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稻区农田病虫害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效果

时间:2022-03-31 09:49:57  阅读:

生态修复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该修复区前作为小麦。占地面积33.33 hm2,地貌类型为水网平原。东靠王家大山,南临鄞县大道,北界和西界均为天然河道;四周种植高大的行道树,区内地下水位高,土壤属青塥黄斑田土种,粉砂质黏壤土,酸性;有机质平均含量4.75%(4.6%~5.7%),全氮均值0.34%(0.27%~0.38%),有效磷16.7 mg/kg(8.0~21.7mg/kg),速效钾66.6 mg/kg(48~90 mg/kg),pH值5.23(5.08~5.42),总体为中等偏下的地力水平。具有宁波市水网平原农田的一般性特征。鄞州区东昊生态修复区已连续3年未施用任何化学农药,2011年田间的蜘蛛数量比农民自防田增加5.3倍,比2009年增加了13.5倍;2011年田间的中性昆虫数量比农民自防田增加1.9倍,比2009年增加了39.8倍;飞虱数量处于可控范围内;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土壤酸化程度得到缓解;产量稳定,效益提升。

1农田病虫害生态修复技术

1.1害虫诱杀技术

一是利用麦粘虫的趋性,采用糖醋酒混合液诱杀成虫、利用杨树枝条把、稻草把诱集产卵;利用水稻害虫成虫的趋光性,在稻田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减轻稻瘿蚊、叶蝉、稻黑蝽、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等害虫的种群数量[1]。二是应用昆虫化学信息素诱杀二化螟。

1.2灌水控螟与种植引诱作物诱杀螟虫技术

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 cm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均灌深水,以杀死幼虫[2]。田边种植玉米等诱集螟虫,集中杀灭。

1.3稻鸭共育技术

利用鸭子在稻田中穿梭觅食,起到刺激水稻健壮生长、耕耘、吃(踩)草、捕虫的作用,减轻纹枯病、叶蝉、螟虫、稻飞虱、稻水象甲、水生杂草等病虫草害的为害[3]。于水稻移栽10 d后开始投放幼鸭,抽穗前收鸭,一般放鸭以150~300只/hm2为宜。

1.4生物农药治虫技术

对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量大必须用药的情况下,用苏云金杆菌(Bt)、藜芦碱、烟碱·苦参碱等防治。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

1.5健身栽培控制病虫技术

一是选用适合当地生产需要的高产优质的抗病虫品种甬优15。二是播种前要先进行晒种、选种等工作,再进行种子处理。用25%脒鲜胺乳油稀释成5 000倍液浸稻种48 h。培育无病壮秧,增强对病虫的抵抗能力。三是推行宽行窄株、东西向种植方法。有利于促进秧苗生长、通风透光,提高水稻抗不良环境、抗病虫的能力。密植规格为行株距30 cm×20 cm。四是科学施肥管水。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结合施用,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另外,要重视硅肥、镁肥等微量元素的施用。翻耕前施沼液90~120 t/hm2,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施肥要做到以施底肥为主,底肥占50%~60%,分蘖肥占20%~30%,穗肥占10%~20%[4]。纯氮总量比常规减半(控制在105 kg/hm2),配合磷、钾肥的施用可以起到一定的调控病虫害的作用。早施追肥,看苗施追肥,分返青期和圆秆拔节期2次追肥。穗期慎施氮肥,在抽穗前10~15 d,对明显脱肥的田块可少量追施穗粒肥,可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晚稻追肥截止期控制在8月15日。在全生育期中,长期淹灌水层,容易引发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的发生和为害。水稻在减数分蘖期、抽穗分化期、分蘖期、移栽期不能缺水,分蘖末期应在苗数达到需要分蘖苗数时排水晒田[5]。坚持干干湿湿的原则,移栽期、分蘖期浅灌勤灌,分蘖盛期苗够开沟晒田,后期间歇灌水,一般在收割前10~15 d水稻完全成熟后才可断水,防止后期断水过早。五是水稻中后期的病虫害防治。水稻中后期的病虫害是病虫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明确当时的病虫害主攻对象,抓住主要病虫害兼顾其他病虫害的防治。中后期主要是以稻曲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螟虫为主,在预计虫害发生大必须用药的情况下,稻纵卷叶螟和螟虫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稻曲病等要着重在破口前7 d至抽穗期对水稻进行保护,特别是多阴雨天有利发病的天气情况下要进行2次以上药剂防治,间隔7 d用药1次。在稻飞虱重发时,采用生物农药藜芦碱、烟碱·苦参碱或环保、低毒、高效型化学药剂吡蚜酮、噻嗪酮(扑虱灵)等防治。六是农作物收割期间,田间天敌有一个向外迁移的过程,路旁、沟边、田埂等杂草应保留。在田埂、路边与玉米间作荫蔽性大的植物大豆等,有意识地堆放草把,以便提供天敌栖息场所。

