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题目(18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26 12:50:04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题目(18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最新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题目(18篇)【优秀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一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巩固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就是要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课改中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求平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抓落实,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一、创设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学生在学习计算时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的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3时,可利用教材中创设的养鸡主题图,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情境,找出数学素材(有41个鸡笼,每个笼里有85只鸡)后,直接列出算式85×41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个问题。教师着重组织学生探讨计算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现实生活情境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教学

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注意培养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只要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就允许他使用,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对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优化(或自己喜欢的)的计算方法。如:一盒铅笔24支,18盒铅笔有多少支?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算出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算法:

①24×10+24×8=432

②24×20-24×2=432

③20×18+4×18=432

④24×2×9=432

⑤24×3×6=432

⑥18×4×6=432

⑦18×3×8=432

⑧竖式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演算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这样,不同的学生会得到不同的发展,扩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重视口算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实践,在进行口算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口算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口算速度与正确率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其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则互相促进,有利于口算能力(最终有利于整个计算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处理不当则会互相制约,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要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则要注意打好基础,抓算理、算法的教学;
同时还要注意思想教育,抓教改导向。算理搞清楚,算法合理了,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争取双提高就有了可能;
反之,则顾此失彼,甚至二者皆空。因此,在低年级开始教学口算时,就要着重在讲算理、算法,并辅以其他手段。到中高年级后更不能忽视口算训练,可利用《口算、心算、速算》等教辅小册子,坚持每天一练,定时定量竞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尖子与后进的关系。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在口算能力方面出现差距是必然的,而差距过大就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口算训练时可开展评口算标兵活动,对口算能力强,正确率高或口算能力有明显进步的同学进行表彰。还可建立互助组(一个尖子生一个后进生,但不能说穿),共同提高。而在具体对象上要具体对待,如每次训练的题量要使口算能力强的同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后进生当堂做不完的则批改后课余补做,同时对后进生个别辅导。

四、加强估算教学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但在实际运用时多数学生不估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体现估算的价值,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将估算运用于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在解决问题中将笔算、估算有机结合,必会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如: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认为500元左右;
也可以是12×50=600,不到600元;
还可以是10×48= 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他们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又如:笔算37×53,当学生计算出结果1961后,估算把37看成40,把53看成50,40×50=,所以37×53≈2000。通过估算比较说明笔算结果正确。

五、抓好练习训练

巩固练习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累,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小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计算教学的练习包括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这些练习的安排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每天一练等不同的形式,通过练习应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只要我们落实了以上环节的教学,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发展与提高,就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二

计算教学中的小学数学的论文

一、给学生创造气氛和谐的课堂

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主要是课堂,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小学生不会感到学习的压力,他们都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教师不断进行交流。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轻松的环境和平易近人的教师,使他们愿意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要从心理和行动上为学生创造好的交流学习的环境,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用心去体会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和思维过程,并对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使整个课堂充满学生的智慧。小学生的思维充满了新奇和想象,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这种思维。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减法”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森林里有5只兔子,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兔子,还有几只兔子?一个学生大声回答:“还有4只兔子。”另一个学生说:“一只兔子也没有了,剩下的兔子都吓跑了。”很多学生都同意这个答案。这时一个学生又说了:“还有3只兔子。”其他学生都说这个答案不对,教师问学生:“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问什么你认为还有3只兔子吗?”这个学生说:“因为这5只兔子是一家人,猎人把兔爸爸打死了,兔妈妈吓跑了,还有三只刚生下来的兔宝宝。”真是充满童趣和智慧的回答啊,学生和教师都鼓起掌来。所以,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时,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促进思维的积极发展。

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一)小学生的耐心方面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他们的耐心很有限,如果教师给出的题目过于复杂,计算步骤又多,就会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逐渐失去耐心,不想算下去。这样学生计算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差

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会不自觉地和其他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体现出了计算速度,但是由于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在计算过程中会把题目中的数字或运算过程中的数字看错,从而导致计算出现错误。

(三)小学生对题海战术反感

在进行计算训练时,教师为了集中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给出学生大量的计算题目。学生开始进行计算时,还能保持较高的积极性。由于计算题比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会逐渐减弱,使他们在后面的计算过程中会出现边玩边做的情况,影响计算的速度,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率。

三、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在进行计算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出发,逐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在进行训练时,教师要每天对学生进行训练,使他们具备快速、正确、灵活计算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在进行笔算时,学生能把通过口算获得的能力迁移过来,使笔算速度也相应提高。这个训练要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能从训练中不断获得提高。

(二)在理解算理上多下工夫

在让学生进行计算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的概念进行理解,通过理解来进行计算,为计算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才能使学生通过计算训练获得突飞猛进的计算能力。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法则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把这些法则编成儿歌或顺口溜,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进行计算时把这些法则运用到计算中,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良好的计算习惯过程中不断提高,使他们在读题、解题过程中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在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时,我请教了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告诉我,在学生审题时让他们把题目小声地读出来,可以避免他们在进行计算时看错题目中的数字导致计算出错。对待学生在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出发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有的教师想通过大量的计算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习效果不佳。

四、结语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条理。在进行计算时,要使学生运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细心地对待每一个计算题目。在计算时,既要保证计算的迅速,又要使计算的正确率不断提高。为了减少学生的错误率,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使他们在计算完成后形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三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种模式是“讲例题,归纳法则,套法则练习。”数学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只满足于讲清法则,学生能模仿例题进行正确计算。不知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算”已不是那么重要了,而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发现规律,总结法则。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就计算教学而言,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如果教师设计好计算教学的“五步”,能使学生主动探索的完成学习任务,并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复习引路

教师要设计好与新知识紧密相连的旧知识作复习题,巩固旧知,导入新知,为学生探索新的知识技能作适当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

由旧知导入新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三、探索新知

1、出事练习题,

2、尝试练习,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可自己一人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3、反馈交流,同位之间互相交流,互述计算方法,互相检查。

4、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提纲

(2)结合尝试计算过程,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3)归纳小结,总结定律法则。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

2、同位互查互评,找出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攻克。

五、开拓创新

1、四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出题检测计算能力。

2、学生提问,学生讨论。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自由提问,全班学生参与讨论,学生自己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再出面归纳。

由于是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探索知识,教师只帮他们理清思路,学生自己归纳出法则,学生真正理解了计算法则,又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四

小学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数学学习环境就是课堂教学,学生在这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计算、感悟计算、领会计算。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一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体会。

创设情境,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数学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科,计算练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只有营造浓厚的计算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生搬硬套,数据缺乏科学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情境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就能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兴趣就能倍增。

过程重于结果,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方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课程标准》也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所以教师要重视演绎推理,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感悟算理算法,在强化中感悟归纳推理。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理,在强化中感悟归纳推理,最终具备灵活、简洁、准确、合理、速度、优选的计算能力。当然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其中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算法多样化,激励学生去发现

《课程标准》提出“算法多样化”,就是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去发现许多富有个性的计算方法,但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方法的同时,也要熟悉、了解和掌握其它的计算方法。如果仅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达到优化是不容易的,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判断和选择,通过优化比较,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从表面的“同”中悟出实质的“异”来,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这也给学生创设了机会,提高他们思维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

注重交流,让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充满对话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有时候把重点放在计算方法上面,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所以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同时教师又是互动交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教师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学生在交流、辩论中,深刻地认识到要注意些什么。课堂学习就是在交流、对话过程中完成的,学生自然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放大错例,深化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不仅“知其错,而且知其所以错”。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为他们形成良好思维打下基础,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见到成效。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五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题和计算题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我们要提高小学生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就不得不对应用题计算的解题技巧进行总结和探索。

