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介绍梅州的导游词5篇

时间:2021-11-04 13:01:39  阅读:

【编辑按】;  梅州导游词1  各位团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去的景点是阴那山灵光寺。阴那山在 离梅州城45公里的雁洋镇境内,它与罗浮 南华一同被称为“粤东三胜”。景区…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介绍梅州的导游词5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

  梅州导游词1

  各位团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去的景点是阴那山灵光寺。阴那山在 离梅州城45公里的雁洋镇境内,它与罗浮 南华一同被称为“粤东三胜”。景区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 4座,还有 观音岩 棋盘石 铜锣湖等景观。它的主峰海拔1297米,像五指并聚直指青天,气势雄伟,也称五指峰。许多朋友都去过泰山,知道泰山多高吗?海拔1500多米,咱们五指峰也就比泰山低200米,够高的了 吧?此刻 ,新修了 全长999级的登山通道可以安全顺畅的登山山顶。极目远望,可以看到狮子岩 卧佛岭等千姿百态的山峰,唯妙唯俏,妩媚动人。也有 不 少游客头天晚上就登山住在 上面,第二天凌晨看日出,当一轮红日蓬勃欲出之时,霞光万道,山峰都披上了 金色的晨装,那无比壮观的感受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期望各位朋友下次再来时一定要多留一天去看一看五指峰日出。

  阴那山里有 一座千年古刹灵光寺,是广东省五大名寺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唐朝高僧潘了 拳。他圆寂之后,村上的人就简历了 寺院纪念他,最初名字叫“圣寿寺”,至今已经有 一千一百多年历史。后来在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更名为灵光寺,此刻 正门石匾上所刻“灵光寺”三个字,就是梅鼎写的。

  此刻 我们来到了 灵光寺,它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大家看,寺庙依山而建,面积相当广大,有 6000多平方米,寺庙上空香烟缭绕,香客和游人不 绝。这座寺庙在 梅州远近闻名,除香客之外还吸引大量游客参观,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灵光寺有 “三绝”。第一绝,就是称为“广东宝村”的“生死柏”。大家已经看到寺前有 两棵相同高度的巨大柏树。一棵枝叶繁茂,一棵却光秃秃的,甚是奇异。你看那棵活的有 30多米高,据说是创始人潘了 拳亲手种的,树龄达1100年以上,至今枝叶繁茂;而另一棵虽然已经死了 300多年,却几乎是同样高大,依然傲然挺立,枯死而不 腐,是不 是令人叹绝!前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棵树的故事为背景的。第二绝要走进大殿里面来看,这是主殿大雄宝殿,这里香火经常都是很盛,但是大家有 没有 感到香烟熏人?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大殿的顶,就是这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这个藻井,是用1000多块精巧的长方木构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称菠萝顶,结构巧妙神奇,是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在 我国这样的萝卜顶惟独 两处,另一个就是鼎鼎大名的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而不 会使殿内的人被烟呛着。第三绝是大雄宝殿后面的山上绿树繁茂,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 一片树叶,这究竟是寺庙原因?至今仍是个迷,有 没有 哪位能破解这个谜呢?

  由于政府重视和海外侨胞的资助,灵光寺此刻 已经修整一新,除大雄宝殿外,还有 金刚殿 罗汉殿 观音阁等,近来还修建了 “三柏轩” “观音阁”,等像,又重建了 山门 歇石亭 陶茶亭 古银桥,使古迹又添了 新风采,灵光寺在 梅州人的心 中是非常被看重的,当年许多梅州人飘洋过海外出经商,出门前都要到这里来烧炷香,特殊是到那棵生树脚下放一大串鞭炮,期望远迁的家族像这棵千年古树一样生气盎然。如今这样的活动都常有 进行,那鞭炮长得足有 十几米。下面给大家细细扫瞄。

  梅州导游词2

  早上好!大-家-早-上-好!(见客人没反映时补上一句),很好,大家都睡醒了 ,此刻 请大家抬起高贵的头看看车的正前方,看到什么了 ?导游?对!我就是你们今天的导游,那么请大家务必记住我这张长得不 算美,但总算对得起观众的脸(笑声),把我留在 脑海 中,旅途快乐又轻松。古语有 云: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天我们同吃 同游 同乐还同“居”(驹),哎,怎么就同居了 ,有 些游客问,古时候不 就把车叫驹吗?难道我们还不 是同居吗?只要你需要我,我会第一时间出此刻 你面前。

