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8篇)

时间:2023-08-10 14:40:05  阅读:

篇一:如何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程思政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导向任务,受到了诸多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语文学科是德育的重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而德育的有效渗透能够确保他们获得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本文一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涵,一方面从识字写字、剖析词句、人物分析、情感体悟四方面对如何有效进行德育渗透展开了实践探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而育人不仅仅指向知识层面,还指向了道德层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既能突出教材本身的育人优势,还能让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受到其中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了全面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德育优势,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对其内涵的挖掘,另一方面要创新应用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积极推进小学生对阅读文本展开深度学习与探究,体会到每一篇优秀阅读文本中所讲述的道理。只有让小学生自主参与到阅读中去思考和体验,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既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熏陶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阅读文本不仅契合小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需求和阅读需求,还包含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良好品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深刻内涵,具体如下:

  (一)深化学生阅读体验

  阅读是一个天然的“育人基地”,但是传统阅读教学大多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对阅读内涵的深入思考与体验。德育在阅读中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对阅读本质的思考与理解,感受到文字之下所蕴含的深厚德育内涵,这对深化学生阅读体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基础上,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认知深度和广度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二)厚实学生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文本中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这也意味着学生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道德植入的过程。而德育的渗透能够进一步体现阅读文本的德育功能,厚实学生人文素养。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而德育能够进一步促进阅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链接生活,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三)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出能力与素质综合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德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推动与强调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更关注阅读中人物的人格和品性,并以批判性的态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这对学生明辨是非对错、形成正确价值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识字写字

  小学阶段的教学离不开识字写字,在这一重要环节中渗透德育,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横、竖、撇、捺均有着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到识字教学中,通过汉字的讲解带学生感受小小方块字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学写字的同时学会做人。

  例如,针对汉字“人”的学习,我先让大家跟我写出这“一撇一捺”,在写的过程中,我告诉大家:“这个字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想写好并不容易,想做好这个‘人’更不容易。”为了让大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把字看作人,说说自己能看到什么?这时,有学生兴奋地举起手,我叫到他的名字后,他告诉我:“像是两个人靠在了一起!”一边说着,他还尝试靠在旁边同学的身上,做出了形象化的展示。在对该生进行认可和表扬后,我接着问道:“那两个人如果保持这个姿势,但是没有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有没有人能写出来?”问题提出后,就有人形象化写出了倒下去的一撇一捺。这时,我一边惊讶于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一边说道:“看来要想做好人,要想走得更快、更远,就要跟朋友结伴而行,相互依靠,要信任自己的好朋友。”通过学习人字的过程,大家不仅对汉字充满探索兴趣,还了解到了汉字中所蕴含的道理,懂得了要信任朋友,帮助朋友,一起进步。

  (二)剖析词句

  词句是组成阅读的基础,通过剖析词句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看到隐含在词句中的思想和观点,并受到其中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引领学生主动剖析,进行反复诵读和思考。通过剖析词句的过程,学生可以对阅读文本的内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而教师的适时引领则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德育效果,促进小学生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

  例如,在《灰雀》一文中有诸多含义深刻的词句,所以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便开启了一场小型的“词句赏析”活动,出示了如下词句:

  1.“都要停下来”“找遍”“自言自语”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出示句子后,我让学生对词句进行剖析,并思考词句中表现了什么,又体现了哪些观点?这一阶段,有学生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表示这些词语都表示列宁非常喜欢和爱护灰雀;有学生结合阅读结果表示男孩那么肯定灰雀可以飞回去,是因为男孩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把灰雀放回家;还有学生表示列宁已经知道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为了保护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没有说出来。小男孩也跟自己所说的一样,诚实地放了灰雀。通过此过程,学生不仅经历了自主剖析词句的过程,更懂得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爱护生命,更要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三)人物分析

  阅读文本中往往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形象不同,带给学生的感受也不同。好的形象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更加奋进。不好的形象会让学生有所抵触和厌恶,并以此为耻。在阅读中进行人物分析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格与品性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重视人物分析这一环节,借不同人物形象的展示来渗透德育,让小学生养成在阅读中学习人物良好品质的习惯,不断完善自我。

  例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大家对老班长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希望借此让学生感受到老班长身上的崇高品质,让他们能够以此为榜样,健康成长。具体教学中,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老班长的人物形象。在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思考与分析后,我以自我推荐和点名两种形式邀请了几位学生进行分享和阐述。这一阶段,有学生从语言、对话上入手,表现了老班长担忧小战士而不顾自身的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有学生从外貌、神态入手,强调了长征的艰苦以及老班长的尽职尽责、任劳任怨。通过分析人物的过程,大家也被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所感染,于是我进一步表示:“中国共产党历经无数艰辛苦难,才取得了最终胜利,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还强调大家要向老班长学习。此次人物分析的过程以及德育的有效渗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让学生受到了榜样的激励,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情感体悟

