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思路研究

时间:2022-07-14 16:00:03  阅读:

摘要: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富集,具有类型全、品位高、组合好的特点。以钾、镁、锂、硼等为代表的盐湖资源在高效农业、信息、新能源、有色金属材料、环保等产业中有着广泛应用。科学规划资源开采规模,提升战略性资源支撑保障能力,全面推进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着力构建具备核心竞争力、牵动和支撑作用突出、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特色产业,全面提升我国盐化工业的整體素质,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增强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思路研究

一、资源概况

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十分丰富,是青海第一大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的特点。截至2016年底,钾盐查明储量8.03亿吨,占国内80%以上。钾资源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首选矿种,钾盐的开发利用在保障国内钾肥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除钾资源外,各盐湖还共伴生镁、钠、锂、硼等盐类矿产,镁、锂、硼等资源在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国防工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盐湖共伴生的铷、铯、溴、碘等稀有元素,亦属国家优势矿产资源。柴达木除禀赋丰富的盐湖资源外,油气、金属、煤炭以及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也十分丰富,为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配套组合条件。

二、综合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柴达木盐湖资源开发已初步形成钾资源开发为核心,钠、镁、锂、硼等有价资源配套开发的综合利用产业体系。

(一)钾肥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产品产量屡创新高。2016年,柴达木钾肥产量达850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70%。柴达木作为全国最大钾肥及钾盐生产基地,有力保障了我国钾肥供应。产品不断丰富。钾肥产量增加的同时,钾盐产品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由单一氯化钾拓展至硫酸钾、硝酸钾、硫酸钾镁肥等。产品品质逐步提升。随着柴达木钾肥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品质钾肥成为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初见雏形

盐湖资源开发现已形成以盐湖化工为核心,配套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发展的7大主导产业体系。在合理、平稳开发钾资源基础上,积极推进钠、镁、锂、硼等资源的梯级开发和以氯平衡为核心的综合利用,改变了单纯开发钾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镁盐综合利用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了10万吨高纯氢氧化镁、3万吨高纯镁砂生产线。引进消化吸收海德鲁电解金属镁技术和装备,建成10万吨金属镁、6万吨镁合金生产线,累计利用镁渣950万吨。钠盐利用实现规模化。利用盐湖卤水提钾后的尾盐,生产烧碱、纯碱等产品,年利用尾盐1400万吨,已形成280万吨原盐、430万吨纯碱生产能力。锂、硼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产业化。形成4.2万吨碳酸锂、2000吨高纯氯化锂和10万吨硼酸生产能力,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随着资源综合利用的不断增强,有效提高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建立了国家创新型盐湖产业集群试点、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级科技平台,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孵化器等研究机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先后攻克了正浮选——冷结晶氯化钾生产工艺、盐湖低品位难开采钾盐高效利用技术,研发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提锂技术,引进消化巴斯夫天然气裂解制乙炔、海德鲁电解镁及镁合金等生产工艺技术,加快了钾肥工业与氯碱以及冶金等行业对接和融合。采用钾肥生产废水补给盐湖卤水,纯碱生产副产蒸氨废液生产氯化钙,碱渣、石灰渣综合利用等加强“三废”利用。以盐湖镁、锂、钾、氯化工为代表的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四)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格尔木、德令哈以及大柴旦、乌兰工业园区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格尔木工业园昆仑、察尔汗两个千亿元产业基地和德令哈以及大柴旦、乌兰、都兰四个五百亿元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园区集群效益日益显现,呈现出健康有序良好发展态势。

