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衙中的官德文化及对当今的影响

时间:2022-07-21 15:25:02  阅读:

摘 要:内乡县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官署衙门。本文以内乡县衙为例,通过对县衙所蕴含的官德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官德文化的时代意义,以此启迪当代官员,培养时代的好干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内乡县衙;官德文化;廉政教育

封建社会的中国历来重视官员的品格,一个朝廷能不能持久,与官员有着重大关联。一个地方如果为官者品德高尚、为官清廉,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而内乡县衙作为保存比较完好的县级衙门,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圣贤们朴素的官德品质。研究这些官德品质,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能教育干部们清正廉洁、务实重干,以此来培养时代的好干部、汇聚社会的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

据《内乡县志》记载,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现在已发展为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2017年我有机会到内乡县衙参观,感受到了其深深的历史文化中的廉政气息,本文就从记忆中的建筑、匾额与对联、其中文物、以及历代廉政官员等方面来介绍,学习古人的优秀传统品质,更好地提升新时期为官者的基本素养。

内乡县衙历经明、清多次维修与扩建,县衙座北朝南,建筑从南到北主要有“照壁、宣化坊、大门、仪门等”。此外,还有十八进院落,走进去就会感受到浓厚的封建时期公正、廉洁,对自己的行为观念产生一定的教育与警示作用。走进大门中轴线首先看到的是照壁,照壁中刻着一个怪兽,在这个怪兽的四周围绕着全是金银财宝,但最后结局却十分悲惨,反应出了一个贪得无厌的形象。在县衙正门首先刻画这样一个形象就是教育为官者洁身自爱,相传绘这只怪兽为朱元璋首创,在内乡县衙中被保留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过了照壁,我们会看到宣化坊,知县会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在县衙为百姓讲解圣贤之道,教育百姓要守孝尊法、孝敬父母,更重要的是给他们讲解按时缴纳赋税的重要性。建立宣化坊目的是要求知县在在任期间,不能脱离百姓,以人民的需求来要求自己。这方面对现如今的官员来说应该是根本的,只有时刻了解人民的需求,一个国家根基才会强大,反之,官与民分离就会导致社会无法发展、国家动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贵祥教授在访谈中表示:“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思维方式紧密相关”[1]。县衙中的建筑都有自己建设的初衷,明太祖时期,在县衙之中设立皮场庙:只要有人举报官吏贪污受贿,一经查证,超过六十两白银就被拉到皮场庙处以极刑,如剥皮。在明初期时由于法制严明,当时官吏心生胆寒,大都清白廉洁。不过随着朝廷衰落,对地方官吏的控制也渐渐变弱。虽然这种残酷做法不值得我们当今提倡,但此行为出发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官者要能从中汲取教训。

除了建筑的设计彰显了古人的官德之外,存在于内乡县衙的匾额与对联,也显示了官员们对其自身的勉励。县衙大门的两侧有一副楹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2]。这幅对联即治理内乡受皇命所托,因此必须脚踏实地为百姓办事,刻此副对联的就是时任内乡知县的章炳焘,章知县在位期间以此对联为自己座右铭,为百姓办实事,深受百姓喜欢爱戴。

往里面走,县衙大堂柱子上嵌有木联一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这幅对联更直接表现出辜负人民就是辜负国家,辜负国家就相当于辜负皇帝,这种大不敬的思想行为在当时是不允许存在的。不辜负人民,就要求地方长官在自己的所管辖的土地上有所作为。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就曾给市、县委书记念过一则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3]就是出于内乡县衙的县衙三省堂,是当时知县高以永告诫为官者要善待百姓,体现了为百姓着想的民本思想。习主席在当今还引用这幅对联目的也是教育我们当今官员,不能用百姓给我们的权力来欺压百姓,也不要存有高于人民的荣耀与优越感,而且也需知道即使是很小的官员,也必须认识到自身职位的价值,要知道维持一个地方治安稳定,还需真正依靠我们所说的“小”官员。以民为本的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必须坚决继承并发扬。

三省堂的横匾上还写着“清慎勤”三个字,这三字出自三国时期司马昭训诫长吏的言辞:“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4],是古代的皇帝告诫为官者之箴词,意在警示为官之人要清正廉洁、深思慎行、勤政务实。宋代吕本中在《官箴》中指出:“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5]“清慎勤”可以称得上为官的三大重要原则,唯有清廉则社会风气正,更好的维护地区的长治久安。

内乡县衙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众多珍贵的馆藏文物,我们所见到文物中,直接彰显优秀官德文化的有石碑,如三院禁约碑和恳恩怜恤碑。前者在内乡县衙大门的左侧,三院即台院、殿院与察院,在明代设立有三院监察官,来帮助皇帝巡查监视地方官吏。明代后期,从上而下,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面对这种情况,时任内乡的知县向上级陈述此种现象,制定出了一整套标准在内乡实施,最后得到了三院的支持,在此种背景下设立了三院禁约碑端正社会风气,对今天官员的警示教育意义很深;后者位于大门的右侧。当时设立此碑也是为警示社会不法分子、保护人民的。清初期入住中原,战争不断,祸害人民的情况时常发生。时任胡知县已近古稀之年仍心系百姓,特向朝廷启奏设立碑文来震慑那些作乱之人。顺治皇帝深受感动,于是特赐明圣上旨意,胡知县命人刻了“皇恩”二字在此碑文前,规定在内乡范围内出现此种情况者,必严惩。充分体现了为官者体恤民情的高尚品质。

除了历史遗留下的古物物质外,在精神层面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据《内乡县志》的记载,清朝以前曾在内乡就任知县的官员有二百三十多位,其中不乏勤政爱民、公正廉明的好官,他们的官德品质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发扬光大。如最被我们熟知的章炳焘,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减轻人民赋税,解决百姓吃饭问题。章知县之后调离,后因得罪商绅失官,最后带领女儿回到内乡,生活十分贫困。百姓知道章知县的遭遇后,纷纷来看望并给予他帮助。当时内乡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世上有水就有山,民间有民必有官,百姓心中有桿称,捐款助济章知县。清官好官,只要为百姓办好事,即使你归于平民,百姓依旧会爱戴感恩与你。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纪我们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为官者不应只注重物质方面的享受,从古时蕴含的官德精华提炼出来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勤政廉政精神在当代社会仍具有很大意义。各级官员和干部要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中的有益部分,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做一个德才具备的当代领导干部。做到心中有民、办事为民。

参考文献

[1]王贵祥:文化、空间图式与中西方的建筑空间[M].台湾,园林城市出版社,1998:42.

[2]王艳秋:试析内乡县衙名联所蕴含的和谐官民关系[J].科学领导,2012(29).

[3]王晓杰 袁浩:古县衙楹联中的官德文化[J].东湖文苑,2014(11).

[4]曹玉丽:从内乡县衙匾额“清慎勤”领略官德文化[J],科学大众,2015(3).

[5]吕本中:官箴[M],北京,长安出版社,2014:120.

作者简介

和二晴(1990-),女,汉族,河南开封市人,河南大学历,中国近现代史,2016级硕士在读,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推荐访问:内乡 德文 县衙 当今 影响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