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的调查和思考

时间:2022-06-10 19:30:03  阅读:

基层作为承接各项具体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将党的思想理论政策方针真正贯彻执行到群众的最直接渠道。近些年,随着各项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逐渐下沉,基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伴随而来的也是基层负担的逐年加重。

2018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也存在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重留痕轻实绩等问题,地方和基层应接不暇、不堪重负,干部群众反映强烈。2018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这番话正中基层的痛点。

负担,指所承受的压力和担当的责任。基层政府负担主要是指贯彻执行上级政府政策文件、应对上级各种检查活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处理辖区群众事务等方面,基层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思想负担。领导干部过份追求完美,基层干部无法完成的精神压力过大;是基层干部好的经验点子无法实行,得不到上级认可的思想包袱过重。日复一日,渐渐消耗了基层干部刚开始工作时的那份斗志,磨灭了刚跨入社会时的那份干劲,久而久之,基层干部也开始消磨日子,工作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不求被领导重视,只求不被领导重视。这都源于上级领导工作作风不正,一是只看谁的表面功夫做得好,谁办事就得力,事情只看结果,不管过程。二是不关心干部,出现问题和错误只知问责和处罚,也不试图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没让基层干部感受到组织的理解和关心,导致基层干部的思想偏离了组织的轨道,与组织越来越生分,距离越来越远。

二是工作负担。上级组织过度考核,考核时间过于频繁,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只看软件资料不实地走访造成的;更是主要领导为得政绩,不切实际增加工作压力,增加工作量工作作风过于官僚导致的。工作方式仍然存在以文办事,以会办事,基层干部的时间多数都用在了参加会议和制发文件上,工作方式过于要求痕迹化,导致基层干部工作多停留于应付检查,工作节奏过于紧张,工作负担过重。

那么,当前基层负担面临哪些实际矛盾问题,存在哪些原因,以及如何减轻基层不必要的负担,笔者先后到桂阳县有关乡镇(街道)、县直机关等二十多个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并提出建议。

一、当前我县基层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

根据实地调研,我县当前基层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督查检查频繁无序。督查检查目的是为了推动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是保障各项政策落实的重要手段,也是为了改进作风,激发干部担当作为。虽然经过整治后,督促检查频率下降了20%,但还是不同程度存在督查检查过多且层层加码,形式主义严重,耗费基层干部大量时间精力,从而滋长了“脱实向虚”的不良风气,广大基层干部啧有烦言。其中有19.2%的人认为,每年与自己业务相关的督查检查次数多达15次以上,而且检查有的还要党政主要领导陪同,一位乡镇领导干部很诙谐的说,我不是在陪领导检查,就是在迎接领导检查的路上。确实,有时候为了迎检,全员空岗去打扫卫生、文明劝导,老百姓来办事找不到人。有的督查检查全凭“印象分、感情分”。督查检查自由裁量空间大,而且还存在变异的情况,调研中不少基层干部抱怨道:现在不是来督查检查,是来调研,照样要准备各种汇报材料、资料台账等,导致基层干部无所适从,往往一项工作不得不重复做资料,无形中增加工作负担。

(二)留痕存底怪像丛生。工作“留痕”的本意在于加强管理、激发动力,以明确责任、推动落实。“处处留痕”“痕迹主义”,虽饱经基层质疑、媒体否定,但仍然是我县基层工作开展的重要一项内容,甚至日渐内化为一种工作惯性和方式。可俗话说的好,什么事都过犹不及,对基层而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工作都要靠基层去落实。如不结合基层实际情况,片面强调“留痕”、事事处处都要“留痕”,就留不住真章,留不住实效,更留不住民心,最终留住的也只有基层堆积如山的各种记录、各类表格、迎检资料汇编和迎检汇报材料等,还有我们的“表哥、表姐”的“美称”。当前我县一些地方和单位搞“处处留痕”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无形之中给基层增添了不少负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拍照=开展工作。这是当前留痕现象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不论是开会,还是学习,不论是值班,还是加班,不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凡事都必须拍照“留念”,似乎不拍照就不能证明做了这项工作。比如说:在开展“我为大家巡一夜,大家为我巡一年”的全民巡防活动中,我看大部分单位是先把干部召集起来,拍个照往县级群里、单位群里一发,然后坐在村干部家喝茶或在某个地方吹牛扯淡,又有多少是在真巡防,巡真防?走访贫困户时,话说不过两三句,照片就已拍了三四张,各种记录本上就忙着要贫困户签字!……处处留痕不仅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浪费国家财力物力,还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让不少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压力山大、苦不堪言,严重背离初衷、走向反面。

