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

时间:2022-07-18 10:30:03  阅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立足于人文地理学在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中的学科地位和学科特点,从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分析入手,系统研究了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探究式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构建了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课堂探究、考察实习和社会调查三大模块组成,共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实践证明,该模式对于提高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质量具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人文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现行高教版《人文地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内容包括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语言及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及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的基本理论,在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人文地理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部门人文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人文地理学涉及内容的广泛性、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为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因此,本人在近年来高校人文地理教学中探索和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或问题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后经施瓦布、杰罗姆·S.布鲁纳、皮亚杰等人历经数十年的不断探索而逐渐完善。它的核心思想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给学生,而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课题、资料,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对于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来讲,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对教材中阐述的人文地理事实以及现实中的人文地理热点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人文地理学命题,并针对这一命题进行观察、讨论和研究,用归纳、类比方法探求结论,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对结论做出证明,最后对探究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和交流。

由于高校的教学对象为受过系统基础教育的大学生,他们有着良好的基础知识根底和不同于中小学生的知识层面和社会阅历,因此,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法时,也应与中小学校有一定程度的区别。归纳起来,这一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基本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如所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教师对本学科的深厚造诣以及教学语言的感染力等,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能力。学生是否对本节课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导入新课的过程。人文地理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否在上课伊始,通过短短的几句话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且有趣的人文地理事象巧妙地融入导入新课的过程之中,并借机用反问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不仅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而且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只有导入新课引人入胜,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而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精神状态,则是学生自主探究成败的关键。

自主探究的基本方式是阅读教材。通过阅读,学生不但可以熟悉教材,而且可以在阅读中感知、感悟和思考。阅读完成后,学生会发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学生自己可以想明白,有些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得出确切答案,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第二环节:针对难点确定主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结束以后,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自主探究结果。由于学生的知识底蕴、思维模式、社会阅历均不相同,因此自主探究的结论必然有对有错,有深有浅,有全有偏。教师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置紧扣教材知识和所给材料的相关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围绕所设置的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穿梭于各组进行指导,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适时给予分析和点拨。讨论结束后,让每个小组各选派一名代表对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陈述。各小组陈述完毕后,教师要言简意赅进行点评。并综合各小组讨论结果,结合教材内容和基本原理,简要阐述所探究问题的正确答案。

实践证明,通过讨论,不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认识、集思广益、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即活泼又有秩序,即热烈又有中心。学生思考得深刻,讨论得透彻,争论得明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环节:精心组织考察实习,步步引申实践探究

考察实习也叫野外教学实习,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也是人文地理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通过野外教学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认识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技能,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野外教学实习分短途实习和长途实习两种。

短途实习也叫专题实习,时间为1~2天,次数为2~3次,行程200公里以内。主要是针对某个或某类人文地理事象,如聚落、宗教景观、旅游景观、工业布局等,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考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某类人文地理事象的分布特点、发生原因、区位选择和基本功能等,为进一步探究人文地理学的其他问题奠定基础。

长途实习也叫综合实习,时间一般为15天左右,行程多在1000~2000公里。通常是选择一条人文地理事象丰富、类型相对齐全、特征较为鲜明,且与现实问题联系紧密的野外考察路线。通过考察实习,不仅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各种人文地理事象的地域分布规律和地域差异,并探究其形成原因,而且可以使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日后的长期探究积累经验。

无论是短途实习还是长途实习,都要认真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做好实习动员、选择实习地点、设计实习路线、编写实习计划指导书、确定实习内容等主要环节。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社会调查,举一反三长期探究

通过上述几个环节,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所学教材内容的基本原理,具备了进行现实人文地理学问题探究的基本理论基础。由于人文地理学大多涉及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加之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进行人文地理学热点闯题的社会调查便成为实践探究的必由之路。

实践探究的首要问题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社

会调查选题。设计选题主要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社会调查选题的科学性。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是自学探究、合作探究的延伸。故选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科的基本原理,并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否则便失去了实践探究的意义。

二是社会调查选题的现实性。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涉及许多人文地理学现实问题,如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扩张与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旅游资源调查与开发、人口迁移、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等等,只有设计的选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才能激发学生实践探究的积极性。

三是社会调查选题的可操作性。即社会调查选题要与本科生的水平相适应,社会调查需要同学们业余时间完成,既不能花费时间过长,也不能研究难度过大,使学生们力所能及方可操作,不然会适得其反。