  那么罗嗦完自己之后呢,隆重给大家介绍一位重要人物,一般呀重要人物出场都会有 一种声音-----,好,谢谢大家的掌声,他就是我们风流倜傥 英俊潇洒 人见人爱 车见车载 男人见了 喝醋 女人见了 喝蜜的^^师傅(笑声),从后脑勺看就很像梁朝伟嘛,大家想不 想看看师傅正面呀?想呀?――那是不 可能滴,他站起来谁给我们开车呀?好了 ,我替_傅谢谢大家的掌声。好,那此刻 进入正题,欢迎大家来到有 “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居然来到了 “客都”那就先跟你们介绍一下客家人的历史吧!客家,是 中华民族 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 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 饥荒 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 中定居在 闽 粤 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 广西 海南 台湾 香港 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 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 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 四川等地迁移。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在 客家人的迁移历史 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 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 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此刻 仅在 大埔有 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 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也就成为了 客家文

  化的代表区域。

  而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西北与江西省毗邻,东北部与福建省接壤,西界本省河源市,南联揭阳潮汕。梅州市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在 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故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470万,辖六县一市一区。分别是:梅县 丰顺 蕉岭 大埔 平远 五华六县,一市是兴宁市,一区是梅江区。梅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南汉置敬州始,至北宋改为梅州,清朝设直隶嘉应州。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2年8月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建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改建为梅州市。现梅州城区是一历史文化名城,98年建城区26.6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5万。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 粤 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一点五八万平方公里。人口主要为汉族,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 蕉岭 五华 大埔 平远 丰顺 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聚居的 中心地,有 “客乡”之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因此,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 浓郁的别有 特色的客家风情。

  同时,梅州也素有 “文化之乡” “华侨之乡” “足球之乡”称誉。

  称之为“文化之乡”是因为梅州的客家先民,从 中原“衣冠南迁”,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读书为上品的思想较为强烈,读书风气极盛。到了 明清科甲鼎盛,蜚声海内外,清乾隆年间,嘉应州官王之正在 署前树立“人文秀区”牌坊。八十年代,文教事业发展更快,设立嘉应大学 嘉应教育学院等大专院校三间。1990年在 全市实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而“华侨之乡”是因为梅州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海外侨胞人数多 分布广 实力强,对家乡贡献极大,梅州华侨 华人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 300多万人;台湾客家同胞400万人 中,多数是祖籍梅州人,仅蕉岭籍人就有 近50万。他们一向‘热爱’家乡,关怀乡梓建设传统,特殊是在 改革开放后,关怀支持乡梓建设热情更加高涨,改革开放至今全市“三胞”捐赠金额达16多亿元,目前有 三资企业1419家。

  还有 “足球之乡”是由于梅州足球运动,有 近百年历史。1956年国家体委正式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的称号。1979年被列为全国16个足球运动重点地区之一。目前,梅州市和梅县各有 一支具有 相当实力的专业青年足球队和女子足球

  队。全市有 足球传统项目学校11间,大小足球场170多个,业余足球队2000多支。全市先后输送到省级以上的运动员200多名,其 中国家队30多名。四十年代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就是梅州市五华县人。

  近年随着梅州社会各行业的不 断发展,特殊是开发性农业有 了 突破性的进展,梅州又有 了 “新三乡”之美称。分别是“金柚之乡 单丛茶之乡 山歌之乡”。

  金柚之乡:梅县是全国沙田柚最大生产基地。沙田柚又称“金柚”。全市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量20万吨。其 中梅县种植25万亩,年产量18万吨,1995年3月被国家授予“金柚之乡”称号。

  单丛茶之乡:全市种植的优良品种单丛茶16万亩,年总产量达6000吨,占广东省70%,在 1997年全国茶叶博览会上被誉为“单丛茶之乡”。

  山歌之乡:梅州素有 “山歌之乡”之誉;1996年5月梅县被文化部正式授予“山歌艺术之乡”称号。客家山歌是我国闻名的民歌之一,上承诗经十五国风,它常用比喻 起兴 双关 叠字和尾驳尾等手法。传统山歌丰富多彩,尤以情歌更美,有 一百多种唱腔。旧时客家人每逢佳节喜庆习惯进行山歌活动,1983年起梅州定 中秋节为山歌节,开展山歌打擂台等山歌表演活动,山歌剧演出活动则遍及海内外,山歌成了 连结海内外客家人亲情的纽带,也是外地游客较为欣赏的一种民间艺术。

