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的核心要义

时间:2022-03-26 10:05:19  阅读:

[摘要] 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理论创新之一,也是对以往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理论的新发展。其核心功能是激发社会活力和维持社会秩序,通过协调利益关系,提升民生品质和释放社会治理效能,并在维护民生利益格局中不断演进。中国特色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的愿景是建立和完善涉及民生的各项体制机制,全面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关键词] 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民生品质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 D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9)06-0064-08

[作者简介] 丁元竹(1962 — ),山东日照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政策、发展战略、 公共服务。

引 言

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理论创新之一,也是对以往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理论的新发展。这次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重要文献,通过制度安排、法律法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2019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是我们应当始终关注和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的制度功能

(一)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的结构与功能

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它的结构和功能。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就其本质来说是人们的社会关系模式,它由至少两个以上的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形成,个体的相互作用有着共同的指向和目标,并发生在一定的公共空间中。通常,这些社会互动是逐步开放的。换句话说,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以利益格局为核心,以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公共领域为范围,来构筑社会的基本秩序,编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模式。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的功能是促使社会开展日常活动,形成社会基本氛围,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有时还要应对社会冲突,其中,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和维护社会秩序是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核心点。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是由一系列的元素组成的:利益格局、公共利益、公共空间、社会空间和社會关系模式。本文提出的元理论是:任何一个人文区位上的社会关系都有自己的独特模式。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是人类在自己的人文区位上建构出来的。它同样也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的历史方位。形成这样的元理论的逻辑来自对于人们行为的理解,即人类的行为是由其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决定的。特定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总是产生于一定的人文区位。在这样的环境下,经济逻辑对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是,资本、信息、技术会逐步改变人们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社会规范,至少会引起它们的变化。这些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在时下被人们称之为“社会资本”,与其相对应的是“经济资本”。人们通常将资本、信息、技术称为“经济资本”。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资本”中,技术对于利益格局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这是进入新世纪后经济逻辑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当然,也有人认为技术是制度创新的产物。人工智能不仅会带来就业和消费的变革,也会带来财富的裂变。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互相嵌入的。在历史的演化进程中,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尤其是经济制度之间总是互相作用和互为因果,在发展进程中互为建构和持续再建构。

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表述来进一步说明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就是“有公共空间无社会空间模式”。这个表述的涵义是,在进入20世纪后期,一些国家,如战后日本的一些城市地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由于土地和地价等原因,房地产开发商介入城市建设,在城市周边开发了大量住宅区,也建设了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包括社区活动中心、体育馆、游泳池、绿地、花园等公共空间,但是这些新住宅区远离城市中心,交通缺乏便利性,医疗和教育服务配置不到位,居住人口不多(或在一个时期内居住人口不多),已经建成的配套服务设施不能配置人力资源和提供有效的服务,房屋空置与服务缺位恶性循环;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气,住宅区的社会空间也难以拓展,无法形成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社会纽带,即社会关系模式,住宅区冷冷清清,社区的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也无从谈起。

由“有公共空间无社会空间模式”可以进一步引申出公共空间,它强调的是公共设施及其服务功能和分布,社会空间则强调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活动和参与的社会性。尽管二者都强调空间,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这一概念来解释就是,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是密切交集的,社会空间与社会治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乔丹·桑德(Jordan Sand)在描述20世纪60年代左右的日本公共空间与社会空间时这样写道,“人们能够买到的房屋却越来越远离市中心。这导致了上班族们更长的通勤时间,并使得郊区居民不得不生活在没有任何社会纽带的新社区里①。”这种现象似乎在美国也曾发生,罗伯特 . 帕南特在《独自打保龄》一书中对美国过去几十年的社会资本消失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与日本的情况很相似。由此进一步说,利益格局、公共利益、公共空间、社会空间,以及社会关系模式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的基本要素。这五个要素说到底是围绕着利益格局和人们的不同需求展开的。从这些要素出发来考虑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改革、规划和政策设计就会更具操作性。当前,中国各地城市建设几乎都已经完成了住房和相应配套设施建设阶段,大小城市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布局合理,相应的服务设施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建设中,可以说现阶段的中国城市已经不乏公共空间,但大量闲置住宅如何拓展社会空间和建立社会纽带需要提到议事日程,这个过程就是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推荐访问:要义 民生 治理 核心 保障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