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产业经济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29 18:00:04  阅读:

根据省委领导批示精神,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指导云岩区推进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省委政研室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工信委、贵阳市委政研室及云岩区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云岩区“创想+联合工坊”、益佰制药、金关电子商务产业园、市西滨河商业街等地,以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云岩区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云岩区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云岩区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牢固树立“有限空间,无限发展”理念,按照“服务立区、工业强区、体制活区”思路,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厚植实体经济发展强劲动力,培育基本现代化建设核心动能,奋力当好全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和贵阳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主力军”。

(一)经济实力逐步增强。2011年至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从382.98亿元增至689.9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9691元,已突破1万美元,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理论,云岩区已经进入经济发达初期阶段,正在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固定资产投资从220.03亿元增至371.29亿元;财政总收入从36.02亿元增至161.6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5亿元增至32.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18.8亿元增至341.69亿元。2012年率先在全省实现整体脱贫,2013年全省首批实现同步小康创建达标,2014年开启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新征程。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1年至2016年,第一产业因城区发展的天然限制,增加值仅从0.4亿元增至0.55亿元;第二产业因传统工业企业逐步外迁,增加值从157.72亿元下降至129.14亿元;第三产业因服务业的强力支撑,增加值从224.86亿元增至560.2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从0.11:41.18:58.71优化提升至0.08:18.72:81.20,第二产业减少22.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2.49个百分点。

(三)都市工业逐步转型。从增加值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呈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125.59亿元下降至2016年的46.15亿元。从行业看,2016年贵阳供电等水电热汽供应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6%,益佰制药等现代制药业占20%,贵州轮胎等装备制造业占9%,永吉印务等印刷包装业占8%,雪花啤酒等特色食品业占7%。从业态看,工业企业呈现“服务化”趋势。如益佰制药利用互联网手段,组建医生集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建立肿瘤大数据中心,产业业态由产品制造逐步向提供服务延伸。

(四)服务业规模逐步扩大。云岩区支持运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模式创新,以精细化、优质化的服务业满足与省会城市核心区功能相适应的服务需求。年税收上亿元的楼宇21栋,年产值(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年税收46.48亿元。2011年至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从36.54亿元增至114.2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9.54%提升至16.5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从4.89亿元增至39.7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从41.89亿元增至109.5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从xx亿元增至xx亿元。旅游总收入始终保持全省第一,2016年达到418.4xx亿元。

(五)新兴业态逐步形成。2016年,完成大数据产业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28%;从事大数据产业的企业203家,其中产值xx亿元以上企业15家;呼叫中心座席已投入运营8426席;大数据产业吸纳就业1.3万人,人才8000余人。成功打造了以黔金所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等,与世界500强思爱普公司合作共建全国首家“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推行“移动互联网+社区生活服务”商业模式,打造“社区1+1”电商平台,已实现27个社区和黔灵镇全覆盖。在贵州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录入电商企业626家,2016年完成电商网络零售额xx亿元。

二、云岩区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多年来,云岩区经济总量长期保持全省“排头兵”,但产业经济的发展潜力不足、发展态势趋缓的问题逐步显现,示范带动作用弱化、发展优势越来越弱的问题日益突出,与国内先进地区发展水平、与基本现代化要求差距较大。云岩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从2011年的6.7%下降至2016年的5.9%,占贵阳市的比重从27.7%下降至21.8%。

(一)产业结构布局不优,产业低端化。服务业占云岩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80%,与同为城市核心区的上海市原静安区(98.35%)、长沙市芙蓉区(84.55%)、成都市锦江区(87.5%)相比还有差距。云岩区的服务业大而不强、分布较散、层次较低、结构不优,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传统服务业多、现代服务业少。2016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35%,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占比较小,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仅为21%。二是个体经营户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少。全区个体经营户有6万多户,但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只有392家,其中重点服务业企业154家。三是一环路以内服务业分布多、一环路以外分布少。一环路以内限额以上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的比重超过70%;一环路以内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数占全区的比重超过85%。

