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悲剧价值探析(2篇)

时间:2023-08-09 15:30:05  阅读:

篇一:《窦娥冤》悲剧价值探析

  

  《窦娥冤》悲剧价值探析

  【摘要】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之作。其悲剧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女性命运悲剧、时代悲剧以及尖锐的悲剧冲突。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冤》;悲剧

  一、女性命运的悲剧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她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她们的命运还未出生就已注定。所谓命运天注定,世人无法改变,何况是一个弱女子。

  窦娥七岁时被生父窦天章卖于高利贷者蔡婆婆家做童养媳,还不到二十岁,丈夫就逝世了,面对种种苦难,她哀叹道:“窦娥也,你这命运好苦也啊。”她将这一切的不幸归结于命运不好,认定自己的“八字该载一世忧”,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显然,这是典型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在悲剧命运面前,窦娥没有想到改变现状,只是一味逆来顺受、尽孝守节:“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奉,我将这孝服穿,我言词须应口。”一副活脱脱顺应天命的神态。在窦娥的潜意识里就认为今生的命运已注定,而且这种意识已经根深蒂固,所以面对如此境遇,她无半分怨恨,心想只等来世换得好命运。

  除了命运天注定的认定外,窦娥的命运悲剧还体现在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制。自古封建礼教就要求女性“在家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也就是所谓的“三从四德”。七岁的窦娥遵从父亲的意愿被卖到婆婆家做童养媳,这是从父;到了十七岁,与丈夫成婚,开始了“从夫”的生活;三年后丈夫离世,虽无子,但尚有一婆婆,所以她得顺从婆婆。在嫁到夫家的日子,窦娥遵从“四德”,操持家务,侍奉婆婆,无半分怨言。中国

  传统的光辉形象在窦娥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同时也反映了传统的封建礼教深深地禁锢着她。

  另外,封建礼教要求女性夫死守节,这一点也体现在窦娥身上。当流氓张驴儿父子逼婚时,蔡婆婆选择顺从,而窦娥则坚决不从,一方面展现了窦娥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维护,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那深深根植于窦娥内心深处的封建礼教的贞烈观。而正是这种节烈观违背了人性,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时代的悲剧

  在这样罪恶的社会里,妇女的处境十分艰难,而童养媳的命运则更为悲惨。童养媳一般出身于贫苦家庭,在夫家往往遭受歧视和压迫。窦娥给蔡家当了十年的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不久丈夫便离世,而正值青春年华的窦娥,却不得不为丈夫守一辈子的寡。家中只剩窦娥和婆婆两个寡妇,二人无依无靠,所以赛卢医敢于赖账行凶,张驴儿敢于光天化日下破门入室,逼迫成婚,以致诬陷问斩。《窦娥冤》就是通过两代寡妇,特别是对窦娥这个童养媳的生活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的悲苦命运。

  而这一切均根源于封建社会官府的黑暗。在元代,由于吏治的冗滥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特殊民族、阶级的偏护,贪官和奸党表现得尤其突出。窦娥遭陷害,本想通过“官休”为自己洗脱冤屈,不曾想审理此案的楚州太守桃杌是一个贪婪残暴的人,他只认金钱,其一出场就有自白:“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窦娥的冤屈不但没有得到昭雪,反而被押赴刑场。这就是当时元代官场的真实写照。

  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在元蒙地主贵族的统治下,社会黑暗、政治腐败、贪官恶霸横行。窦娥作为封建社会妇女的典范,她善良温柔,甚至逆来顺受,然而那个时代却容不下这样一位小女子,最终吞掉了善良的窦娥年轻的生命。

  三、激烈、尖锐的悲剧冲突

  戏剧创作的核心就在于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也就没有戏剧。悲剧冲突是最能揭示和展示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的,也是一部戏剧能否成功的关键。

  《窦娥冤》中的戏剧冲突比较多,第一个戏剧冲突便是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张驴儿是一个地痞无赖,无恶不作、阴险狠毒。他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栽赃陷害,目无王法,就是因为其背后的社会现实。这就引出了此剧的主要矛盾:普通无辜百姓与黑暗的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即善与恶之间的冲突。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使其毁灭的自然属于恶;窦娥是善的,却被毁灭了。她拥有一颗炽热的爱人之心,她对亲人的爱,是无怨无悔的,即便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对活着的,她无限体贴关怀;对死去的,她真诚怀念,力求使自己的行为不负于死者,哪怕是自己死后也托父亲照顾婆婆。因为这个爱的缘故,她不惧苦难、不惧酷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第二折中,为了使婆婆免受酷刑,忙叫:“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在第三折中,窦娥在赴刑场的时刻,始终心系婆婆,只因怕婆婆见了伤心,便要求刽子手往后街走。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妇人,却被冤屈被斩首,“有价值的东西”就这样在众人面前被“毁灭”掉。

  恩格斯说过,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一点在《窦娥冤》中,通过窦娥的形象,得到了典型体现。窦娥温顺善良,遭逢一些变故后依然按照封建社会道德规范