2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效果

2.1农田天敌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

生态修复区已实现连续3年未施用任何化学农药,农田天敌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一是盆拍法。每年的10月初,用盆拍方法调查生态控制田和农民自防田的蜘蛛数量、稻飞虱数量和中性昆虫数量。每盆拍6丛水稻,重复10次。其中2011年10月初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吕仲贤博士邀请了国际水稻研究所动物分类专家乔·卡丁、邦·西尔维亚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指导的东吴生态修复区稻田进行节肢动物的分类和鉴定工作。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田间的蜘蛛数量生态控制田比农民自防田增加5.3倍,2011年生态控制田的蜘蛛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13.5倍;2011年田间的中性昆虫数量生态控制田比农民自防田增加1.9倍,2011年生态控制田的中性昆虫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39.8倍;2010年鄞州区甬优系列褐飞虱属大发生年份,农民自防田多次用化学农药防治,田间虫量仍较高,生态控制田在9月中旬,采用生物农药藜芦碱、烟碱·苦参碱防治1次,虫量基本和农民自防田接近。2011年未经任何防治,飞虱数量处于可控范围内。二是粘卡法查寄生蜂。每田挂卡20张,挂48 hm2。2010年查3次,20张卡平均诱集到寄生蜂:生态控制田19.7头,比农民自防田4.3头多3.6倍,原因是农民多次使用化学农药防治;2011年查5次,20张卡平均诱集到寄生蜂:生态控制田14.0头,比农民自防田8.4头多66.7%,原因是鄞州区病虫发生较轻。

2.2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土壤酸化程度得到缓解

一是在翻耕前施入沼液90~120 t/hm2,使土壤理化性状和作物根系环境得以改善,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总量和活性大大增加,提高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农作物的抗逆性增强,保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农药使用量下降50%以上,农残污染减轻,为天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三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专用复合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盲目、过量施肥造成的肥料流失和浪费,减轻化肥对环境的“立体污染”。氮肥用量由原来的210 kg/hm2降至105 kg/hm2,利用率由原来的25%提升至30%以上;速效钾由原来的66.6 mg/kg提高到80 mg/kg以上,土壤酸化程度得到缓解。

2.3产量稳定,效益提升

2011年生态控制区的扬麦12小麦平均产量6 075 kg/hm2,甬优15晚稻平均产量7 425 kg/hm2。粮食产量基本与农民自防田接近。农药、化肥成本降低,且稻米销售价在20元/kg以上,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3结语

经过3年的实施,田间的天敌种群和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田间自然控害效果十分明显,但要真正恢复农田生态系统需要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4参考文献

[1] 张先华.豫南优质水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综合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4):73-74.

[2] 刘康成,熊健生,肖筱成,等.吉安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技术规程[J].江西农业学报,2011(9):81-82,85.

[3] 熊文献,庞振凤.稻瘟病的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7):52.

[4] 杨永升,李逊,刘兴龙.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6):53.

[5] 秦玉金,鞠国钢,胡荣利,等.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初探[J].华北农学报,2005(S1):172-176.

推荐访问:病虫害 农田 平原 修复 生态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