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万亩果园“护肺”与“保胃”矛盾的解决路径探析

时间:2022-03-28 10:15:16  阅读:

摘要:广州万亩果园由于果树老化,人口膨胀,生态失衡,陷入“自然衰败一人害破坏一更加衰败’’的恶性循环宁。通过揭示广州万亩果园生态环境污染与果农生存问题之间的矛盾并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考,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有效的循环经济之路和发展要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在具体对策上,一是政府履行职责,落实环境治理;二是政府投入,翻种果树;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四是完善市场调查与反馈,引入市场。

关键词:广州;万亩果园;生态建设;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129-03

广州万亩果园(人工生态林)位于广州海珠区东南部,素有“南肺”之称,一直承担着净化空气、调节温湿、旅游观赏等生态或经济功能。但自1997年起,由于果树老化,人口膨胀,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严重,果园大幅减产,大量果树遭砍伐,果园由从前的1.8万亩缩减到了现在的1.2万亩。

一、广州万亩果园生态环境恶化与引发的矛盾

(一)广州万亩果园“南肺”变“南废”

1.园内灌溉河涌受生活排污严重影响。河涌水、果基土壤被氨氮、石油类、表面活性剂和超标磷等污染,某些河涌底泥的污染物,按控制标准,硫化物高出17倍,镉高出7倍,锌高出2倍,铜高出1倍。部分河涌上游水质黑臭,已呈重度污染状态,别说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接触性娱乐用水,连作景观用水都不能。

2.园内受工厂废气污染,酸雨毁林。废气主要来源于员村工业区,内含400多种不同的化学分子与十几种致癌物质,严重干扰了果树的开花结果。除了小洲、土华污染较轻,东风村、水利会一带出现了氟化物超标污染,后窖、水利会、仑头则是硫化物超标污染。

3.果园整体受广州城市化进程深刻影响。城市建设工程大量征用园内林地,如广州市重点工程生物岛、沥涪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系、新滔南路和新光快速路等的铺设,不但削减了果园大幅面积,尘嚣的工场和市政道路带来的噪音和汽车尾气更是严重影响了果树的生长。

(二)万亩果园生态环境恶化引发“护肺”与“保胃”的矛盾

由于万亩果园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果树收成造成巨大的冲击,再加2.m园六成果树老化,近年果农收人急剧下降。以小洲村为例,因果林老化、污染,果树减产严重,且受果园保护区政策的限制,村集体经济发展艰难,经济联社的分红很少。2006年,小洲村联社总收入2354万元,人均月收入仅为289元,水平仅为广州市平均工资的1/10。这种状况令果农维持生计十分艰难。小洲村果林面积约4000亩,总人口5993,共3000多户,居万亩果园农村之首,其景况如此,其他村还更落后。

为生计所逼,果农们纷纷砍果树搞起了“第二、第三产业”,蔬菜地、养畜场、烧烤场等悄悄出现在果林深处,不少烧烤场档主还将垃圾直接扔到河涌里,使周围环境隐患重重。另有不少村民违章毁林建房建仓库搞出租,当地村委不但默许甚至对没有钱修建的农民提供暂时贷款。果农为“保胃”,加速了对果园的污染和破坏,万亩果园陷入了自然衰败一“人害”破坏—更加衰败的环境恶性循环当中。

然而,1997年至今已逾十年,万亩果园的状况早引起了广州市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1997年,海珠区政府建议将她纳入市“青山绿水”工程;2000年,广州市政府批准执行《广州万亩果园保护区规划》;2001年政府前后投入1 531万元资助果农进行果树改造或果园基本建设,建立了瀛洲生态公园;2007年,政府清拆果园里的所有烧烤场,可惜种种原因的关系,截至2007年11月,万亩果园中仍隐藏着逾50家无证烧烤档和大排档。

二、解决万亩果园“护肺”与“保胃”矛盾的战略思考

(一)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也是新时期各地方发展的重要“抓手”。没有生态文明,就失去了实现其他文明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地处珠三角腹地和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经济快速发展,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发展中资源限制和资源消耗过大的矛盾日益凸显:土地资源难以为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等一系列的发展之困,成为广州乃至珠三角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以污染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万亩果园是广州市南部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她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千万人民的生态利益。解决万亩果园的问题,不单与果园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也将对以后乃至整个珠三角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在继续解放思想和寻求发展的契机下,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和政策选择,这是我们对待万亩果园问题所坚持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思想。

(二)结合整体城市规划,确立有效的循环经济之路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政府大力推进官洲国际生物岛、促进新城市中轴线区域发展、配合城市加快推进广州电视观光塔核心景观区、积极实施“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以保护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等市政规划建设中,万亩果园系广州南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成熟的现代都市农业须有若干条能生产出满足需求的最终产品,包括能源、运输、加工、包装、销售、废处理等相互衔接的可循环发展“产业链”(无论多短)。万亩果园具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区位优势,其面积广大,常住果农5万人,毗邻大学城、琶洲会展中心、官洲国际生物岛等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果园是资源和环境“生产”的基地,堪称“源头产业”。因此,政府可通过充分利用大学城众多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投入、创新和带动,深化其定位和改造,深化其多维的宏观设计,建成有辐射带动周边能力的、可持续扩展的科技生态区域,使果园健康发展并与周边地区相契合,与海珠区乃至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果业生产、农业研发、科技产学研和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将和谐共存,融合生产、环保、科研、教育、观光、休闲、娱乐及考察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益的区域循环经济将是最佳的发展路径。

