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养生态丝绸文化,凝炼生态教育特色

时间:2022-07-18 14:05:02  阅读:

摘要: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的标签,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精神积淀,更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灵魂支撑。其必然有着学校所处地域文化背景的相关痕迹,也必然有其独特的时代印记,传承性和发展性是特色文化的两大特征。吴江盛泽中学地处绸都盛泽,结合地域丝绸文化,学校凝练出关注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生态教育”特色校园文化。

關键词:特色文化;生态教育;生态丝绸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5B-0040-03

为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进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成“学”与“教”品质提升,完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师生的生态成长和发展,我校积极开展绸都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态教育的实践研究。

20世纪90年代,在“依法治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指导下,我校曾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展示价值”为目标的“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方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十二五”初期学校立足学校实际,结合地域特点,确定将原有学校特色发展为“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科技教育”,丰富了特色文化的内涵。学校的特色发展充分体现了科技与人文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传承与发展相促进。

为进一步促进特色文化建设,近年来,学校在原有“科技教育”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地域丝绸文化,提炼出关注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生态教育”概念,以“生态教育”作为自己的特色文化,聚焦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形成了浓郁的“生态教育”特色校园文化。

在“生态教育”特色的形成、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学校积极进行相关校内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校外合作单位的寻求,全力建设校内外“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各部门合作,开展有计划、有序列、有主题的各种校园特色建设相关活动,营造“生态教育”氛围;鼓励教师申报、开展与生态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教科研素养及对学校“生态教育”特色的理论认识。

结合绸都盛泽的地域特色文化,聚焦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全力创建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校特色文化内涵,“蕴丝绸文化之气,显生态教育之功”,构建“生态教育”模式,提升教师“教”的品质和学生“学”的品质,激发学习的“生活、生趣、生命、生长”特质。

一、建设丝绸文化环境,营造实践研究氛围

1.校园丝绸文化建设

学校以“生态教育”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盛泽地区的丝绸文化特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明确传统丝绸文化对于时代发展及教育的意义,综合时代特征、教育内部规律提出了“生态丝绸文化”概念。

纵观盛泽丝绸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绸都人勇立潮头、紧跟时代、学习先进技术、崇尚科技进步、追求科技创新的精神风貌,沉淀出“勤劳、开放、创新、求实”的绸都文化。学校通过校园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课程基地建设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渲染校园生态丝绸文化。

校园广场上“破茧”雕塑,把丝绸的柔美和坚韧创新的求学精神融合在一起,配以绚丽多姿的灯光喷泉,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绸都文化特色。行政楼门厅镌刻的“矢志、力学、储才”是从首任校长作词的校歌中提炼出的学校精神,与主干道旁矗立的“责任石”遥相呼应。盛德亭、厚泽廊、思源碑、致远桥,体现着“盛德厚泽、思源致远”的理念。走在校园,学生可在名人铜像前触发心灵的交流,走在过道里,学生可在励志成语上受启发,走入“积园”“砺园”和“融园”等主题景观时,学生又能于方寸之间有所领悟。

2.地域丝绸文化解读

在学校“生态教育”特色建设过程中,学校审视当下教育现状,聚焦特色建设对学生品质的提升作用,关注学生、教师、学校的成长过程,将特色文化建设与盛泽的绸都文化内涵相结合,引领学生在接受科技教育、生态教育、责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了解盛泽的历史人文,体会绸都文化的深层内涵:精致、坚韧,开放、融通,智慧、创新,诚朴、务实,思考科技发展背景下盛泽丝绸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创新、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勇气,成为“自尊、自律、自主、自强”的盛中人。

二、创建文化课程基地,搭设实践研究平台

1.建设生态丝绸文化校本课程

我校以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核心,结合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在本校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浓郁的丝绸文化气息的科技教育、生态教育、责任教育三大分支的基础型必修课程、研究型校本课程、兴趣型选修课程,形成了具有盛泽中学特色的丝绸文化课程体系。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利用校内外资源成功开发并实施了《衣被天下 丝韵盛泽》《天长地久——地面沉降与生态环境》《气象万千——气象观测与生态环保》等校本课程教材,其中,《衣被天下 丝韵盛泽》校本课程在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组织的2016年全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中荣获江苏省二等奖。

2017年学校“课程开发实践组”依托苏州市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的建设,组织相关教师完成了校本课程《思路记忆 人物春秋》的编纂,在吴江区第五届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中荣获中学组一等奖第一名。目前,《丝语咏叹 诗词文赋》《丝韵悠长 师生酬唱》等系列校本课程正在讨论、筹划编纂中,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形成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传承与发展“生态丝绸文化”。

学校全面制定了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实施方案,围绕文本组织专题教学,通过研讨、讲座、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营造氛围,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用多种方式展示、交流和评价学习的成果,使丝绸文化品质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素质、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

