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庄严国土”的佛寺楹联文化对佛教考古的启发

时间:2022-07-21 15:25:02  阅读:

摘要: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东汉传入以来,到唐朝完成中国化进程,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佛学文化,而楹联是从我国的诗词文化土壤中长期孕育并产生出来的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样式,它融会了中国的古代文化和各种传统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及其各种表现手法的精华,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庄严国土是佛教的一重要理念,这里的国土,既指佛国净土又指人间国土。佛寺楹联文化所描写的无论是人间百态还是净土庄严,都凝结着佛教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庄严国土;佛寺;楹联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东汉传入以来,逐渐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密切融合又独具匠心,在开放包容中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在于中国哲学、文学的融汇中形成了异彩纷呈了佛学文化。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学体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由我国的格律诗词演变而来,融会了各种传统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及其各种表现手法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国粹文化。两者结合的佛寺楹联文化文化则成为了具有与时俱进的社会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佛寺楹联文化庄严国土的和谐美

佛寺楹联文化庄严国土的和谐美主要是强调和谐的韵律及对称性,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楹联以其对称、整齐的外在形式给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感,陈望道在《美学概论》中说:“对称底特色,先要算到带有镇定沉静等情趣。它底情性,是安静的。故如街树平列的通路,屋形对称的庙宇,及结跏跌坐的禅姿等,每觉有一种静定幽闲的气氛漂浮着。因为对称是安静的,宜于表现镇定沉静等情趣的形式,所以它就随在带有庄重严肃的神情。”

被誉为八闽首刹的福州鼓山涌泉寺,不仅建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且寺院文化丰富,特别是琳琅满目的楹联更是处处闪烁着文化的气息。据清梁章拒、梁恭辰编著佃联丛话全编,其山门联云:

“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沐手焚香,念佛扫地,空门坐禅,掩门阅经,本是寺院僧人日常必做之功课,因涌泉寺地处山坡口,清风徐来,带走尘埃,故不须扫;又因夏季常有台风来袭,山门遇风而倒,故不用关。表面上写的是外在因素影响僧人日常行为,实际上“净地”、“空门”,一语双关,既指门前空地及山门,亦指佛门之“净土”、“空门”。六祖慧能有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该联与此语意同。此联还是“藏头联”,藏有“净”、“空”两字,用以纪念曾任涌泉寺住持的净空方丈。语意虽简明,对仗和谐,寓意深刻,意境清新,妙合天成,读之不啻为一种和谐美的享受。

二、佛寺楹联文化庄严国土的社会价值

佛寺楹联文化庄严国土的社会价值,在某一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其以深刻的内涵,浅显的表达,正能量的诠释,对群体价值意识引导教化功能。佛寺楹联文化高度的概括力,强烈的思想性、哲理性,时而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给人以教育、鼓舞与启发。而且楹联的结构精悍短小,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人们易于也乐于接受,通过阅读佛寺楹联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的价值意识,能清净身心,和谐自我,从而为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佛寺楹联文化庄严国土的诙谐趣

涌泉寺山门弥勒座联云: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此弥勒座之联,作者为清乾隆年间任福建按察使的王廷净。自古以来,写弥勒的对联很多,在多数文人的笔下,弥勒佛是潇洒豁达的,大肚能容,笑口常开,任运随缘,自由在在,如有一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流传甚广,在全国许多佛教寺院弥勒殿上,如北京潭拓寺、碧云寺、安徽芜湖广济寺、普陀山法雨寺、四川乐山凌云寺等地均书有此联,内容大同小异,有的是“慈颜常笑”,笑“世间”或“世上”可笑之人,是写弥勒之联中的名作。涌泉寺弥勒座联却写出弥勒佛潦倒的生活姿态。以典故对照现实,寄寓作者人生慨叹的同时,不落俗套,亦为后文提供了鲜明的对比。尽管“日日携空布袋”、”年年坐冷山门”,”却剩得大肚宽肠”.“总见他欢天喜地”,可见弥勒并不受到外在荣辱的丝毫影响。紧接着就是作者的疑问:“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檀越,乃施主之意;头陀,在佛教中指行脚乞食的僧侣,这里指的是弥勒。这两个问题,问的是施主,是信徒,是弥勒,也是作者自问,寓意深刻。此联严守对联形式,精致工整。细分其节奏,便不难发现其用心,无论词类、结构,抑或节奏、平仄,均整齐和谐,不失为“工对”,诙谐有趣,意味深长,读之思之,不觉莞尔。

四、佛寺楹联文化庄严国土的历史贡献

历代皇帝,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之际,情感所发,在天然美景处留下楹联,供后人以饱眼福,为历史的传承做出了不可忽然的贡献。康熙皇帝在天宁寺,先后御题“萧闲”、“净因”、“皓月禅心”、“寄怀兰竹”、“般若妙源”诸匾额,以及“禅心澄水月,法鼓聚鱼龙”、“定地生欢喜,香台普吉祥”。康熙第五第六次南巡驻跸于高曼寺行宫,曾赐“晴川远适”、“禅悦凝远”、“荫轩”三块匾额,也曾题联“殿洒杨枝水,炉焚柏子香”“蜀冈云淡山光近,江渚潮分水脉清”、“松梢香露滋瑶草,亭畔熏风和玉琴”、“潮涌广陵,磐声飞远梵;树连邗水,铃语出天中”等。康熙的墨宝还有,扬州大明寺的“龙归法座听禅谒,鹤傍松烟养道心”、扬州静慧园的“大护法不见僧过、善知识能调物情”、“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南桂树丛”以及扬州化城寺“蒲团竹几通宵坐,扫地焚香向昼眠”等等。乾隆留下的墨宝不下于康熙。他为天宁寺题写的匾额有“淮南香界”、“浮山华海”、“神威拥护”、“省方设教”、“法云回荫莲花塔,慈照长辉贝叶经”、“塔铃便是广长舌,香篆还成妙鬓云”等。这些珍贵的佛寺楹联都作为文物的传承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楹联文化和两年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文化珠联璧合,如今正散发出蓬勃的活力,这些资源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佛教考古中抽绎出有关遗留下来的楹联资料,将会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地精神动力,同时也让我们充满魅力的佛寺楹联文化庄严国土,走向未來!

推荐访问:佛教 楹联 佛寺 考古 庄严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