近年来,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钾盐后备资源储备不足;二是钾肥产量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钾肥的需求具有明显差距,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三是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四是盐湖资源科技创新支撑不足,人才缺乏;五是国内外钾盐资源区域战略布局、协同开发亟须强化;六是环境保护与治理程度偏低,绿色发展亟须加强。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为指引,优化和稳定钾肥供给,拓展镁产业体系,提升锂资源利用水平,优化钠利用产业链,做好氯平衡综合利用产业,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加快建成国家重要的盐湖化工产业基地,为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构建形成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循环型盐湖化工基础产业体系,关键领域技术瓶颈取得突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稳定高效的钾肥供给体系,镁、锂、钠、锶、硼规模化综合利用和延伸加工产品产销体系,全国重要盐化工基地、锂电产业基地、金属镁及镁系新材料基地形成规模。产品供给水平全面提升。钾盐产量稳定在800万吨左右,国家最大钾肥生产基地地位进一步巩固。纯碱产能达650万吨,烧碱和硫化碱产能进一步扩大,建成全国重要纯碱、烧碱、硫化碱等钠盐产品生产基地。10万吨金属镁产能达标达产,适时扩大产能规模,镁盐系列产品达100万吨,建成国家最大电解金属镁和镁系列产品生产基地。碳酸锂产能达5万吨以上,硼酸等硼系列产品产能达20万吨,建成国家重要的锂硼产品生产基地。产业体系趋于完善。通过盐湖资源有价组分的梯级开发,推动多系列盐化工产品、盐湖轻金属和高分子类新材料产业发展,形成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盐湖化工,融合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综合利用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循环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在试验区建设、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制度建设五个方面为国家或同类地区树立典范,努力打造以无机盐为基础的世界级低碳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具有青海特色优势的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钾、镁、锂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构建起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创新体系。

到2025年,盐湖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新材料、新装备等相关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延伸加工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绿色发展水平达到新高度,基本实现盐湖及配套资源开发集约化、精细化和高值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四、主要任务和开发路径

(一)以鉀资源安全为基础的“增储”发展

为提高我国钾资源安全和保障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盐湖及配套资源勘查和评价。鼓励企业参与盐湖资源风险勘查和评价,增加盐湖矿产资源储量,形成一批新的钾盐资源储备基地,实现钾、锂、锶、硼等“增储”,保障钾、锂、硼等战略资源供给的稳定性、持续性,提高我国盐湖战略资源安全水平。加大找钾力度。重点开展柴达木现代盐湖钾盐补充勘查和深部富钾卤水勘查,西台—察尔汗钾硼锂镁盐勘查区、南翼山构造区富钾卤水和以大浪滩—黑北凹地富钾卤水地质勘查,柴达木西部深层含钾、锂、硼卤水风险勘查和评价等,力争新增氯化钾资源储量3亿吨。兼顾配套资源勘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大力开展托勒—野牛沟铁铜锌金矿勘查区、小赛什腾—鱼卡煤金铜矿勘查区、双口山—锡铁山外围铅锌矿勘查区、绿草沟—大煤沟煤铜钨锡矿勘查区、蓄集—铜普铜铅锌银矿勘查区、肯德可克—开木棋河铁铜多金属矿勘查区、卡尔却卡—乌兰拜兴铁铜铅锌钼矿勘查区、驼路沟钴金铜矿勘查区、五龙沟—巴隆铁金铜铅锌铀矿勘查区、开荒—马尼特金铜钴矿勘查区、夏日哈—大河坝铜铅锌银矿勘查区等矿产资源勘查。

(二)以钾肥供给为核心的“稳产”发展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科学谋划国内钾肥生产规模,实现钾肥稳产和适度发展,构建我国钾肥稳定供应体系,平衡国内钾盐产品自给和进口结构,抑制国际钾肥行业垄断,维护钾肥市场秩序,稳定钾盐市场价格,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生产提供稳定供应和持久保障。继续发挥柴达木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基础性作用,合理规划产能。以盐湖资源的平衡开采、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总要求,科学规划各盐湖资源开发方案、开发规模和开发时序,钾盐产量保持在700-900万吨,实现盐湖资源平衡开采和综合利用。提高钾盐收率。开展技术攻关,优化钾肥生产工艺,强化管理,提高钾肥生产回收率。开展盐湖低品位固体钾矿生产钾肥新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延长矿区服务年限。优化钾肥品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对肥料品质及环境友好的要求,重点发展氯化钾、硫酸钾、钾镁肥、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不同规格要求的肥种,积极开发高效、环保新型钾肥品种。升级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食品级、医药级氯化钾等产品。吸收和创新国外先进装备与技术,发展氢氧化钾、碳酸钾、焦磷酸钾等精细化工产品,填补国内精钾产品品种和规格空白。配套光伏产业,发展钾系熔盐产品。

