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浅析

时间:2022-04-08 09:50:32  阅读:

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事关人类生存的大事;水利作为现代农业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设施,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战略性。随着我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水利工程的需求日渐凸显。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一号文件的下达,将水利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我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新形势下的投融资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打造多元化投融资格局是打破我区水利融资瓶颈的主要途径。为此,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加快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一、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

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实践,从内蒙古水务投资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上可见一斑。

为改变内蒙古水利建设长期以来受制于资金短缺、水利建设事业发展缓慢的状况,2005年,内蒙古水利厅在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导下,大力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水利建设投融资模式,整合厅属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组建了内蒙古水务投资有限公司。2009年6月1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第8次常务会议,将水投公司确定为自治区级水利投融资平台,同意增资注册到42.54亿元,确定水投公司具有融资建设自治区级大中型水利工程的项目法人资格,负责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并承当还贷主体。水利厅作为水利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负责监管其对政府授权范围内的水利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

水投公司积极发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的作用,以财政专项资金为引擎,以政府信用为基础,以大型水利国有企业为载体,通过水利建设投融资范畴的不断拓展,一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基本形成。通过积极参与自治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投公司的资产规模得到了迅速壮大,到2010年底,总资产已接近百亿元。

水投公司借助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优势,成功运作实施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水利工程。比如,由水投公司与二连浩特市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二连浩特第二水源地供水工程在2010年7月正式通水。该工程总投资18485.96万元,日最大供水量为3万立方米,工程通水后彻底改变了二连浩特市供水能力不足、限时供水的局面,并可满足该市2020年前的城市居民饮水需求。再如,水投公司投资建设的满洲里污水厂升级改造工程在2010年建成并运行,将中水供给黄金集团乌山矿作为工业用水,同时取得了《工业用再生水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同年7月,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和自治区环保厅领导视察乌山矿时认为,“中水回用解决了乌山矿长期解决不了的选矿用水问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形成了良性产业链”。水投公司投资建设的另外一项工程——内蒙古黄河镫口工业供水(一期)工程,是自治区的重点工程,备受自治区政府、包头市政府、鄂尔多斯市政府关注,该工程总投资3亿多元,以黄河水为水源,工程建成后将为沿黄两岸工业发展提供用水保证,为打造沿黄经济圈,改善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作出贡献。

2010年8月,水投公司被国家发改委批复为黄河内蒙古段近期防洪工程项目法人单位,负责实施黄河防洪工程的建设。目前,水投公司正在实施的兴安盟工业园供水工程、满洲里引水入市工程、赤峰市经济转型试验区供水工程、元宝山平庄三水源供水工程、锡林浩特东部工业园供水工程、呼伦贝尔扎兰屯扬旗山水利枢纽工程、包头市土右旗工业园区供水工程等30余项工程,都是事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工程。工程建成后将给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快速、平稳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工程不仅体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将在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等方面发挥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融资困难

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虽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水利项目融资能力低下仍是制约水利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据统计,我区“十一五”期间,水利项目所争取的融资资金仅为38.5亿元,占全区水利投资的18.9%,较其它行业融资份额明显不足。

(一) 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效率低下

水利,作为服务城市发展需要的基础性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且见效慢等特点,长期以来的投资一直以财政无偿性投入为主,部分具有运营收入的水利项目可融到部分资金。但对比其它行业,融资比例明显偏低,且所需的支持性要件过多,发放缓慢,制约着水利项目的可持续及跨越式发展。

目前,我区及至全国的水利项目,融资渠道均过于单一,仅为银行金融机构扶持性贷款融资,民营资本因投资收益及政策限制等多种原因,对水利的投入一直不大。虽近几年对民营资本的投入政策放宽了许多,但考虑到水利项目的公益性及民生性,为避免因民营资本的介入而导致水利工程失去政府主控权影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各级政府部门仍对民营资本的投入有所忌惮,不能放开经营权,使水利项目在建设及运营上不能摆脱政府主导的建管模式,发挥市场调解作用。

