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荷花别样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26 18:30:14  阅读:


——县——中学  
    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
必须坦承,改革开放25年来,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已经明显滞后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现状
一段时间以来,这样一些信息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和耳膜:
▲在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针对未成年人的一次调查中,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持肯定评价的达到15.2%,认为难以评价的占29.8%,;当问及“你在马路上捡到1000块钱会选择如何处理”时,有16%的学生选择了对这笔意外之财进行私占或私分,另有10.5%的学生表示只有在别人知道时,才会将钱交出去。
▲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打骂教育,竟然滋生出“恨不得和他们拼了”、“长大以后找他们算账”等想法。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17岁高中生徐力重棒打死逼他考入前10名的生母就是一个典例。
▲2002年6月16日凌晨,年仅13岁的张某伙同14岁的宋某蓄意纵火,制造了震惊全国的"蓝极速"网吧火灾事件。
▲调查表明:只有56%的学生知道母亲的生日,65%的学生知道父亲的生日,与此相反,父母年年都给孩子过生日的却达到90%。尽管父母向孩子付出了很多的爱,却没能得到孩子相应的爱的回报。
▲2003年9月,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谭江村后山组年仅17岁的少年罗文辉在观看武打凶杀影碟后,仅仅为了练习胆量,竟然将本村两名未成年人接连杀害。
▲2003年11月,广东省几个初中学生为了打发时间、找点儿新鲜和刺激,把一个乞丐套在麻袋里,然后是一顿疯狂的殴打,甚至用上了棍棒,结果导致乞丐死亡;
▲2004年3月19日,山西太原市发生了一起由7名初中女学生无中生有、凭空炮制的"7名初中女学生遭绑架案"。
▲2004年6月江西省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因与社会青年发生纠纷竟挥刀狂砍对方18刀致人重伤。
……
应该说,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已成为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同时我们更应看到,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不可避免地产生着负面影响,加之未成年人“免疫力”差,使得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腐蚀,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思想迷惘,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主要表现在:
1、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有很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见解,渴望平等,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成人的尊重的同时却又不知道怎样去尊重别人;
2、他们在享受别人给予的同时却不愿付出自己的爱心、承担应有的责任;
3、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滞后于生理发展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极为脆弱,向往成功却又畏惧通往成功路途上的艰难,不能正视并难以承受挫折和失败;
4、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极具不成熟性,往往不加分析地全面接受或全面否定一切,常常对人、对事作出错误的判断或采取过激的行为;
5、他们称兄道弟、哥们义气;害怕吃苦,追求享受;诚信缺失,考试作弊;盲目攀比,自堕自卑;不讲公德,为所欲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极具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
总之,他们的思想充满了矛盾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更是多元性的。
成因
一、学校教育不当
1、学习榜样高大化
当代德育似乎已被时代远远的甩在了身后,所有的教师都在感慨德育工作越来越难。原因之一是:学校为学生树立的榜样实在是太完美,太高大。这使得当代德育陷入了一个不断轮回的怪圈——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完美地模仿榜样,但在校外却可以彻底地忘却榜样。

我的一位学生承认,“在学校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学雷锋,学榜样,学得毫无瑕疵,而且深知这样的模仿深受欢迎,但回到家中就完全变了,因为家里没有这样的环境。很多事情连大人都做不到,我做了也得不到表扬。”他说。“我觉得学榜样太累了。”

学生们背负着太多的道德标准,这些道德标准在成人世界、尤其是在一个传统被丢弃得越来越快的时代更是难以实现的。德育过于注重完美典范的结果是:学生在纷乱的社会现实面前迷失了价值取向。榜样太遥远了,她已经与现实有了不小的差距。我们总是按照一个榜样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似有刻舟求剑的迂腐之嫌。“应该把德育工作渗入日常点滴,通过最细小的事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比如关心他人,关爱集体,不随地吐痰,给需要帮助的同学以足够的帮助。很多时候可以向身边的人和事学习,没有必要非得找个日子,模仿高大的榜样不可,生活中的榜样无处不在。”一位资深教师如是说。