(三)以综合开发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发展

以创建创新型盐湖化工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为重点,构建以钾、钠、镁、锂、硼、溴等资源梯级开发和以配套平衡氯气、氯化氢气体为辅的特色盐湖化工产业体系。

拓展“镁”产业体系。以电解镁、镁合金和镁盐为方向,延伸产业链,拓展镁产业体系。金属镁及镁基合金产品。优化和提高年产10万吨电解法炼镁工艺技术,强化镁合金应用研发创新,扩大材料替代规模,拓展应用新领域,发展高强高韧镁合金、耐热镁合金、阻燃镁合金、耐蚀镁合金和变形镁合金等产品。镁盐化工产品。在完善现有产品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镁基精细化学品、镁质耐火材料、镁质建筑材料、镁质能源材料、镁基层状功能材料等多类产品。镁基精细化学品重点发展氢氧化镁、碳酸镁、氧化镁、硫酸镁、硼酸镁等产品。镁质耐火材料重点发展镁碳质、镁钙质和铝镁质耐火材料。镁质建筑材料重点发展镁硅酸盐材料、磷酸镁胶凝材料、氢氧化镁阻燃材料、新型混凝土膨胀剂和氯氧镁水泥等产品。镁质能源材料研发水合镁盐相变储热材料、镁质混合熔盐传热储热材料等。镁基层状功能材料重点发展无铅热稳定剂、无卤高抑烟阻燃剂、选择性红外吸收材料、紫外阻隔材料等产品。建成国内最大的金属镁、镁合金、镁系阻燃与耐火材料及镁盐产品生产基地,将柴达木地区打造成为世界“镁都”。

提升“锂”资源利用水平。顺应全球新能源汽车、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通信基站后备电源、电网储能及新材料等领域锂资源需求的迅猛增长,适度扩大锂资源开发规模。以完善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提取碳酸锂生产工艺为重点,提高碳酸锂生产工艺水平,释放碳酸锂生产能力。发展锂盐化工产品。以碳酸锂生产为基础,突破电池级碳酸锂生产技术,积极发展电子级碳酸锂,重点发展氯化锂、氢氧化锂、溴化锂等锂系精细化学品。开发金属锂及锂合金。建设规模化金属锂产能,发展金属锂下游合金产业,重点发展锂铝镁二元合金和三元合金,生产锂镁、锂铝航空航天结构材料。发展锂储能材料。着力突破开发磷酸盐系、锰酸盐系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发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非碳负极材料,加快耐高温、低电阻的PP(聚丙乙烯)、PE(聚乙烯)等锂电隔膜材料研发,研发新能源电池配套的双氟磺酰亚胺锂等新型电解质、氟代碳酸乙烯酯等新型电解液溶剂产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青海锂电产业已经具备一定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电池级碳酸锂等先进基础材料,加快发展六氟磷酸锂等锂电电解液、PE(聚乙烯)等锂电隔膜材料研发,补齐全省锂电池产业短板。继续完善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模块、电池组等产品,形成锂离子电池全产业链。

优化“钠”利用产业链。继续推进盐湖提钾尾盐综合利用,积极开发石盐、芒硝资源,发展纯碱、烧碱、硫化碱下游产品,建成全国重要食盐、纯碱、烧碱、硫化碱等钠盐产品生产基地。优化全国“两碱”行业布局。凭借柴达木原料和能源优势,推进“东碱西移”,提升我国“两碱”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优化“钠”利用产业链。以烧碱为基点发展氯化聚氯乙烯、氯化聚丙烯、ADC发泡剂等耗碱、耗氯量大的产品链。以纯碱为基点发展特种玻璃、玻璃纤维等产品,开发薄膜液晶玻璃等光电子信息玻璃,太阳能电池基板、太阳能集热管等能源玻璃产品,优化“两碱”及下游产品链。打造国家级绿色食用盐生产基地。以茶卡盐湖资源为重点,以绿色食用盐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高端及多品种食用盐和食药级氯化钾项目,开发盐浴、盐泥系列产品。

