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后《西厢记》传播和接收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17 10:00:03  阅读:

【摘要】

20世纪的《西厢记》研究颇有成就颇丰,特别是在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2年以来,《西厢记》研究已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长足进步,特别《西厢记》的接受和传播,以及在对《西厢记》研究的再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关键词】

《西厢记》;研究;十年综述

《西厢记》研究是古典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有关《西厢记》的论文、论著多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出现的,不同专题的研究力度不平衡,对《西厢记》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学术梳理与论考,特别是对前人关注较少的领域加大研究力度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回溯20世纪,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方法的更新及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无论是对微观问题的深入探索还是对宏观问题的准确把握。都取得了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元杂剧的研究已步入成熟期。进入21世纪也别是2002年以来的十年,《西厢记》研究的取得一定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在对《西厢记》《西厢记》的接受和传播方面,以及对《西厢记》研究的再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一时期,多本专著及多篇硕博论文的出现,使《西厢记》的研究资料更加丰富多彩。从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明清时期《西厢记》传播和接受等研究十分重视,凸显了研究者对西厢记传播和接受过程的影响的高度重视。

随着研究视域的不断拓展,在研究领域另一个最明显的特色是对《西厢记》传播的研究及接受史研究,2002年以来的《西厢记》研究,更加注重这两个方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西厢记》研究是古典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有关《西厢记》的论文、论著多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出现的,不同专题的研究力度不平衡,对《西厢记》的全面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学术梳理与论考,特别是对前人关注较少的领域加大研究力度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高奈延《〈西厢记〉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2005)、韩梅《〈西厢记〉对韩国文学的影响》(2002)认为《西厢记》曾对朝鲜的文体文风产生过影响。一些文人还模仿它写了一些作品如汉文演本《东厢记》、汉文小说《春香传》等。崔霞《20世纪〈西厢记〉文本传播与接受述论》(2006)认为20世纪的《西厢记》文本传播与接受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建国前。建国至文革前,文革后至20世纪末。前两个阶段重在对《西厢记》的历代刊本进行发掘和重新刊印,第三阶段则转向对历代刊本的研究;三个阶段都出现了不少的《西厢记》校注本,但不同阶段的传播接受又各有特点。传播与接受方式随代际递承而丰富多变,除刊印方式之外,还出现了教科书传播、报刊传播、专著传播、选编和改编传播等新的方式。这些作者从传播的角度,在观照《西厢记》对戏曲、小说、诗歌、说唱文学等文艺样式渗透的同时,对改作、翻作、续作、仿作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论述,更可谓独具匠心。

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赵春宁,她的《论〈西厢记〉插图版画》(2002)论述版画的流传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舞台演出的借鉴与指导价值;其专著《〈西厢记〉传播研究》(2005),对《西厢记》的各种抄本、刻本、选本,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梳理,考辨颇见功力;作者对于《西厢记》的演出,从形式、声腔、地域、观众等多个侧面作了清晰的勾勒,视野也非常开阔;作者还从传播的角度,对《西厢记》的改作、翻作、续作、仿作,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论述,更可谓独具匠心;至于作者在观照《西厢记》对戏曲、小说、诗歌、说唱文学等文艺样式渗透的同时,还探讨了其对书籍版画和年画的深刻影响;在考论《西厢记》的批评传播时,特辟了禁毁一书;亦都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论著正是凭借了十分翔实的资料,以及作者对史料所作的许多别出心裁的阐析,对《西厢记》的传播,从文本到舞台,从批评到改编,从影响到移植,从常态到殊态,进行了系统而又较为深入的探索,从而在前人基础上,为《西厢记》研究作出了新的有意义的开拓。

徐大军《〈金瓶梅词话〉中有关〈西厢记〉杂剧资料析论》(2003)、史小军《论(金瓶梅词话)对(西厢记)的袭用——以第八十二、八十三两回为例》(2006)通过对《金瓶梅词话》中有关王实甫《西厢记》杂剧资料的详细梳理,可以见出《西厢记》杂剧对当时社会习尚和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为我们勾画出当时社会生活中有关《西厢记》杂剧传播的图景,而且,由这些资料亦可见出当时市井阶层对《西厢记》杂剧的解读角度和接受视角。

