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与固定法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6 19:25:02  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式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穿刺与固定法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院前急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穿刺和固定法, 实验组采用留置针先负压静脉穿刺, 后连接输液管, 再用自粘弹力绷带固定法, 观察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针头脱出、液体外渗、安全转运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院前急救中, 实验组在穿刺成功率(95.5%)、院前急救及安全转运率(99%), 针头脱出(0)及液体外渗发生率(0)。结论 改良式留置针静脉穿刺固定法在院前急救中应用效果好, 应积极推广。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安全型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固定

随着急诊医学和急救护理学的迅速发展, 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各级医院间转诊、转运、途中监护及抢救护理已成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于急、危、重症患者, 护理人员, 在第一时间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是有效救治患者的必要保证, 所以尽早为患者开通一条安全、有效、持久的静脉输液途径尤为重要[2]。但因院前急救条件差, 患者躁动不安、救护车颠簸不稳等因素, 致使静脉穿刺失败, 针头脱落等现较为普遍, 反复穿刺不仅增加护士的工作量及患者的痛苦, 且易产生护患纠纷。为此, 本院急救中心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 对50例急危重患者采用改良式留置针静脉穿刺和固定方法,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00例院前急救患者, 其中男56例, 女44例, 年龄18~85岁, 平均年龄52.5岁, 神志清并配合治疗26例, 烦躁不安74例;出汗皮肤潮湿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5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常规消毒皮肤, 留置针连接输液管排气,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针, 据患者血管分型选择合适的角度进针, 穿刺成功后将针芯完全退入安全座内取下, 置入专用利器盒内, 打开输液开关, 观察点滴通畅后用无菌透明膜固定。

1. 2. 2 实验组 常规消毒选血管, 液体排气后备用, 取留置针自肝素帽处向前挤压延长管内气体后关闭安全锁, 使之呈负压状态,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针刺入皮下后打开安全锁, 继续穿刺, 余同常规组, 穿刺成功取下安全座, 用一条胶布固定针柄, 旋开“Y”型管延长管螺旋帽, 使血液充满延长管后立即旋紧螺旋帽, 松解止血带, 将输液针头扎入肝素帽内, 打开输液开关, 静脉滴注通畅后用无菌3M透明贴固定留置针, 另用7 cm宽的自粘弹力绷带以穿刺点为中心将留置针与延长管一起同手或肢体缠绕1周半固定。

2 结果

对照组:穿刺成功率81%、针头脱出18%、液体外渗25%、院前急救及安全转运率92%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95.5%、针头脱出0、液体外渗0、院前急救及安全转运率99%。

3 讨论

院外急救工作的不稳定性及不确定性、患者病情复杂性、速变性等因素均易致静脉穿刺失败、针头脱出、液体外渗、针刺伤等不良事件发生, 安全型留置针的使用, 避免了针刺伤的发生, 但留置针常规的穿刺固定法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欠佳, 尤其对躁动不安、皮肤潮湿、血管条件差、血液黏稠度高等特殊患者应用效果存在很大缺陷。本科自2010年后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逐渐改进, 采用先留置针负压穿刺, 后连接输液管, 并用自粘弹力绷带固定。负压静脉穿刺利用负压作用, 针头刺破血管后, 血液迅速回流入留置针观察窗, 避免常规穿刺回流缓慢致护士误判, 造成反复试探穿刺及穿破血管现象发生, 既减轻患者的痛苦, 又加速静脉穿刺成功速度, 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先穿刺后连接输液管, 对照组在院外急救及途中转运时空间狭小操作不便, 患者不配合、家属慌乱易牵扯输液管, 造成输液针头从肝素帽内脱出而被污染, 更换针头延误用药时间, 实验组采用穿刺成功后连接输液管法, 使操作更简便安全。自粘弹力绷带固定, 对于躁动不安、出汗较多的患者固定的更牢固, 避免透明膜及胶布不粘皮肤、患者不配合、救护车颠簸不稳所致针头脱落、拔出, 针头位置改变引起液体外渗、血肿等缺陷。

总之, 改进后留置针的穿刺固定法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院外急救成功率及安全转运率高、针头脱落拔出、液体外渗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

[1]陈明玉.院前急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6-7.

[2] 王艳红,鲁传龙.我国院前急救的特点及现况.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9, 11(4):312.

[收稿日期:2014-06-24]

推荐访问:留置 穿刺 静脉 改良 急救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