2.文会=落实工作。一些机关单位热衷于“文来文往,以布置代替落实”,大事小情总爱下个通知、开个会,大小工作都想列个报表,大小问题都得发个指导意见,还要求层层书面上报。比如说精准扶贫过程中表格资料名目繁多、上级要求不停变化调整、任务繁重的问题引起了不少基层扶贫干部的共鸣。每年的民主生活会征求市县党委政府领导个人的意见时,说实话县级领导还多少也见过面或认识,但市级领导有的连人都不太认识,这意见从何而提呢?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材料太急,例如上午下班接到安排通知,下午上班前就要反馈情况,恨不得昨晚结婚,今天早上就生孩子。有的文件上的要求报送时间比收文时间还要早。每天类似通知、会议一个接一个,甚至同一时间一个人要同时参加两三个会议,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导致很多基层干部忙于应付,而没有精力去做实际的工作。调查中,不少乡镇长不紧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哪是什么乡镇长,是名副其实的会长。变了味的“留痕”,不仅让一些基层干部忙于应付、身心俱疲、苦不堪言,也使形式主义的歪风再次抬头。

3.资料=工作成效。在检查考核中,会议记录、照片、方案成了检查的“老三件”,检查看方案,干否看图片、会议记录。于是很多单位就拿出规模很可观的“成绩单”,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工作台账,一大堆文件,检查结果也往往是谁的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谁的资料做得扎实,环环相扣,图文并茂,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落实的过程”,就会得高分。而如果深究实际情况,其工作内容也不过尔尔,有的工作只是落实在了安排部署的文件、资料台账、工作总结上,甚至跟群众就没有见面,有的单位和干部力图通过在“文山”中对工作层层加码、在“会海”里喊高调式“留痕”,来凸显对上级布置工作的重视。还有的因为文档资料有瑕疵而遭到批评,这种重视过程、忽视结果的做法,很容易让基层学会“见招拆招”,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造成恶性循环。

(三)基层干部沦为“微信工作群奴”。基层干部被qq群、微信工作群“绑架”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在调查中发现,31%以上的关注了10个以上的工作群,51%以上的关注了5-10个工作群。很多时候一次活动一个群,一份文件一个群,一个圈子一个群,一个分管一个群,其用途主要集中在安排工作、通知公告等、学习宣传等。微信工作群确实便捷了我们的工作,但其管理不规范造成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一方面,基层干部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回复、汇报工作群里安排的各项任务,很多人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微信看看有什么通知,甚至有时候在开会时也会悄悄的看手机,生怕又遗漏了消息。一方面,需报送的文件材料,通过工作群汇报了,还要报送纸质版的,纯属多此一举。另一方面,各项工作都要晾晒到工作群里,容易成为个别人的“秀场”,助长浮夸之风、造假之风,个别干部只在微信群里工作的“热火朝天”,实际工作成效与之大相径庭。