一、庖丁解牛审清题意

小学生刚刚接触应用题时,缺乏生活经验,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可能连题目中的字都有不认识的,对题目的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题目初期领读题目,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干;
对易混淆的“题目陷阱”,比如“甲的苹果比乙的苹果多了多少”和“甲的苹果比乙的苹果多了多少倍”以及“甲的苹果是乙的苹果的多少倍”“降低了50%……”和“降低到50%……”等多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帮助孩子们进行甄别。通过多次的区分训练,相信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会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解题习惯。

二、对比总结推演归纳

在小学加减乘除的运算中,乘法分配率涉及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往往是同学们学习和掌握的重点难点。我们可以先设立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我们要去文具店给表现较好的第一小组的6位同学买一套钢笔和墨水组合作为奖励,已知钢笔25元一支,墨水10元一瓶,问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启发同学们按照两种方式进行计算,写成一个等式。显然,一种方法是分开计算钢笔和墨水的总价钱进行相加,即“25×6+10×6=210”另一种是按6套钢笔和墨水进行计算,即“(25+10)×6=210”让同学们自己进行比对,进行归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于变式的掌握不熟练,错误率较高,原因在于并没有深入理解“分”与“配”的概念,因此仍需要教师通过追问进行推演:(25+10)×6=(25+10)+(25+10)+(25+10)+(25+10)+(25+10)+(25+10)=(25+25+25+25+25+25)+(10+10+10+10+10+10)=25×6+10×6不熟练的同学可引导其自己进行推演,并多做几道类似的例题进行多次同类计算可有效加强记忆。

三、挖掘题干找准变量(不变量)

讲解百分数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介绍孩子们最熟悉的食品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手边的饮料或者饼干等食物的包装,用营养成分表例如“蛋白质营养参考值5%”等启发孩子们思考百分数的含义。再引入“糖水模型”讲解浓度的有关应用题。例如:小明有一瓶浓度为10%的糖水500克,小红有一瓶浓度为6%的糖水300克,将两种糖水混合得到的新糖水浓度为多少?小红将混合后的糖水倒掉80克又加入80克纯净水,现在糖水浓度又变成了多少?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算是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因此我们要将题目简化,找出解题的关键。首先明确浓度的概念。第一问中,我们要求新糖水的浓度首先要知道糖水的总质量和糖的总质量。糖水的总质量是(500+300)克,糖的总质量需要我们进行计算,由已知的条件可列式为:(10%×500+6%×300)÷(500+300)=8.5%而第二问就会有同学无从下手,又倒掉一部分糖水后它的糖和水的质量都变化了,怎么计算呢?教师这时候可以启发同学们找出问题中的变量与不变量帮助列式。小红倒掉混合糖水80克,变的是糖的质量和水的质量,不变的是糖水的浓度。此时糖水中糖的质量为(800-80)×8.5%=61.2(克),再加入80克纯净水浓度就变为:61.2÷800=7.65%至此,这道题的解答便完成了。通过以上例题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挖掘题干,帮助同学根据公式理清要求的量的先后顺序对于解题能力的提升极为重要。

四、趣味题型规律探索

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很多有趣的题目,甚至有些背后还隐藏有耐人寻味的数学小故事。比如,在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时候,可以请同学们计算“1+2+3+4+……+99+100=?”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可能会直接开始从左向右开始逐步计算,也会有部分小朋友直接选择叫苦放弃,可是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对这一个长长的等式产生兴趣。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探索。然后鼓励做出来的同学上台进行方法的讲解。这里进行两种方法的举例。方法一:我们发现从左向右的相加十分的烦琐,因此就要观察式子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个式子中的每项都在不断增加,那我们看看能不能把前边的项和后面的项进行相加:“1+99=100”“2+98=100”……“49+51=100”这一共是49个100,再加上最后的1个100一共是50个100,不要忘了中间被漏掉的50,加起来得到“50×100+50=5050”。方法二:同样我们还是将前边和后边的项进行相加,只不过这次是第一项与最后一项相加,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相加,以此类推:“1+100=101”“2+99=101”……“50+51=101”一共是50个101相加,因此最后的结果为“101×50=5050”。教师还可以趁同学们感兴趣之际介绍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的有关事例,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适当介绍有关“等差数列”的有关内容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有些学校将此列为小学数学奥赛的范畴,但是其趣味性较强且比较容易掌握,此处列出仅供参考。

五、实践培养抽象思维

小学数学还涉及到简单的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这部分应用题与计算题要求同学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最好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的办法就是动手实践。例如,这道题“至少需几块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待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后得出结论为8块,趁势引导其推演得出的过程为长宽高的相乘,并以此类推棱长为3厘米、4厘米甚至n厘米的时候需要多少块。在实践中对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训练。小学数学解题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相信教师们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尝试,一定会促进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六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必学科目之一,其对于学生今后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而计算教学属于小学数学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本文也主要对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计算机能力

计算能力属于小学数学必要的基础,学生计算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小学数学成绩高低,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但是,到底要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都知道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也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积极的参与到计算训练以及学习活动中,进而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的[1]。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设计一个符合学生心理以及兴趣的教学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小学生因其年龄比较小,对于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并且还喜欢动手,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自主操作,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有效地提高自身计算能力。例如,教师在加减法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加减法竞赛活动中,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操作实践能力。(2)除了上一点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数学生活情境教学,这样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进而就能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加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小明有9个苹果,他想分给妹妹和弟弟一份,你们觉得一人几个苹果才公平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训练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在加强计算训练的过程中,口算能力训练是其中一个重点,也是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抽出时间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听算、卡片计算、课件计算等方式,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口算能力,从而就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除法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五分钟采用听算的方式,让学生对之前所学的除法进行回顾,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口算能力。除此之外,笔算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计算规律相关知识讲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规律,将其更好地应用计算过程中,从而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这一目的[2]。在对学生进行笔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笔算的方式与技巧。最后,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学生估算以及简算能力,这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这些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推升,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计算能力,从而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这一目的。

三、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正确的计算习惯,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因为失误、粗心等现象所造成的计算错误,这也是小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一样要从每一个细节开始着手,以此来督促学生养成科学并且正确的计算习惯,具体措施如下:(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工整、规范等计算习惯,长期以往下去,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就会回出现字迹模糊、粗心失误等问题,从而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2)在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次进行审题,以此来让学生养成细心审题的习惯,长久下去学生计算习惯也会更加良好,进而就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3)在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等习惯[3]。在数学计算过程中,验算是学生对自我结果的检查,通过验算检查能够更好地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等计算习惯,这样就能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从而就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四、结语综上所述,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其对于数学成绩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计算训练,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探究[j].小作家选刊,(24).

[2]乌图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研究[j].俪人:教师,(1):56-56.

