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窑文化在三原

时间:2022-07-04 11:30:02  阅读:

材料,为了省钱,有些人家两户甚至三户共用一个通道。”

当地人把挖地窑称为“打窑”,现今保存的地窑,基本上都是上世纪50年代“打”的,也有百十年的老窑。地窑院在当地被称为天井院、地阴坑或洞子院,除了方形还有L形的。

窑院风情

走着说着,记者随李海峰来到了左永超大爷的窑院。沿着通往窑院的坑道往下走,穿过一条长约四五米的地道,便来到地窑的天井院里。

因为李海峰和村民很熟,左大爷见他领人进窑院,也没有大惊小怪,任凭李海峰领着我们到处摸摸看看,自己则忙着继续整理屋前晾晒的核桃。看见记者对窑院里摆放的过去人们计量粮食的斗和升感兴趣,左大爷便走上前来搭话说,这是老物件了,好多人都没见过。

左大爷家的窑院呈长方形,东西各两孔窑,南北各三孔。老伴席芳茹大娘自豪地说:“这窑院住了我家七辈人了,五十二年前我嫁过来,就一直住在这里。”

对于窑院的历史,老人也说不清楚,但上百年的历史应该是有了。老人有三个儿子,都在窑院里结的婚,后来统一搬迁,儿子们都住到居民点了,只有老两口没搬,逢年过节儿孙们就会回到窑院里来。

有一孔窑是当厨房用的,灶台还是老式的,通着隔壁的火炕。火炕边的墙上悬挂着一面镜子,镜面和字迹都有些模糊,但能看到“新婚誌喜”的字样,还有一排用红颜色写的人名。左大爷说,这是当年他结婚时,乡邻朋友们一人凑了二分钱买的礼物,五十二年了,一直挂在那儿。

“过节二十多口人,一口灶做饭很慢吧?”记者问。

大娘说:“灶台烧的全是果树修剪下来的枝子,做饭可快了。”

大爷则把记者领进另一口窑,里面电饭煲、电磁炉、电水壶等电器一应俱全。大爷说,都是儿女买的,可他不习惯用,全收起来了。

这时,李海峰指着大爷剥核桃外壳弄得乌黑的手掌,告诉老人:“别再干了,也保护保护,过两天还有电视台来录节目呢。”

左大爷嘿嘿应着,给记者讲起了和老伴当群众演员的趣事儿。原来左大爷是村里比较早开起农家乐的人家,慢慢地人多了,这个窑院不够用,几个儿媳妇又租了旁边的窑院,和这所窑院打通。女儿还专门从西安请了厨师教几个嫂子做饭菜。现在只要过节,就会有人打电话提前预约。国内福建、南京、北京、青岛客人都有,外国的像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的客人也来了。

西影集团曾经拍摄制作了一部关于茯茶的专题片,在左大爷家取了景。前不久,左大爷又接到北影集团的预约,说他们拍摄的电影中有嫁女的镜头,请他和老伴演嫁女的老夫妻。左大爷对当群众演员其实并不是太在意,他更在意的是摄制组可以在他家吃饭,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对仍住在窑院里的村民来说,住地窑的好处说也说不尽:冬暖夏凉、接地气、黄土墙壁透气性好、人少得病。但现实是,住在窑院里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喜欢住窑院的以老人居多。

记者猜想这是因为窑院存在安全问题,但左大爷却说,村里除了不住人废弃的窑院,还没见过自己塌陷的。

李海峰给记者科普了一下渭北高原的土质构造。他说,柏社村属渭北黄土塬沟壑区,当地气候天旱少雨,地下水位比较低,黄土层的含水量低于10%。除去地表七八十分的熟土,也就是耕地表面后,这一带的土质是黄土中间夹杂着料浆石,也就是生土,可达上百米厚,所以柏社地窑有“生土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多样民俗

渭北高原曾遍布地窑,如今在淳化、永寿、旬邑、泾阳一些村落还散落可见。为什么只有柏社大规模保留下来,成为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享有“天下地窑第一村”的称号?

记者了解到,三原县曾一度进行过大规模的地窑填埋复垦项目,但是,当工作推进到柏社村时,当时的镇上领导意识到这些地窑的文化价值,主张保护,这一颇有远见的决定,改变了柏社地窑的命运。

新兴镇党委书记李鹏科告诉记者,为了找到一种地窑文化保护开发的有效途径,三原县从2008年开始,就对柏社地窑分布区进行了详细测绘,每一孔窑、每一株树都记录在案。县上的县志专家赵德锁还对柏社的民俗文化、历史典故、遗迹留存等方面进行了整理,最终形成了一份文字材料—柏社史话。

随后,三原县又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柏社古村落的保护、发展为课题,集思广益,编制了《三原县柏社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2010年10月,三原县又利用“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论坛”分会场设在柏社村的契机,投资了150万元,按照北京美术学院、北京服装设计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太原理工学院四所院校的设计方案,改造了柏社部分窑院,使其更吻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乡村机理。

从这以后,柏社村渐渐有了名气,知道的人越来越多。

2013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把柏社村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半年后,柏社村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陕西省惟一上榜的村落。

除了地窑文化,柏社村的社火、唢呐、手工刺绣、剪纸、面花、纸扎等特色民俗活动传承良好,也是其能上榜的重要原因。采访中记者得知,明末柏社村秦腔班社曾唱响关中北部,村内当时就建有大戏楼。柏社班社涌现出朱德成、席兴义、同智成等一批名声响亮的秦腔艺人。至今柏社村仍活跃着秦腔自乐班,是柏社村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到了柏社,游客还可以寻找古城遗址痕迹:南堡老城遗址、南堡新城遗址、古城堡旧址、老堡子沟旧址、北城堡遗址、商业街旧址和古民居巷,它们记录了柏社村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的过程。从柏社古镇记事碑旧址上的只言片语,人们可以触摸到古镇的遗韵风骚。

据介绍,地窑保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稳定持续的保护传承环境,这一过程会比较漫长,目前三原地窑项目还处于以保护修缮为主的阶段。记者了解到,作为地坑窑打造项目之一的三原张家窑地窑民俗村建设项目,被列为201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省市重点项目。张家村关中地窑民俗村位于新兴镇焦寅村,已在今年“五一”开门纳客。园区在保护原生态的“旱腰带土窑”“关中民宅”“农耕文化”等基础上,发展陕西特色乡村旅游,打造三原特有文化品牌。

三原县除了投入大量资金对地窑进行修缮加固改造外,还组织村民进行培训,让大家深入了解属于自己的珍贵的地窑文化。柏社包村干部李海峰笑着说:“为了推广柏社,我也蛮拼的,解说员、向导、导游等等一肩挑。”为了称职地扮演好每个角色,李海峰花了大量时间不断地学习积累。他说,很荣幸能在柏社的发展上尽一份力。

这几年,新兴镇党委、政府已先后争取资金600万元修缮保护部分窑院,完善基础设施。目前,镇上正在招商引资。按照镇党委书记李鹏科的设想,未来的柏社村,将成为一个具有观光、避暑、度假、科普等综合功能的文化观光型和民俗体验型的古村落旅游区。

推荐访问:文化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