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7-14 08:00:03  阅读:

摘要:城镇基础设施是为城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本文以黎平县为倒,分析民族地区城镇会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径.以更好地推动和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6-0139-06

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是为城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一般包括六大系统:能源系统、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保护系统、防灾系统。作为城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共同生产条件”,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新形势,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民族地区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生产、生活的物资基础,也是民族地区城镇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产业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民族地区城镇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为例,分析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发展。

一、黎平县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折射出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黎平县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日益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各项基础设施得以建设落实,县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一)黎平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电力与能源供应系统建设。黎平县于1998年接通国家电网,县境内建有220KV变电站一座。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8座,国家电网基本覆盖全县403个行政村和1765个自然寨,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全县境内建有500千瓦以上水电站3座,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超l万千瓦。现有石油液化气公司3家,石油液化气供应点4l处,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达到800吨。但除了县城以石油液化气为主要供热燃料外,乡镇只有零散的石油液化气销售点。大多农村仍然以薪柴为主要的供热燃料,近年来在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下,沼气的使用被逐步推广,到2006年底全县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O.2万口。水源与给排水系统建设。黎平县共建成水库42个,自来水处理厂18个和污水处理厂4个,修建人畜饮水管道2520公里,建成水源地68座,村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并有三个纯净水厂家,基本解决了农民用水问题。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全县25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11个乡镇铺设了沥青路。403个行政村也都建成了乡村公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2006年10月黎平机场正式通航为黎平交通又增添了新的羽翼。邮电通讯系统建设。黎平县25个乡镇的行政村和自然寨都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视、电话。全县有330个行政村开通移动电话,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5%,全县固定电话装机总计达41571门;宽带网用户总计2361户。教育和卫生系统建设。全县建成高中两所,其中黎平~中2006年被评定为省重点中学.建有中小学67所。2006年对全县30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65.7万元;并投入26.3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每个乡镇都建有乡镇卫生院,有352个行政村建有医务所,占总的87%;到2006年底全县共投入530万元完成16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使农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提高。

(二)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国家和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虽然基本实现了村村用上自来水,但是只有少数的乡镇有排水道和污水处理厂,大多数乡镇和行政村没有处水工程,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渗坑或直接排进河道。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致使居民饮水不安全,特别是地处水源上游的乡镇的生活、生产污水将会直接威胁到居民的用水安全;已经形成的道路网络,道路狭窄,人车混行,交通不畅;石油液化气的生产只能适应县城的需要,由于缺乏必要的设施,各乡镇的石油液化气只能从县城往乡镇拉,加大了成本,并且不能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无法满足乡镇居民的需要。虽然实现了较大面积的通讯覆盖率,但仍有偏远地区没有用上现代通讯设施,有的村还是全村共用一部电话。部分乡镇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差,使农村不能与外界进行很好的沟通。大部分乡镇都没有幼儿园、托儿所、敬老院、影剧院和科技活动室,农村文化活动单一。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设备陈旧不能及时更新。由于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很多乡镇的电力设施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电压不稳定,容易造成大面积的停电,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不便,影响农村的正常发展。再加上多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忽视,许多乡镇医院和村医务所,特别是村医务所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和建造的,又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医务人员的非专业性,设备的陈旧性,给农民就医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农民产生了不信任的心理,以至于造成大病小病都进城,不仅加大了县城医院系统的压力也不利于乡镇医疗系统的发展,并且导致了进城看病的其他费用高于求医费用的怪现象,也让许多贫困家庭不敢进城就医。虽然对大部分的中小学进行了改造,但仍有部分学校还是危房。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由于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一般都是由政府单方承担,但单靠政府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产品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再加上政府财政收入有限,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比重相应较小。

2.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管理。城镇乡村道路修好以后,道路养护补助未跟上,维护资金严重短缺,路面破损、路基沉陷得不到及时维护,导致损坏面积越来越大。在民族地区是随处可见的现象,降低了民族地区农村公路的服务功能和使用年限,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农村公路网便捷、快捷、高效等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尽管政府对乡镇街道的保洁、亮化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因民族地区县财政没有专门的款项,保洁员的工资及设施费用等成为各乡镇一项大的负担。有的乡镇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领导的政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承接性。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半途终止,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不但没有促进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事业的发展,反而给今后的城镇合理规划带来了新的问题。近年来民族地区各乡镇都开始重视街道两旁的绿化、亮化

工程建设,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而最后导致公共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的毁坏,没有发挥出公共基础设施对城镇发展应有的作用,没有体现相应的社会效益。如街道两旁的树木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成活率很低,要不就是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路灯、垃圾桶等公共物品都遭到破坏,县城内建成的小型的体育活动器械场地,免费对居民开放,不到半年就已经是面目全非,也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和人力随时对被破坏的公共物品更换,所以出现公共设施建设停滞不前。由于缺乏专业的人员对公共物品进行维护和维修,加大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政府不仅要加大公共物品硬件的投入,而且还要引进相应的管理人才与之相配套,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3.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科学的规划。由于民族地区城镇大多地处偏僻或交通不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规划相对滞后,再加上经济基础薄弱,城镇规划经费不足,规划质量较差。有的规划甚至与建设现状相矛盾,导致规划实施难,许多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有的乡镇建设缺乏长远规划,为今后城镇化改造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生活居住区相应的供排水和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根本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又给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问题,例如:沼气池的废水排放没有进行统一、有效、科学的管理,居民只能把废水流入河道造成了很大污染;乡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各村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站,随意倾倒垃圾的现象非常严重;人口的不断增加,行政村和自然村不断扩大,房屋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不利于管理,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在乡镇所在地的旧城改造中总体规划缺乏计划性、前瞻性,有很大盲目性和随意性。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土地用来建造房屋,除了街道旁边的绿化代以外,几乎就没有其他的园林绿化建设,缺乏公共绿地,大大降低了城镇固有的人居环境价值。