(四)基层干部形象待遇遭遇瓶颈。一是政治地位较低,发展前景不理想。问卷调查中,有47%认为乡镇干部的苦恼是“上不去”(职务上不去,城里也上不去)。乡镇干部处于公务员序列的最底层,条件艰苦,工作任务重、辛苦,而且责任大,提拔升迁机会渺茫。有的人忙碌十几年依然是一般同志,几十年了还只是副镇长,自嘲患上了“同志病”、“副科病”。有的事业编制干部,常年在基层公务员岗位担任多项重要工作,但享受不到任何公务员的待遇。而同等情况下,县级以上机关干部不仅工作条件优越,工作相对轻松,压力小责任小,提拔机会也较多,使得一些乡镇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不惜托关系、寻人情,想方设法往机关调或者考到机关单位。二是经济待遇较低,工作条件比较差。5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最大苦恼是“收入低”,每月的工资就是2000-3000元。由于职务上不去,乡镇干部工资待遇偏低。而且大部分乡镇财力有限,办公条件很一般。乡镇工作的特定性,使得乡镇干部需要经常下乡开展工作,风里来雨里去,夏天热冬天冷。下乡伙食补助、通讯补贴、交通补贴等又随着规范津补贴发放而相继取消,造成乡镇干部心理上的不平衡。三是社会认可度比较低,群众评价比较差。当前,社会上关于乡镇干部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前些年,乡镇干部似乎成了“吃卡拿要”、“作威作福”、“为官不为”的代名词。同样级别的干部,县直机关下乡说的话就是“圣旨”,乡镇干部说的就是耳旁风,令广大在一线工作的乡镇干部“很受伤”。作为“兵头将尾”,征地拆迁、“三大攻坚”、信访维稳等棘手的“硬骨头”通过行政命令落到乡镇干部身上,常常是吃力不讨好,使基层干部工作既辛苦又委屈。

二、浅析我县基层负担过重的原因

基层“负担过重”看起来是由形式主义造成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错综复杂,根子还是在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会议中指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我们通过调研分析,造成基层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时代赋予基层工作任务加重。工作任务重可谓是当前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压力源,表现在工作数量多,“公婆”多、文件多、会议多、任务多、考核多。当前,站在国家层面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正在走向强大、走向复兴的路上,发展建设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在这样一个全社会都在抓经济、抓建设、抓成效的时代,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基层工作人员更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整个国家的担子都压在基层头上。站在全县层面看,我县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开启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期,越是关键时期任务越艰巨,且近两年县里面对动能转换、爬坡过坎的严峻挑战,新形势、新问题、新常态不断对基层干部提出新考验。这负担能不重吗?

(二)行政主体内部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一是在工作部署上存在层层加压、能推则推的现象。向下压实责任,原本是落实工作的必要之举,而不少机关部门却将压实责任变异为压力“甩锅”,督查检查“甩锅”,转发文件“甩锅”,分配任务也“甩锅”,“锅锅”砸向基层。不少上级部门的基本模式是“开会动员—发文布置—督查考核”。开会内容多半是围绕“高度重视”“细化措施”“督查问责”的官话、套话,缺少实在“干货”。开完会、发完文件后,就等着基层报材料,最后到基层来督查考核,很少研究文件精神如何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而是机械落实。而基层的实际是有的刚弄清文件意图,有的刚探索出落实的方法,还不见成效就被检查,被指出的存在各类问题都是基层工作不细致不严谨造成,而没有人主动承担指导不到位、实际落实有偏差的业务主要责任,把风险、责任甩给基层,自己做“太平官”。压力加码看似是倒逼基层干部干事担当的措施,实则易造成上级制定的政策无法真正在基层落地,脱离实际。

二是在考核导向上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问题。考核是“指挥”棒,现在的工作考核都是部门考核乡镇,年终各项工作最后的把关全在部门,而乡镇办事又要到部门“讨”钱,造成部门来的都是“官”,乡镇领导干部疲于接待。此外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中有一些根本就不是乡镇职责范围内的事,造成上级对下级的定位错位,而对这样的考核指标,乡镇又不得不做,只能劳民伤财搞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走过场。在考核导向上,一些部门不是注重实际成效,而以台帐设置好坏来衡量工作优劣,很少到现场和群众中去了解真实情况。考核中常常出现实干、苦干的基层单位评不了先进,而精于台账、贯于做表面文章的基层单位受青睐,这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做台账比办实事管用,做表面文章比实干苦干管用”的歪风。