[3]李英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6):133-133.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七

我们都知道,数学计算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与我们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数学计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的事物,它影响着学生对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学习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老师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利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等进行计算时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学生要乐于学习、乐于做题,多练多做才会有一定的解题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学习兴趣,改正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降低解题错误的概率,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新知识,学生的大脑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计算数学试题时,要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加深学生对试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基础知识也是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关键,计算存在问题很有可能是对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导致的,要想计算能力有质的飞跃,就必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枯燥的法则,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儿歌或有趣的小故事来引入。例如:“混合运算”法则的讲解就可以通过“加减乘除是一家,我们学习要用它;
加和减是弟弟,乘和除是哥哥;
两个弟弟一样大,两个哥哥一样大;
哪个在前先算谁。哥哥走在前,弟弟走在后,先算乘和除,再算加和减。妈妈的怀抱是括号,括号里是谁先算谁。”这一首儿歌来带入教学。

二、帮助学生合理的创立解题思维

知识背景、数学问题及其表征、操作空间等基本要素包括在数学问题的意境里面,通过数学问题的意境掌握,我们能够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合理的解题思路:(1)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生活经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出发,构建一个将生活与数学交融的学习体系。例如通过对红领巾、书本的边角进行观察,就可以推论出对角的基本认识,而日常生活的购物则会让学生们对“元、角、分”有一定的认识。(2)要善于将现实问题的表征与学习的问题建立直接联系。例如要很好地理解余数除法的教学内涵,可以通过“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将租船模拟成呼啦圈的使用情况,每个呼啦圈4个人,那么14个人需要多少个呼啦圈?”这一问题建模来让学生直观演示,这样就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度。从教科书的问题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年纪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同学生沟通,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的解题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注重基础掌握,强化练习

每一道数学题的解答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原理上的,所以解答计算题最先要做的就是对基础原理、运算法则的熟练掌握,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度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学生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就必须对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才能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如95+5×(1-0.5),要解决这道题,要对先计算括号内再解决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保证这道题的正确率。随着年龄的提高,知识也会不断提升难度,基础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数学的学习就不能急功近利了。口算的训练也极为重要,不过数学始终离不开多做多练,口算是计算一道问题的基本能力,要通过思维的计算在头脑中快速的解决问题。而在日常生活中,口算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利于提高学生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原则贯彻落实下去,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表,小学生应该做到朗朗上口、十分熟练。

四、勇于探索,发现计算的奥秘性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结合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新的知识点牢记于心。比如简单的两个数相加,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探讨17+18=?和12+9=?之类的例题,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位数相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来得出相同位数上相加减,满十进一的结论。而当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根据旧知识7+5=12来加大运算700+500=120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把握好与学生交流的语言用词,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原谅学生偶尔会犯的错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归纳出问题正确的解决方法。例如在解决1000-234=?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建讨论小组,让学生们讨论,一起交流共享讨论结果后,总结出“连续退位减法带0时,0点上的退位点变成9,其他数字相应减1”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真相,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是有一定帮助的。总之,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最重要的目的,而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解答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提高学生整体数学素养。教师适当的激励、训练与培养不但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题思维的清晰程度。因此,对于小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八

计算是学习数学这一学科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计算作为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不仅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贯穿始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占有较重的位置,所以,学生计算的速度和质量,影响着学生未来进行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提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兴趣教学,培养数字敏感度

学生快速并且高质量的计算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获得的,学生的计算能力体现在学生对计算的公式,计算法则,数学数字和数学运算符号能够进行掌握,并且在考试和作业中能够进行灵活的应用。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学生能够对计算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字能够养成独特的敏感度。所以,在进行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放在教学的重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无休无止的做题,想要学生在“题海”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但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反而会使教学结果适得其反,学生面对大量复杂,繁琐的计算题,只会产生厌倦情绪和对学习的疲劳感,甚至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倦数学学科的学习。所以,教师要更新、改革计算教学的教学模式,实现兴趣课堂,帮助学生培养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进行《乘法计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让学生数学游戏中既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又可以提高对数字的敏感程度,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青蛙游戏”,也就是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只青蛙跳下水,两只眼睛四条腿,呱”,第二个学生紧接着站起来说“两只青蛙跳下水,四只眼睛八条腿,呱呱”,这样以此类推,数到第九只青蛙后再从第一只数起,中途出现错误的学生要在班级上表演节目,一开始“数青蛙”的过程可以慢一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第二遍进行游戏时,要提高学生的速度,如果学生出现停顿那么也需要表演节目。这样,通过“青蛙游戏”实现了学生对于计算兴趣的培养,同时学生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和同学一起游戏的快乐,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对数字的敏感程度。

二、简化难度,提高计算的速度

学生计算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往往是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无法应用学习过的知识,快速的找到最简便的计算方法,面对繁琐的解题过程只会采用最原始的解题思路,计算最繁琐的算式,计算难度往往比简便算法要增加许多,于是学生的计算速度大幅度减慢,计算错误率也是大幅度增加。而计算速度,则是学生计算能力高低的体现,有的学生可以又快又好的解决计算的难题,正确率很高,而有的学生计算错误频出,计算一道题的时间是别人计算同样一道题的二倍。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进行简便算法的总结和练习,帮助学生熟悉掌握简便的运算规律,使学生在考试和平时的作业不会因为计算而浪费大部分的时间。口算能力的提高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的关键,学生的估算和口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笔算能力才能又快又准确,因此,计算教学的重点是加强每个学生的口算基础,提高口算速度。教师可以选择传授给学生一些基础的计算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例如,相同的五的倍数的乘法的相关规律,相同五的倍数的乘法的计算规则是———最后的个位和十位数字一定是25,前面的位数是由因数的十位数字乘以因数的十位数字加一得到的,例如,25×25的计算结果最后两位一定是25,前面的位数是由因数的十位数字2乘以2+1得到的,也就是2×3得出6,所以25×25的计算结果是625,同理,55×55的计算结果是2525.教师将这样的简便算法传授给学生,简化了计算过程中的复杂度,帮助学生提高了计算速度,使学生在考试或者作业时,大幅度减少计算的时间的同时又可以获得较高的计算准确率。

三、加强训练,培养计算的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部分学生的计算习惯不好,在计算时没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和规范的书写,造成考试时分数的流失,而学生往往还以为是由于自己粗心造成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解题步骤不完整,书写杂乱无章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进行计算题的训练时,教师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杜绝学生依赖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现象,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动脑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规范学生的书写,只有书写过程整洁干净,学生在验算和检查时才不会发生马虎的现象。只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粗心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完整的计算步骤应当包括:看题,审题,计算,验算四个步骤,而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往往随便看了一眼就开始列算式进行计算,最后发现自己的算式不是忽略了题目的附加条件就是忘记换算单位,或者缺少计算算式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平时课堂的练习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训练,讲完一个知识后,教师要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题,然后请一名学生讲讲这道题要计算的是什么,在看题过程意识到计算这道题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适时的鼓励和赞许,以此鼓励学生认真审题能力的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仅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学习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完成计算能力的培养。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九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较为发展缓慢的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出现更多的父母死亡家庭,随之而来的是很多的儿童变成了孤儿。他们有的能在当地得到家人或亲属的照顾,并按照入学年龄上学,有的则延缓了入学年纪。等到入学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令数学老师们感触最多的是,他们的数学成绩普遍差,最差的失分最多的就是他们的计算题,所以本文着重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孤儿;
互相学习;
巩固;
夯实;
计算能力