  每一篇阅读文本中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情感处渗透德育,可以强化小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让大家的记忆更加深刻。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阅读中某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或者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去思考每个人的情感,这种站在他人角度进行思考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情,从而更深刻感受到每个人的情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和区分情感,进行全面分析,从中受到正确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养成正确待人接物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首先带大家明确了作者与鲁迅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大家代入作者角色阅读这篇课文,从中体会文中的情感,感受鲁迅带给作者的影响。在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后,我开展了一场小型的讨论会,鼓励大家一起从内容和情感出发来分享自己的看法,或对他人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和补充。伴随良好互动氛围的营造,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这一阶段,我也积极参与其中,并时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课文讲了有关“伯父”的哪些事?“我”眼里的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不仅引发了学生新一轮的思考,更借此让大家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含蓄、幽默、不怕挫折、同情劳动人民等品质,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结语

  德育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更是当务之急。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借此充分激发大家的问题意识,使阅读更加深入。以此为基础,学生可以感受到阅读中所蕴含的丰富德育内涵,并受到

  其中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篇二:如何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丰富的思政要素,为教师向学生渗透思政理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长期的、有计划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思政理念,并将其与德育教育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性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字:小学语文;课程思政;德育教育

  引言:课程思政的主要理念是“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态度,统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将学校教育资源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载体,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把握好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更新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式,在语文课堂上发挥出“三全育人”的功能,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渗透德育教育,培养思想道德

  德育教育的渗透会使语文教学更具内涵深度,更具细腻生动,既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又能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内涵深刻、富含人生道理的课文,这些都为教师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课文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传达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思想情感,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也有对劳动人民的讴歌,还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人际交往的感慨等等,类型丰富,引人入胜。以这些课文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既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又能让学生深刻的领略德育教育的内涵,获得思想上的熏陶。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课文,发挥出其重要的德育教育意义,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语言中领略到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课文的内涵中获得深刻独到的启发,从而优化德育教育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深刻参与进对课文语言、内涵的分析与探讨之中,避免直白的向学生输出德育理念与知识,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德育教育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学生可以透过作者生动细腻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之秀美,同时也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美景的讴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制作一段短视频,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以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走进”桂林山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美景。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教师则可以细致的带领学生分析小英雄雨来的性格品质,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钦佩小英雄雨来的勇敢,引导学生向其学习,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面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与思想,以德育教育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在教学《石灰吟》时,教师要着重带领学生分析诗歌反映了哪些品质精神与人生态度,再将其与学生的学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思考在学习中自己应展现出怎样的精神态度,鼓励学生在学习时保持自信、勇敢向前,以石灰吟中的高尚品格作为榜样,坚持自己的原则。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避免出现直接为学生剖析德育内涵、直白传输德育知识的现象,要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联想,与德育知识产生深深的共鸣,才能在思政背景下顺利完成德育教育。

  2、结合历史题材,培养爱国情怀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在备课环节深入的、全面的挖掘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思政教育因素,同时还要将其与德育教育融合,这样才能达到思政教学的目标,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语文课文往往涉及丰富的背景知识,内容涵盖一些真实案例,表达出了多角度的观点意见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将思政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丰富的历史题材课文,这些课文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与课程思政理念完美融合。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理念对这些课文进行深度的解读,把握好其中的德育因素与德育目标,滋养学生的心灵与思想,让学生满怀责任感,怀揣着对祖国的爱与崇敬健康成长。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应结合德育教育目标精心备课,详细且全面的解读课文,对其中蕴含的各类要素做好梳理与总结,将课文内容用小标题归纳好,确定课文内容的叙述顺序。到了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要取名‘五壮士’?‘用五战士’可以吗?‘壮’这个

  字表达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斩钉截铁”、“昂首挺胸”等词反映出了主人公哪些性格与品质,从多个角度全面的分析课文中的思政与德育内涵。随着分析解读的深入,学生可以发现“壮”不仅体现了主人公在行为、思想上坚韧果敢,还体现了主人公在智慧、勇气上的过人之处,狼牙山五壮士们不仅热爱人民与国家,同时他们也不畏牺牲,甘于奉献,体现了非凡的气概与精神。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时事热点事件,提取这些事件中的德育因素,让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主人公身上的宝贵精神品格。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河南暴雨时多名小学生在雨中提示车辆改道的例子,让学生将这些小学生与狼牙山五壮士的品质精神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精神,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安全知识普及,提醒学生不能随意模仿,要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帮助他人,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在日益强大,人民互帮互助,作为学生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与人民,从而保障语文教学效果。

