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2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4-03 09:44:25  阅读: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治疗颇为棘手。2000~2005年,笔者运用中药内服外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2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52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38例,女14例;年龄22~70岁;病程1~25年。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2000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和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确定诊断。①电子肠镜检查肠道疾病属溃疡性结肠炎特征;②临床表现为腹泻、大便次数2~5次/日,粪质多呈糊状,混有黏液、脓血,里急后重,伴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③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白细胞、红细胞,大便潜血可呈阳性;④排除肠结核、肠道肿瘤,无内分泌系统疾病、中毒性巨结肠及外科手术指征者。

药物组成 补骨脂20g,赤石脂12 g,黄芪30 g,仙鹤草30 g,五味子12 g,升麻12 g,川芎12 g,炒黄芩12 g,炒荆芥12 g,山萸肉12 g,芡实12 g,车前子10 g(包煎),淮山药12 g,甘草10 g,金樱子10 g,五倍子10 g。

治疗方法:上药加水浸泡2小时后,煎煮2次,头煎取汁300ml,二煎取汁250 ml,混合,早晚分服各150 ml,余液浓缩至150 ml,药温控制在35~38℃,睡前排空大便,取膝胸位,将导管插入肛门15cm~30cm,灌入药液,可垫高臀部,尽量保留药液。10日为1个疗程,间隔3~5日,继续进行下个疗程,一般治疗4个疗程。治疗期间间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紧张。

疗效标准:参照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镜检3次正常,结肠镜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愈合。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大便镜检基本正常,肠镜检查病变轻度炎性改变。③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肠镜检查病变程度减轻。④无效:用药时临床症状减轻,停药后症状重现,大便镜检无改善。

结 果

治愈28例,显效15例,好转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29%。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疾病,属中医学久痢、肠癖、泄泻等范畴。内因多为脾肾两虚,外因多为饮食不节、外感六淫,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胃功能障碍,脾失健运,运化失常,大便传导失司,水湿内生而出现本病。方中补骨脂,辛苦性热而补命门,为壮火益土之药;赤石脂体重性温,涩肠固脱;久泻必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而用黄芪、升麻,升气举陷,益气补脾;仙鹤草、炒黄芩、炒荆芥清肠止血,味涩收敛止痢;川芎为血中气药,《本草纲目》其称“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五味子、五倍子、芡实、金樱子,补脾祛湿,涩肠止泻;淮山药、山萸肉,补脾益肾涩肠;车前子,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补脾益肾,涩肠止泻。肠道之疾,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可以使药物直达病灶,局部药物浓度高,通过药物作用使肠道黏膜得以保护,促进其修复,改善局部血运,提高疗效,中药灌肠液一般水煎至100~150 ml,药温在35~38℃之间,每晚在睡前排便后或清洁灌肠后进行,采用膝胸位或头低臀高位,低压灌肠,可使药液在肠内保留一定时间,间断灌肠,逐步停药则发病率低,疗效较为巩固,内服外治兼施,则相得益彰。

推荐访问:溃疡性 内服 结肠炎 临床 中药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