(三)发展要以人为本,“政农”比肩并须机制保障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落到万亩果园问题上,就是要充分重视和关注这里的果农。一直以来为了整治万亩果园,海珠区政府单打独斗,果农“参与度”甚低——这反映了政府的工作未得到果农的支持。果树老化、衰败,城市污染导致果农收入急剧降低,在城市化进程中,他们已成为弱势的一群,是真正需要及时关注、维护他们利益的人民群众。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矛盾正产生于果农与政府与环境之间的不相协调,执政为民,我们的政府更应主动通过建立良好完善的沟通机制,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监督,真正地做到执政为民。

三、解决万亩果园“护肺”与“保胃”矛盾的当下

对策

(一)政府投入,翻种果树

按照广州市规划制定的保护区政策,万亩果园分为三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约4 000亩,分布于小洲、土华、仑头村。二级保护区约7 000亩,分布于石基、北山、土华。三级保护区约7 000亩,分布于赤沙、龙潭、红卫、东风、瑞宝。十多年来,政府对万亩果园的改造和建设从未间断,但成效不大。

我们认为,万亩果园整治首先面对的一个最大问题应该是:果园中大部分果树老化,亟待更新。

小洲村密植(多为2m×2m)5万多株荔枝、龙眼、杨桃、石榴、黄皮、木瓜等,树龄尤其荔枝、龙眼、杨桃的一般都在50~60年以上,有的甚至100多年,待淘汰的老残树达80%。含小洲村在内的一级保护区约4 000亩果树需继续实施改造,3 847亩土壤需改良兼大面积施肥,果树病虫害防治面积达15 793亩次。其他保护区情况与一级保护区类似。

果农在早期为短期利益不愿意翻新果树,待果树老化如期而至,针蜂虫害蔓延,及至全园产生污染,为求生路,果农又砍树改种菜养牛搞副业,再加之城市化进程,等等加速加剧加深了果园的污染,最后终于落到要全园治理的地步。

在果树未彻底翻新情况下,搞生态公园试点,政府投入虽然动机良好,但前景并不乐观,针蜂、细菌、病毒的巢穴依然存在,生态公园根本不“生态”。万亩果园应该翻新继续种果而不应提前搞生态公园或种其他速生绿化林木。

要想果园重生,消灭老化引起的病虫害肆虐及一系列问题,最需要的就是翻种果树,这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开始,是影响整治后续和全局的关键。

但翻新所需资金十分巨大,单靠果农绝对不可能。万亩果园关乎整个广州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发展,受益的将是整个广州市乃至珠三角地区,于情于理,海珠区政府和上级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投入都势在必行。

(二)政府履行职责,落实环境治理

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如前面所述,生活排污、工业排污造成水和大气的污染是果树减产、果品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由此,政府主导治理污染已经责无旁贷。当务之急要做到五点:(1)切实治理员村工业区的废气排放问题;(2)尽快在新沼及其周边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截住未经处理的生活工业污水进入果园区,做到城市排污系统与果树灌溉系统各成体系;(3)对果园内的河涌进行清淤;(4)应强制养畜场主加快对畜生粪便的处理工作,加快养畜场搬迁出万亩果园措施的实施;(5)加大资源环境执法力度,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人格局,尤其应重视在产业链下游主导引入处理污染的专门企业等等。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也包括对造成环境污染者的收费。

“谁受益、谁补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于万亩果园果农这个典型的弱势群体来说,广州城市化进程中占用了其果园用地,间接或直接使其原有生态利益受割损,政府应按照征地之后所建工程所获利润一定比例对果农进行补偿。

虽然在征地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补偿给果农的征地费、生态公园用地的返租费用等都具有“生态补偿”的性质,但补偿费用的过低与一次性、生态公园人不敷出的窘态使这种“生态补偿”残缺不全,亟待全面综合地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

(四)完善市场调查与反馈,引入市场

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需要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果园要发展,离不开政府,离不开果农,更离不开企业和市场。万亩果园西南毗邻的广州大学城,有10所大学,拥有大学生15万人,村民5 000人。笔者曾就大学生消费水果情况向八所高校作问卷调查,我们派发了5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413份,问卷涉及大学生“新鲜水果消费需求”、“加工水果制品需求”、“果篮购买意向”三项主要数据,情况如下:95%的人表示喜欢吃水果,78%的人在探亲访朋时会考虑送水果;每周会去买水果的人约占调查人数的74.8%,每月才去买一次的人也有12.6%,而很少去买水果的人仅占12.6%,总的来说,约有87.4%的人需要水果。这一数据表明,果园水果销售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

大学城的消费潜力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果园周边广州番禺区、海珠区的广大消费市场了。

前文提及政府一直苦心治理万亩果园,几乎“独立”承担了果园的治理与发展重任,很少几乎没有发挥市场的作用,确切地说,果园几乎还没有“市场”的影子。只有不成气候的“路边摊”,不繁荣,竞争力不强,果农更是各自为政,形成一种“孤立的、不利于促进发展的”、“相割据”的模式,健康的市场竞争体制远远没有建立。

政府应促进建立强有力的市场调查与评估精算机制,积极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在治理和发展万亩果园中的任何支出,都不会是小投入。精确有效的评估更有利于判断和把握如何建设部署,降低投资风险,并能积极引导其他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因此,要根据不同时期作好市场调查,并纳入财政预算,为尽快建立健康的市场和竞争机制作好准备。

四、结语

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广州万亩果园生态环境污染与果农生存问题之间的矛盾作出了战略思考,由于果树老化,人口膨胀,生态失衡,陷入衰败的恶性循环中的果园主要需要及时更新并在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经济,它的发展将能带动连带大学城在内、毗邻琶洲会展经济、旅游业辐射港澳台的一个生态商业区的大发展,必然会促进海珠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而促进广州的城市化进程,成为海珠、番禺乃至广州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推荐访问:探析 果园 广州 路径 矛盾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