  3、结合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认同感

  古诗词蕴含丰富的人文素养与文化知识,学习古诗词就是在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而这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绝佳时机。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细腻且有趣的教学情境,将看似抽象复杂的古诗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内涵,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让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例如在教学古诗词时,古诗词的主题为“母爱”,教师可以围绕这个主题为学生创设表演教学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学习过的古诗词,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创编并在课堂上表演,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发挥的舞台,同时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一些学生想到了用《游子吟》来创编以母爱为主题的情境剧,在情境剧中分别扮演古代的游子、母亲与现代的游子、母亲,两种表演同时进行,共同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一些学生则用《静夜思》来创编情境剧,虽然《静夜思》看似只是对家乡的思念,但学生在创编的情境剧中将这种思念进一步细化,表演出了漂泊在外的人对家乡亲人、好友、环境等的思念。创编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回忆以往学习过的古诗词,找出其中与母爱相关的篇幅,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更深入的领略古诗词内涵,与古诗词中的情感共鸣,还能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在学生表演完毕后,教师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母爱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教育学生理解、孝顺父母,好好回报父母的爱。如此一来,不仅古诗词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还丰富了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使德育教育能够无声且顺利的流淌在语文课堂中,同时让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进一步提升,促使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效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思政理念需要教师把握好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内涵,分析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要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真正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目标,让学生健康成长,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吴子兴.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立德树人”落地化研究——以《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9(01)

  [2]陈雷.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实践途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06)

  [3]刘铸,杨影,刘宁.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探讨[J].才智,2018(15)

篇三:如何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计划

  第一篇: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计划

  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计划

  新课标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既是知识课,又是德育课。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那么,如何在政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

  1、深入挖掘政治教材,把握德育教育的支撑点

  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不能离开教材另搞一套,而应认真分析教材,既弄清教材的认识价值,又把握教材的德育价值,以此作为“支撑点”,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

  2、把握课堂教学时机,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德育渗透主要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技巧和水平体现出来。从施教过程来看,渗透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质在于它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品德的熏陶,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这其实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从施教的手段和方式来说,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

  学模式,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还要具备见景生情、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从施教氛围来说,教育者应力戒生硬严肃的面孔,尽可能营造出和谐的育人情境,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崇高思想品德的洗礼。

  (1)注重教学艺术,增强德育教育的自然性

  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根据思想政治课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

  (2)创设良好氛围,添加德育教育的柔软性。

  道德教育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刚性教育。它具有的严肃性和抽象性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屏障,从而降低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绪场,让理性的道德教育在情感的氛围中展开,能使之发生审美变形,从而转变成为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获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充分表达思想和见解的机会,启发他们自觉去探讨人生和社会的真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是使学生学好的前提,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

  (3)引入多媒体,增强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由直观形象概括出抽象的结论。

  3、关注生活时政内容,捕捉德育教育的契机。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会逐步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操,但这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品质。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道德教育的可信度。

  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思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行为,“信”是纽带和关键。所以,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开设选修课或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带着疑虑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确立正确的信仰和信念。

  三、政治课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无痕化的课堂德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的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情理法并用

  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许多实例说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浓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学生减少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增强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学生情感丰富,易于对客观事物产生激情。但他们阅历浅,经验不足,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他们的人生信念才会树立得坚定持久。法是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简单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没有法,情有时变得没有原则,理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法,才会使他们按照社会、学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须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思想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认识规律,贴近生活,从近入手,把和学生相关、密切的、能够影响他们的因素抓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开放民主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老师不居高临下,而是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变单纯灌输知识为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变传统说教为形象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精雕细刻,深入浅出;授人以渔,激励思维;情真意切,育人导行”的政治课,学生享用终身。

  第二篇:思想品德课德育渗透计划

  思想品德课德育渗透计划

  明光市旧县中学郑建

  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根据这样特点,制定本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法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它主要就是通过讲解、启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对学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采用“集体讲解法”,“个别谈话法”。“集体讲解法”就是通过各种集体活动的形式,结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向全班同学讲解道德行为规范。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使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情感陶冶

  情感陶冶法就是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悟、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我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到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还是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一定的实践活动。因此,我在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课外活动,比如学雷锋做好事,家庭日常生活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榜样模仿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可以是古代的一些英雄人物,也可以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感人事例。可以要通过组织读书,看电影等方式让学生明确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充分发挥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

  总之,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才是有效的,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2012.2.7.第三篇: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欧阳章锋

  利用思想品德教材渗透法制教育,通过每堂课的点滴渗透,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滴水穿石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求知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训练良好学习的习惯、养成严谨的学风。

  (一)在政治教学中善与捕捉德育契机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作为政治老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材,注意收集信息,捕捉德育契机,精心施教,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如5.12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顽强的生命、可爱的解放军、消防战士、白衣天使等,作为政治老师,我及时的观看新闻,收集信息、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利用新闻发布的环节让学生点评抗震救灾中故事,由于新闻本身的具有强大震撼力,这时,作为

  教师不用更多说教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但如果没有典型的事例,民族精神的教育只是理论知识的解释,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而有了鲜活的事例,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时的德育教育事半功倍。

  (二)小故事,大道理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六七年级教材本身就是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时常寻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小故事《自信的指挥家》、《差距》、《一位中学生的自述》等作为导入,还让班级中朗诵较好的学生讲故事,学生在欣赏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然后设置一些问题,再引出教材中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比较自然,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也是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交给学生理论知识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作人的道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我们政治教师价值所在。

  第四篇:政治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了解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任重道远。知道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通过学习,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科教兴国战略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祖国强大而努力学习现代化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和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1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国情导读”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体知识部分,整理出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2、创设情景,展示资料,让学生探究本课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提出的本课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究。

  四、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有关我国科技的成果和教育发展的数据资料。

  五、教学教程

  (一)课前探索究

  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二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课本P85至P86。结合学习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什么?