(二)经济调控能力不强,产业无序化。一是产业规划的引领作用弱。云岩区属于典型的老城区,产业经济因人聚城兴而自发形成,商业布局缺乏系统规划,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产业链条不完备。二是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弱。云岩区现有国有经济以贵阳供电、贵州燃气等公益性行业企业为主,对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引领作用不明显;区属国有经济企业处于实体化、市场化转型期,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力有限。三是支撑发展的财政能力弱。云岩区各类社会公共服务支出需求与日俱增,而人均财政支出却在全省处于挂末位置。2016年民生资金投入xx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91%,区级财力仅能保基本、保民生、保运转,用于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财政资金十分紧缺。四是服务发展的主体作用弱。自2012年贵阳市推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云岩区原有的街道办事处改为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弱化了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社区辖区内的企业大多处于无人服务的状态。

(三)发展要素支撑不足,产业单一化。云岩区国土面积93.5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现状建设用地仅43.91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全省最小、人口密度全省最大,人均用地指标低,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云岩区建筑容积率平均达1.34,比北京(1.24)、上海(1.28)、深圳(1.25)还高;老城区建筑容积率平均1.6,接近香港(1.62)的水平。目前可开发用地20.91平方公里,其中存量用地7.2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线、北线片区;增量用地13.71平方公里,主要是西线片区内的国有工矿企业用地以及老城区城市更新改造用地,难以对现有低效用地实施二次开发,很难通过大规模开发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同时,云岩区缺乏创新要素,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性特色品牌不足。企业缺少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现有技术不足以生产高质量的新产品。对懂经营、善运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足,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储备体系,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操盘手”。

(四)重大政策支撑不足,产业迁出远远快于成长。云岩区唯一的省级产业园区,还未形成聚集发展效应。云岩区多年以来所坚持的总部经济、楼宇战略,尚未形成良性发展体系。云岩区周边的国家级重点开放平台对云岩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虹吸效应”,仅2014—2015年外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2户、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16户、科技企业3户。由于发展空间不足等原因,给引进、培育大数据、大健康等引领性产业项目带来巨大困难,仍没有形成支柱性的企业。

三、加快城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较于国内已进入现代化的城区而言,产业经济支撑不足是云岩区基本现代化的最大制约。云岩区要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必须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资源禀赋,培育发展具有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特别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产业承接能力,营造良好就业和生活环境,让人在城市落得住,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夯实产业经济这个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能。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产业拉动,在发展规划上与基本现代化要求接轨,在发展政策上与当前中央和全省的发展重点衔接,深挖政策“金矿”,找准发展良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培育现代产业,建设发达城区。

(一)强化战略支撑,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支持云岩区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核心区,把云岩区培育成为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重要一极。支持云岩区打造全省大数据综合应用核心区。支持云岩区挖掘教育、医疗等民生数据,率先开展“大数据+教育”“大数据+医疗”等项目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广应用,打造全省大数据民生应用第一区。支持云岩区发展sap贵阳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等生产性服务业,扩大云岩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让中心城区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全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支持云岩区打造全省内陆开放型经济核心区。根据《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精神,支持云岩区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就业、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贡献大的项目予以支持。在省级层面探索建立招商引资统筹协调机制,引导符合中心城区发展重点产业项目优先落户云岩区,引领中心城区传统产业在商业模式、技术应用和产品服务上实现创新、转型、升级,促进各区域差异化、互补化发展。

