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读廉政之书常思修身之德

时间:2022-05-19 15:15:01  阅读:

开卷有益,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晓的道理。古今中外但凡事业大成者对书籍都爱不释手。由于他们的读书喜好,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智慧、充实了生命、陶冶了情操,为其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奉行廉政尤需读书,读书可以明志,明志才知修身,身正方能廉政。  

书籍浩如烟海,读书思廉应有所选择。高尔基在其自传体小说《在人间》中写道:“书籍使我变成不易为种种病毒所感染的人”。我们所要细读的正是这种“心灵的良药”。读书思廉,政治类书籍自然必不可少,这类书籍能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延伸,那些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书籍对腐败案例进行剖析,深刻揭示腐败分子从堕落走向毁灭的人生轨迹,给我们提供了种种警示:丧失信念,就会迷失方向;滥用职权,就会埋下祸根;不慎交友,就会陷入泥坑;偏废学习,就会走向误区。。。。。。还有一类书也不能不读,这就是法律书籍。凡与廉政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要细学深思,有所畏惧。  

读廉政法规,思为官之责,只有廉政方显本色。在我局开展的廉政教育活动中,我反复学习了党内有关条例、规定和国家有关廉政法规,常看常新常提醒。党员干部不论职位的高低,手中大小都掌握一定的权利。权利是一把双刃剑,行使得好,给人民群众谋利益,行使得不好,则会侵害人民的利益。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常言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为”要为职工群众所为,“为”国家所为,“为”社会所为,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中,用在职工群众谋取利益上,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体现我们党员干部的真正本色。  

读名人故事,思修身之德,只有身正方能为民。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自古以来中国廉吏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范仲淹30年坎坷起落,难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时刻关注百姓疾苦;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吕阎话短长”,高节清风彪炳千古。范仲淹、于谦、郑板桥等等这些人,老百姓从古至今都称呼他们为“清官”和“父母官”,这是老百姓对官吏的最高评价和褒奖。而古代为官者要做父母官,比当今的人做人民公仆要困难得多,这样做往往触犯皇帝的尊严、权贵的利益,稍有不慎就要付出被贬、罢官、流放甚至杀头的代价。但官员们只要心中有以民为本的理念支撑,就能正确做出利与弊的判断,生与死的抉择。他手中的权力就能够贴近爱民如子、为民做主的法则去运行。体恤百姓疾苦,也就不会去贪、不想去贪、不敢去贪。由此种种,不禁令人由衷地感叹,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同时也是我们当代社会所要推崇的一种精神。在当代,无论是“公仆本色、先锋楷模”的郑培民,还是朝气、土气、正气的牛玉儒,或是“铁骨丹心铸警魂”的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展示了我们党员干部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见贤思齐,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要修炼好自己的人格品行。人格品行对每个人而言是不需金钱而富裕,不需要官位爵禄而显贵。古人云:“爵禄易得,名节难保,爵禄或失,时有再来,名节一亏,终身不复”。只有做好了“人”,做“官”才有坚实的根基,才能不负国家所期,不负人民群众所望。作为一名电网央企的党员干部,工作之余勤读廉政书,在古今廉政榜样中吸取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修炼品行,会使我们更加明事理,辨是非,在招投标、工程验收、废旧物资处理等工作过程中达到“常在水边走,就是不湿鞋”的境界。  

读警示案例,思贪欲之害,只有律己方能拒腐。清风凉自林谷出,廉洁源从自律来。贪婪,是走向腐败的通行证;自律,是坚持廉洁的安全阀。“昨日堂上吏,今日阶下囚;囹圄悔悟多,只恨读书少”,这是多少贪官在监狱中的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此恨绵绵为时已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党员干部面临着很多诱惑和考验,要抵住各种物欲的诱惑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健康成长,就必须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要求,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永远做人民的公仆;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多读警示案件,“常思贪欲之害”,要以桩桩件件活生生的案例为警示,自重、自省、自勉、自警,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正确的人生追求,必须时刻分得清黑白,明辨是非,克己自律,严于自察,惟其如此方能“坦然看世界,磊落度人生”。  

“清风一枕南窗梦,闲读床头几卷书”。夜幕降临,周遭嘈杂声声息,秉灯夜读一卷廉书,与书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书中人物开城对话,更增添了一份对生命的理解和对“宁静以致远”的感悟。工作之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多读读廉政书,多看看廉政报,让自己的一片心空永葆蔚蓝。  

推荐访问:修身 之书 之德 廉政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