(二)市场化程度低,政府负债亏损经营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资本开始逐步进行水利基础设施领域,但也仅限于某一类别的项目,尚未实现水利的市场化运作。部分项目因缺乏市场弹性运作及行之有效的激励作用,使项目建设期资金不充足,运行期负债经营,不断增加政府负担,降低了各级政府资金的有效利用及二次投入。

(三) 水利资产利用率低,融资资金未形成良性循环

水利工程虽为公益性投入,但其中不乏有优良资产可盘活,参与市场化运作创造可持续、稳定的经济收益,且水利工程的多功能性使其在确保公益性的同时可多方面开发利用,如水利枢纽工程,在确保防洪、灌溉等任务的前提下,同时可发展旅游、养殖、供水、发电等多产业,实现水利资产的循环利用。但纵观我区水利资产的利用现状,水利工程任务较为单一,资产利用率低,很难利用融资资金进行二次开发。同时,把有成本的资金投资于周期长的项目上,也无法实现融资资金的良性循环。

(四)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创建多渠道融资模式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政府水利投融资平台,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水利投融资平台在实现规模化运营,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运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良性合理的水利投融资体制,就要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扶持其快速发展。因此,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创建多渠道融资模式,也必将是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的大势所趋。具体来讲,作为政府授权的各类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融资载体,应大力扶持其承接各类贷款,吸收社会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对各类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并在政府授权范围内开展水利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积极争取政府优惠政策,扶持水务(水利)投资公司快速发展,将其培育成为成熟的市场融资主体;完善有关水利投融资的激励政策,将激励额度、激励措施量化,从而使激励政策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二是盘活水利资产,参与市场化运作

水利工程所形成的资产中有部分是具有收益性的,具有增值的功能,可以将其从公益性资产中剥离出来,作为资本来参与市场化运作经营。水利良性资产的商品化,会使水利建设由简单的生产过程变成资本经营,在不失去政府掌控的前提下,一分的财政投入可拉动一分的民营资本投入,并撬动四分的信贷资金,从而实现六分的投资,使水利工程建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三是预支未来投入,超前负债建设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次性的投入往往是财政资金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若考虑现阶段的政府投资及融资能力,此类将无立项建设的可能。但我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也是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性与工程性缺水并存、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部分河流缺乏控制性工程、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低等问题存在,使我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刻不容缓。近年来,许多行业都创新了投融资模式,如住房投资,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可参照,预支未来的投入负债建设,加快水利事业的建设步伐。

四是引导社会资本多样化,加强公私合作

水利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要有财政资金的支持,更要引导社会力量成为投资主体。建立水利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合理划分政府和社会投资范围,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打破自然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经营效率。同时,加强公私合作,建立特许经营制度,发展BOT、TOT、BT、BOOT、BOO等多种特许经营融资模式,使政府在经营性项目上逐渐退出投资市场,从投资者逐渐转变成监管者,并通过资产重组筹集资金进行水利的再次投入,使水利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五是进一步发挥财政贴息资金的政策扶持、引导作用

为国家基本建设项目贷款提供财政贴息,是引导信贷资金投资基建项目的重要手段。由于目前现行财政贴息政策仅限于中央,且补贴率不高于3%,贴息期限不超过5,就水利总投资需求而言,当前财政贴息政策引导信贷资金的乘数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当前,应进一步扩大中央水利工程财政贴息的规模,提高贴息率、延长期限以及创新贴息方式,并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出台水利工程财政贴息政策,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信贷资金投资水利的作用。

三、结论

我区未来5-10年水利的大规模投入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难得机遇,但有限的财政资金又限制了水利的长效投入,为此,改变政府投资职能、探索新形势下的投融资模式,发展适合于水利的金融衍生产品,服务自治区水利事业是水利部门与银行金融机构共同探讨的课题,也是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有效保障。

(作者单位:内蒙古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推荐访问:浅析 我区 体制改革 基础设施建设 投融资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