做好氯平衡综合利用产业。切实利用好盐湖富氯特性,以综合平衡利用盐化工主导产业所副产的氯气、氯化氢气体为重点,结合试验区内煤炭、油气产业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发展聚氯乙烯、氯化聚氯乙烯、甲烷氯化物、氯磺酸系列产品、聚氯乙烯制品产业群,建成全国新兴聚氯乙烯生产加工基地及氯盐产品生产基地。

重视硼及稀有元素利用。构建硼产业链。盐湖硼资源已成为国内主要的硼矿产资源接续地,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适度扩大硼酸产能,拓展下游精细化学品,发展硼酸、硼砂产品,并以硼砂、硼酸为主要原料,稳步发展硼精细化工、硼酸下游产品。硼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发展硼砂、氮化硼、碳化硼、硼纤维、硼酸盐晶须等产品。金属硼化物重点发展硼化钛、硼化铁等产品。不断引进及开发新技术,开发硼肥、硼10同位素、四硼酸锂等新材料产品。加强卤水提溴、提碘、提铷技术攻关。开展盐湖提钾老卤空气吹出法、树脂吸附法、气态膜法、乳状液膜法等提溴技术的工业化研究及提碘、提铷工业技术方法的研究,培育溴、碘、铷深加工企业,实现溴、碘、铷资源综合高效利用。

(四)以产业融合、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方向的“绿色”发展

加快推进多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融合,加大其他优势矿产资源以及共伴生矿、尾矿、余热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进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合理配置、循环利用、绿色发展。

促进产业间循环链接。将电力以及油气化工、盐湖化工、煤化工和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多种产业横向耦合链接,积极发展煤化、氯碱、烯烃、氯化甲烷、硫酸、复合肥等产品,構建循环型产业链。“油气—盐化工”产业链。在适当扩大原油生产和原油加工规模的基础上,发展一定规模的烯烃产品,推动石油化工向精细化工产品发展。在研发引进天然气制乙炔或乙烯工艺的基础上发展一定规模的烯烃产品,推动天然气化工向下游产品发展。推进烯烃与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等含氯盐湖化工产品的结合,发展PVC等有机氯化物产品。“煤—焦—盐化工”产业链。依托焦炭产业发展一定规模的电石产品,通过电石与含氯盐湖化工产品结合,发展盐湖化工下游产品及有色金属产品,实现电力、煤炭、焦化、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和化工建材工业融合发展。“煤化工—盐化工—建材”产业链。综合利用地区丰富的原盐、石灰石、煤炭等资源,以煤气化为基础,发展合成氨、碳一化工产业,联合制纯碱产业,烧碱、聚氯乙烯产业,辅以氯加工系列产品、聚氯乙烯后加工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建材产业。“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产业链。利用铅锌矿生产中副产的硫精砂生产硫酸,同时积极有效利用铅、锌、铜冶炼烟气副产硫酸,发展硼酸等盐湖化工产品。利用天然气、钾肥和硫酸,引进磷资源发展NPK复合肥等产品。

推动新能源与盐湖产业融合。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水能、太阳能、风能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水电、光伏、光热和风力发电。加快氯碱、金属镁等盐化冶金产业基地与大规模光伏、风电耦合布局,支持光伏发电直供氯碱、金属镁等产业,打造光伏发电—烧碱、金属镁—氯产品低碳型氯碱、金属镁基地。

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柴达木盆地是青海“五大生态板块”之一,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良好的生态空间。地区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大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着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工程建设,突出抓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配置,合理分配、高效利用水资源。对城镇、工业园区、工矿区以及重要交通沿线两侧进行生态和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周边环境,构建以绿洲防护林、绿洲农业、天然林、草原、湿地点块状分布的圈带型生态格局。限制开发区域,着力开展生态修复,加强沙生植被和天然林、草原、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沙产业,构建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加大水源地保护、河流综合整治及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实施节水工程,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禁止开发区域,着力建立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干扰,实现污染物排放零增长,提高环境质量。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能力建设,重点开展维护和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重点实施荒漠等生态系统治理、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交通沿线生态恢复、矿区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土地整理恢复改良、沙产业开发及生态监测等工程,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五)以强化创新驱动为支撑的“提质”发展

