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量论的基本结构及其认识论价值

时间:2022-07-12 10:15:02  阅读:

摘要:因明,有人称为“东方伦理学”,派出印度,后来传到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西藏学者称为量论。由印度中世纪逻辑之父陈那以《集量论》为根本论典,量论体系得以确定。后自1900年之后,现代量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西方学者对印度学、佛学、梵文学一直在不断努力,佛教量论知识论在国际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因明 量论;佛教;知识论;体系;学派

一、 佛教量论的基本构造

(一)、对量论的认识

量论,佛教的知识论。译为量、尺度、标准、规则、权威、行动之法则、权威、正确认识之手段、证据、真实之观念、定量、理、因明等等。量论是关于正确知识的理论,量包含能量、所量、量果三个方面的内容。能量是指我们的认识能力,所量是指量的对象。二者的结果是二果。量之研究分为知识论与论理学两方面,知识论系讨论知识之起源、种类、性质,及其相互之关系等;论理学则研究论证之形式、过程等。

于因明中,量论不仅包含论理学,亦包含知识论。于古因明中,量论仅为佛教体系之一部分;而新因明之创始者陈那则进一步扩充量论之意义,陈那之后,继承此一学统者,有法称、法上等大论师,此即佛教论理学派。量论在探究‘确立正知之作具’上,最重要即考察量者、所量、量果(又称量知)等三要素。量之种类,于印度各教派中看法不一,统括之,共有现量、比量、圣教量、譬喻量、义准量、无体量、随生量、想定量、传承量、身振量等十量诸说,其中佛教自古即用现量、比量、圣教量、譬喻量等四量,而佛教内之古因明则采现、比、圣教三量,至强调论理主义之新因明,则仅用现、比二量。

(二) 、量论的缘起

Sarasvati是印度教万神庙里的学问与智慧女神,在印度教神话里她被视为是梵文文体的创造者,也是诗乐、艺术的保护者。只是,这位外相极为优雅的女神也以好辩著称,常让她的配偶梵神(旧称“梵天”)不胜其扰,后来纳入大乘佛教神话,名为“辩才天”。早期《奥义书》常以对话型态展开,但那一般不是论辩,不乏诡辩和无谓的口角,而为某些学者所排斥,但它仍发展成名为(论理学)的学科,称为“因论”、“因明”及“思辨学”。最初,这学科以辩论术的研究为核心,形同论辩学;后来这论证学发展成讨论知觉(现量)、推论(比量)和证言(声量,或译“圣言量”)的量论,后者以致知活动之相关项,即量(致知手段或产生知识的最相关的因果要素)、所量(认识对象)、量果(认识结果)、量者(认识主体)及量之为量的判准,为探究对象,特别著重对各种量的细部分类、内容及运作方式的考察。以佛教为例,陈那的前期著作《因明正理门论》虽论及现量与比量二者,大部分的篇幅仍用于论述论证之能立、能破与过失论(虽说这一切可归诸为他比量),不能算是有关量论的专著。但在他的晚期作品《集量论》里,现量、比量和声量相关议题的讨论成为书中各章的主要内容。陈那实为佛教知识学的建立者,而他的《集量论》才是建立佛教知识学之作,后来法称进一步宏扬此学,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

综上所述,印度论理学的发展可约略区分为三个阶段:

论辩学 → 论证学(正理论) → 知识学(量论)

(三)、佛教量论研究史略

佛教量论的研究历史可以分为三个系统:因藏系统、汉传系统、欧洲系统。前两个系统是从量论产生一直到1900年为止,1900年意味着古典量论的终结,现代量论的开始。由于欧洲文化的强势、东方被迫走上托亚入欧的现代之路。碰撞已成不可逆转之势,量论不再是关于生命知识而是逐渐成了单纯理性兴趣的知识。现代量论是现代欧洲哲学、逻辑学再古典量论中的一种投射而已。现代量论又分为两个时期:一般比较逻辑学派和新古典量论学派。其中一般比较逻辑学派又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一般比较逻辑学学派和现代量论的起步时期。第二是怀疑反思阶段。怀疑反思阶段最关乎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去心理主义的逻辑体系能否建立,二是单向度的符号逻辑体系对古典量论的映射是否合理。自1945年后新古典量论学派又分为维也纳学派和弗吉尼亚学派。

