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宣讲稿

时间:2022-04-30 16:30:11  阅读:

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1、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落脚点是发展,是用来指导更好地发展的,离开了发展主旋律就毫无意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紧扣发展谋发展,要名副其实地科学发展。因此全镇上下要大力思想解放、工作创新、制度创新,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保攀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  

    2、坚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民创造价值”是我们的共同愿景。我镇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社会责任 是创造绿色的财富,服务人民要物有所值,与此同时要实现干部职工价值自我发展。在我镇目前有些方面发展不平衡,个人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与综合需要不协调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予以克服。  

 3、坚持速度、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现在的发展应该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而不能以牺牲未来发展为代价。下面用一组数据来说明资源消耗严重威协我国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不到5%,但消耗的水泥约占世界的50%,钢铁占30%左右,煤炭占40%左右;建筑耗能占总耗能27.6%。而我国人均煤炭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55.4%,人均原油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1%,因些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将很快耗尽我国的能源资源,石油不足40年将耗尽,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将难以描绘。  

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就是要走集约化、节约化发展之路。  

    4、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理论方法,更重要的是实践和措施,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提出指导思想如下:克服改制影响、科学规划未来、加大科技创新、实现持续发展。  

    克服改制影响就是要认识到乡镇体制改革本身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通过科学的体制和机制的设计,用制度的力量促进发展;科学规划未来就是各项工作的发展和规划与之相协调;加大科技创新就是作为为基层群众服务中,必须以科 技创新为发展主动力健康持续发展。  

    三、注重四个环节,实现科学发展。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人是发展的推动者、实践者,更应是发展的受益者。促进社会、企业、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我镇要构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个人,为个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修养,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杨和镇。  

    2、牢固树立节约的观念。  

    节约是观念亦是素质和修养。增收节支是密不可分的,从来没有分割过,节约是成本最低的效益,我们要建设节约型政府,节水、节电、节纸、节油、节时,鼓励干部职工成为节约型个人。  

    3、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科学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国家如此政府亦然。我们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牺牲全局利益,只顾个人利益牺牲集体利益,处理好上述关系就是保护了科学发展的环境。  

    4、牢固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  

    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是科学发展的两只轮子,粗放的、简单的管理不可能有科学的、持续的发展。我镇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全镇上下要坚决抛弃重发展,轻管理的不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管理亦是生产力的观念。  

    同志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高举科学发展大旗,向着美好的和谐社会迈进!  

推荐访问:宣讲 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