  梅州名胜古迹很多,虽经历代沧桑湮没,今仍存或重新修复的有 人境庐 千佛塔 灵光寺,这些古建筑融科学性 实用性 欣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1965年大文豪郭沫若视察梅州时,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诗句。梅州名人辈出,清乾嘉间的岭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 教育家黄遵宪;抗日志士 杰出诗人 教育家丘逢甲;闻名的洋务运动家 军事家 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闻名‘爱国’侨领张弼士和现代亚洲球王李惠堂及叶剑英元帅都是梅州市人。梅州城区人口近30万,占地26.1平方公里,以梅江河为界分江北 江南,河上建有 通往南北的六座大桥。其 中最早的是1931年兴建的梅江桥,改革开放以来新建了 东山 嘉应 梅州 剑英 宪梓等五座大桥,这五座大桥成为连接江北和江南的主要交通枢纽。

  游览梅州,你可以瞻仰叶剑英 黄遵宪 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 中国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 勤劳热诚的人文

  ‘精神’,还可以游览新建成的“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 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 白渡牛肉干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

  以上就是关于梅州的一个概括了 ,期望在 这里能够为大家留下最温馨的一段回忆,让大家满载而归!

  梅州导游词3

  一 叶剑英元帅故居 纪念馆

  叶剑英生平叶剑英(1897―1986),原名叶宜伟,字沧白,1897年4月28日出生在 梅县雁洋镇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86年10月22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0岁。

  叶剑英是在 一个动荡的年代 中成长起来的。少年时代就曾参加过“剪辫子”,打“潮勇”等抵抗清王朝的斗争。1913年,叶剑英参与创建梅县私立东山 中学。在 东 中时,他品学兼优,持续两届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他曾登上学校后山“油岩”挥笔写下了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叶剑于1917年夏就读于云南陆军讲武堂,1920年夏毕业后,投身于孙 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曾先后参加北伐与东征,立下赫赫战功。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 广州起义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 八路军参谋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北平市市长 广东省政府主席 中共 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重要职务,是十大元帅之一,为 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 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他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 军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勋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是 中国共产党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叶剑英的突出贡献在 叶帅的一生 中,有 三次为人民作出了 特殊的伟大贡献。第次,是在 南昌起义前夕,冒险送情报给叶挺等起义领导,粉碎了 国民党企图扑灭起义部队的阴谋,使起义取得胜利。第二次,1935年7月,叶剑英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在 长征 中,他为维护全党和全军的团结,机智勇敢地同张国焘分裂军 危害党 中央的阴谋作斗争,为党 中央和红军北上立了 大功。后来,毛泽东曾多次谈到这件事,并且赞扬叶剑英是“诸葛一生唯慎重,吕端大事不 糊涂”。有 一次,毛泽东摸着自己的脑袋,对人风趣地说:“叶剑英同志在 要害时刻是立了 大功的。假如没有 他,就没有 这个了 。他救了 党,救了 红军,救了 我们这些了 ”。第三次,是1976年,叶帅和 中央一些领导一起,精密计划,一举粉碎了 “___”反党集团,挽救了 党,挽救了 中国的命运。在 这场斗争 中,叶剑英起了 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得到了 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尊敬 爱戴和怀念。所以,凡到了 梅县的海内外游客都期望到叶剑英元帅故居 纪念馆看看。

  叶帅故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虎形村,始建于清代,为他祖父所建,系客家单门楼式两杠平房,共有 15间房子,其 中4间为叶帅家所有 。右侧第一间是厨房,第二间为叶帅父母的卧室,墙上悬挂着叶帅双亲的遗像,左侧后角二间分别是叶帅少年的卧室及杂室。1897年4月28日叶帅诞生在 这里,并度过了 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进入叶帅卧室,墙上挂着一幅他少年时期的半身照片,墙角摆有 两张木凳加木板的铺板床,吊着蚊帐 棉被,枕头整洁叠着,还有 一个老式柜子。故居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为缅怀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由海内外乡亲捐资兴建“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叶帅故居右侧,1987年7月动工兴建,1989年10月竣工,1993年冬扩建。叶帅纪念馆占地约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3546平方米,结构布局分前庭和侧庭组成,建筑物依庭而建,平面图呈“矩形与马蹄形”组合,其风格具有 客家民居的特性和现代园林建筑的手法相结合,独具一格。