从毕业来到吉林省孤儿学校,接触到一群特殊的天使们,从内心里有一种责任在心中冉冉升起。我执教的学生们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学生,他们失去了亲生父母。他们没有了依靠。第一次熟悉校园,我看到一张张笑脸,那么灿烂。亲切的和我打招呼。后来我被安排到了6年级3班。一个年级偏大的年级。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小学生的课堂。由于之前我从教的是初三的孩子,所以从讲课速度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上看都有点缓慢。之后我就调整了语速和教学进度。但是经过一次期中和一次期末考试,我就发现了,明明是掌握很好的知识点,在考试卷子上却出现了很大的漏洞。还有的同学三步计算只会第一步,有的同学最后结果还是弄错了。到我已经在孤儿学校从教5年整了,交了三个六年级毕业班,一个完整的4到6小学高年段数学小循环。为此对所交学科,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解析与研究,努力找到适合孤儿学生的解决方式方法。

一、班级学生的构成不同,使得数学计算出现问题也不尽相同

接触到的第一个班级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班级是一个全新的班级,就是这些学生是新招生过来的学生,他们被分到了一个班级。全班级20多名学生,明显思维相对活跃。但是由于新到了一个环境,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还是略显拘谨。但是数学课堂上还是比较活跃的。几次测验发现有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较好,但是题目还是没有答对。渐渐发现有的学生会有抄袭现象。这种学习上的陋习可能是在原来学习环境中,缺乏家长的管教,老师的监督,自然会有习惯抄袭。那么就这样欺骗了自己。而其他班级的学生在学校已经学习了几年,也适应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自然除了理解能力差跟不上的同学,其他同学不会明目张胆的抄袭作业。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会将即将布置的作业放到课堂上来完成,自己进行监督。每节课抽出5分钟进行练习题目。这样会有效的规避一些投机取巧的同学抄作业的陋习。学生做完题目立即批改,慢慢养成了习惯,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一些提高。最后在总复习中,学生也很轻松的完成复习阶段工作。以上是我发现学生的自身习惯导致数学计算出现问题得到解决的方式。随后我又从5年级开始执教。五年级班级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学生出现了小面积的传染疾病,有十多人被隔离,有将近两周时间没有上课,期间有给学生补习,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个年级的数学出现了分数,小数的乘除法计算,估算,运算律的应用。这些问题一旦掌握的不扎实,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知识上的漏洞。一旦一个人的惯性思维出现了,之后就会很难纠正的。曾经在历年试卷中发现过经常考察一些特殊的同学们容易马虎的题目。但是我发现我的学生们并没有在那些题目中出现很大的错误,而是自己平时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的错误题目。但是这些题目在平时纠错的时候老师已经进行过反复强调了,结果还是徒劳的。由于从教两个班级学生,学生中有一些学生来学校之前没有进行正常的学习,有的学生年级偏大或偏小,班级同学的教学反馈也是不一样的。

二、有的同学掌握的很好,有的掌握的很差。

计算题目的时候仔细认真程度差,因为孤儿学生从小缺乏安全感,遇到事情没有依靠,没有主心骨,所以就连学生中也没有一个敢于较真的精神。他们就会依赖老师的对与错,并不会自我进行知识的再加工,再判断。所以对于学生很多学生并没有任何的探索精神。因为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去关注少数学习好的同学,还要面向全体。针对于大部分薄弱的同学,针对于计算问题,我有采用新的策略,同一个问题反复练习,进行同类变式。再进行同类变式开始开展的不错,后来再进行考察发现有的同学还是屡次出现相同的错误。这让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就是学生知识掌握的肤浅,没有主动复习钻研的主动性。为此我将班级同学分成小组,有一个担任小组长,组长检查组员计算准确与否,随后从计算题库中选择题目布置给小组成员,组员做对了组长加分,组员相应加双倍分数。这样的带动下,我顺利完成了这一批学生的教学任务。这两年,招生的孤儿普遍年龄偏小,原因是上学有的比较早。有的家人想早早的把学生送到学校来,出现了一些学生9岁就读到了4年级。由于我们的`班额小,所以相对于全体同学,一个班级出现2到3名这样的学生的话,学生的理解水平就会降低。体现在数学学习能力上九更加明显了。有的同学书写偏慢,单位时间内布置的计算题目根本完不成,数学理解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很好的动笔能力。这种方式是学生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能力,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需要很多的文字书写速度。经过调查,孤儿学生大多数在完成作业方面会先语文后数学,由于数学需要很多思考时间,学生们会把思考时间较少的语文先写完再去写数学作业,所以由于没有家长监督,学生的学习时间少,久而久之教师更乐于经计算的作业布置给学生。但是有的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或者急于完成作业而去进行计算。特别是写作业慢的同学,更是跟不上趟。最后他们也只能草草收兵,交上作业,应付了之,所以中后的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较慢。针对这一个严重现象,我会建立特殊学习小组,让每个班级7到8名薄弱学生利用活动课时间或者大课间时间到办公室来一对多辅导。并进行面批。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也不用担心有同学比他快了。这样落下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才能补上来你。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并解决了学生出现的关于计算的问题。今后还会继续从学生心理发张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让策略更加丰富。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

【摘要】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所有数学学习的基础,这项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在以后漫长的数学学习道路上的解题能力。因此,端正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传授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也要督促学生加强计算练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
措施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学生的计算能力将取决他们在小学阶段得到的训练和积累。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的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和灵活的进行计算,并且教师能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机械地灌输数学知识给学生,不如使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学任务,还可以得到极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练习,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简便有效的计算方法。其次,改善训练形式,寓教于乐,在注重练习强度的同时变化不同的训练方式,例如使用游戏和分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上黑板完成限时的计算题解答任务,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定适当的奖励。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直观的发现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来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计算方法,才能够熟练运用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在教授两位数乘法的时候,在讲解16×11的过程中,可以先列出16个11相加的式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乘法的实质是相加,先求出十个16相加是多少,再加上剩余的一个16,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两位数乘法先分两步乘,再相加。通过更多的实例教学,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解运算的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以及书写的规范。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训练学生在审题的时候能够看清数字和符号,观察数字之间的联系,抓住题眼。第二,训练学生能够明确计算的顺序,例如,先乘除后加减这种基本的运算规律。第三,训练学生能够使用最合适最简洁的运算方法,例如,将一些可以凑成整数的数字组合在一起先运算,并且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的数字组合,像25×4这些组合等,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多种方法解题。第四,要督促学生养成解题后及时检查的习惯,培养学生验算和估算的能力,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四、加强计算训练

数学计算的准确度和熟练度取决于训练的频率,口算的能力也对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对于计算能力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并且不断加深训练题目的层次,逐渐提高题目的难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时刻保持耐心,用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练习。训练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以增加一些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五、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

1.常见的错误原因。

第一,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急于得到结果,容易因为数据较大或算式繁琐而失去耐心,而因此看错题或选择了错误的计算方法,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第二,小学生学习时的注意集中力不够,不仅容易在审题、演算的过程出错,甚至在将上一行的文字抄到下一行时都容易出错,这样肯定会得到不正确的计算结果。

2.对应措施

重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在计算时,熟练运用连贯的解题步骤,解题的过程中,聚精会神,一气呵成。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例如,事先准备100道计算题,将这些题分成五到八组,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一组题目,每组题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并且在每一组题做完之后立即进行讲解,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订正和记录。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追求做题的数量,提高效率才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做一题对一题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每一次练习,每一道题的重视程度,并且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错误,对于易错的题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以达到训练的目的。高效率的练习也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耐心,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小学学习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教授学生科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昌世芳.浅析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j].速读(上旬),,(12):198.

[2]王海宝.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探索[j].新课程下旬,,(4):101-101.