(四) 、因明八门

因明所论述的四真四似的八门,分别为自悟和他悟两类。自悟是说述种种自己得到的正确的知识的方法的,悟他是排列论阵,传达所得的知识于他人或者辨别他人与自己意见相反的言论的。而自悟类下,又可分现量和比量两种。现量和比量又各有其似两门,悟他类下。也可以分为能立和能破两种。能立和能破也有真似两门。

1、 真能立

能立能破是因明的习用语。能立是在公众之前主张它能立的言论;能破是见了那边的论者认为真正有所主张的时候,这方论者以为非真不正,想要论难它、攻破它的言论。他们各有真似两门。真能立就是立者的论式无过的情境。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宗因喻三支没有过失。(2)因的三项无厥,而且没有相伪絕定的过失。

2、 似能立——似能立是能立的论式不正者的名称。

3、真能破——有立量破和显过破两种说法。

4、 似能破——是真能破的反对

5、 真现量和似现量

量,是拟于尺秤而说,就是说我们对事物的知识作用,或者认识活动的方式。现量,是凭借五官而认识外界,不曾经过比较抽象等等的知识作用。

6、 真比量和似比量

比量是推定实际所不曾见闻的事件的知识作用。可以叫做推理作用。这推理作用所得的比量智,也有真似两类,真的正的是真比量,似的不正的是似比量

(五) 、论法的种类

1) 论法的形势有自比量、他比量、共比量三种。

2) 言语的形式有表诠、遮诠两类。

3) 言语的分量有全分一分两类。

4) 言语的意义有有体和无体两种。

(六) 、宗、因、喻

真能立是由三个部分所成的论式。第一为宗。第二为因。第三为喻。

1) 、宗依和宗体

宗是所崇所主所立的意思。

2) 、因的陈示

因的三相,判断因的正不正,必须具备因三相。第一、遍是宗法性。因必须有遍为宗的法的性质。这里的宗是指宗的前陈,不是宗的全体。第二、同品定有性。是指因对宗的同品的关系。同品就是同类。凡和宗依的后陈即前条所谓法者同类的物件都为同品。第三、异品遍无性。是指宗的异品普遍没有该因的性质。

3) 、言三支和义三相

如果从言语上来看,因不过是三支之中一支。所以因明又又所谓言三支,义三相的话,来说明这个区别,

二 、佛教量论认识论价值

佛教修行者所应有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慧中,思所成慧的获得,正在于透过推理与经典知识等探究佛教与非佛教的哲学系统。修行者应该运用他的知识学学识去批判其他教派或宗派的教义,藉此确认自家教理的殊胜;缺乏这样的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将无从产生,这里也可以看出,比量的研究可作为达致觉悟智慧的初阶,比量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是智慧成就的基要条件。

在认识自然、认识人生的同时必定要对人的这一认识本身给于认识,这对认识的的认识是理性的普遍要求,其理论性的结果就是知识论的完整体系,而其具体的过程就是认识论所要探讨的核心1。就其中国先秦文化而言,其知识论和认识论的核心就是心术的学说,就印度而言就是量论体系,在希腊就是哲学。量论虽然最早被陈那所提出,可是在陈那之前量论的知识论认识论的探讨早已存在。陈那法称的知识论是关于实现人类终极目的与价值的具有普遍性的确实性知识体系。

量论强调知觉优先,运用逻辑分析,重视致知手段的考察,要求知识主张必须奠基于适切的根据,这都可提供知识与语言分析方面的训练,或许有助于重新梳理传统教义,赋予之以立论根据,进一步曲成其现代价值2。另外,佛教量论也提供佛教徒辨析经验知识,使之与佛教的宗教实践建立连系的可能性。(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逻辑学)

参考文献

[1]石村著《因明述要》,2006年5月北京第六版,中华书局。

推荐访问:佛教 认识论 结构 价值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