盐湖资源开发高度依赖技术进步与创新,建设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支撑体系,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是盐湖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关键因素。

搭建多领域协同创新平台。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域,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新型盐湖创新研究院,盐湖镁资源开发、精细化工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锂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发挥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建设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材料开发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为基础,组建“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创新中心”。资源勘探勘查领域,建设资源勘探开发科技创新基地,建立高原地区高效快速地质勘查理论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一批矿产资源领域先进成熟的物探、化探、遥感、钻探等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探、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水平。建立盐湖资源开发数据库及自动监测数据库,开展盐湖卤水动态变化规律、环境变化观察和自动监测。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围绕资源节约、能量梯级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链接等关键技术,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带动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大对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科技投入力度,在国家、省级层面分别设立盐湖重大专项,集中开展共性技术研究、重大产品研发等。重点支持盐湖资源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盐湖科学。

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技术推广。围绕钾盐开采方式与技术、选矿与加工技术、盐湖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工艺与技术及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高镁锂比盐湖提锂及综合利用产业化工艺技术,固体贫硼矿和液体硼资源开发利用工艺技术,油田水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深部咸水层中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等技术,开展创新攻关。进一步完善电解金属镁生产技术应用,开展镁基能源材料研究,研发自生准晶增强的高塑性变形镁合金、铸造阻燃镁合金及其熔炼和铸造工艺,开发新型镁合金,加快镁合金的应用。着力完善高镁锂比盐湖提取电池级碳酸锂、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单体电池、高功率密度电池系统技术,攻克镁基、锂基等新型轻金属材料和化工材料关键技术,新型锂电池、镁基电池、先进晶体、复合材料等产品生产技术,实现优先领域率先发展。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成果,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各类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六)以融入“一带一路” 为契机的“开放”发展

以盐湖资源开发作为优先合作领域,发挥青海在盐湖选矿方法与技术、综合利用工艺技术与人才等优势,以及大型采盐船等装备制造优势,开展国际合作。

培育壮大跨国企业。加强政府宏观谋划和统筹指导,为各类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化服务,推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实力的企业,发挥其在地下溶采技术、地下富钾卤水和现代盐湖资源开采技术、不同类型富鉀卤水资源(氯化物型、硫酸盐型和碳酸盐型)的综合利用工艺与技术优势,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开展以盐化产业为重点的资源、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合作,培育壮大跨国企业,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形成我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

开展资源开发国际合作。发挥青海在国内盐湖区和北半球盐湖分布带资源综合利用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选择资源本底、产品市场、开发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老挝、缅甸、泰国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弥补国内钾资源短缺为切入点,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实行市场化运作,开展资源能源开发、生产、运输、加工等全产业链项目合作,建设境外盐化生产基地,提升资源就地加工转化率和生产加工能力,输入我国急需的钾盐资源和钾肥产品,带动技术、装备和服务输出,打造一批示范效应大、带动强、效益好的产能合作样板。推进建立以青海为起点的“一带一路”盐化走廊。

五、主要措施和建议

强化顶层统筹协调。建议适时研究建立国家层面的省部际协调机制,统筹协调青海及周边地区优势资源开发,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建议国家将青海盐湖镁、钠、锂、硼等伴生资源利用列入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在国家层面研究出台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差别化税收优惠政策,依据企业特点和技术工艺水平,分级确定税费征收标准。

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构建行业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市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协同创新模式。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技术带头人培养选拔、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学历科技人才引进等五大人才工程。

增加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建议国家支持盐湖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盐湖新材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生态和环保投入,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盐湖资源及其周边环境变化监测网络体系,在盐湖周边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工作

(作者单位: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

推荐访问:盐湖 加快建设 思路 资源综合利用 基地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