几个月前,我组织学生观看了一部来自日本的记录片:一群小学生在照顾社区里受过战争伤害的老人,孩子们给流着口水的老人喂饭喂水。这些镜头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孩子,很多人都看得热泪盈眶,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同样有能力去做这一切,同样可以为身边的人付出最起码的关爱。

2、教学环境片面化

近年来,尽管自上而下一再强调学校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学生家长却将学校中考或高考成绩的“光彩夺目”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主要标准。因此,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处在夹缝中的学校为了更好地生存,当然无法漠视来自家长的要求和压力。况且,升学率的高低,远比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改善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更具吸引力。所以,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往往按照具有决定性的某种标准衡量学生。这样的教育遗弃了一大批学习后进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以失败者或被淘汰者的心态自居,从而失去积极进取的激情,在每一件事上均以“我不如别人”作为挡箭牌,破罐子破摔。

3、德育工作形式化。

受升学率的驱动,现今很多学校的德育处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德育似乎只是班主任的事情,而其他老师则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如:面对学生的不良言行,科任老师更多的是视而不见;班主任的德育方法也是千人一面,无视本校、本班乃至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并且局限于上面要求什么,我讲什么,照本宣科,极少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一句话,德育工作形式热闹、台帐漂亮、实效低微。

二、家庭教育不当

1、榜样负面化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直接最经常效仿的榜样。家长言行举止不文明或在道德品行上有问题,会对孩子产生侵蚀作用。如今,社会上许多父母对孩子和自己的要求是两套标准,而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你们那样做,而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的天性就是模仿,如果他每天生活在假话、套话当中,那么他也自然而然地说假话、套话。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教孩子撒谎。笔者长期从事初中生德育工作,有一次调查一起学生盗窃案,在向家长求证学生返校时带钱的数量时,令我震惊的是,那位家长竟然帮着孩子圆谎。很难想像,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能有健康的道德情操。

2、管教时间少

现今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忙于事业,致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管教孩子,疏于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致使孩子恶习难改、积重难返。

而对于农村“留守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几乎是缺失的。笔者所在学校共有近1200名学生,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家长外出务工。这些“留守孩子”与祖辈一起生活的较多,他们普遍学习不好,只有10%的人学习尚可。孩子的父母几乎没有主动与学校沟通的,只有在开学时,偶尔一些父母这样说:“孩子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多管管。”而老师们去家访,请孩子的祖辈督促孩子学习,听到的则是:“我们年纪大了,没有精力,更没有好办法,还是你们老师多费点心吧。”“留守孩子”与一般的孩子在心理、性格、思想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祖辈只在生活起居上照顾他们,孩子的心理、学习和性格方面根本照顾不到。在学习或生活上有了烦恼,大部分“留守孩子”都闷在心里,久而久之,他们的性格就变得孤僻、任性、自私。据统计,“留守孩子”在我校打架斗殴、偷窃和进网吧的学生中占了较大的比例,更多的“留守孩子”进入初中一两年后就辍学了。

3、管教方法差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家长根本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常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恨铁不成钢时甚至以暴力手段逼迫就范,还美其名曰“完全是为了孩子好”,致使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二是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放任自流,或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这两种极端的家教方式产生的后果是:第一种,父母对孩子打骂体罚,管理教育态度粗暴,手段野蛮,使孩子精神上受到创伤。家长没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忽视家教艺术,采取错误方法,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把父母教导当作耳边风,甚至感到厌烦,专挑与父母要求相反的事去做,甚至不惜去犯罪。第二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幼不懂事,管教也没有用处,从而采取娇惯溺爱、放任自流的态度,结果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在这种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影响下,他们可能会因交友不慎或行为不检而误入歧途。缺乏家长必要的管教,孩子就有可能夜不归宿,甚至几天几夜不回家,最终导致他们日益胆大妄为,甚至陷入罪恶的深渊。

在农村,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入学以后,无论是学业还是品德,都是老师的事,而自己只要负责孩子的生活和解决学习中的经济需要即可。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会使孩子过于“老实”,不利于孩子今后在社会上立足。

三、社会教育的不当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的古训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习惯与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1、不良的社会风气