4、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民族地区城镇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城镇经济的其他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建设城镇化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与之相匹配,才能协调的发展。民族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落后,使得民族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这种状况导致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缺乏后劲,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造成民族地区城镇资源的浪费和整体利用水平的低,也束缚了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政府和群众对公共基础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不能对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全面、综合的规划,所以政府不仅自身要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也能清楚的认识到其重要性。提高民众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爱护,积极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民众自觉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中来。

二、加快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从战略高度认识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搞好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民族地区城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高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维护安定团结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民族地区乡村基础教育、卫生以及其它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投入不足,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仍较低,且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在一些贫困乡镇,基础设施十分简陋;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任务仍十分艰巨;一些地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不健全,群众看病难、就医难成为普遍现象,交通、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到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和加强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和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促成多元化投资渠道。投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短缺,是制约民族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问题,要缓解民族地区城镇基础设施的“瓶颈”状态,最根本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解决建设资金不足,关键在于实现资本主体多元化、资本来源多渠道及投资方式多样化。一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大幅度增加支农资金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投资,包括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及农村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提供自然条件保证。二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支持、鼓励和引导非政府部门、非国有机构、企业(国有、私营)和社会资金(包括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发行债券和股票、土地出让转让收益、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改革城镇维护建设税等,使其转为符合产业政策的资本投产。三是以资本市场和市场运行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和投资准则,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特有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直接融资。四是要制订优惠政策,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融资,采取股份制、投资基金、经营权转让以及财政贴息、承诺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大型基础设施、环保等社会性公益项目,以开辟多元化融资。尤其是要集中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加大对民族地区最紧迫的教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3.加大监督力度,实施规范化管理。面对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建设过程管理、轻视运营和养护管理的思想,以及激励和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管理部门间缺乏必要的整合,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协调工作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规范化管理。首先,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实行分级负责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辖区范围内的建设负直接责任,并对上一级党委和政府负责;上级党委和政府负有领导、支持和帮助的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和管理,把工作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个人。其次,要规范资金和建设项目管理。各级财政设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资金预算安排中,凡能纳入部门预算的,要按部门预算的要求,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凡属基本建设的,要按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纳入基本建设计划管理。资金拨付由各级财政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凡按规定需要进行政府采购的。要纳入政府采购管理,并按政府采购规程拨付资金。加强对建设项目和资金使用的监督,严肃财经纪律。要建立资金使用的监控、追踪、间效制度,做到资金使用在事前、事中、事后都有监督,保证资金合理使用,防止资金流失和挪用等问题的发生。各级审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各专项建设资金的审计,尤其要重点加强对项目及资金使用的追踪监察审计。各级财政要千方百计保证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截留和挪用。作为建设项目的投资主体.政府必须建立一整套筹措资金和偿还资金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建设单位在一定责任的压力下,科学合理

地使用建设资金。以减少投资浪费,保证投资收益。

4.进行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要根据当地实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要结合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及财力承受能力,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制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首先,农村教育和卫生等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的范围、人口、交通以及乡村行政区域撤并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需要,搞好布局设点,优化资源配置。在确保群众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提高社会效益,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资源闲置造成的损失浪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其次,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提高城镇公共服务的辐射能力。为促进乡城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三,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统一规划,制订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如黎平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在规划和建设中,要根据当地实际,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按轻重缓急,渐次运作,优先解决带全局性、关键性和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的重点项目,以点带面,稳步推开;要制订标准,节约支出,严禁不顾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一哄而上,乱铺新摊子,擅自提高建设标准,加大资金缺口。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形成固定的模式,在城镇规划中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借鉴成功的经验,减少在建设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

5.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政策的引导。还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群众工作原则,尊重群众意愿。注意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制订民族地区城镇发展规划。要围绕群众需求进行谋划,充分征求和吸纳群众的意见。对于群众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群众投工投劳、投资投物,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体现着一个城镇的综合水平,民族地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科学管理还要延续到公共设施使用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对辖区内的公共设施进行妥善的维护,应设有专项资金用于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调动广大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延长公共设施的使用期限,让其真正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改善民族地区教育、卫生的落后面貌,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针对性地解决广大群众的实际困难,有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6.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合理规划建设民族地区城镇科技馆、中小学校、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所等公共设施.重视历史文物保护,发掘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底蕴,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民族地区城镇居民创造健康、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根据民族地区实际,引人竞争机制,推动传统住宅管理向现代物业管理的转变,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强社区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功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还要做到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建立民族地区城镇绿化建设和管理制度,引导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见缝插针建房转变为见缝插针搞绿化,从无序绿化转变为有规划有计划绿化.从单色平面绿化转变为多色立体绿化。在民族地区小城镇绿化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点、线、面结合,远近结合、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构筑山林、道路、庭院、广场等绿化体系,强化“含绿量就是含金量”的建设意识,逐步改善民族地区城镇人居环境。

(责任编辑:石 船)

推荐访问: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 对策 民族地区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