三是在部门协调上存在各自为政,懒政惰政现象。很多职能部门本位主义严重,缺少部门与部门间的横向沟通、与基层的纵向联系。往往是各行其是、各自考核,很少考虑基层的实际,大大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量。一些职能部门官僚主义盛行,热衷于在基层设机构、挂牌子,多数情况下仅仅是把机构延伸到基层,而人员和服务都跟不上,处于“事下人不下,责下权不下”的状态,把一些本该由部门承担的任务转嫁到基层。比如信访维稳、招商引资、打非治违、环保治理、道路交通安全、校车安全等,上级主管部门只讲属地管理原则,而忽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甚至通过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责任“甩锅”给乡镇(街道),而成了由乡镇(街道)挑大梁、担担子,在考核中一旦出现问题就首先追乡镇的责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镇干部说,在一次扶贫迎检中,所驻村的一名低保非贫困户出现了低保错评情况,某科局领导不是思考在经济情况比对中找问题,而是一开口就是乡镇难逃其咎,使得上到分管领导下到驻村干部,个个惶恐不安。再之乡镇一级没有执法权,出了问题却要“挨板子背锅”。在法制日益完善的今天,居民的法律意识在逐步增强,但是,侥幸意识和“法不责众”意识依旧存在,在攫取利益上习惯性的逃避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维护自身不合法的利益上又用非访或者是暴力的方式。例如规范建房工作,乡镇只有巡查报告的责任,发现有违法建设时只能是劝阻、责停,可是在检查中,一旦被发现就是说乡镇不作为。如果强拆,乡镇又要面临暴力对抗,严重的还将与居民对簿公堂。多位乡镇干部曾在调研中很无奈的说,“执法在部门,责任在乡镇;投入靠乡镇,收益归部门;管理靠乡镇,罚没归部门”的现象,使得乡镇干部工作起来上下为难、左右掣肘。由此可见,基层“负担过重”,根子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

(三)基层人事体制不完善和能力素质亟待提高。

一是一人多岗现象突出。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一个萝卜要管好几个坑。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各类服务逐步靠前,计划生育等工作纷纷实行“重心下移”,对乡镇干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据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单位均不同程度存在“一人处”的人员紧缺现象。就拿乡镇来说,全县22个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人口数差异较大,少的两万余人,多的则有十万余人,但干部编制人数一般在40-90人左右,其中领导干部职数为9-11人,除能力跟不上、健康原因、年龄偏大或上级部门借调等特殊情况的,“使得上劲”能干事的干部只有30-50人左右。乡镇班子成员中除纪委书记专岗外,其他班子成员分工普遍多达八九项,意味着一人至少要对接上级八九个部门。据调查显示,约57%以上的干部兼任3项以上工作,26%左右的干部兼任7-8项工作,而兼职干部中又属党政办干部兼职最多,还被美其名曰:能者多劳。在调研中基层干部感慨:忙得要有三头六臂就好了。尽管基层干部经常被调侃成“万金油”“百事通”,但是“一人多事,脚都不点地”的工作节奏,干部真的都是有心无力。经常加班加点,“5+2”的工作模式,身心透支的压力,腰椎病、颈椎病、心理病……比起身体的病痛,更让人担心的有些基层干部有过重的“心病”,面对群众的办事需求和上级单位布置的繁重工作任务,以及各种考核压力,“累的像狗一样”的工作却得不到领导的认可、群众的理解、家人的支持,工作压力无处发泄、内心苦楚没人知晓、幸福指数盼提升,长时期的负面情绪积累让他们焦头烂额、无所适从。

二是基层干部原生动力不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作为“穿线人”,同时又接受上级部门的调度指令。随着政府职能转型升级,对各项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无一不要求专人、专职,各种检查、评比、考核一个接一个,基层干部普遍感到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思想压力大,常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局面。而基层本身人手不足,干部一人往往身兼数职,人岗混杂、交叉兼职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现有乡镇干部总体素质难以满足工作要求。不少乡镇主要领导反映,在分配工作的时候,总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干部。乡镇干部普遍学历较低年龄偏大,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全县各行政编制及事业编制干部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仅29.8%。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财会、电脑等方面的人才尤为缺乏。一些干部对新知识不学不用,对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还有一些乡镇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办事容易出事,难以担负关键岗位的重任。

