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时间:2022-07-19 13:20:03  阅读:

【摘要】

本文阐述了美国再工业化的背景,分析了美国再工业化的阻碍因素,提出了中国制造的应对措施。要防止产业空心化,为制造业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切实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以前瞻性的技术投入和高质量的技术改造引领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加强劳动力素质、经商环境、政策制度、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方面的建设;向产业链上游转移;加大新兴产业投入,提高先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

美国;再工业化;中国制造;应对策略

一、美国再工业化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世界第一的制造业体系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过分侧重于发展金融、房地产服务等服务业来实现利益最大化。进入90年代后,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一直高达70%左右,而制造业不断萎缩,产业空洞化凸显。1947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6%,1978年为21.3%,这期间变化不大,而1978-2007年该比重呈快速下降趋势,2007年下降为11.7%。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方面使美国虚拟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国家经济陷入困境,美国稍有竞争力的实体经济也仅剩下军工、石油和农业,且家庭财富从2007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年底的一年多时间就缩水了20%;另一方面使美国相对衰落趋势凸显,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全球中的影响力日趋突出,美国感觉其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受到严重威胁。基于这种巨变的国内外形势,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强调重振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是增加出口、平衡贸易,恢复制造业竞争力。

而中国是一个正在以制造业为支撑来实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9.8%,略高于美国的19.4%,成为世界第一,打破了美国连续110年占据世界制造业产值第一的历史。为此,美国再工业化针对中国的成分就自然不会少,这必然会对中国制造业发展产生影响或挑战。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力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国内工业建设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国际制造业市场高质量低价格商品的冲击。中国制造业时下已经强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外袭之忧。

二、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的影响

1、美国将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增加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难度

当前“中国制造”在向“中国智造”迈进,正处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并以此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一旦国际产业出现逆转移(所谓“逆转移”,是指由于美国制造业回流可能导致我国承接国外高端制造业转移出现逆转。跨国公司可能将布局在我国的高端制造业产能重新迁回美国),高端制造业也将首当其冲回归跨国公司本土。这将延缓我国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的时间,对我国学习外国先进技术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美国的“再工业化”瞄准的是高端制造业及其竞争优势的打造,而现阶段“中国制造”也正处在从低端走向中端和高端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之时,双方由此必然产生产业领域新的“交集”,中国制造业未来在高端制造领域所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2、中美贸易摩擦将加剧,会加大“中国制造”产品出口的压力

美国再工业化所提出“出口推动型”增长,所制定的一系列增强出口竞争力的举措,势必会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产生重大挑战,一些曾经对美出口的中高端制造业产品对美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波士顿顾问公司估计,美国制造业回流将使美国除石油之外的商品贸易逆差大幅缩减,由2010年的3600亿美元缩减至2600亿美元左右。在欧美的贸易保护策略下,我国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贸易摩擦会继续加剧。

3、美国可能会在一些关键领域加大对我技术输出的控制,延缓我国产业升级步伐。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近千家外资研发机构中,由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建立的就有300家左右,近1/3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均已在华设立了研发机构,微软、摩托罗拉以及诺基亚等许多著名跨国公司甚至在华布局了多家机构。技术转让方式是我国与跨国企业合作的重要方式,促进了知识扩散和技术溢出,从而达到获取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后,凭借技术、标准、专利、知识产权的先发优势和领先地位,可能对我国形成所谓的“技术封锁”,对我国产业升级形成迟滞作用。

4、将会加大“中国制造”与美国在创新竞争力方面的差距

美国的产业创新往往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导向的创新容易产业化并产生经济效益。而在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会发挥作用。我国在创新方面虽然也很重视,但具体到创新的市场导向,创新的制度与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依然问题重重。目前“中国制造”是依附型制造业,依附发达国家的关键技术、依附其市场,依附其订单。美国的“再工业化”将建立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基础之上,其信息渠道通畅、分销网络广泛合理,市场环境好、交易便捷。这就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及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市场条件,为其成为21世纪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领先者、控制者创造了条件,也为其未来进入我国高端消费市场创造了先机。

三“中国制造”的应对措施

1、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中国制造”抢占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部署。不发展高端产业就难以摆脱长期的低端锁定,很可能在新一轮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应尽快加大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飞行器技术的研发力度。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2、迅速完善我国的创新服务体系。我国开始有了政府支持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比如生物医药行业中的检测检验机构、孵化器、公用的实验装备等都是其中的要件。所以在面对美国“再工业化”的挑战与新一轮工业革命时,如何完善我们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3、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在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应以前瞻性的技术投入和高质量的技术改造引领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现阶段,某些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理应在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获益程度。另一方面,中国应着眼于本次金融危机结束后全球产业可能重新洗牌的机遇与挑战,着力提升金融市场、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等专业服务能力,强化金融服务、技术供给和运营管理功能,特别是管理全球供应链的能力,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投资;必须在创新环境、金融服务、政策配套以及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尽快提升,尽快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营商禀赋与技术创新积极性,以期在关乎中国未来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产业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产业化,最终打造一批能够支撑中国经济长期竞争优势的跨产业集群。

4、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来说,美国再工业化也是重要的信号和严峻的挑战,切不可掉以轻心。过去十年,中国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得较为成功,关键在于向外商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经商条件。如今,为应对美国再工业化的挑战,我们应该在劳动力素质、经商环境、政策制度、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方面再接再厉,做得更好,才能在这一场新的争夺中处于优势地位。

5、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高,税收负担重,企业利润下滑,生存不易的困境。在全球一体化的现在,中国制造业的情境折射出全球制造业的重构——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他们或者打造全产业链或者将部分加工环节回流本国,更多技术含量低的服装鞋帽等加工厂则撤离中国向缅甸、越南等国转移,因为那里有更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而中国,除了向产业链上游转移,已别无选择。

6、在此背景下,我国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提高先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兴产业的投入,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以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首先,须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其次,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技术创新的推动机制。再次,共同加大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最后,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产业联盟。

【参考文献】

[1]唐志江.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J].国际商务,2012(8).

[2]陈宝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影响及我国的对策建议[J].中国产业,2010(2).

[3]李大元,王昶,姚海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8).

推荐访问:美国 工业化 制造业 挑战 应对策略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