  2、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含义及关键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观看投影片,展示我国最新的科技成果:“常娥二号”

  发射、时速350公里的武汉——广州高速铁路运营、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其次让学生阅读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就(有关数据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科技和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国家实施哪一项战略分不开呢?引出新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师生互动

  1、构建知识框架、剖析典型概念。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要点。

  (1).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板书)

  (2).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与差距(板书)(3).教育的功能、作用(板书)(4).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与差距(板书)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把以是四个方面的知识点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国家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就是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板书)

  (5).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关键(板书)

  教师启发学生:这个问题还可以设计成另外一个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方面去思考。答案是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板书)

  (6)、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意义(板书)

  学生讨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我们中学生应当怎么办?

  2、自主研究例题(教师投影出例题,让学生先自主完成后再公布答案)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向获得200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谷超豪、孙家栋颁发奖励证书。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重要讲话。

  (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在实施什么战略?(2)说明国家为什么要重奖科技人才?

  (3)我们青少年学生应怎样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课堂总结(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师点拨)

  本课主要问题:1.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五篇: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渗透

  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渗透

  德化第三中学

  葛和丰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高中政治课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美育渗透的重要性

  美育渗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怎样有效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使其更具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政治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更是关系到学生成长、政治课堂是否有生机与活力的现实问题。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起码的审美判断力、鉴别力,良好的情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分辨美丑能力,既是政治课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课体现价值的重要途径,更能使政治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美育渗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由政治课自身特点决定的。政治课肩负的育人使命,其课程的阶级性决定了它的原则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课内容就可以一成不变,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当前社会实践中关于美丑判断的内容,如果政治课不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不引导学生审美的价值取向,政治课育人的使命就难于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高中政治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变革,也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重大变化,可以说政治课教材是与时俱进的。

  如果我们仅把现行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学生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课本,理论就不能与时俱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我

  们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做到与时俱进而不是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贯彻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政治课能力目标的要求。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政治考试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3+X考试中文科综合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更是以问题为中心了,涉及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文科综合考试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许多考试专家指出,要应对文科综合考试就应当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性学生,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和追求。

  美育渗透对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在培养人们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时,必须调动人的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多种心理功能,使它们受到训练、提高。这些能力的强化,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育和智能结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行高中《文化生活》教材关于“传统文化面观”、“文化对人的影响”等相关内容,实际上可以看作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很好素材,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素材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努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鉴于多年来应试教

  育的弊端,升学率总是成为学校教育的无形指挥棒。许多教师在认识上的偏颇是将美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部分,以德育代替美育,将美育看成可有可无的东西。所以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并非易事,因为他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上去,面临着是否因素质教育降低升学率的考验。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提高审美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发挥美育的作用会得心应手。

  利用课堂教学营造教育氛围的美。教师是教育氛围美的设计师与主角,要充分利用小小讲台,诱导学生打破日常生活的狭小天地,把他们引入无限丰富、瑰丽的知识世界。教师动用自己的语言、板书表达思想,以其仪表、教态辅助其思想的表现力,因此,他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语句流畅,节奏鲜明、调值适中,表达精确、言语规范,语言形象、句型多变等语言美;必须做到整洁、大方、庄重等服饰美;还要有使人感到亲切、诚恳、激情、耐心、机敏、优雅等教态。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并能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艺术,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和爱护学生,尽可能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努力开辟主旨明确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讲学生之所想、之所兴趣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开拓学生知识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

  挖掘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批判生活中的丑。作为政治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挖掘和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敢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丑陋现象,通过幽默、讽刺、夸张、打诨、诙谐等形式教育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通过美丑的对比,警示受教育者在心灵上挚爱美而憎恨丑。有三

  位阔人下雪天在屋里饮酒取暖,一个秀才提议,要对景生情,集体吟诗一首,开头一句是:“大雪纷纷落地。”县官接着吟道:“全是皇家瑞气。”地主又接道:“再下三年何妨?”到了第四句无人接吟。窗下躲雪的乞丐怒着吼道:“放你娘的狗屁!”这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有不同的遭遇和感受,就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思想。这大致就是美与丑的两种结果。乞丐因为发抖畏寒、肚饥难忍、地主说再下三年没有关系,愤怒出诗人,这位乞丐诗句是美的,抨击了群丑,而迸发出美的火花,虽用语粗俗,既贴切身份,又变成了无情的投枪!现行高中《生活与哲学》关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如果采用这个事例不仅既有说服力,还能对学生进行一次审美的教育。

  政治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思和探究,这一点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应该说,在这方面政治课已经作出了许多的努力,有了许多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多年来政治课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在课堂探讨社会热点等,这些做法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研究性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对于政治课中进行美育渗透所做的研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广大政治教师一起去努力。