选题确定后,同学们可以进行独立探究或群体探究。

社会调查的最终成果是《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通过社会调查及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一方面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并了解了本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步骤与方法,初步掌握了《调查报告》和科技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为进一步学习部门人文地理和区域人文地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谓一石多鸟。

对于同学们递交的《调查报告》和论文,教师要及时批阅,写出评语,充分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与此同时,要遴选5~10篇范文,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总结和交流,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评。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一是巩固同学们已有的探究成果,强化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进一步激发广大同学探究人文地理学基本问题的积极性;三是引导同学们在第三环节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主动对人文地理学的其他问题进行研究,以养成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地理专业人才。

二、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内容的选择

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人文地理学涉及内容广泛,并不是教材上所有内容都能够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因此,如何选择适宜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便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人文地理学》教材内容的基本特点,结合本人多年从事人文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某件事或者物的内容能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就是趣味性。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少人认为,趣味性只是针对基础教育对象才有用,而在专业性教育中意义不大,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大学教材一般注重介绍原理,而很少将趣味性的内容载入教材之中。但事实上,人文地理学中的很多基本原理就蕴涵在妙趣横生的人文地理事象之中。换句话说。在许多妙趣横生的人文地理学事象中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地理学基本原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各充分挖掘人文地理学中趣味性内容的能力,注意积累趣味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案例,并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实施人文地理学探究式学习的积极性。

(2)因果性原则。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索人文地理事象形成的基本原因掌握教材中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原理。早在19世纪上半叶,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便创立了地理学的“因果原则”,即“凡事必求其因而推及其果”,从而使地理学从古典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李特尔也认为:人文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因此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因果性原则。如:在人口地理学中,教师通过陈述人口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布状况,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我国人口迁移中为什么会出现“孔雀东南飞”现象?为什么有的地方人口稀疏,而有的地方人口稠密?再比如在种族地理学中,通过陈述世界三大种族外部体质特征的差异,引导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种族间外部体质特征上的巨大差异?种族外部体质特征的差异与地理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3)综合性原则:任何一种人文地理事象都是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处于一个矛盾体中。一个因素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而任何一种人文地理事象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在选择探究式教学内容或设计探究式学习课题时,必须充分考虑综合性原则。即选择那些影响因素复杂,既能通过探究式学习较好地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又对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有益的综合性内容,避免选择过于简单、影响因素较少或不具探究意义的内容和课题。如:在宗教地理学一章中,教师只需简要地讲述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分布等基本地理事实,然后引导学生们探究:当今世界上凡是穆斯林分布区往往容易爆发冲突或者战争,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政治地理学一章中,通过讲述西方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引导同学们探究:麦金德为什么被西方政要和学者称为“最有预见性的地理学家”?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二战后全球战略的制定有什么影响?马汉的海权理论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何意义?对中国国家安全有哪些启示?这些问题涉及因素众多,甚至横跨很多学科。通过探究,不仅可以极大地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现实性原则。即教师在选择探究式教学内容时,要尽可能选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地理学现实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扩张与城市地域结构演变,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家安全等等。这样的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探究的兴趣才会更大。通过探究,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激发自己的探究热情,而且通过探究,可以初步了解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一些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为自己今后的长期探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如,通过探究自己家乡人口、资源、环境是否相互协调、如何才能确保家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使学生既对自己家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家乡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对所在城市的调查,了解所在城市的地域结构是否符合教材中介绍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从中发现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材中现有理论的局限性。通过对学校

所在地某一工业企业的调查,探究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现实工业布局中违反工业布局规律的现象等等。

三、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其中,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而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学习刺激反应理论、学习建构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力投资理论。其根本目标是夯实学生的人文地理学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或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上述理论基础指导下,结合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及本人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体会,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由课堂探究、考察实习和社会调查三大模块组成。其中,课堂探究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环节,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两项内容。野外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实践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社会调查则是强化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长期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

该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目标明确:即该教学模式是围绕高校人文地理学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有鲜明的指向型,并非对地理科学类专业任何课程都适用的普适性模式。

(2)操作简便:该模式把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且直观形式反映出来,为高校同仁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体系完整:该教学模式是人文地理学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和运行要求。

(4)结构稳定: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因此,该模式对高校人文地理教学有普遍的参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近年来,笔者一直按照该模式组织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推荐访问:人文地理学 探究 实践 高校 模式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