三是干事创业激情有所淡化。问责已属于家常便饭,让对工作付出大量心血的干部气馁甚至寒心,工作中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是应该的,但也存在问责滥用现象,成为基层干部的心病。现在的问责状态是“下面一颗钉,上面千把锤。随时可能挨一锤,就是不知谁先锤”。虽然各级也在采取积极行动整治滥用问责的不良倾向,鼓励广大干部敢于担当作为,但花样繁多的问责“招数”,仍如悬在基层干部头顶之剑,让他们如履薄冰。如一岗双责、属地管理,是基层干部心头的伤。“属地管理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每项工作都是一岗双责,不死也要脱层皮”。以致在调查中,一些基层干部自嘲到:“早追责早解脱,可以不用做事了。”基层对很多工作既没有审批权、执法权,又无能力去落实,一旦出了问题却要属地负责,事前无法参与,事后却要负责任,于法于情都不妥,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四)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缺乏有效整合。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反复强调了传统中国的一个现实:大国治理却缺乏数字化管理能力,因此产生诸多问题。也就是说,在一个大的疆域中,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是现代化治理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成为了一个十分普及的技术,具有非常的社会价值。政府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节省人力资源,充分的达到信息资源的整合。但是信息资源共享在机关部门和基层存在严重的脱节。比如计生信息与婚姻登记信息、公安人口信息等不能与乡镇共享,每年人口抽样调查时,均需到计生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等调阅相关数据。还有诸多政务app的实际操作性不强,各个部门都开设,而且要求强制使用,动不动就已关注量来考核工作实绩等,无形中就给基层干部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三、关于我县基层减负的建议和措施

2019年3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中办发〔2019〕6号),决定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通知》提出了一系列为基层松绑减负的务实措施,要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随后,省委、市委、县委先继出台相关措施。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既是切中时弊之举,也意味着管理理念的革新。“基层减负年”将减负的迫切性、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想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不是一日之功,而应循序渐进。下面就基层如何减负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一)制定责任清单,明确责权利,为基层干部“松绑”。一是要合理确定基层干部职责,列出责任清单。要科学划分基层与县直机关部门责任清单,明确哪些属于基层事务,哪些不属于基层事务,以便基层能因地制宜地实行具体到位的的管理,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要根据“权随事走,财由事定”的原则,赋予基层相应的权力和财力,把编制、财力充实到基层,以免基层干部用“最弱的肩膀”扛“最重的担子”。不能把那些本该属于机关部门的职责被扣上“属地管理”的名义而转嫁给基层,必须要严格按照责任区分,该是谁负责就由谁担责,不能搞“一揽子”,不能够想当然。二是让基层干部回归服务本职。要切实改革目前指标层层下压、层层加压的压力型体制,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了,就要让基层干部从上级下派的各种琐碎、繁重、形式主义的任务指标以及层出不穷的考核评比中彻底解脱出来,以便有较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公共管理服务上。

(二)转变方式,注重实效,为基层干部“解压”。检查评比是基层工作的“指挥棒”、“风向标”,只有提高其信度和效度,才能发挥导向和引领作用。一是转变考核方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资料再完美,不干都是空的。改变以看资料台账为主的形式化考核为注重实际效果的实质性考核,降低资料台账考核的分值。凡事“工作必须留痕”不应该成为考核的标准,再好再完美的资料,也比不上在实地走一次、现场看一次妥当,再多的“纸上留痕”也达不到老百姓致富的愿望。必要的台帐要看,但主要看工作实绩。坚持以实地检查为主,通过现场走访、随机走访、民意调查、“四不两直”等方式,把考核的着力点放在群众的认同度、满意度上,更注重实际成效、群众口碑,以群众的评价来检验工作成效,切实发挥基层群众考核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考核内容。规范完善现有的各项考核、评比、检查制度,坚决撤销形式主义、劳命伤财、虚头八脑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等等。先行出台由两办牵头,职能部门、乡镇(街道)三方协商,明确考核种类和项目,形成简洁明了的检查考评清单。注重整合考核资源,充分吸纳各类评价主体的考评结果,合理分配权重,精准算账、统筹分析、综合印证,科学修订考核评分办法,提高考核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减少考核数量。依据乡镇(街道)工作职责,清理考核评比项目,对基层检查考核数量应减少50%以上。县直单位由两办统筹安排,属于同大类的检查进行合并,涉及多部门的联合组团,切实减少重复督查、多头检查、无效考核。对于确需重点考核推进的项目,则必须由主管部门审批,在控制频度的基础上适当安排,从源头上治理考评综合症。四是建立双向考评机制。把基层意见列入对政府职能部门考核内容,将其作为评判和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改变只对下不对上的单向度考核。治理部门庸懒散现象,有效防控部门“事下人不下”的官僚主义作风。