篇四:如何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周玉琴

  来源:《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06期

  【摘

  要】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小学逐渐重视起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这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就能够看出来,但是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那么如何在思政课程当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目前小学思政教师所要注重的任务。本文先阐述了当前小学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然后又对在小学思政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

  小学

  思政课堂

  德育教育

  渗透

  前言:

  道德与法治简称思政,它是一门综合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如今在我国各地区的小学教育当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疏忽,他们着重于语数英的教学。因此,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那么怎么才能在思政课当中合理的渗透目前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正是思想和情感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树立了诸如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等这些核心素养,才能在学习、生活上健康的成长。但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一教育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就比方说教育改革虽然总是德育教育,但是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总是考试,并不重视学生是否能达到学以致用,就像教师的教学目标总是以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标的,逐渐小学生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思维变化,认为思政学科就是为了应对考试,那么这门学科的实质性价值就无法全部体现出来。还有就是小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都比较活泼好动,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时而久之就会让小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于思政课程理论教育理论较多的课堂知识,如果不能采用多元教学方法,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样在道德法治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比较困难的。

  二、在小学思政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联系生活,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

  德育并不是属于知识学科范畴,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而且也是人们做人的基本准则。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应当合理的联系生活,有目的的将思政德育思想和教学内容

  有效的与现实生活进行融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和对生活的认知进行学习,让小学生在把这些知识概念都掌握了以后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习到“交通信号要知道”这一内容的时候,这在学生的生活当中本身就十分的常见,而且也听到他们家长提到过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为了加深小学生对此的印象,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在网络上多找一些红绿灯的照片,并带着小学生一起做游戏,规则就是教师播放图片,小学生来回答,谁回答错了就要上讲台来表演节目。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让他们知道生活中红绿灯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相應的情景体验,提高课堂的真实性

  教师在教学上如果一直都是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那么小学生逐渐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德育教育也无法发挥出实质性效果,同时对于他们的生活与发展也没有任何的帮助。因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的时效性上做出考虑,例如:教师应当从情景还原上为小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比方说学习到了“吃饭有讲究”内容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上有吃饭时的情景体验,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将小学生一些吃饭习惯融入其中,然后在课堂上让小学生身处情景之中,找出哪些是吃饭的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也可以让小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寻找自己吃饭时的一些习惯,从而进行对比讨论,这样的话小学生沉浸在其中教师再去贯彻德育教育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渗透教材德育教育内容

  教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环境这三个就是小学思政课堂教学主要的条件,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这两个方面做出考虑,然后再去分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习到“在家会有危险吗”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他们讲一个故事,比方说有个小朋友星期天在家中玩耍,有一天突然有人敲门,他以为是外出工作的父母提前回来了,急忙的跑去开门,但是他又想着父母有钥匙是不会敲门的,所以再次询问,还是没有回答,这时他便考虑到是不是坏人,立刻打电话给110,并成功抓获犯罪分子。那么听到这大部分小学生都会有所感触,教师再提及本节课的专题,并给小学生进行分组,保证在人数、成绩以及性别上的平衡,然后让小学生进入小组讨论的环节,最后教师再做总结。这样一来就能够从安全、合作这两个方面实现德育渗透。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由于年级较小,各方面发展都还未成熟,而小学正是培养的黄金时期,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他们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和知识储备,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

  提高教学水平。然后是在教学上,应当把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各方面情况与他们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并创设多元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合理的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以此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彦,韩伟.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62-65.[2]魏小英.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有效衔接的策略[J].青春岁月,2020(14):

  385.

篇五:如何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视角下的小学思政课教学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小学小学思政课程的深入挖掘,使其在德育中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理清自身的行为准则,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德育;小学思政课教学;教学策略;

  前言:小学思政课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该课程,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与“法律”有关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对“道德”的认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从而培养出一种高尚的品德。文章通过对小学小学思政课课程的具体内容的分析,对小学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实施最优的德育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借鉴。本文从德育的角度,论述了小学小学思政课中的德育教育策略。

  一、以需求为导向,德育不留痕迹

  在小学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和提高自己的德育意识,重视不同时期的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摒弃“应试教育”的死板观念,防止德育的知识化、行政化,使德育工作更接近于学生的生活,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这个时候正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其现实发展的需要,并在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例如:早上,同学们要背着书包去学校,出门的时候,跟母亲说一声“再见!”在与父母告别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关爱教育”;学生在学校道路上横穿马路时,要养成“走人行横道”的良好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规则意识”;在乘坐学校的交通工具中,要做到“安静”,要养成良好的乘车习惯,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公德观念。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初中生的社会性发展需要,教师要重视其发展需要,把德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从而规范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精华

  小学思政课教材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资源,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结构上,作者把德育的主题融入到各种生活主题之中,把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相结合,对其进行单元、课程的设计。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德育资源,认真梳理和提炼道德和法治教材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抽取教材资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