而伏涤修的几篇研究论文和专著,可以成为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明代人对〈西厢记〉体例的改易》(2005)从明代戏曲南曲化的演唱、传播大势着眼,从《西厢记》明刊本是否被取消分卷、是否还具有题目正名、是否被加上折目、剧中人物角色是否被予以传奇化标注、是否被插入传奇化曲唱安排及曲牌组合运用、是否有开场词和下场诗等方面,详细考述了明代人对于《西厢记》体例所作的改易;他的《明清时期北〈西厢记〉的演出情形考述》(2006)《明清时期北〈西厢记〉演唱样式变化考述》(2007)则从明代戏曲南曲化的演唱、传播大势着眼,论述《西厢记》在明代实际演唱中的传播。前者对明清时期文人笔记记载的《西厢记》演唱资料进行了勾勒,对戏曲选本收录《西厢记》、文人及曲家们所制订的《西厢记》曲谱与演剧本、文学作品中有关《西厢记》演唱情形的描写进行了论列,从而说明,虽然明清时期北《西厢记》的演唱逐渐衰退,不过它并没有从清唱、演出场上完全退出,北《西厢记》的演唱始终不绝如缕地存在于厅堂及场上;后者认为明清时期北《西厢记》虽然时有演唱,但不同时期它的演唱样式却各有不同。明清时期北《西厢记》除了有弦索唱法外,还有昆腔唱法、弋阳腔等地方声腔唱法,不同的唱法在演唱音乐曲调、行腔吐字的方式、所用的伴奏乐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另外即使同为弦索唱法,也有

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和以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两大类型:即使是作为元代对《西厢记》的古代研究北曲遗音的弦索唱法,在明代实际演唱中也出现了北曲南唱的变形。

2008年,伏涤修的《西厢记接受史研究》一书出版。该书是伏涤修在搜罗汇集《西厢记》文献资料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西学”(“《西厢记》学”)的体系建构,撰写了《〈西厢记〉明清接受史研究》这一书稿,对《西厢记》在明清两代接受情况进行了富有创见的学术解读。全书理论框架周密合理,比勘考论细致有据,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学术素养及理论建构的能力。具体而言,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色:首先,作者视野开阔,对《西厢记》在明清两代的接受情况作了全方位的解读研究。《西厢记》的接受史不仅包含《西厢记》研究史,其文本传播、舞台演出、仿效改作、各种文艺样式的咏唱也都属于其接受范畴。如明清时期《西厢记》的全刊本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的刊本其剧本体制、曲白文字、附录与插图、题评考订等各方面均存在不同,这些不同不仅仅是传播形式层面的不同,同时也是人们对《西厢记》不同接受态度的反映,通过这些不同可以见出人们对《西厢记》不同的接受心理。黄季鸿认为,《〈西厢记〉接受史研究》是一部对《西厢记》选本与曲谱收录予以系统深入探讨考述第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他以现代接受美学理论为视角,对《西厢记》的各类改、续之作所做的材料搜集与研究,较之他书用力最勤,是集大成式的总结,在《西厢记》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学术价值。

进入21世纪,对《西厢记》的考证和综合性研究大大拓展了新的领域,这主要表现在对明清时期《西厢记》的研究研究上。传播过程中,随着相关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的增多,对《西厢记》的研究之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研究评点本,实际也是从早期研究中探析《西厢记》的影响,也可谓研究之研究。2002年以来,这方面有影响的成果也不在少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西厢记》的文本的研究,主要是作品的语言、主旨、人物、情节等的研究,一直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时期的《西厢记》研究,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西厢记》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传播和接受研究上,主要的研究作品,多出自蒋星煜、宋瑞芳、伏涤修、张春宁等该相关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因而,研究的范围和研究者群体还需进一步拓展,才能取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而推动戏曲研究的不断发展。

作者简介:

陈凯(1979-),男,湖北孝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及金华地方文化方面的研究。

推荐访问:西厢记 综述 接收 年后 传播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