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新形势下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7-10 13:00:03  阅读:

[摘           要]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结合现在中职的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及将中职升学率控制在5%到不限制的招生比例,可以看出中职毕业生将成为高职生源的主力军之一。现代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成为大国工匠与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对继续升学进入高职深造的这一波主力军,中高职衔接问题不容忽视。

[关    键   词]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大国工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144-02

“十三五”规划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着力构建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201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内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国家多次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资、稳外贸、稳投资、稳预期”的应对策略,其中“稳就业”摆在第一位,对稳就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职业教育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关于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结合现在中职的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及将中职升学率控制在5%到不限制的招生比例,可以看出中职毕业生将成为高职生源的主力军之一。现代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成为大国工匠与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对继续升学进入高职深造的这一波主力军,中高职衔接问题不容忽视。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对口招生、“3+2”五年制模式、分段贯通模式等,做好中高职衔接的意义重大。当前中高职衔接中存在专业衔接匹配,内涵建设不够、教育衔接存在脱节、师资交流不够且经验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的认识

(一)中高职衔接专业选择方面

中职与高职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首先服务于社会,中职与高职并不是所有专业都可以有效进行衔接,而只是在重点领域重点专业探索富有成效的衔接方式。而且不同地区的中职和高职,可以结合本地区特有的经济优势,重点加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在专业学习上应该以市场导向为主,特别是对一些高科技以及第三产业,需要重点关注。中职与高职阶段的专业衔接对中职学生来说,可以选择方向较为相近的专业,如果学生对中职专业不满意,可以选择同属大类的其他专业,甚至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不同大类的专业。

(二)中高职之间衔接模式方面

从目前我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模式来看,中职升入高职已经具有了多样化的招生模式。中高职衔接不仅是招生和入学上的衔接,更多的是内涵建设上的衔接。必须要建立政府、家庭、学校以及企业四方联动的机制,推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人才要培养目标及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上的教育体系衔接。探索中高职之间的衔接,不单是解决学生學历提升问题,学历仅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证明,对人才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

二、中高职衔接上出现的关键问题

(一)行企业参与度不高,期待合作共赢模式

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育合格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行企业高度参与,充分合作,达到共赢。职业院校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采用建立实训基地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但是面对中高职院校的热情,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并不高。主要的原因有两点:(1)职业院校并不能够给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由于设备老化较为严重,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2)职业院校在与企业沟通过程中,一直缺乏较为合适的合作通道与载体。

(二)中高职衔接在专业匹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方面存在脱节现象

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方面存在脱节。部分专业中高职专业目录修订的版本并不相同,因此中职生如果想上高职,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口的专业,只能是在大类上进行匹配,因此在专业衔接上并不是很理想。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中职与高职衔接目前缺乏层次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中职与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差异性明显,无法体现出层次性与先进性,整体定位模糊。在课程体系上,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之间也无法做到正确衔接,主要原因是高职的生源因素,高职生源部分是高中生没有相应的专业基础,来自中职的学生无法接受以普通高中课程基础设置的课程体系,因此生源的层次性决定了教育的层次性,高职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生源知识结构与实际课程存在倒挂现象。五年制的学生由于在人才培养方案设定时,中高职教师在不同体制没有亲身经历教育过程在对接上不够接地气,面临中职学的课程高职还在学习,而且学的难度一样。接地气的课程体系必须要有层次性且是递进式的。

(三)中职与高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主体,现有办学体制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师交流较少,中职与高职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共同促进专业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在各自领域内的教学重点内容。在教学要求上,中高职教师既需要能承担理论性教学任务,也需要能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但是现实中中职和高职教师普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三、中职与高职之间实现有效衔接的对策

(一)建立中职与高职的保障衔接体系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仅依靠中职或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无法打破现有的困境以及环境的束缚。必须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高职衔接保障运行体制,其中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行业协会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在这一机制里,企业要深入进行参与,真正做到学校、社会、政府以及行企业四方有效联动,共同推进我国职业院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从政府层面上来讲,可以出台有针对性的规章和制度,对中职和高职的衔接问题进行系统规划,统筹管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的地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肯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激发职业院校自身与企业办学的活力,发挥职业院校的招生自主权,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做好资源的有效配置。各院校充分发挥中高职衔接的主动性,企业积极引领院校在执行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内部课程体系中全方位进行改革,以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此同时,还需要制定有关的制度政策对衔接问题进行实时监控及科学的综合评价

(二)加深校企合作与中高职互动及产业与教学之间的融合

产业与教学之间的融合能够有效促进职业教育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设置上,需要充分与产业对接,使之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以及国家的经济建设。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职业教育先进的经验。美国职业教育主要的目的是产业协同,主要是维护职业人才的动态性平衡,同时根据产业需要合理设置职业教育的领域,确定人才培养的流程以及专业目标,从而避免在职业教育中出现结构性失衡的局面。通过产业与教学融合能够有效破除存在于企业和高职院校资金的障碍,使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加深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推进合作关系。根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可以利用现在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采取现代学徒的模式、二元制模式、订单模式等进行联合培养,结合中高职联办制度,招生即招工,不断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活力,为企业储蓄高端型人才。

(三)与时俱进,做好各方面的衔接工作

中职与高职之间必须根据产业以及专业的性质来实行有效的衔接。在专业衔接上,中职与高职专业的口径不同,就业定位与专业设置不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可以与中职院校衔接的专业有306个,能够衔接的专业必须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使专业衔接落到实处。中职与高职设置的新专业必须能够服务经济发展,满足产业需求,需要对专业人才的数量以及规模需求量进行有效的论证,同时还要照顾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有效过渡衔接。中职与高职教育要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有效衔接,必须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以及中职和高职教育人才培養目标的侧重点。我国专业职业资格都设置有等级性考试,因此,不同的职业标准对应不同的职业人才。职业标准开发必须四方联动,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主要发挥其整体性规划的作用,给中高职教育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与政策支持并进行开发过程的监督。企业主要负责岗位技能性指导,并且为本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沿性的规划,制定相应的技能与素养标准,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政府还要充分发挥其催化剂的作用,鼓励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结合中职与高职学生心理成长的需求,尊重其发展规律,接受其知识与能力认知的规律,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在课程体系的衔接上,中职与高职教育必须打破学科的束缚,根据职业技能标准要求及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要来开展教学,避免重复教学,可以借鉴走读方式,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课程,形成层次性教学。中职与高职教育在课程建设上必须要以学生作为根本,并且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来制定对应的培养方案。中职以就业作为导向,基本上以操作技能为主。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但是其在课程设置上有实践技能操作的同时,还出现了综合性管理要求,既需要培养实际能力,也需要培养自身的系统应用能力。

笔者工作在中职教育体系的第一线,对中高职衔接问题有所了解,但认识不一定透彻,“明者随事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高职扩招背景下,为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教育需要整合思考与重构设计,中高职衔接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以促进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长明.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外部政策环境建设浅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3).

[2]马秋硕.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

[3]邵元君.国家职业标准: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依据[J].职教论坛,2012(28).

[4]姜大源.论高职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大变局与新占位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

◎编辑 赵瑞峰

推荐访问:高职 扩招 衔接 新形势下 思考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