  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我和我的伙伴》系列教材中,我们把《我很诚实》作为一门课,在课文中运用了一些常见的实例,阐述了“诚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老师们可以根据课程的主题,从教材的内容中提炼“诚实守信”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并在讨论中明确了哪些行为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诚信,如:讲真话、不负信任、信守承诺等。

  教师挖掘课程内容所获取的德育内容往往带有隐含的特点,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深化和扩展的空间,教师可以把握住这些要素,适时地展开主题,做到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把“诚实为美德”扩展为“做人之本”,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三、优化、创新、提高途径

  1.用故事讲授

  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把握学生的兴趣,并将其与德育、法制课程的内容、主题相结合,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学习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道德上的领悟,进而实现思想品德教育。

  如:在“讲真话和撒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故事教学。例如:春秋战国时代,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秦国的改革领袖。然而,商鞅在改革上却遭遇了一大难题,秦国人民对他的命令将信将疑。为了取信于民,加速变法,商鞅命人在

  城南门口竖起一块三尺高的木桩,并向所有人保证,只要能把这块木头运到北门,就可以得到五十两黄金的奖励。一名身材魁梧的男子半信半疑的拿着一根木棍,朝着城北大门走去。商鞅的确给了这名大汉五十两黄金。这时,全城的人都相信了他,他的命令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商鞅的改革很快就传遍了秦国。

  由于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故事的喜爱程度较高。教师依据《道德与法治》中的德育主题,以“旁征博引”的方式,将小故事融入到教学之中,既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又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让学生在讲故事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懂得诚信的人是受人欢迎的,而爱撒谎的人,则会被人忽略,进而增强小学生对“诚实”这种良好的品德的认识。

  2.分组讨论

  在小学德育和法制教育中,教师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使其“耳目一新”,增强其感染力。在初中、高中阶段,采用团体辩论的方法更适宜开展道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定论辩主题,组织正反两派进行讨论与辩论,不仅可以训练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而且可以使他们接受正确的道德理念,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

  比如,在新课上,老师们进行了《活出生命的精彩》这门人教版的《六年级德育与法治》,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2016年的一则新闻短片呈现在舟山一位公交车驾驶员毕怀斌的身上,他发现了一块飞来的重物。他强忍着剧痛,将大巴车停了下来,可他自己却一头栽倒在地,昏迷不醒。围绕这一事件,老师们可以在“正方”与“反方”的学生气氛中,围绕着“怎样理解自我牺牲”这个话题进行争论。

  老师们的这种辩论会激发小学生们的质疑心态,使他们对争论的话题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使他们对自己所掌握的道德理论知识进行反思,从而使他们的话语更加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在讨论的过程中,正反两方面都会有思想上的冲突,使同学们能够真正地反思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结语:在小学思政课教育中,要使德育教育得到有效的渗透,必须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系统理解,遵循德育渗透原理,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充分挖掘思想道

  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要素,丰富自身德育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德育无痕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1]芮清波,杨君.浅谈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2]闫丽华.德育创新视角下的"课程思政"价值内涵[J].2020.

  [3]祖照斌.2021(29):2.

  小学德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思考[J].世纪之星—初中版,

篇六:如何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是新时期党的教育的最终目标,落实这个目标的关键课程是思政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落实思政课的有效途径,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德育教育

  探索

  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很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学习方式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分辨社会生活中的是非,树立良好的品质,进而更好地遵守社会道德。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德育教育,以提高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成效。

  一、巧用名人故事导入,内化精神品质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本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较弱,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吸收能力不强,但偏好于各种类型的故事。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根据课本内容穿插相关的故事、名人轶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听课效率,树立榜样作用影响学生的观念与行为。在进行故事穿插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于故事的选择需要注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能够让学生们清晰地找到其内在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也可避免本末倒置;其次,故事本身需要积极向上,避免存在负面因素影响学生们的理解,教师需要对相关故事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最后,在课堂教

  学中,对故事的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根据课堂教学节奏进行引入,让故事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并且强化相关的德育教育渗透。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名人故事进行新课导入,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感知与内化其中包含的德育元素。对于国庆这一节日来说,可以结合国庆制定的背景与意义进行拓展,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战争时期英雄事迹进行讲述,或者利用多媒体直接展示出相关影片段,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情怀。在小学《道德与法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巧用名人故事,可以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名人的榜样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品质。

  二、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部分教师没有真正洞察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本质属性和素质教育理念的真正涵义,导致教师在应试教学观念中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的传授层面,硬性给学生传递知识,导致课堂趣味性不足,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深刻研读教材,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搜集起来,借助多媒体生动形象的优势创设多样化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感知和体悟道德与法治知识,激发学生的内在认知动力,有效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中。