(三)规范管理,加强衔接,为基层干部“提效”。一是信息传递的规范管理。手机是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工具,便捷了我们的生活,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增加了传递信息的速度。但是通过建立微信工作群进行上下级的信息传递应适可而止,防止基层干部沦为“微信工作群奴”。二是部门与基层加强统筹协调与衔接。对基层工作部门有管理指导职能的上级部门,在制定某项针对基层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时,要认真分析所做决策和拟发文件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加突出实效、着眼长远、规范管理,减少“三天一文件,五天一会议,七天一检查,九天一汇报,每月一总结……”的重复、低效作为。上级部门之间加强统筹,对下同类业务尽量合并安排,避免政出多门和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非必须或不涉密的会议、文件、汇报等要尽量减少,依托现代信息网络系统,逐步推行上级政府与基层工作部门间实现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无纸化管理和交流。

(四)加强激励保障,严管厚爱相结合,为基层干部“加油”。一是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要切实关注基层干部的培养和成长进步,积极探索在乡镇机关中提高一般干部政治待遇的新路子,打破乡镇干部成长的“天花板”。依据各乡镇的人口数、地域范围,合理地确定乡镇领导的职数和干部的职级,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干头。同时,研究设立乡镇干部交通津贴、通讯补贴,以切实解决乡镇干部工作成本高、机关与乡镇干部之间待遇不公平、不公正等问题,切实解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二是探索优秀乡镇干部激励机制。要通过机关下派、公开选拔、干部调整等手段,有序调整干部资源,形成乡镇干部队伍老中青合理搭配的态势。拓宽乡镇干部发展的空间与领域,做到既选派“空降兵”,又注意提拔“本土人才”,特别是对连续几年考核优秀的事业编制站所人员予以提拔乡镇领导干部使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干部交流是激发干部活力的有效手段。对一般干部,要建立部门与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乡镇内各岗位之间的交流机制,打破干部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经历单一、缺乏多岗位锻炼的局面,激发干部的工作活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优秀乡镇干部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想方设法消除乡镇“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组织开展广泛、有代表性的优秀乡镇干部评比,在年终考核时,适当提高乡镇“优秀”等次比例,营造“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用干部”的良好氛围。让乡镇干部感受到付出与回报成正比,调动起乡镇干部的积极性。三是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着力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妥善解决乡镇干部就餐、居住、交通等问题,通过建设食堂、宿舍、文化设施等办法,逐步改善乡镇机关基本生活条件。关注乡镇干部身心健康,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定期组织体检。对生活有困难的家庭给予适当补助,减少乡镇干部的后顾之忧,营造乡镇干部安心工作的良好生态环境。四是塑造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既要宣传那些在基层岗位做出突出业绩、具有模范作用的典型,也要报道那些扎根基层、认真履职、勤于做事的干部,让社会更多了解真实的基层情况,形成“正能量”的舆论场,给予基层干部客观公正的评价

基层减负不是纵容基层干部不作为,懒政的借口;基层减负是为了让更多的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更好地整合党政机关资源,进一步深化改革;基层减负是为了激发基层的工作积极性,点燃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实际工作;基层减负是为了更好的贴近民情,更好的了解人民之所想,人民之所需,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实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持续奋斗。

新时代,基层减负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彻底减轻基层工作负担,还要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给基层干部更多接触群众、了解群众、关心群众、解决群众问题的时间,相信基层的工作会迈上一个更大的台阶。

推荐访问:减负 基层 思考 调查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