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

时间:2022-07-10 13:20:03  阅读: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不同在于:教育不是把人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来培养,“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就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使人健全发展,培养具有自主的本体意义上的人始终是教育的理想。也可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理想。因而我们有相当美好的教育理想: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民主教育的理想,等等。目标可视为理想,我们的教育理想已阐述得很清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全人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促进学生幸福而健康地成长;等等。

但教育现实如何呢?理想是理想,现实归现实,理想与现实存在距离是必然的,因为理想的实现预示着更长远理想的设定。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现实与理想相距太远,反常教育(非教育)现象比比皆是,教育的神圣意义基本丢失了。

“全面发展教育”不全面。五育以德为首是理想,教育以智为先是现实。理想须以现实为基础,现实的智育就不能不讲求实效。目前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不仅现实与理想脱节,而且在现实学校教育中,由于智育观念的偏差与智育教学的不当,形成了极不合理的矛盾现象:重智育,又轻视智育;加强智育教学,却又放弃智育水准。对学生成绩考查一向遵循的原则是:形式上德智体三育为主,实质上智育为先。对好学生的界定,名义上是品学兼优,实质上是学识先于品行。而在升学标准上,因一直只采用学科成绩,终于形成众所诟病的独重智育的升学主义。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直升初中,从此义务教育要求放宽:不补考、不重读、不留级、不退学;智育学科全不及格仍可毕业。从目前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义务教育轻化智育的善意不切实际。实施以来既未消除升学主义,也未扭转社会一般独重智育的老观念,反倒因过分宽松,衍生出两大弊端:一是无论学业成绩多不好,学生不必承担学习的责任,不影响升级升学。二是学校可以升学需要为借口,对部分学生特别加强智育教学(补习),而对另一部分学生的智育水准放弃要求,任其“自生自灭”。这也就是目前学校中“放牛班”和“升学班”并存的原因。现在不少学校按能力编班,编班的目的不是为了因材施教,而是为了升学。“升学率”已变成中学的“第一生命”。为了升学率,校长和教师不惜为大约三分之_的升学班“拼命”,甚至擅自改变课表,增加文化课学习的节次。在顾此失彼的情况下,又不得不昧着良心放弃那些升学无望但更需要教育的学生。校长与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如此不合理的教育,对资质优秀的学生未必做到适材适教,而对资质平庸者确实在有教无类的环境下又当了牺牲品。校长们迫于现实无能为力,他们不仅有无力感和失败感,而且有良心不安的愧疚感。

学校为何不能正常教学?校长教师们会提出两点理由:其一,如果正常化教学不补习,怎么应付升学?不补习怎么跟其他补习的学校相比?其二,如果按正常教学,升学率必然降低,学生就会转学,学校减班,校长可能会因“办学不力”而摘掉“乌纱帽”。学校要维持生存,要留住学生,就要求学生家长出面,集资支持教师补习。或在课后(晚上、周末、假期),或借音、体、美等所谓杂课补习,或由教师联合开设家教班收费补习。有些“王牌”教师月收入超过本薪数倍,但其辛苦可知。所谓“上课留一手”,弊病就在于此。平时学校完全是自行其事,但一旦上级来检查,他们只有弄虚作假,则又完全按上级的规定上课,并要学生统一口径:“平时都是如此。”学生接受的是如此不自然、不真实、不合事理、不合人性的教育,他们怎么能得到健全的发展?

教育非正常化,其实也是与当前我国教育教学评价及其选拔人才的制度存在较大的缺陷有关。譬如评价手段单一,即以考试(测验)代替其他形式的评价,考试作为一种评价(选拔)手段,其评价(选拔)的内容基本上是可检测的分析性知识,而对学生的个性、情绪、意志、道德素质等就无能为力了。同时考试的成绩又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这种“知识至上”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与教学的本质是相违背的,教师的本质工作是“育人”,“教书”(知识的传授)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在现有的评价制度下,教师在课堂上不把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时间用来讲解知识点,结果就是教材内容教不完,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直接影响教师的各种考评、晋职,等等。所以当把考试的结果作为教育教学成绩的唯一标准时,“知识本位”的思想就会大行其道。在“应试教育”这种状况下,教师只能是为升学而教,为分数而教。教师教学都忙不过来,“育人”也就无从谈起,人文关怀、民主教育等教育理想更是天方夜谭。学生的分数上去了,但人格并没得到很好的发展,导致育人工作失败,教育的本质丢失。

教育的理想是全方位进行素质教育,但现实却是“素质教育叫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并不是教师没有教育理想,而是教育现实——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使教师无暇顾及教育理想,教育理想成了束之高阁的装饰品。

为使教育正常化,回归教育本质,使得教育理想得以实现,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对策。

第一,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总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要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实现评价方式的改革,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改革考试的内容方式和招生考试制度,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不仅要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了解和反思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仅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且还要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重视检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等等。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使教师不断提高的全面评价指标体系。打破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教师唯一的工作业绩证据的传统做法;以教师“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等等。