[3]曹长君.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策略的研究[j].科学咨询,,(32):89-90.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一

【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数学的学习对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而计算能力又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核心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教师在这个阶段重要的任务,这影响到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本文就通过教学活动的实际案例来分享一些具体的方法,以期和业界同仁相互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课堂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和理念也在与时俱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这种发展的具体体现,而体现在小学数学的学科教育中,就是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其核心诉求离不开老师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能力是数学思维中的核心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功,所以老师应该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数学的基础知识来完成一个智力的活动,作为一种工具性的技能,在我们将来的生活中是经常需要运用的能力,也是我们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的基础学科,人们许多行为的选择,都是经过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才得出的结果。

一、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

尤其在小学时期,孩子们在课堂上经常走神,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时常发生,所以面对计算这类枯燥乏味的能力学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激发学生对于计算能力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活动,这就需要老师创新课堂设计,用更加互动的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各种算法技巧,从而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己的运算能力,让他们了解到一个奥妙神奇的数学世界,并且爱上在数学的逻辑世界里遨游,启发他们对于数学的懵懂的爱好。小学的后半段是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期,学生的思维开始慢慢的独立,因此培养数学能力在这个阶段是很关键的,在此阶段把数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掌握扎实,能够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能力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推理性。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与我们的日常起居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小学生适应学校教育,以及更快地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另外,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精确性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的特点,所以,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并且计算能力提升也会促进学生们逻辑能力与推理能力的培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的学科,而计算能力又在小学数学中占了较大比例,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测试的重点,因此计算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学期间的数学学习效果。接下来我就用平时课堂上的案例来和大家分享我的教学思路。比如下面这道题目,原先甲地到乙地需要3.2小时,由于修了路现在只需要2.8小时。如果以前的速度为791,那么现在的速度为多少?解:(1)甲地到乙地总路程为?3.2×791=2531.2(2)现在速度为多少?2531.2÷2.8=904列成综合算式3.2×791÷2.8=904答:现在的速度为904。这是典型的归总类计算题,再解决这道题时,要有良好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够清楚地算出每一个量,一步一步的将问题小型化,简单化,最后将整个过程联系起来,解出本题。再比如这道题:北京到上海的铁路长392千米,早上8点一列火车以28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从北京开向上海,同时另一列火车以21千米的速度从上海开向北京。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解:392÷(28+21)=8(小时)答:经过8小时两车相遇。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这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相对速度问题,在解决这道题目是,要引导学生去画图,去思考,要让学生自己推出:相遇时间=总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而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这两种方式所带来的效率是不同的。结合上面的例子,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运算的思维。而不是去怎样套公式,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永远学不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要有一个完整的计算步骤,这就包括看题、审题、做题,并列好公式等内容,尤其是要注意一点,做完题目之后要对结果进行验算,在实际的考试中,很多学生因为粗心大意而丢掉了本应该十拿九稳的分,也有很多同学通过验算的方法,及时修正了很多错误。同时在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求学生打草稿,并且要工整的打草稿,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由于年龄较小,挺老实的话,对于打草稿没有异议,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学生觉得打草稿太费时间,是自己能力不够的体现,所以就将这一好的习惯所抛弃。然而在笔者看来,打草稿是计算思维培养的很重要的一步,培养良好的演算思维和习惯,端正小学生对于打草稿的态度,这是尤其重要的。

二、结语

夯实基础知识的能力也是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步骤,基本的数学知识包括公式、定律还有概念,提高小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要把这些基本的知识掌握牢固,才能谈得上应用公式,不能够死记公式,硬套公式,要去分析,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能够机械式的去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春玲.《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科技创新导报,2015.03.

[2]郭世杰.《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014.02.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二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而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其对于各项能力的发展都属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都是重复,机械的练习,而忽略了运算法则推演的过程以及计算技巧的传授,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笔者经过一定探究认为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兴趣为引子,让学生参与课堂

兴趣是我们学生最好的老师,其也是推动我们世界前进的直接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若想让我们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首先就需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要想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就应该利用兴趣这一最好的老师,积极创立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课程,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就能够调动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来,为创立合理的课堂情境,从而更好地执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如下途径:(1)以故事为主体的课堂提问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的限制,所以对于任何的事物都怀着探索之心。我们的孩子从小到现在一直在听故事,看动画片。因此,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一特点来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我们在实际的课堂上,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故事或动画片为出发点,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其对于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就能产生一定的兴趣。例如,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这一课时,就给学生在课上放映《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羊羊运动会的情节,我会让同学们通过各个运动中所展示的各个运动项目中所出现小羊的数目来对数目有初步认识,这样在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我们就能引起学生对于数这一概念的兴趣,然后我们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可以借助动画片里面的场景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课堂上也仿佛如在实际的动画场景中一样,这样就能更容易接受知识,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随着故事的推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探究与学习,这样进行探究式教学就能有效的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从而基本明白了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基本的计数,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也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更为的高效有趣味。(2)以动手为途径让学生加深印象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很强的,而进行实际的动手尝试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对于所探究的东西进一步的加深印象,这样所获得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因此,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借助一定的动手实践进一步加深教学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加深知识。我们在实际的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对于所学的东西进行一定的动手探究,根据课本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的时候,我就让学生首先根据自己在小组内进行列竖式进行基本的尝试计算,在结合所教学的内容,教师在课上安排一定有针对性的练习,例如给学生出十道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再指出其运算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再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一定的探索,这样学生在自己一步一步的运算过程中就能够明白如何列竖式以及运算的基本技巧,从而能够学习到数学的初步计算。(3)以竞争为刺激让学生更加努力良好的竞争竞争环境对于我们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进度。因此我认为在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后适当的展开一定的竞争,以加强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这样就能有效激发我们学生的好胜心,逐渐培养起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能力。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就经常开展具有竞争因素的小游戏,如算数比赛等,这样来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与旧的知识的温习,通过游戏竞答对于学生的求知欲与注意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在此以外,我认为我们在开展探究式的竞争的过程中还应该多多鼓励我们的学生,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竞争中因为一时不利而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加高效的进行。

二、以能力为根本,让学生养成习惯

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最后要落在实处,计算要求学生要严谨等,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养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书写工整,重视验算,最终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再培养其良好的计算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三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掌握必要的估算和计算能力,学生的计算能力要达到计算迅速、方法灵活、运用合理和答案准确的基本要求。计算主要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计算也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讲清数学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新课标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理解算理在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更要让学生知道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即算理。正确的运算必须要建立在透彻的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法则才会记得牢固,这样计算时才会有条不紊。

二、注重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要想提高计算能力,首先应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每天会利用课前二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口算,通过口算簿、听算、视算等形式出示口算题,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对每组学生的口算时间进行记录,一星期后以口算结果的正确率和口算时间为参考条件,比较各组的口算成绩,哪组学生答对的题数最多,并且答题用所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获胜。此时,我会针对比赛的结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培养估算能力,强化估算意识

估算是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快速而又简便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为了及时渗透估算思想,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运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以此提高估算的意识。同时,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四、善于发现错误,寻找解决方法

学生的计算错误既有普遍性又有相通性,导致学生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很多,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犯科学性错误:学生对于某些知识不理解,导致在计算时下意识地犯了错误;

2.不良的学习习惯:审题不仔细、读题不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没有验算习惯等;

3.眼高手低,口心算不熟:部分学生就个别需要笔算的计算不愿意用竖式计算,而是仅仅依靠口心算,但实际上这些学生的口心算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4.自我检查能力欠缺:对于已经做好的题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我检查的能力,他们很难找出自己的错误。有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容易能纠正过来,但有些错误深深根植于脑中,纠正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会将收集的错题和易错的地方和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培养细心审题的习惯