2.完善课程基地相关场馆建设

在实践研究生态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学校着力建设生态丝绸文化主题基地,打造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的核心——一场四馆,为学生提供富有绸都古镇特色的校内课外实践基地。目前已建成桑梓园、锦绣馆,校内主题基地设施正按预设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一场:红梨广场(丝绸文化展示广场),“破茧”雕塑,把丝绸的柔美和坚韧创新的求学精神融合在一起,配以绚丽多姿的灯光喷泉,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绸都文化特色。

四馆:“桑梓园”“蚕花居”“丝贤坊”“锦绣馆”四大场馆名的首字“桑”“蚕”“丝”“锦”,代表着种桑、养蚕、成丝、织锦的过程。同时独立成馆,各具特色,将每个过程中的相关物件、丝绸知识、纺织工艺、杰出人物等加以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

“桑梓园”(桑蚕实践基地室外部分)既有桑树种植园,又有桑树种植、品种、功效、利用开发等方面的知识馆,取名“桑梓”,来自《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以“桑梓”代称家乡。寓意学生不要忘记家乡,不要忘怀母校。

“蚕花居”(桑蚕实践基地室内部分)主要展示养蚕的全过程以及蚕茧的开发利用,同时也是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的主要场馆。“蚕花”即指蚕茧,并非真的花卉,而是蚕农期望蚕桑生产丰收的心愿。取名蚕花居,寓意学生要像蚕一样,不断积淀,终至破茧成蝶,成就人生的精彩。

“丝贤坊”(丝绸文化名人展示基地),谐音“思贤”,主要展示校友中绸业楷模、苏州乃至中国和世界绸业英雄谱,寓意以杰出人物激励莘莘学子见贤思齐,奋发有为。

“锦绣馆”(丝绸课程文化基地展示室)即“丝绸文化课程基地展示室”和“盛泽地区面料馆”的组合,期望我校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如同丝中锦绣,异彩纷呈。

3.开拓文化课程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利用本土资源优势,积极寻求相关单位合作,建立校外生态教育基地,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学校已拥有华佳集团丝博园、鼎盛宋锦文化产业园、盛泽东纺城、吴江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恒力集团、盛泽自来水厂、联合污水处理厂等7个生态丝绸课程实践基地。目前正进一步开拓新的实践基地,加强校际联系,扩大学校“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的影响辐射范围,与地方兄弟学校共同谋求教育品质的提升。

学校通过开展参观考察、实地体验、专家访谈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科技对盛泽丝绸产业的推动作用;体验到纺织染整企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地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和策略;通过当地政府、企业、社会、教育对人地和谐相处中的担当,感受到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对人类社会发展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潜移默化的责任教育

学校还聘请吴江区科协、气象局、环保局、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科技專家以及学校杰出校友担任顾问或者辅导员。同时邀请盛泽地方文化专家、原中国东方市场协会秘书长沈莹宝先生,苏州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江丝绸织造技艺传承人吴建华先生,华佳集团(丝博园)副总王永根先生,地方文化专家、苏州市蚕桑习俗文化传承人周德华先生,吴江手绘丝绸传承人李骅作为学校课程基地的特聘专家,为“生态丝绸文化”主题活动进行指导。

4.完善课程基地相关活动体系

以校本课程和实践基地为课程基础资源,结合学校社团活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开展长期特色活动,着手打造“丝意校园”精品社团,目前已经成型的有:采桑子文学社、丝语记者社、丝粟集邮社、丝慧校园电视台、丝竹乐舞社、丝路创新社、丝韵书画社、丝熠科普社(机器人)、丝源志愿者等。

以兴趣小组活动为载体,聘请经验丰富的相关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开展定期特色活动。前期主要开展了苏州丝绸博物馆、宋锦文化园参观活动,采访宋锦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及其他丝绸文化名人,开展桑葚酿酒,桑蚕主题征文活动等;后续还将开展桑蚕标本制作、丝膳房主题活动,扩大活动的覆盖面,使全校师生都能参与到课程基地活动中来。

生态丝绸文化课程基地的建设,为我校提炼、发展学校“生态教育”文化特色提供了实践平台,有效促进了全校师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和校园建设使命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

责任编辑:颜莹

Senior Middle School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Silk Culture

WU Chun-liang

(Wujiang Shengze Middle School, Suzhou 214406, 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 school culture is the label of a school, it is the spiritual accumul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and furthermore it is the internal soul support of schoo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must be affected by the local culture and have its unique imprint of the era with two characteristic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ur school is located in Shengze known as the Silk Capital, so we should integrate the local silk culture to create the characteristic school culture of the ecological education, focusing on students’ exploring spirit,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competence.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culture; ecological education; ecological silk culture

推荐访问:丝绸 养生 生态 特色 文化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