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高职校园文化竞争力

时间:2022-03-09 10:23:03  阅读:

【摘要】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高职校园文化竞争力上远远滞后,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稍显片面的定位导向。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美育,具有偏重形象思维、情感教育、个性自由的特征,与高职教育的学生特点相契合。通过美化育人环境、加强美育师资培养、注重美育课程建设、构建美育实践平台等四举措大力开展美育,能有效提高高职校园的文化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 美育 校园文化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046-02

世纪之交,我國高等教育取得大发展,其中高职教育更是迈入跨越式发展通道。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呈爆发式发展,高职教育在内涵建设上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本科压缩饼干”的帽子已经摘下。《中国教育报》2017年5月17日发布的《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高职教育满意度高于本科。但从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来看,情况极不乐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近三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来看,高职院校获得的特等奖为零,一等奖4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优胜奖)43个。与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高职院校远远落后,在文化话语权上分量“极微”。这种局面,与高职教育重技能,重就业的定位导向有关,也与高职的美育开展不够有很大关系。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不足

与高职院校的飞速发展一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通过知网查询,从2000年迄今,涉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期刊论文达到40151篇,涵盖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近20年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巨大,但效果如何,与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哪些不足,亟须我们反思和总结

业内不少学者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反思与总结,王育培(2010)、王燕(2010)、童学敏(2011)、兰凯军(2012)、王凤仙(2014)、樊人竞(2016)等都有论述。总的来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重专业技能本位,轻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类型教育,高职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与技能。但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把人才培养的目的单纯放在专门化知识技能的灌输和训练上,而把人文素质的培养看做是可有可无的“附属物”。这种做法导致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往往被异化为“工具的人”、“机器上的螺丝钉”,文化底蕴不够,人格不够完善,缺乏发展的后劲,为社会各界所诟病[1]。

二是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大大增加,很多高职院校将资金用于有形外显的硬件建设,忙着建大楼,扩校区,而对短期难以见效的无形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2]。“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办学硬件条件并不输于一般本科院校,但缺少先进、鲜明、独特的校训、办学理念,缺乏“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底蕴,缺少令人景仰德艺双馨的名家名师,导致在高等教育上文化竞争力不足。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模式简单化,缺乏自我特色。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历史短、基础弱、起点低、文化积淀不深,许多院校在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时,往往缺乏全局性与系统性,建设中简单模仿甚至复制普通高校或中专学校的校园文化模式,致使校园文化内蕴不深、品位不高。同时由于高职校园文化模式的简单化,对高职文化建设的自身特点,例如职业性就认识不够,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脱节,学生的行业文化理念、职业道德与操守达不到企业的要求,造成不少学生就业后适应不了企业的管理方式、文化,从而离职乃至失业[3]。

针对上述问题的,有的学者提出加强人文素养教育[4],有的提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5],有的提出构建体现“职业性”要求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体系[6],有的着眼全面,提出多项建议[7]。然而,由于上述策略的提出非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原点出发,因此总是欠缺全面性。陈亚青、李康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理论原点是教育性与职业性,高等性、技能型、应用性、人文性方才是高职教育的特殊属性[8]。姜大源先生在职业教育的内涵概说中指出,职业教育既有社会功能,又有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外显的,社会功能是内隐的。[9]。实践中,当前高职院校办学主体更多考虑高职教育服务发展的社会需求,对高职的教育功能认识不深,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与潜能关注不够。“把育人为本作为高职文化建设的核心”[10],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唯有如此高职院校方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产生优质的文化建设成果,体现高等二字应有的真义。

二、美育育人观与高职教育的契合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人感知、认识和创造美的教育,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教育。它由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 世纪末首先提出的,在他看来,美育的宗旨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11]。可以看出,美育并不是仅局限于“美”的教育,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近现代,因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先生的传播和独特发现,美育理论在中国得以确立。20世纪90年代,我国真正迎来美育的春天。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以最高级别的文件将美育列为国家教育目的,第一次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从国家教育层面认识到,美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对美育的大力倡导与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大发展几乎同时进行,但由于各方面原因,高职对美育关注不够。在中国知网以高职和美育为主题搜索,从2006年至今,却只有24篇论文。实际上美育与高职学生的智能类型、心理特点、情感状况极为契合。

首先,美育是偏于感性的教育,注重形象思维。美学最初是作为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学问提出来的,美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审美发展,而审美发展主要是人的感性方面的发展,感性认识是依靠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的形象思维[12]。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智力特征上,不是以逻辑思维为主,而是以形象思维为主[13]。在高职院校课堂上,如果不顾学生智能类型,执着于灌输逻辑性知识,往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以逻辑性很强的数学为例,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中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在逻辑推理上不擅长,对数学的概念、原理、法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难掌握。教师如沿袭传统课程模式,强调符号把握,重视抽象思维,过分注重演绎、逻辑推理,忽视知识产生的背景介绍及生活情境的引入,学生会无法消化这些知识,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在高等数学教改中,通过“背景导入、例题思路、直观通俗、定性描述”,淡化理论体系,探索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学方法,强化实际应用,取得良好效果[14]。