看错题、抄错数、看错行、加法做成减法、减法做成加法,书写不工整等等都是不细心的结果;

2.培养认真分析的习惯

部分同学做题时大致浏览完题目就忙着下笔答题,对于题中的隐含条件以及数量关系还没有分析清楚,就这样糊里糊涂答题。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所表达的题意,看清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根据题目的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出式子进行计算,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

3.培养有序验算的习惯

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因此,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事实上,笔算依旧是验算的主要形式,是保证数学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手段。而笔算杂乱潦草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在能口算就口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稿纸上笔算时,书写要清晰有序,这样,有利于学生迅速看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便于学生有条理地自我检查。

五、激发计算兴趣,加强计算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计算题中,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恰当融入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元素,比如童话、游戏、比赛等等;
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更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开拓学生的数学视角。

在课堂上适时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比如高斯定理的由来、陈景润是如何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提高计算能力。

3.加强训练

全面提升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还需加强计算练习。我会结合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设计不同层次的计算题。题型主要有三种:基础题:基础题的训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算理和计算法则,比如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掌握。易错题:针对学生易错的计算错误,我会有针对性出一些相应的计算题,通过对错题的训练,进一步减少计算错误。提高题:设计一些可以简便运算的计算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进而提高计算能力。特殊题:让学生记住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比如25×4=100,125×8=1000,11×11=121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计算时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悉心耐心的指导,更依赖于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不眼高手低,摒弃轻视口算的错误意识,这样我们的计算能力才有提高的可能性。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四小学数学计算关系中的算理都应用生活模型来理解。计算能力,对应内容是数的认识(整数、小数和分数)及其计算(加减和乘除),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多位整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第二阶段是分数概念及其计算。

1) 计算内容第一阶段

主要内容是多位整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核心知识是大九九乘法表。加减乘除,和差积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多位数加减法关键是数位的对齐(数位代表着单位,每一数位的“权”)。

乘法是加法的升级版,多位数乘法则是加法的一种叠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而多位数的除法本质是多步的带余除法。

核心规律:

2+3=3+2=5 到5-3=2,5-2=3,加法交换律和加减互逆; 2×3=3×2=6 到6÷3=2,6÷2=3,乘法交换律和乘除互逆。

几个研讨的问题:

a) 用平均分实际问题引入带余除法。

多位数除法的本质就是多步的带余除法,学生对此常常认识不足。带余除法可以理解为用多次乘法(试商)和减法来做除法,其关键在于对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认识。

除法就是平均分的认识,已经被学生理解。表内除法的算式,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实际上就是能够对应生活中的模型。3÷3=1,对应3粒糖果3个小朋友平均分,一人分到1粒;6÷3=2,对应6粒糖果2个小朋友平均分,一人分到1粒;那么4、5粒,7、8粒糖应该如何分呢?

4÷3=1„1, 3个人每人分得1粒糖,还剩1粒。

5÷3=1„2, 3个人每人分得1粒糖,还剩2粒。

6÷3=2, 3个人每人正好分得2粒糖,没有剩余。

7÷3=2„1, 3个人每人分得2粒糖,还剩1粒。

最关键的就是上面这个算式,因为最常见的问题就出在

7÷3=1„4, 错误。因为对应的实际问题解决不合理:3个人每人分得1粒糖,还剩4粒。因为事实上剩余的4粒还可以继续分,每个人还可以多分到1粒,最后还剩1粒。所以:7÷3=2„1, 3个人每人分得2粒糖,还剩1粒。

而 7÷3=3„?,错误,因为每人分得3粒糖,需要9粒糖,不够分。

关键就是对于7÷3的结果,学生要能够举实例透彻地说明算理,同时在过程中明白试商就是试乘的过程,1×3,2×3<7,3×3>7,明白用试商(乘)和减法做带余除法的过程。所以,8÷3=2„2,9÷3=3,10÷3=3„1。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带余除法并不是和整除除法(表内除法)有什么不同,而是完全统一于生活实际的解决问题,只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不同情况。表内乘法熟练了,逆向就可以做表内除法,升级就可以做多位整数乘法;同样是表内乘法熟练了,就可以做带余除法;带余除法熟练了,多位数除一位数就是多步的带余除法。而多位商除以多位数中,带余除法的难点在于试商,而试商本质仍是试乘,可以多次尝试。所以所有的计算重点和核心仍然是乘法,但是实现从多位数乘法到多位数除法的最后一跃,带余除法仍然是关键之关键。

b) 用生活中的购物问题来引入小数及其计算

小数的概念,用生活中的购物价格,用元角分的单位及互换来引入。因为小数之为小数,关键是多了小数点。小小一点,带来了数位的变化:从小数点向左是个位,十位,百位,越来越大;小数点向右是十分位,百分位,越来越小。所以小数计算的关键无非就是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实际上转化成整数形式的运算。如何理解小数加减乘除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规则呢?

小数加减法,生活模型就是购物中的金额加减问题。学生从计算金额和差时,自然而然的做到元角分对齐,引入相应的计算算理,即小数点要对齐这一关键。小数的乘除法,生活模型是购物问题中的单价及数量模型,只是单价出现了小数而已。小数乘法的小数点确定是根据乘法中积变化的规律,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就是积的小位位数(去小数点后的末尾0之前);而小数除法的小数点确定是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对于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法小数点是对齐的。这在下文中“四条关于不变和变化的规律”中还会谈到。

c)加减乘除的基本算理和性质的生活化模型

加法交换律:2+3=3+2=5,其生活模型:男生2人加女生3人,得到全体5人;或者女生3人加男生2人,也得到全体5人。所以2+3=3+2。

加法结合律:(1+2)+3=1+(2+3)=6,其生活模型:男老师1人,男生2个,女生3人,求总人数。方法1计算:男性(1+2)名,女生女性3人,总人数(1+2)+3=6名;方法2计算:老师1人,学生(2+3)名,总人数1+(2+3)=6名。所以(1+2)+3=1+(2+3)。;

乘法交换律:2×3=3×2=6,其生活模型:可乐每瓶2元,购买3瓶,需要付款2+2+2=2×3=6元;豆奶每瓶3元,购买2瓶,需要付款3+3=3×2=6元。同样是6元钱,可以购买2元一瓶的可乐3瓶,或者3元一瓶的豆奶2瓶。所以2×3=3×2。

乘法结合律:(2×3)×4=2×(3×4)=24,其生活模型:可乐2元一罐,3罐为一排,4排为一扎。一扎可乐多少钱?方法1计算:一排可乐是(2×3)元,4排一共需要(2×3)×4=24元;方法2计算:一罐可乐2元,一扎可乐是(3×4)罐,一扎一共需要总人数2×(3×4)=24

元。所以(2×3)×4=2×(3×4)。

乘法分配律:(2+3)×4=2×4+3×4=20,其生活模型:老师请4个同学喝饮料,一人一瓶可乐又一瓶豆奶。已知可乐每瓶2元,豆奶每瓶3元。老师需要付多少钱?方法1计算:每个同学花了(2+3)元,4名同学一共花了(2+3)×4=20元;方法2计算:4瓶可乐2×4元,4瓶豆奶3×4元,总共是2×4+3×4=20元。所以(2+3)×4=2×4+3×4。

