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17 13:05:03  阅读:

所谓“信仰”是指对某些尚未被实现和证实的客观状态或者价值观念持有坚信不移的态度的确立。它是价值观的核心,是支撑人生活的精神支柱。关于信仰问题的讨论近年来层出不穷,这是理论界对社会转型期信仰变化的的一种理性思考。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信仰困惑和信仰缺失,从而导致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紊乱、理想和信念的消解、行动目标的丧失,用海德格勒的一句话说,就是人感到“无家可归”,即产生了“信仰危机”。因而,我们必须深刻剖析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引导大学生

的健康成长。

一、信仰危机的产生及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我们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些人们赖以信任的价值观念,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些价值观念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地位,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得到确立,这时候人们失去了稳定的价值准则,对相关事物的价值无法做出评价,对自己行为是否合理也无法做出判断,这时就会出现迷茫和矛盾,这就是“信仰危机”现象。“信仰危机”表现为对原有价值观和其它价值观念的信仰动摇、信仰怀疑、信仰崩溃、信仰错误以及无信仰等形式。在这种状况下,物质不足的问题不再是危及大学生存在的根本问题,而越来越突出的则是其心灵的危机。具有“信仰危机”大学生表现出内心的迷茫,不知目标为何物,极易出现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对身边的一切都不屑一顾,置之不理。稍遇挫折就会怨天尤人,大发无聊的感慨,甚至为了一点自尊而大动干戈,极易冲动,自制和自控能力差。往往为一点小事而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2004年马加爵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从他事后的交代我们不难看出,事件的起因只不过是一点琐事和口角,为一点他认为的所谓“自尊”受辱而引起,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缺乏人生的信仰和追求。

总之,长期处于信仰危机状态下的大学生很容易出现情感荒芜、心理失衡、精神无助、行为盲目等现象。没有稳定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经常游离于社会规范之外,并且仇视一切所谓的规章制度,发出抗议之声,甚至于诉诸于武力行动。校园里的暴力殴斗事件总是层出不穷就是很好的说明。对自身而言,最终可能导致个体心理出现问题,现如今大学生因抑郁症、焦虑症等自杀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当今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我们决不可小视,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中的信仰危机既有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社会腐败和思想政治教育不佳的原因,也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的认识偏差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 社会转型后价值观的迷乱导致信仰危机的出现

历史上出现的几次重大的信仰危机都是发生在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期,都是对人的价值,社会道德伦理的和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叛。例如发生在我国近代史上的两次信仰危机分别是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和发生在建国以后的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前者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进而引发的打倒孔家店,否定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后者的“文化大革命”撕开了蒙在社会主义中国外表的美丽面纱,就像开启了潘多拉魔盒,使参与其中的千百万人民,尤其是年轻学子对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在认识上产生了怀疑,彷徨,甚至否定,影响直至今日。目前我国又变革了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引入,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各种非主导价值观、支流文化与国家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共处、共荣的局面,很多人包括大学生在内有时难以分清谁是主流,谁是支流,价值观出现多向混杂、取舍难辨的迷乱状况。过去我们只讲政治,而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正全方位的从保守向开放转变。随之以往正统的价值观在新的生活方式下失去了往日的神圣,很多大学生认为以往定于一尊的价值观行不通了,否则必然会受到生活的嘲笑戏弄。加上现实社会中不断涌现出坑蒙拐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腐化堕落的现象,利益的驱使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世俗化,人情冷漠,人与人之间也渐渐丧失了那种淳朴和温情。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大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别人,如何看待金钱和道德等等,都成了困扰。对于自己到底奉行怎么样的价值观,应该持怎么样的人生理想和信仰都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另外,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人文价值理性的迷失和工具性的张扬也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迷乱和信仰的危机。虽然理性一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引以自豪的精神支柱,但是唯科学主义用量化的、计算理性的方法来评判一切,人就会变成片面、单向度的人,变成了按市场潮流和人为制造的制度随波逐流的人。当今的大学生从升学、到就业都强烈感到技术对自身的否定力量,自己被操纵在一个庞大的技术怪物的手中,真实的生活世界被异化了,其结果必然导致他们精神的失落和人性的沉沦。最明显的体现在目前部分大学生用“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态度来对待一切,功利心甚重。

2、 教育的误导和缺位,且实效性不高:

这里教育包括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首先家庭教育不到位和误导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很大一部分的家长只在乎自己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对于他们应该怎么样做人是忽略的,甚至有的父母还刻意灌输孩子一些自己不能吃亏的功利主义的思想,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升官发财,有个好的“钱途”。这些思想从小就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孩子的大脑里,并进而变本加厉的继承下来。他们习惯为自己的子女铺好将来的道路,也造成这部分的学生长大后没有自己的目标,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进而导致他们信仰的缺乏。

其次,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收到的效果是很低的,是很不成功的。在初中、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对于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发展是忽视的。到了大学阶段,“两课”的开设还是延用原来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大而空,学生不仅听不进去甚至出现了抵触情绪。每个高校此类课程的出勤率都不高,学生逃课的逃课,上课时睡觉的睡觉,课堂纪律很差。即使有些学生想学点东西,但是却发现老师讲的和社会上的现象不一致,而老师这时又不做详尽的解释,学生因而变得越加的困惑。对于共产主义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科学无误产生了一系列的怀疑、迷茫的态度,导致了信仰危机。