其次, 美育是情感教育,是注重人文关怀的教育。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再此基础上,他又认为,美育是陶养的工具,能推动人的感情转变为伟大而高尚的行为[15]。可见,美育是富于情感,体现对人的关爱的教育过程。现今的教育情况是,高职学生不适应应试教育体系,表现不佳。往往人文知识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修养需要提高。现实中他们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易受各种错误文化思想的渗透和侵蚀。通过美育,引导学生深入的感受自然、艺术、社会美,美育以其内容的人文性、形式的丰富性、载体的感染性,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成长和个性完满。

第三,美育是自由的,注重个性的教育。美育与应试教育不同,应试教育是强制性的,模式化的。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莘莘学子学着同样的课程,使用同样的教材,接受同样的教学方法,面对同样的评判标准,最终成为“同样”的人。而美的感受与认知从来都是见仁见智的,允许和鼓励学生从自己的个性出发来理解美的作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个性独立,但自我调节能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标准化、强制性的应试教育带给他们较多的挫折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美育教学有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特征,而美育过程注重自由探索和创造性表现,容易激发了学生和教师双方的生命活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16]。

综上所述,以美育育人,重视学生的感性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健康情感的塑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适合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方法,也是目前高职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三、实施美育提高高职校园文化竞争力

由于办学时间及定位导向等原因,高职院校在美育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美育人文环境欠佳,美育师资匮乏,课程建设缺失,审美活动实践贫乏,校园人文氛围不足。高职院校领导要充分认识美育对高职学生质量培养的重要性,设立专门的美育教研机构,认真落实国家对美育工作要求,使美育教学与实践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1.美化育人环境

高职院校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在簇新的教学楼、实验室、实训楼、图书馆、运动场、校道等硬环境更新建设的同时,注意人文环境的美化。精心设计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及道路的命名,体现人文内涵;重视校训、校徽、校报、画册等学校文化产品的提炼、设计、打造,多层次、多方位传达校园文化理念;积极利用名人尤其是职业教育名人雕塑、画像、名言警句布置教学场所;通过文化长廊、宣传橱窗、板报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校園既有形,又有内在魂灵,让学生时刻接受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

2.加强美育师资培养

为促进素质教育,提高审美素养,国家教育部2006年制订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至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按照比例计算,5000高职学生应配备8-10名公共艺术教师,可是目前,高职院校特别是理工科类很多没有专门的美育师资,《方案》中提到的美育类课程根本没法开设。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美育教师队伍,既在美学理论、文学艺术领域有一技之长,又能针对高职学生实情开展基于行动导向特征的教学,实现人文性与情感性,直观体验与生动活泼结合,让学生接触、感受美的文化,接受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3.注重美育课程建设

课程上要避免一个误区,即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要将职业性融合进来,构建职业美学和艺术素养相结合的美育课程体系。艺术素养课程可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为指导,开设音乐、绘画、舞蹈、诗歌、影视、建筑、摄影等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职业美学课程则结合专业,灵活创新设置,例如旅游管理开设旅游美学、酒店管理开设茶艺、园林技术开设插花艺术、水产养殖开设休闲渔业、体育保健专业的形体塑造、文秘专业的礼仪形象等课程。师资力量足够的话,职业美学课程也可面向全校。除了课堂教学,积极请名家、名师进校园开展文学、文化、伦理、艺术类讲座,打造课外美学课堂。通过上述课程,实现“审美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4.构建美育实践平台

着力构建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美育实践平台。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办各类美育社团,可以举办舞蹈社团、吉他社团、话剧社、摄影协会、传统文化社、远足社、插花协会、茶艺社等社团组织。同时给以适当政策和财物上的支持,鼓励和吸引全校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一个社团。鼓励有艺术专长和美育背景的教职员工参与社团的指导工作,通过开设讲座提高活动质量。定期举办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节、语言艺术大赛、书画摄影作品展览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在美育实践活动中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从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王育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偏颇与改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2][3]樊人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6(35)

[4]张瑞静.人文素质教育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14)

[5]王凌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统教育模式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12(12)

[6]麻富油. 基于职业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7]王凤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职教论坛.2014(5)

[8]陈亚青、李康德.探访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理论原点[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9][13]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0]鞠锡田、张翠香.育人为本: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

[11]席勒.美育书简[ 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12]杜卫.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浙江社会科学[J] 2004,2

[14]杨妙霞.高职教育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偏向和对策[J] .价值工程.2011(5)

[15]张圣华编.蔡元培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6]戴小红.高职大学生学情分析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作者简介:

许小娟(1979-),女,湖南益阳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教育

推荐访问:美育 高职 校园文化 竞争力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