅游倾向从单纯追求休闲娱乐逐渐转变为探索异域文化,了解地方文化特色,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由此来理解文化旅游,笔者认为“文化旅游”可解释为旅游者出于学习、考察、研究等目的到特定的旅游资源地进行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是对“文化生产力”的全新阐释和概念延伸,表明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着力方向,要在发展旅游主导产业的同时,花大力气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全新打造和系统包装旅游文化精品,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对旅游的支撑作用,尽快实现旅游文化化和文化旅游化,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开发相融互动,相得益彰,延伸旅游产业链,创新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稳步向前发展。

二、国内外文化产业影响下的旅游业发展现状

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当发达。许多国家的文化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相当比重,文化旅游产品也相当的丰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一种体现形式,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经预言,人类社会将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毋庸置疑,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亦是体验的角度,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给旅游者带来的全新体验是今后旅游发展的一个亮点。比如,美国好莱坞电影业的辉煌带来的不仅仅是电影业自身的成长,优秀电影所带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去旅游,其带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旅游业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经济产业和具有经济特征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创造完善意义上的“旅游文化”。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文化产业的巨大潜能和旺盛的发挥势头已经成为带动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据有关专家统计估算,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直接文化消费支出总额已超过6000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3%。但是与世界强国相比还相差甚远,文化的竞争力还不强,同时也证明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三、我国文化旅游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人力资源竞争层面

我国在人力资源总量上拥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高等教育发展时间仍然较短,加上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使我国在旅游及相关的人力资源总量上尚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阻碍了旅游业快速发展。

(二)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层面

我国在文化旅游资源的竞争中拥有的强势品牌主要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31项,其中文化遗产23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但是受资本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制约,我国人文发展指数方面的竞争实力,以及在现有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的开发利用程度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不足。

尤其是今年,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的设立,更是证明了文化在遗产旅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需要把我国深厚文化与旅游进行完美的结合,同时还有其他一些品牌文化旅游资源比如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5A级景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由于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都是静态的的竞争优势,要将这些静态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动态的竞争优势,有赖于对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深入挖掘旅游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

文化的旅游开发为社区带来经济、社会方面的效益,旅游的发展使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旅游收益的一部分通过各种形式返还给旅游地,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但传统的地域风情游,从开发—管理—旅游方式,对地域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加速了旅游地文化的变异。从旅游的开发方面而言,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过分注重经济目的,在资源开发上迎合游客的消费趣味或未真正认识本地民族文化精髓,脱离当地的社会生活而进行过多的文化场景模仿,使地域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庸俗化。一些文化旅游资源的规模性开发导致资源的文化价值逐渐消失,如能体现当地旅游特色和文化的旅游纪念品,特别是当地特有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因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制作而丧失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三)文化旅游的客源市场竞争层面

我国人均经济总量较小,文化消费能力有限。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状况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将我国的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形象地表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他根据世界银行对四个不同收入组的划分,按照人均GDP标准将我国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指已经进入世界高收入组的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大约占全国人口数量的2.2%;“第二世界”指相当于世界中等收入组的地区,如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2%;“第三世界”指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组的地区,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指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贫困地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1]。

据统计数字分析,绝大多数文化旅游者来自“第一、第二世界”,而“第三、第四世界”的文化消费能力较弱。我国文化旅游市场客源的高度集中性(主要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再次证明:经济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文化消费等各方面发展的畸形,不利于文化旅游业整体协调发展。

(四)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竞争层面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HDI)为0.741,比上年的0.729提高了l.65%。其中,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为0.755,比上年的0.745提高了1.34%,虽然居世界的位次大幅上升,由上年的第94位上升到第85位,但是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文发展指数0.774相比尚有一定距离;与高收入的国家相比,差距更大。高收入国家的人文发展指数平均为0.910,排名第一的人文发展指数的国家是挪威,人文发展指数为0.963。

我国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启动缓慢,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差距悬殊。如果不能有效促进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正视我国农村大量人口更需要文化精神食粮,必然最终影响文化旅游业的长远发展。许多地方守着丰富、美丽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不知道开发保护,仍然低效率利用,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普及力度仍然不够,这样的发展状况显然与世界旅游强国差距还很大。

四、对策

(一)从人力资源角度提高文化旅游竞争力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健全旅游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功能,努力创建文化学习型旅游企业,给旅游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二)从文化角度提高文化旅游竞争力

全面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旅游是文化的“体”,文化是旅游的“魂”,两者相得益彰。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反之,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注重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文化与旅游融合才能实现旅游繁荣,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构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文化。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本身的内涵,推动了文化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且也赋予了旅游产业更加丰富的内在要素和更加广阔的繁荣空间。

(三)从客源的角度提高文化旅游竞争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投入,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也需要东部发达地区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积极给予资金、技术支持,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从而平衡客源市场结构,有利于我国旅游业协调发展。

(四)加强文化旅游中文化的原真性的保护

一是要向旅游者提供有关旅游地民族文化的准确信息,尤其是那些不易被外来者所理解和接受的部分,让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之间保持恰当的距离,以免因旅游者的歧视、好奇而对旅游地居民产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而使旅游地居民产生排外情绪,影响旅游地的好客度。要使旅游者能真正做到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认识到尊重异域文化就等于尊重他们本身。二是要根据旅游地的民族文化环境,对旅游者的穿戴及言行举止进行限制,以免旅游者的不恰当装扮及行为对旅游地居民造成不适当的影响。三是要对当地居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教育,首先要明确对当地居民进行旅游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充分地把握住民族文化深厚内涵,顺应现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保障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创新民族文化。

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石,旅游本身就是文化。发展旅游产业,首先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用文化做基石,将其链接:首先,把文化再现在旅游景点形象的塑造方面,通过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审美,塑造一个特色鲜明而富有文化品位的旅游形象,并做到旅游环境与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以生态理念来体现文化。其次,把文化再现在广泛性与渗透性上。一方面,要注意景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当地文化在氛围、格调上的协调一致;另一方面,要使文化层面更加广泛和渗透,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拓宽文化空间,向景点周围延伸,并拓展到相关领域,使旅游无时、无处不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彰显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一个中国,四个世界——中国地区发展差距的不平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陈蔚.论郴州的旅游文化及文化旅游的发展[J].湖南学院学报,2006,(2).

[4]高艳红.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5]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6]成凤明,李文明 .生态旅游的文化思考[J] .求索 2006,(2).

[7]Human Development Report[EB/OL]. http://hdr.undp.org/statistics/2006.

推荐访问:探析 发展趋势 旅游业 竞争力 文化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