  例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中,结合可能碰到各种突发情况,如路边的老人摔倒了,就需要你的帮助;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在公交上的时候,需要给老人及孕妇让座等。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直观展示情景,利用这些与学生日常所见所闻相关事情进行道德教育,在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前提下激活学生的内在认知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德育渗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仅需要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实际生活进行连接,引导学生们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真正让理论落地,通过实际事物的理解来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和行为方式。在目前的很多教育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反复讲解,此种方式并不利于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和理解程度,最终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而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连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理解程度,将抽象的教育转变为具象的案例。

  例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早睡早起》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利用问题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大家一般都几点睡觉?又是几点起床?”“请同学们对学生的起床和睡觉时间进行统计。”再结合教育部倡议学生要早睡早起,每天至少保证八小时的睡眠来讲解与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早睡早起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好习惯。再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中有关《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教学时,基于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到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不要践踏花草等。通过这种拓展性的教育让学生养成更多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要遵纪守法。

  四、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基于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与体验。基于德育教育渗透理念,教师找到切入点设计师生共同参与体验环节,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理解社会道德与社会行为,进而指导自身的行为方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渗透。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第一框《生命最宝贵》时,为了使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生命。教师组织了一场以“生命是坚强还是脆弱?”为主题的辩论赛,正方观点:生命是坚强的;反方观点:生命是脆弱的。通过这种辩论的形式,让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既是坚强的又是脆弱的含义。利用小组辩论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之间发生互补,相互促进,让学生理性全面的认识事物,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作为思政课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制》的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名人故事导入,内化精神品质;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德育渗透;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等方法渗透德育教育,进一步内化

  知识,提高课堂实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态度与行为习惯,已达到“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教育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朱清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有效渗透德育教育."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

  2020.

  2.

  车丹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探究."刊

  000.050(2019):111.

  考试周

篇七:如何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行,与思政课的教学质效紧密相连。小学思政教师需要坚定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素养提升为导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德育和思政课有效整合起来,进而在此基础背景下,努力培养肩负民族发展的时代新人,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思政课的专业教师,就要遵循“德育”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堂当中,综合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依托思政课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进入都正确的发展道路当中。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教育;有效融合;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当中,教师应该踊跃融合德育内容,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会,使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真正的加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加健康地成长,完成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高效化增强。关于“德育”的概念定义,实则就是学校面向学生所开设和建立的思想品德教学。而依照课程理念的要求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即小学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完整化的德育教育。对此,专业教师要有机整合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借此完善学生的道德教育,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在小学思政课中融入德育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在小学思政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价值

  立德树人既是根本任务,也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时期的教育来说,一定要上好思政课,为学生的未来奠定道德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保障。但小学思想政治课不能单单局限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还要把思政课和德育教育融合起来,这样既能够加强思想政治课的灵活性、趣味性、宽泛性,又能够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内化于心的成效。

  思想政治课程是小学时期,学生所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学科之一,从学科的名字当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其在现实应用过程中,是建立在学生思维方面的教学。从心理的角度出发,个体所呈现出的思维,通常是这个人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它在实际的进展过程里,可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但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意识构建并不完全,因此,面对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教育和指引,就凸显出了一定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之下,现行的小学时期教育,不管是教学体系还是教学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转变,其中,最为显而易见的是教学目标的转变。以往的小学教育目标大部分以学生的主科成绩为主,这在极大程度上,让小学时期的教育忽视学生道德理念、道德品质、道德意识的培育。而这种问题的产生,就导致小学时期的思政课没有完成相应的教育目标,德育没有得到对应的系统化完善。

  二、在小学时期融合“思政课”和“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借靠课堂情境的创设,构建德育教育氛围

  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而教师对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学生能够在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之下,进入到相应的课堂情境当中。而随着课堂教育的开展,学生所持有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步转换为“内在”的思想品质。为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巧妙地创设思政课的课堂情境,依托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直观地迎接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道德领域的评判和价值层面的选择,以此切实体验道德层面的发展,进而让学生落实自我德育教育。课堂之上,教师要在明晰教学目标的背景下,细心编写所有的教学环节,用演讲、角色扮演、朗读比赛、辩论竞赛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迅速提高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积极性,构建出一种敢于创造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学生提高自身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2][1]。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话要算数》为例,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课堂情境,即: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同学,大家都叫他“爱绝对”。你们想听听“爱保证”的故事吗?四一班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学生,大家都叫他“爱绝对”,原因在于,他每次上体育课的时候,都忘记带球拍,然后他就向老师和同学说道:我下次绝对带球拍;放学之后,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迟迟未交,向他询问原因,他马上说:‘老师,我下次绝对不拖欠作业…’”。借此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而进入到课堂之后,教师依然要以融合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情境之下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完全沉浸到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之中,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认识到正确的道德理念,也能够基于角色扮演,掌握对应的道德理念,提高一定的道德素养。

  (二)依托思政课教材内容,结合要素渗透德育

  在传统思政课的教学过程里,教材内容虽然紧贴现实生活,但实际情境又和教材内容不同。比如人要低碳生活,保护自然环境,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在游玩的时候扔垃圾。人要说话算数,现实中却有很多人说话不算数等等,导致德育教育成效比较低下,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基于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找寻到最佳的契合点。