3、 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偏差:

首先,从心里和生理角度看,大学时代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自身心理发展的矛盾是形成信仰危机的关键因素。自我意识是形成价值观的主观条件,但大学生由于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很成熟。他们孤立的强调自我、盲目自大、唯我独尊,片面的以自我为标准来分析和判断社会,就容易出现偏差。面都这些困惑和矛盾,他们又优柔寡断,在物欲与外加因素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心态浮躁而脆弱,缺乏自信,也容易自暴自弃。这些自身因素的缺陷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他们价值观的混乱和信仰危机的出现。

其次,从思维特点来看,我们的大学生是一个有着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他们的思维特点有着择新性、开放性、敏感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比其他的青年群体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新事物。但是他们社会经验欠缺,社会人生阅历浅,因而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坐而论道的空谈倾向,以及生吞活剥的盲目吸收西方科学知识、人生价值观点的和思维方式的倾向,在思维活动上常出现矛盾状态和错位的现象。在这种错误的思维模式下也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信仰。

三、当代大学生信仰重建的几点对策

对于大学生信仰的重建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任重道远,持之以恒的艰巨任务。因为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信仰危机,我们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信仰教育机制,且不断的修缮和完善,这样才能保持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地位,树立一种社会理念和信仰来引导我们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笔者针对前面信仰危机的产生原因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1、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正确而有力的舆论宣传能够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劲头,对于强化大学生的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舆论宣传要不间断,要持之以恒。在现实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每逢建党建军多少周年时,各个电视台都会放一些爱国教育片,但是持续几天就间断了,让人不免感到形式而已,收到的效果甚微。 其实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一股风”、“一阵子”,而没有做到持之以恒。我们应该利用一切社会主义传媒的传播和宣传力度,来对那些污蔑社会主义制度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诋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种种谬论给予坚决的批判和回击。抓住一切可以激起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事件来对其进行教育。例如:藏独事件、奥运火炬传递受阻事件,以及最近刚发生的四川汶川的大地震。这些都可以透过传媒的报道传递给我们的大学生,让他们了解事情的真相,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其次,要肃清社会的腐化、堕落现象,净化社会的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当今的党内腐败问题是大学生怀疑共产党的领导以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我们要切实做好反腐倡廉的工作,加速法制化的进程,来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我们党是实现理想的引路人和领导者,我们要时刻注意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要切记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淡化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一百多年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充分证明……、如果忽视、削弱或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会遭受挫折”。要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对于那些贪污腐败问题决不手软,依法办事。因而,信仰教育是否落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党和政府的作为。

2、 理论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实践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首先,要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法,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活动和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来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备课笔记从来就没有更新过,都是一些陈旧的知识反复在那讲,学生的反应当然是不佳的。老师的思想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要随时补充新的知识和能量,否则教育的老一套和社会严重脱节就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烦躁和混乱。另外,教育工作者要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事情,要放下架子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 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地、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 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化解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有时候这种情感教育法比其他一些硬性的教育灌输方法有用的多,它更容易打开学生的心扉,找到问题之所在,对症下药。

其次,对大学生信仰的重建要在实践中渗透。信仰虽然是一种精神活动,但是它却有强烈的实践性。对大学生信仰的树立不只是课堂上的事情,更多的是要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只有把理论实化为各种具体的实物和行为,才能让学生感到真实性和亲切性,才能最终起到教育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进行创建文明校园,树立全员德育的活动。创建一个美丽的校园环境,奠定一种校园精神底蕴,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受到积极的感染,从而团结奋进。另外,我们要加强实践育人,并寻找育人的创新途径。所谓实践育人,就是指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课外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热情,开展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活动来达到形成高尚品格、祖国观念等的新型育人方式。要经常组织一些参观和服务性的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去亲自体验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并且引导他们从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方法思考、分析社会大场景中发生的各种事件。

3、 改进大学生的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是一个人思想观点、思维方式、是非标准和基本信念的集中体现。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个人的阅历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别导致了他们认知方式的差别。正如张玲在其《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一书中所言:“我们的所知决定我们的所感,我们的所感决定我们的所行。”为什么有的大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奋发向前,而有的却整天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呢?

究其原因,主要是认知方式的不同。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很多还是有待于改善的。

首先,我们要正面向大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知识的介绍和普及,让他们了解认知方式的作用及其心理过程的规律,使其自觉的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方式逐渐走向成熟。学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虽然社会转型时期会充斥着文化的冲突,各种外国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大学生都能立足于自己,用一颗积极、平常的心态去看待,我想我们会最终找到并坚定自己的信仰想向发展的。

其次,对于个别的学生要给予心理咨询和辅导,要完善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仅靠知识的普及的是不够的,往往有认知偏差的大学生他自己本身并不知道自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存在漏洞。这个时候就要通过个别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来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得以改正。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小新.《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2]郭子贤.邪教蔓延与顽固不化的社会心理分析[Z].湖南省犯罪学会第一次会议交流论文.2001.8.

[3]丁小娟.荣辱观与大学生公民责任感培养[Z].http://www.cy-crc.org/cnarticle_detail.asp· col=2&id=1218.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65页.

[5]袁贵仁:《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5日.[6]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9.

推荐访问:试论 对策 当代大学生 信仰 危机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