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CT诊断及病理分析

时间:2022-07-11 18:30:03  阅读:

资料与方法

46例全部符合脑囊虫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6~59岁,平均29.6±3.4岁。以青壮年男性多见。病程15天~12年,平均1.2年。有牧区生活史5例,接触米猪肉者2例。

临床表现:以癫痫发作表现最多32例,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7例,复杂部分性发作3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4例,混合型发作8例,头痛25例,恶心呕吐9例,肢体麻木12例,肢体运动障碍10例,皮下结节8例,失语3例,视乳头水肿9例。

方法:采用美国GE-9800型全身CT机行常规头颅扫描,层厚与层间隔均为10mm,平扫46例,平扫后做增强扫描38例。造影剂用国产60%泛影葡胺经肘静脉推注60~100ml后立即扫描。

结 果

脑实质型32例(其中单发小囊型19例,多发小囊型11例,大囊型2例),脑室型4例,脑膜型2例,混合型8例。行血囊虫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25例,其中阳性18例。18例手术切除,病理全部证实为囊虫性肉芽肿。

本组无死亡,治愈37例,好转7例,无效2例。

讨 论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脑囊虫病的定性、分期及定量诊断越来越准确,依靠病史、症状和体征外,大部分病例必须通过囊虫免疫学诊断方法及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

CT诊断脑囊虫病的主要依据:①小粟粒点状、小囊状及小囊内点状病灶;②点状、结节状、环状及环内点状强化灶;③多发小点状纤维化或钙化;④片状低密度,大囊状及脑积水等。由于脑囊虫病占人体囊虫病的80%,皮下结节活检受到明显的限制,而血清学检查又不能普遍开展,所以CT仍是诊断本病可靠的首选方法。通过CT检查,不但能明确病变的性质,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及范围,还可动态观察脑囊虫病的演变过程。国内文献进行了脑囊虫病的CT分期[2]:①活动期:CT标志为头节、囊壁、囊液同时存在,分为脑实质小囊型与脑室型;②退变死亡期:CT标志为头节消失、囊腔肿大、虫体崩解,分为单发或多发小囊型、大囊型、葡萄状囊丛型、脑炎型、脑内小脓肿型、脑梗死型、脑膜炎性;③钙化期:标志为囊虫灶转为高密度的钙化结节;④混合期:为活动期、退变期、钙化期病灶混合存在。

脑囊虫病CT鉴别诊断:脑炎型片状低密度为囊蚴侵入脑内刺激脑组织而引起的免疫性炎症反应,应与病毒性脑炎、脑脱髓鞘病变等鉴别。小囊型囊状影为囊虫壁,囊内低密度为囊液,点状高密度为囊虫头节,应与脑转移瘤、多发性脑结核瘤、脑多发性小脓肿鉴别;单发大囊系囊腔包绕在囊虫及其周围炎性水肿外方的纤维膜,应与脑脓肿、脑包虫病及脑内囊性肿瘤等鉴别;慢性期多发点状高密度系囊虫死亡,囊液吸收,虫体机化和钙化,应与结节性硬化鉴别。

脑囊虫病虽具有多种CT表现,但其临床症状的轻重与病灶周围组织的水肿程度呈正相关[3]。治疗的关键是减轻脑水肿,控制癫痫发作等临床症状,帮助病人平安度过急性期。保护免疫机制,足以使虫体变性、死亡、纤维化和钙化。值得注意的是脑囊虫早期CT检查可出现假阴性,对临床高度怀疑而CT阴性者应行MRI检查。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辑部.脑囊虫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6,19(6):376.

2 脑囊虫病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82,16:244.

3 郑虎林,等.脑囊尾蚴病46例治疗分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6):278.

推荐访问:囊虫 病理 诊断 分析 CT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