以上五个运算律,其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容易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而乘法分配律既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点,又是小学数学应用的难点。这个定律实质可以说成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如果让学生理解以上生活化的算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反复的计算来验证和熟悉。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举例子、说模型,真正明白“道理背后的道理”,从而真心确信这已经是自己承认和掌握的道理,而不再仅仅是老师教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再多,也不怕记。

另外还有一些有关简便运算的性质,初中将作为“加减括号”的形式运算加以学习,但在小学阶段如何理解则大多是言之不详。比如23-6-4=23-(6+4)的变形,利用生活化的模型语言则可以讲得非常明白。小华有23元,买笔用了6元,买本用了4元,则等式左边是按每次用钱就计算一次的方法,右边的算法则是先计算一共花的钱数,再从整体一次减去的方法,两种算法的结果当然是一样的。

d)四条关于不变和变化的规律。

教材中出现了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可以类比到减法中差不变的规律: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所得的差不变。实际上差不变的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同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对于简便计算123-98=123-(100-2)=123-100+2的解释。既然教材中没有出现去括号的规律,说明这个规律因形式上的抽象性不对小学生做要求。但是可以用“差不变的规律”来解释这个问题,123-98=(123+2)-(98+2)=125-100=25,非常容易理解。如果是123+98呢,如何实现通常所谓的“凑整”呢?由差不变的规律,可以联想类推到和不变的规律:两个加数中有一个增大,而另一个减少相同的数,则加法的和不变,所以123+98=(123-2)+(98+2)=121+100=221。再由和不变的规律,可以类推出积不变的规律:两个乘数中有一个增大,而另一个缩小相同的倍数,则乘法的积不变:44×25=(44÷4)×(25×4)=1100。既然有乘法积不变的规律,当然有乘法积变化的规律:两个乘数中有一个缩小a倍,而另一个缩小b倍,其中a、b均不为零。则乘法的积缩小为ab倍。所以,0.41×2.5=(41÷100)×(25÷10)=(41×25)÷(100×10)=(41×25)÷1000,这就是小数乘法的基本算理:按照整数乘法来进行计算,再整体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即可。

小结一下,加减乘除计算中,和差积商不变的规律及其变化的规律,可以说是小学数学计算的基本规律之一,可以在新编教材中加以强化。在现行教材的教学中,在教材提出商不变的规律后,反溯类比联想到差不变的规律,再到和不变的规律,然后类比积不变的规律,最后是积变化的规律等等。这其中的类比联想的创造性思维也给学生受益非浅的锻炼。

2)计算内容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内容是分数概念及其计算。这一部分的学习重点有两点,算理和工具。我常常比喻它们是“分数概念和计算的任督两脉”。任脉就是分数计算的算理,牢牢把握分数产生于除法,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应用于分数内容,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就是说“分数的基本性质”来源于“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上文中曾提及四大计算规律,分别是“加法中和不变的规律、减法中差不变的规律、乘法中积不变的规律和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唯一明确提出的,只有“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就因为这一规律是贯串两个学习阶段,在两个阶段都有重要作用的基本规律。在第二学习阶段,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是分数计算的根本规律,以此为根据的约分和通分,就是分数乘除法和加减法的基本方法。而分数计算的督脉就是工具,什么工具呢?就是能在约分中能找到公因数,在通分中能找到公倍数,而且在100以内要能根据定义,迅速准确地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常见数据的因数和倍数的熟悉就是这里所谓的工具,所以教学中要对1~100的数反复进行因数分解的练习。根据分数基本性质的算理,掌握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工具,就是分数概念及其计算的全部内容。以下是教学中要关注的两个问题。

a)乘法的两种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关系逆运算;而因数分解是也乘法的逆运算,形式逆运算。乘法是单向的,得到唯一的结果;因数分解是多向的,得到发散的结果。用乘法逆运算来理解因数分解,并把它和除法并列在一起,有助于完善形成一个小学阶段三数四算(整数小数的分数之加减乘除)的简单而完整的知识结构。以下的列举练习多多益善。

1=1×1, 1只有一个因数,就是1本身;

2=1×2, 2的因数有:1和2,共2个;

3=1×3, 3的因数有:1和3,共2个;

4=1×4=2×2, 4的因数有:1、2和4,共3个;

5=1×5, 5的因数有:1和5,共2个;

6=1×6=2×3, 6的因数有:1、2、3和6,共4个;

7=1×7, 7的因数有:1和7,共2个;

8=1×8=2×4, 8的因数有:1、2、4和8,共4个;

9=1×9=3×3, 9的因数有:1、3和9,共3个;

10=1×10=2×5, 10的因数有:1、2、5和10,共4个;

以下11~20,21~50,51~100略。

学生可以发现:1)根据因数的个数,正整数可以分成质数、合数和特殊的1;

2)除了完全平方数1,4,9等,其它的正整数的因数都是成对出现的,因数的个数是偶数;反过来说,完全平方数的因数个数是奇数;等等。

或者改变排列方式,进行如下列举练习。

10=1×10=2×5, 10的因数有:1、2、5和10,共4个; 20=1×20=2×10=4×5, 20的因数有:1、2、4、5、10和20,共6个;

30=1×30=2×15=3×10=5×6, 30的因数有:1、2、3、5、6、10、15和30,共8个;

40=1×40=2×20=4×10=5×8, 40的因数有:1、2、4、5、8、10、20和40,共8个;

50=1×50=2×25=5×10, 50的因数有:1、2、5、10、25和50,共6个;

60=1×60=2×30=3×20=4×15=5×12=6×10,

60的因数有:1、2、3、4、5、6、10、12、15、12、20和60,共12个;

70=1×70=2×35=5×14=7×10,70的因数有:1、2、5、7、10、14、35和70,共8个;

80=1×80=2×40=4×20=5×16=8×10,

80的因数有:1、2、4、5、8、10、16、20、40和80,共10个;

90=1×90=2×45=3×30=5×18=6×15=9×10,

90的因数有:1、2、3、5、6、9、10、15、18、30、45和90,共12个;

100=1×100=2×50=4×25=5×20=10×10,

100的因数有:1、2、4、5、10、20、25、50和100,共9个;

以下个位为1的各数(11,21,„„91)等略。

b)关于教材中分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教学先后问题。

人教版的教材曾经是先教分数的乘除法,再教分数的加减法。在引入分数概念之后,紧接内容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是最简分数的概念,和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化简得到最简分数的计算。因为分数乘法的本质过程就是能约分的先约分,所以在学习约分之后,直接学习分数的乘法顺其自然,符合知识体系发展的逻辑。而分数除法则是通过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解决。而分数的加减法的重难点主要在于异分母时的通分,通分是通过比较分数大小引入的,困难程度要略大于约分,所以先讲分数乘除法再讲分数加减法也是符合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

的。另外有一个供参考的经验之谈,在异分母加减法中强调分数单位的概念,结合小数加减法中的数位对齐,说明通分的目的就如同小数加减法中的对齐,是为了保证相同单位下的相加。下面谈谈教材的变化。

人教版在版的修订中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提前到五下,紧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后,却把分数的乘除法分列两单元,出现在六上。这样的安排,我估计是出于整合分数应用题的教学需要,因为分数加减法应用题的教学内容远不如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内容丰富。但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先学了分数的约分和化简后,再学通分和分数的加减法,又回头来学分数的乘除法,结果学生出现了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乱用通分做分数乘法的情况。所以说,为了整合应用题内容而对分数计算内容顺序的这一调整,是值得再行考虑的。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五