第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正常化的起点。学校教育越普及,其相对的教育效果越小。原因是个别差异扩大,部分学生学前的习惯经验不符合学校要求,造成教与学双方都有困难。学校中变成不良少年者,基本上是种因在家庭、显现在学校、恶化在社会的三段过程。学前父母对子女的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致使子女入学后学业失败,是形成不良少年的潜在原因。

学校班级教学,在团体压力下对起点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利;所学越多,困难越大,学习生活有苦无乐;教育的善意变成了惩罚,因而逃避学校,仇视教师;不能从教育中受益,不爱学校也不爱家庭的孩子,极易感受社会污染,成为不良少年。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要主动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要使家庭教育正常化,必须提升家长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家长教育子女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管教原则:严而不苛,爱而不宠。(2)设计未来:注重孩子能力与品行的发展,创设有益于孩子良性发展的环境,使他有能力自立自主追求未来。(3)配合学校:孩子能否成材,关键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家长从子女一入学就要积极配合学校,要求随时给予辅导,在教育价值观上力争做到教师、学生、家长三者达成共识。

第三,加强小学基础教育。

谈到学校教育缺失时,大家都形成这样的错觉,认为小学问题少,中学问题多。事实上,中学的问题多半是小学和学前阶段种下的远因,只是由于中学的升学压力,又加上青春期身心变化,致使问题表面化而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小学消除了升学压力,产生了预期放松心理。加上成绩考查规定过宽,在教学上小学阶段并未按九年一贯构想,未在前六年奠定好初中三年的基础。如小学阶段未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进中学后不可能是能读书而又乐读书的好学生。学生在小学时形成的缺憾更难以弥补。因此小学必须制订科学的最低可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小学教育的宗旨,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基本宗旨,应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并且还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促使学生的个性、情绪、意志、道德素质得以发展,真正体现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实现小学教育宗旨。

第四,强化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素质(专业思想、态度、观念、知识、能力等)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目的的达成,亦即教育理想的实现。因此,必须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严格教师的入职和解职标准,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教师必须保持业务上的高水准、服务上的高质量,争取公众在业务上对教师专业的高度信赖。因此,既要保证经过严格选拔被认定合格的人员从事教师职业,又要坚持清除不合格的人员,还要保障教师的正当权益。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实现教师终身学习。

厉行严格的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维护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要避免“上课留一手”等有损教师形象的现象,争取公众在道德上的高度信赖。

营造良好氛围,促使教师成为创新型专业人员。由于学校或社会的原因,教师在教育教学时会感到极为困惑,或者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而不能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教师还受到既定课程和学校政策的限制,这些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使教师没法成为创造性的思考者,而是越来越像按部就班的机器人。这种环境极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教师甚至丧失了教育理想。因此,必须营造宽松的、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氛围,使教师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创造性地工作,造就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养成终身爱好学习的学习者,促进学生健全发展,从而有效达到教育目的。

第五,保证教育独立发展。

保证教育独立发展,并不是说教育可以脱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是坚守教育的独立品格,保证教育事业发展的独立性。教育就是教育,不能混同于其他社会活动,不能忽而政治化,忽而商品化,忽而又产业化。因此,教育既要和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又要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一种政治化或经济化了的教育目的、一种丧失了自身独立性的教育目的、一种与社会需要“合二为一”的教育目的,与一种与社会处于封闭和割离状态的教育目的一样,都不能培养出理想的人才来。

现在社会上有两种现象,一是谁都可以批评教育,一是凡有权势者都可干涉教育。批评教育可以,干涉教育不宜。任何行政官员都可干涉学校行政,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势影响到校长的升迁。教育失却独立自主功能,校长为求生存,怎能不奔走钻营,于是“政治校长”产生。教育事业不能独立的另一原因是,政府为防止流弊而削减了校长的权力。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具有“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力。然而政府,包括教育行政机关仍然干涉学校教师聘任等内部事务,又由于学校编制受制于政府,使得学校想要的人要不来,不想要的人硬塞进来。教育行政机关都不能以身作则,执法而不守法,何以服人?因此,要使教育正常化,必须依法强化中小学校长的法职权威。校长不称职可免其职务,既然任用就应依法赋予其应有的权力,让他在人事上有聘用权,也有奖惩权。加重其权力,也是加重其责任,学校办得成功,荣誉归他所有;学校办得失当,责任也由他负担,从而真正体现校长职权责的统一。

任何时期设计的教育理想都是表达人们对教育的美好愿望。当然,在实现教育理想的过程中,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条件,再完美的教育理想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最终归于理想的空谈。

教育要有理想的追求,教育实践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理想,缩小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这也正是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的目的所在。

责任编辑 朱 珊

推荐访问:教育 现实 理想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