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时间:2022-07-03 10:05:03  阅读: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本文阐释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系统研究我国目前教育公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就现阶段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进行多方位的探讨,以期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现阶段 教育公平 问题 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公平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任务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我国两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到古希腊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再到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可以看出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现在在我国学术界,通常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入学机会以及教育过程和结果都应该保持在公平的状态,所有各种限制和区别对待及不均衡条件等现象都定义为教育机会不均。

二、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表现

(一)城乡之间的不公平。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左右。农村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面貌。我国教育公平问题最突出矛盾就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问题。随着教育公平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落后于城市。首先:教育经费投入不公平。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一种“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反映在教育中即城乡义务教育资金投入严重失衡。农村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导致校舍缺乏、师资力量薄弱,许多优秀教师不愿去农村任教、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其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进城子女即通常所说的流动儿童,他们的教育问题是近年来教育公平的一个焦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其子女随之搬迁但这些儿童的教育权利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许多随迁儿童上不了学、上不了好学校、上不起学。

(二)地区之间的不公平。巨大的地区差异是我国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空间性表现。根据差异的程度,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差异性很大。“西部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而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以后,依托自身的地理条件,经济突飞猛进。” 经济发展的差异带来了巨大的教育差距。

近年来,社会强烈反映的不同省市学生高等学校入学机会不公。我国现行的统一的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录取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方法,各地录取定额并非按考生数量平均分配,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加剧了原本已经存在的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虽然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加考试并可能被录取的机会,但我们不难发现,大城市的录取率要比小城市高出许多,这就使得不发达城市的考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迈入大学的校门,更不用说国家名校的招生了。甚至出现在河南、安徽这样的人口大省,考生六百多分不能上重点,但北京、上海四百多分的考生却能上好学校。再如:2001年北大清华在北京市的招生名额分别占其总数的13%和18%,但当地的高中毕业生只占全国的0.9%,这使得北京地区的考生考入北大清华的机会高出其他地方的学生十几倍。还有部分高等院校的专业在部分地区招收学生,而在其他地区就会出现一个都不招的现象,这也是高考招生制度的差别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三)阶层之间的不公平。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社会各类不同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社会阶层的形成,对教育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目前低收入群体和中上层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紧迫需求的条件下,实行了重点学校制度,形成了一批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今。这种重点学校制度不仅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强化了阶层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差距。重点学校制度与其他一些因素一起造成了我国当前愈演愈烈的择校风气。对于择校问题,我国学者大多从辩证的角度看待,认为择校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取消择校。 但是当前接受教育与学生的家庭背景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升学和进入好的学校除了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竞争之外,越来越依赖家长的社会关系、经济能力。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少,往往缺乏选择性,而强势群体则占有优质教育。在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上,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存在明显差距。如高中招生中以缴纳较大数额甚至巨额赞助费等名目录取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去就读重点中学的机会,这也可能导致这些学生失去上名牌大学的机会以及未来失去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当前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路径

有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制度供给不足、落后并且存在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制度结构系统的完整性,妨碍了教育活动的公平和公正。 针对目前教育公平出现的主要问题,以下提出一系列的解决路径。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长,但我国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有学者研究了美国教育财政政策后认为,“充足财政政策”是教育公平发展形势下的财政政策创新。 这对我国教育财政政策的制定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各级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坚持增长教育经费。

(二)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造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我国实行城乡二元分割户籍制度、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有效供给滞后等。总之,健全的教育法律和制度体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而健全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是政府,因而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集中力量解决,特别是流入地政府应承担起责任,切实担负起健全教育公平制度的责任,为教育公平保驾护航,真正的做到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三)改革高等教育招生管理体制。应将高中教育的多样化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究综合高中模式;要改革现有的高考招生制度,打破身份、户口、地域界线,统一考试卷、统一录取线、统一分专业。高等教育为适应大发展的需要,必须深入改革办学模式,更新教育内容,通过实行完全学分制等弹性化的灵活学制以适应各类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政府需要协调区域之间高等教育的投入,努力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平衡协调发展。高校扩招的增量部分,应主要向人口大省和贫困地区倾斜,使不同社会群体获得大致相同的教育机会,更好地体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部应加强对高校招生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铲除教育腐败,从而保障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解决优秀教师的不均衡分配问题。加强对教育资源分配的监督和管理,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加快建立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办学基准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加快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教师均衡配置。

四、结论

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种种教育不公,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构建教育公平机制需要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协调,需要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适合、有效力、稳定、可操作的法制保障,需要教育经费向重点难点倾斜,需要完善招生就业制度,规范收费等多方面的政策导向。 如何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的进程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阶段内的重要任务。唯有树立人本发展、强化政府价值,尊重教育公平发展长期的、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不断克服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当代兵团,2007(11):4-21.

[2]杨东平.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和反思[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68-71.

[3]吴遵民,沈俊强.论择校与教育公平的追求——从择校政

策的演变看我国公立学校体制变革的时代走向[J].清华

大学教育研究,2006,27(6):111-118.

[4]孙新.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的供给[J].教育评论,2010(5):

7-10.

[5]薛二勇.论教育公平发展的财政政策创新——基于美国的

政策分析[J].教育研究,2011(10):95-100.

[6]吴德刚.关于构建教育公平机制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6(1):38-41.

推荐访问:现阶段 公平 策略 我国 教育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