  生活下去,孝敬婆婆、恪守贞操,用今生的受苦修来世的幸福。当然,这种思想是那个时代的局限。但是从窦娥的角度来看,却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但就是这最起码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封建社会塑造了窦娥这样的人,但是却没有她们的生存之地。“我不肯顺他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窦娥最后的抗议,对这个社会的存在是否合理提出了质疑,最想做顺民以求得生活下去的顺民都被逼无奈,对这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这种抗议是非常深刻有力的。

  四、总结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的窦娥这一悲剧形象,不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也从社会的深层处剖析,展现给人们一个更具丰富内涵的悲剧形象,从而提高了悲剧境界,彰显了悲剧价值。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窦娥逐渐由懵懂走向觉醒。起初的她顺应天命,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但在她追求生存的过程中,一步步看清了社会的丑恶,最后向这个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当她用弱小的身躯去抵抗强大的黑暗势力,当她走上刑场,在行刑的最后时刻仍然坚持反抗,可以说这一刻她的生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篇二:《窦娥冤》悲剧价值探析

  

  《窦娥冤》的悲剧美学价值

  摘

  要: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通过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作品通过善恶的斗争,以善良的窦娥毁灭告终,表现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与抗议,使得窦娥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窦娥冤》

  悲剧

  美学价值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曲四大家之一。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关汉卿了解人民生活疾苦,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借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一、反映现实的杰作

  《窦娥冤》题材来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关汉卿对其进行加工改编,写成了一部反映社会黑暗、官吏腐败的社会悲剧。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

  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效果。

  二、悲剧特点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美学上真正意义的悲剧性在于:悲剧冲突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的悲惨结局,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潜流在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历史上大部分悲剧均是这样的,悲剧主人公都是一方面有正义善良个性特征,有美好的理想愿望,另一方面又必须遭受种种迫害而不屈服。最后为了理想而拼搏献身,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的人性美和劳动人民的人情美。恩格斯和鲁迅曾经对悲剧下过这样的定义:恩格斯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也没有什么宏伟的人生目标,她只是从自身条件出发,提出了能够生存下去的最起码要求。就是这样简单的要求在元代社会里也无法实现。窦娥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元代社会造成窦娥的悲剧,而不是因个人过失突

  发的偶然事件。《窦娥冤》就是一部极具震撼力量的悲剧经典名著。窦娥之死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价值。

  三、典型化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之所以成为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关键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形象。

  (一)窦娥是一个温顺、善良的弱女子,有着让人同情的身世。她出生在书香之家,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父亲为了抵债,七岁时忍心将她卖了,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她成为高利贷的牺牲品,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岂料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一个二十岁无儿无女的寡妇从此开始面对无边的苦难。在封建礼教盛行的社会里,“母以子贵,妻以夫荣”,像窦娥这样一个无夫无子的年轻寡妇,在日常生活中无依无靠,这就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她怀疑不公的命运,但还是忍耐,愿牺牲自己守节尽孝了此一生。

  (二)窦娥是封建社会孝女、节妇的典型。窦娥是一个封建伦理道德的遵循者,她竭力敬仰和维护传统道德。她的短暂而悲惨的一生承受了封建社会施加给妇女的一切苦难。身为弱者,她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另外,她又是一个贞孝两全的女子。她对丈夫从一而终,不管张驴儿选择什么招数,窦娥都不为所动;她与婆婆相依为命,自始至终都在为婆婆着想,都在尽孝道。“贞节”“贤孝”是

  中华民族长久形成的美德,剧作家将这些为民族群体认可的美德赋予女主人公,就使女主人公的毁灭更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愤慨,使之与主人公的美好品德出现共鸣,激发起人们反抗邪恶的自觉和勇气,这正是悲剧价值的体现。但是她的这种追求与现实发生了尖锐矛盾。高利贷的压迫,流氓恶棍肆虐,贪官污吏横行步步把她逼向死亡的道路。窦娥价值观念中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无情地“毁灭”。

  (三)窦娥又是一个坚强的反抗者。窦娥只想安安稳稳地做个顺民,恪守封建伦理。但万恶的社会没有放过她。流氓凌辱迫害,昏官的严刑拷打以致被判死刑,沉重的压迫锻炼了窦娥的性格。她在种种压迫下走向成熟,在正直善良之外又闪现着她敢于与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反抗暴虐的斗争光芒。人间的不公,更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面对冰冷、罪恶的屠刀,窦娥大义凛然。面对贪官污吏、地痞流氓,窦娥以坚强不屈、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捍卫自己的人生信念。面对天地对人间的邪恶残暴却无动于衷,发下三桩誓愿。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她要借异常的事项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了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激起了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

  《窦娥冤》通过窦娥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元代被压迫人民的悲痛生活,进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正义呼声,并把矛头指向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从而歌颂了平民百姓美好而朴素的反抗精神。她是用自身的毁灭来肯定和张扬了有价值的东西。窦娥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窦娥的价值在于她面对邪恶势力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

推荐访问:《窦娥冤》悲剧价值探析 探析 悲剧 价值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