  馆内现有 基本陈列面积约1500平方米,展线全长280米,有 5个展览室,分别以大量的照片 史料 实物 书画共5个专题向人们展示叶剑英元帅光辉伟大的一生。该馆现有 藏品资料3000多件,其 中实物藏品150件,主要是叶剑英元帅生前用过的实物。1994年经全国革命文物鉴定组鉴定,有 2件为一级革命文物。“光昭日月丰碑在 ,风范长存励后人”。叶帅光辉的革命业绩,伟大的革命‘精神’,崇高的革命品质,激励我们抓住一切机遇,抓住梅州经济发展,让“世界客都,文化梅州”享誉海内外。

  二 黄遵宪与人境庐

  黄遵宪生平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梅县东区(今梅江区)人,29岁 中举人,后任清廷驻日本 英国使馆参赞,驻美国 新加坡总领事,湖南署理按察使等职。驻外其间,在 沟通 中日文化交流 抵制美国排华 保护华侨权益 创立南洋护照制度等方面作出了 重大贡献。回国后,大力宣扬维新变法,深受光绪皇帝赏识,特颁旨召见。他的著作主要有 [人境庐诗草] [日本国志] [日

  本杂事诗]等,为清末外交家 政治家 启蒙思想家和‘爱国’诗人。

  黄遵宪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未光绪年间。虽然只是一位举人,但他博学多才,又有 一颗‘爱国’忧民之心。光绪3年(1877年)被朝廷破格晋升为驻日使馆参赞,成为驻日参使何如璋的最得力助手与参谋。在 驻日友赞4年内,着重钻研日本历史,特殊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后写成一部50多万字的[日本国志]。这部书不 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钻研日本历史的专著,同时也成为日本的第一部“国史”,它为那时 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即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 理论依据。从日本回国后,黄遵宪又先后任驻美参赞 驻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领事。他在 担任十多年外交官期间,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 建议政府实行护照办法与保护华侨做了 大量工作,受到华侨和 中外人士的仰慕。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并积极投身于救国图存的维新运动,提倡科学救国,兴办实业,加强国防和改革维新,推行新政,主张对外开放,先后参与强学会和创办[时务报],得到光绪皇帝赏识,下旨召见,当面咨询。在 署理湖南按察使期间,大力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卓有 成效。

  戊戌政变失败后,黄遵宪因涉嫌被清政府解职放归故里后,邀集地方人士创设嘉应教育学会,大力倡办新学,为推动梅州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 贡献。他在 倡办教育的同时,在 人境庐内潜心著述,先后著有 [日本杂事诗] [人境庐诗草]等,他的诗歌反映了 近代史上 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 “史诗”之称。他的诗论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倡反映现实,被称为“诗界革命的巨子。因此,他被列为“ 中国十大‘爱国’诗人”之一。可以说,黄遵宪是在 100多年前,提倡科学救国,主张改革开放的先驱,也是诗坛革命的模范。

  人境庐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名句,是我国闻名‘爱国’诗人 杰出的外交家黄遵宪的故居,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 市区东山大桥下的小溪唇,于1884年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距今已有 100多年的历史。这座故居占地面积不 大,但建筑精巧,布局合理,里面有 会客厅 书房 卧室 藏书室 无壁楼 五步楼 十步阁 息亭 花坛 假山等,藏书室内有 黄遵宪的各种著作和读过的书共8000多册。庐 中保留着黄遵

  宪亲自撰写的对联,如会客厅对联:“万丈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另有 一联:“有 三分水 四分竹 添七分明月;从五步楼 十步阁 望百步长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绘了 这故居的环境。进入人境庐,你就会感到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景观。

  三 丘逢甲及其故居

  丘逢甲生平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又名仓海,祖籍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出生于台湾苗栗县。1889年赴京考试 中进士,任清廷工部主事。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即辞官返台,首倡自救,督办团练,任义军副统领,率义军坚持抗日 卫国护台,威震敌胆。后返乡办学,主讲韩山书院 东山书院 景韩书院,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 教育司长等职,一生创作诗歌数千首,传世1700多首,是晚清时期的‘爱国’先驱 抗日志士 杰出的教育家与诗人。

  丘逢甲故居位于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现改名为逢甲村。来到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末状元夏同和书写的“澹定

推荐访问:梅州 导游词 介绍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