目前,我国社会和平安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自身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都十分有利。但在改革开放的同时,社会上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风气:如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和赌博之风盛行;顾及小家利益、损害大家利益;以所谓的“个性”掩盖自私自利;放弃“诚信”而坑蒙拐骗;鼓吹高消费,享乐主义盛行。社会群体的分化、社会价值及道德观念的滑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不良的媒体导向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影视业过多地播放爱情、暴力和凶杀影片;凶杀、色情的网络游戏充斥整个互联网;淫秽书刊、音像制品大量存在。而未成年人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模仿欲望,却又难以抵制不良诱惑,难以控制自己,致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严重扭曲。

3、不完善的法律法规

我国虽在1992年开始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1999年开始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例如: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岁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有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难以对具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具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

较之一些保护未成年人法律法规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法律法规忽视了一些可能促成未成年人不良品行的领域,如向未成年人售烟售酒,影视、录像没有根据其内容标明不同年龄的限制级别等。

 

对策

 

一、努力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具体化,特别是要增强德育目标的可操作性。

科学的、朴素的德育目标“应该是生命内在的要求,而不是游离于生命以外的东西”。

我们不妨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作如下定位:

1、信赖——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效忠国家和家庭。

2、敬重——尊重别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用语文明,用和平方式处理愤怒和争执。

3、责任——干好本职工作,自控自律,谨慎、可靠。

4、公平——坦率办事,不存偏见,不推委过失,倾听他人意见。

5、关怀——善良,热情,宽恕,助人。

6、公德——合作,参与,睦邻,遵纪守法,敬重师长,保护环境。

相对而言,上述道德品质教育目标更多地融入了人的生命本体意识,不空也不高。在优化德育目标同时,我们还应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德育目标分成若干独立的层次,依据其德育水平的高低,相应确定各个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增强德育目标的可操作性。

二、大力培养学生的德育主体性,摒弃旧的德育灌输模式。

德育的主体是是人,是鲜活的个体生命。忽视未成年人鲜活生命的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忽视青少年个体生命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精神的独特追求,必将导致简单生硬的教条主义的德育灌输。须知“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变为他的美德”、“德育,要借助于与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关的情境,要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要靠特定情境中的受教育者的内语、反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其外显道德行为”。我们应更多地为未成年人创设德育情境,例如组织未成年人参观革命遗址、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到敬老院帮助老人、帮助贫困同学、召开“假如我捡到100元”主题班会等,让他们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将道德理念外化为道德行为。

三、大力培育良好的德育氛围

1、改善学校德育氛围

将德育的出发点由“泛政治化”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决不可再把未成年人置于“世外桃源”中呵护,而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观察并思考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只有把学生放到真实可感的社会生活中去接受教育,才能使其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追求,什么当唾弃。一次深切体验后所受的教育远胜于一本思品书的苦口说教,触动灵魂的一次感受总要比假大空的喋喋不休效果好,影响深。教师如果带着一群学生去工厂、农村、街道、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去看去听,去讨论、去认识;或是给孩子们布置一道课外作业,把他们所遇所见所闻所感搜集起来,带到政治课上一起交流,哪怕出现争执,那也是美丽的升华。一事一人可以成为他们争议的焦点。渐渐地,他们懂得了要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更为广阔的时空……

2、改善家庭德育氛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很大。因此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好榜样,改进教育方法,勤于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使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状况,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或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掌握学生在家庭的现实表现,从而改进学校道德教育。

3、改善社会德育氛围

加强网络管理:限制非法信息在网上的发布、传播及阅读;职能部门要按照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及各地制定的相应法规严肃执法。

净化未成年人文化市场:严厉打击非法“口袋书”及盗版、凶杀、色情、淫秽影碟、书刊;

认真实施广电总局的“净化工程”,净化荧屏电视剧、电影、娱乐节目、广告等。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漠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就是漠视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世界第一位的挑战并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道德问题。将来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发达,如果领导权掌握在道德缺失的人手里,那将是人类的灾难,因为他的手中已经不再是一把枪,而是原子弹。

 

———联合国“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会议共识

推荐访问:为有 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别样红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