(二)强化规划支撑,明确产业发展新方向。把规划作为产业发展的先导,开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明确远期发展和近期发展目标,制定引领现代化建设的产业发展规划。增强“三个观念”抓产业规划,即增强全域观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全市、服务全省,在时间上远近结合,在区域上内外结合;增强融合观念,做好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耦合,与城区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形成层级分明、功能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人本观念,综合心理、情感、审美等因素,丰富服务要素内涵,满足多元化需求,切实提升百姓生活品质。顺应“四个趋势”,即顺应“后工业化”时期“再工业化”的趋势,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区”战略,利用大数据手段,促进传统工业企业从产品向服务延伸,推动工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精品化转型;顺应中心城区基本现代化建设趋势,进一步强化“腾笼换鸟”战略,放大“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总结推广sap贵阳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模式,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顺应楼宇经济、商圈经济向块状经济、带状经济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强化“总部楼宇”战略,加强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建设,加强产业集群培育,推动楼宇和商圈集约化、特色化发展;顺应共享经济发展趋势,发展和利用第三方互联网信息平台,变革交易模式,创新经济模式,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公平享有社会资源,把共享经济培育成为社会服务行业内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在住宿、交通、教育服务以及生活服务及旅游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优秀的共享经济公司。

(三)强化载体支撑,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打造交通指向型经济。以轨道交通建设和中环路开通为契机,发挥云岩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以地铁站点、brt站点为圈层,加快盘活土地和楼宇资源,沿轨道交通1、2号线和中环路沿线规划布局一批商业综合体,打造地铁经济带和中环路经济带。打造园区指向型经济。充分用好云岩区产业园区发展平台,加快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园区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动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发展,打造云岩区三马片区经济增长极。打造高校指向型经济。随着大学城、职教城的相继建成,云岩辖区内许多大中专院校的日常教学、师生住宿等主体功能已经搬离,一些院校的教学大楼、学生宿舍等出现空置。支持云岩区与辖区内高校开展合作,发挥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势,共建“校地”产业园。打造扶贫指向型经济。支持云岩区跳出农业做农业,跳出扶贫做扶贫,培育扶贫产业总部经济。支持云岩区主办的贵州龙腾稷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做强做大,支持云岩区与中国农科院、华东理工大学、成都地勘所、贵州农科院等科研机构联合发起的“生态农业硅谷科技创新联盟”加快拓展。引导扶贫产业企业到云岩区成立总部、设立展示窗口,聚集生态农业科研、生产、加工、营销、产业配套服务企业,聚合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要素资源,打造贵州脱贫攻坚产业聚集发展基地暨生态农业硅谷,引导全省扶贫产业纵向整合、横向联合,集群发展、集约发展,抱团打拼、“出山下海”,助推全省农业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创新省级扶贫资金使用方式,支持云岩辖区内传统产业企业向贫困县转移,建设云岩区“飞地经济”,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四)强化要素支撑,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引导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向云岩区聚集。整合省级行政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以及非公企业的资源,支持云岩区打造全省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注重策略性,采取外部引入直接追赶。对于目前全省乃至全国现阶段尚难以掌握的技术,为避免延误产业发展时机,要大胆引进,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思路加以开发利用。不断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发展路线,及时填补技术短板,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注重前瞻性,推动自主创新夯实根基。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把握“工业强省”关键技术,结合国家和省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以项目为纽带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实施现代化产业关键技术突破重大专项工程。注重引领性,形成技术人才凝聚储备池。把领军人才作为现代产业培育的灵魂,加快以领军人才为重点的创新团队建设,通过项目方式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带回一批核心专利,培育一个创新团队,发展一个高科技企业,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项目或产品,进而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探索设立现代化建设基金。根据现代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率先基本现代化试验区建设的需要,设立现代化建设基金,重点用于支持云岩等率先发展区县发展现代产业,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调整“营改增”过渡期间的税收分成比例。按照现代化发展方向,从税收分成机制上鼓励云岩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26号)所确定的实施时间和过渡期限,设立2—3年的过渡期限,提升云岩区对现代产业的扶持力度和调控能力。发挥区属平台公司的风投作用。支持区属平台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转型,允许平台公司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风险投资,撬动云岩区经济发展。发挥社区服务经济发展的主体作用。明确社区党委的中心工作是服务辖区经济发展,消除社区干部抓经济工作的顾虑;支持云岩区在社区服务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方面开展试点,探索建立现代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 产业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