  而在契合的过程里,教师可以有效应用两种形态下的教学方式,其一,就是对显性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像是情境教学、探究教学、合作教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育意图,完成预期性的教学目标。除了显性化的教学方式以外,教师还要增添一些社会实践内容,借靠隐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道德教育。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为例,教师就可以借靠显性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对应的提升。教师还可以依靠隐性教育,默转潜移地培养学生,通过志愿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基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整合,有效推动德育在思政课中的渗透。

  (三)通过德育活动的开展,丰富思政教学方式

  [3]

  德育教育是一种相对比较独特的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拥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里,很多思政课教师单单依靠“个体讲述”的形式进行知识理念传递,这不仅不符合学生的发展特性,还无法完成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成效。为此,教师要依托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各式各样的德育活动,使学生进入到活动当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为例,教师在讲述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以“文明古国”为主题,开设“探访古代文明”的实践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里,感知到古代的文明。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参与竞赛抢答活动,并对优秀者给予鼓励,这样的教学过程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在隐藏的教学背景下,对学生进行道德层面的教育,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完成德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时期的思政教育有其重要性,与德育之间的融合也有其必要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政教学必须和德育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只有教师持续加强自身的综合教育水平,并借助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应用至思政课堂当中,才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理念,熏陶学生的德育情感,才可以让德育教育与思政课之间的有机融合切实的得到践行。

  参考文献:

  [1]杨波.德育大讲堂:打造魅力思政课[J].现代职业教育,2021(51):182-183.

  [2]王爱蔷.立德树人:在中学思政课中渗透德育[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9):107-108.

  [3]葛攀文,程永山.探析如何提升体育德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9):96-97.

篇八:如何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政教育渗透策略

  摘要:“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深入挖掘各学科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加强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包括社会常识、公序良俗、法律法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本身的价值引导功能,积极探索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学内容要突出针对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政教育;方法策略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阶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在小学阶段开设这门学科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让小学生在成长之初,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具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积极地进行自我行为的规范,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健康地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需要教师重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确保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以课程思政理念指导教学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现代公民素质的核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举止。道德品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法治是思政教育的硬性要求,从逻辑关系上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安排与思政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小学阶段是培育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三观、提升价值判断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加强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跟时代步伐,增强新形势下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使命感与紧迫感;要聚焦课标、加强研究,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导向和教学要求;要加强开发和运用实际生活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着力打造体验式课

  堂,让课程设计既能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又能突出思政教育功能,强化对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引领。

  二、合理设计教学方式和内容

  作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课程,道德与法治一直都存在于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只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于升学率的重视,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被人们所忽略。虽然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并发放了教材,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堂课一直都如同虚设,无法体现出其所具备的效用。基于此,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也需要以超出教材但不高于学生理解能力的社会案例进行教学活动,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由于教材编制具有统一性特征,而学生之间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仅按照教材进行教学便无法顾及各个方面和每个同学,不仅会打击到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与能力等情况,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以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与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奠定基础。

  三、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以及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严格约束自身,为学生树立榜样,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习惯。教师需要深度把握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并以此作为自身行为的规范,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在不知不觉间熏陶学生,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教学“说话要算数”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丰富且趣味化的内容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明白说话算话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更是约束和规范自身言行,在说话时考虑能否实现承诺,而在说话后也要注重落实,譬如承诺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糖果,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在之后及时兑现承诺,身体力行地培养学生“说话算话”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四、探索创新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对事物的认识偏感性。因此,小学思政教育不能只讲大道理、深理论,不应只是向学生简单灌输社会行为规范、法律法规条例等理论知识,而是应采取游戏互动、多媒体展示等参与体验式教学方式,寓教于乐,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红绿灯路口、超市和公交车站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在红绿灯路口,让学生学习交通指挥手势操,指挥行人按照交通信号灯指引有序通行,亲身体验“小小交通指挥员”的重要作用;在超市,安排学生担当秩序维护员,引导购物者在结账时遵守秩序、依次排队、禁止插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规则的内涵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切实体会规则与生活密不可分,从而养成遵守社会秩序、弘扬文明行为的好习惯。

  五、组织开展道德实践,促进融合发展

  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是学生形成优良品德的基础与关键,而这一行为的养成必须把实践活动作为根本载体。所以不管是德育还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都要高度重视道德实践,那么在二者的融合发展中,就可以把道德实践作为沟通二者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促进教育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教师在实践活动的组织研究中,要注意认真挖掘和研究教材中的渗透资源,与此同时,向生活和社会拓展引导,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例如,在学习了“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以及美德教育的要求,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活动,比如公益献爱心活动、孝敬父母长辈的道德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督促学生自我反思,正确认识传统美德在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思想以及行动上给自己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

  结束语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思政教育是相通相融的,教师要创新发展特色教学模式,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参考文献

  [1]苏娜.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A3):114-115.

  [2]陆长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12):89.

  [3]原旭辉.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2):39-40.

推荐访问:如何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渗透 课教学 德育教育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