小学数学计算思维培养论文

摘要:数学教育是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一门重要课程, 数学思维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 数学课业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所以学好数学应从娃娃抓起。小学教育应把数学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计算, 则是数学教育的基础。综上,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 为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计算思维培养; 提高教师水平; 锻炼学生品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我们的计算能力却呈现后退的发展趋势, 大人孩子们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 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产品所占据, 人们对计算工具的使用得心应手, 如鱼得水。我们大脑的计算机会少之又少, 大脑得不到锻炼, 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为了学好数学, 提高计算能力, 培养计算思维, 我们需要多用脑。

一、提高教师水平

小学阶段孩子学习自主能力相对较差, 容易被周围环境, 老师, 同学, 家长所影响。老师作为孩子学习的领路人, 在孩子成长学习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提高小学阶段数学教育计算能力, 培养计算思维, 先从老师做起。

老师要改变传统教学1+1=2的模式, 培养孩子们数学计算兴趣, 让孩子们充分融入课堂, 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孩子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计算知识的教学, 对于我们老师而言, 就像1+1=2一样, 显而易见, 清楚明了, 看似没有什么可以着重强调, 没有什么可以分析入微的, 他就在那, 就是这样, 方法简单, 记住就会了。而对于孩子们, 其实则不然。孩子们的思维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需要耐心帮扶。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老师应该把计算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哪怕学的慢, 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计算能力学的好, 养成良好的计算思维, 数学学习道路才能走的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计算思维的培养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培养孩子们的数学计算兴趣是关键。老师好比数学学习道路上的导游, 面对表面相对不是特别美观的景点 (教学内容) , 幽默诙谐的语言, 耐心的讲解和介绍, 独树一帜的风格方能引人入胜, 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 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而我们的知识又来自于生活。寓教于乐, 寓教育于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模拟生活, 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喜欢模拟大人们生活方式, 那么我们可以把“过家家”搬到课堂上, 有商店, 有买卖, 有生活, 有趣味, 让孩子们津津乐道, 而加减乘除一学就会。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加减乘除法, 还了解到了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 让他们爱上数学, 爱上计算。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做到学以致用。做外贸的小商贩, 英语水平有些要比我们大学毕业生还高, 就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使用, 能力得到锻炼。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 计算思维的培养, 与之道理类似, 只有不断应用, 思维方可以得到发散, 能力自然提高。

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 获得数的概念, 领会计算方法。现代教学区别于传统教育一方面是我们科技发展带来各方面条件的提高。孩子们热爱游戏, 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教学, 将各种与计算有关的小游戏带进我们的课堂, 更加充分的了解运算的意义。我们可以使用专门为学生开发研制的各种卡片, 方便快捷, 容易区分, 易于接受。孩子们喜欢动画片, 我们可以选择把动画片的有关内容作为题材引入教学, 以吸引孩子的兴趣, 保持孩子们的持久注意力。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不断钻研, 在知识领域与时俱进, 做好学生们的领路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学习其他同行业的`成功典范。钻研教材, 融会贯通, 把前后知识合而为一, 才能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加强前后知识的衔接性, 方能使学生不会丢了芝麻捡了西瓜, 学前忘后。加强教育教学中自己能力的提升, 在成为学生良师益友的同时, 把知识教授给学生。

不断加强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练习, 做到所学知识点能够全面检测, 重点练习。认真处理孩子作业, 重视每个错题, 并认真讲解。分析错题, 引导学生发现计算错误发生的原因, 寻找解决方法。同一计算题, 可以请不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解题思路。那么, 大家接受到不同思想, 对自己的计算思维培养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锻炼学生乐于计算, 善于坚持的良好品质

学生的学习生活只有一小部分在课堂上完成的, 学生学习时间还有自习课, 家庭作业。课堂上有我们诲人不倦教师的句句叮嘱, 我们可以按照老师说的按部就班的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那么, 属于我们自由支配的时间, 自习课, 课外自我学习, 我们是否可以管住自己, 做到自律。手机, 计算机在那里寂寞无聊的招呼着我们, 正在做计算题的我们, 有些困, 有些卷, 有些无聊, 有些枯燥, 有些禁不住诱惑。乐于计算, 善于坚持, 自律我们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计算思维的培养, 正是从我们每天点点滴滴的坚持开始。

三、家长要做好保驾护航, 成为良好的后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点点滴滴, 孩子们都耳濡目染, 不学自成。所以作为家长在孩子计算思维培养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的数学教育, 父母是孩子学习道路上除老师之外的又一个导师。我们每天关注孩子学校学习了什么, 到家监督家庭作业, 检查孩子学校学习情况。家长在此过程中, 可以与孩子多多交流, 多加引导。同时培养计算思维, 父母需要从我做起, 树立榜样。

综上, 小学数学计算思维的培养, 老师是关键, 学生是主体, 家长补充润滑, 只有发挥三方合力, 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

[2]周军.教学策略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六

一、小学生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1.一些教师习惯于搞题海战术,过度追求算法多样化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计算教学认识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有效的开展计算教学;
同时,对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觉得计算教学就是搞题海战术,无休止的练习,导致学生对计算教学缺乏兴趣。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情境教学的重视程度比较高,而对于计算教学还缺乏足够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学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然而,一些数学教师过度关注现代化教学手段,无论教学方案还是教学内容,都习惯于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过于形式化,反而影响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效果。另外,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度追求算法多样化,追求新型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虽然越来越多样,但是却没有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对基本计算规则理解不透彻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逻辑思维没有发育完善,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表面的数字,至于数字数据之间的关系,却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于数学计算缺乏完整性的认识。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一些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计算题,而是在计算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粗心、马虎的不良习惯导致计算错误,或者是在计算过程中抄错数字,或者是在计算过程中把加法看成乘法,或者是在计算过程中漏写数字,总之,不良的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影响着小学数学计算效果。对基本计算规则理解不透彻,也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教师讲解计算方法时,学生不认真听讲,觉得自己已经弄明白了,在遇到同类计算题时,也能够将结果算出来,在计算过程中不会举一反三,对概念规则理解不深,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改革

1.培养学生计算兴趣,注重学生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非常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以便于增加学生计算兴趣,培养学生坚韧的“计算意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心算的培养,心算是以书面为基础的,准确、快速的心算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更有利于根据教学内容提高口算、心算能力。注重学生口算、心算的培养,不能够急于求成,要从易到难,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一步一步地提高,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注重学生口算、心算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口算、心算比赛,题目的设置可以突出一个主题,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找规律,注意探索规律,养成良好的口算、心算习惯,以便于学生日后做题过程中,能够主动寻找题目的规律所在,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以有效激发学生心算兴趣,提高学生心算能力。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同时,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生活数学融入数学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数学计算教学的价值。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小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拿到数学题后看清楚要求,掌握主题中给出的信息,然后根据主题中最重要的信息找到解决方法,心里有了把握才能做对题目。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计算,仔细书写,仔细检查符号算法是否正确。写作一定要认真,要看清楚数字的标题和运算符号,在运输过程中书写格式必须规范,不急不抢,垂直对齐,数字连贯。做完数学题后,要将结果正确填入空格内,并仔细检查计算结果,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让枯燥的数学计算变得有趣。

3.端正学生计算数学态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还要端正学生计算数学态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小学生在计算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计算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死套公式,总是不能够摆脱固定的计算方法,导致一旦遇到计算步骤较多、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题,就会失去耐心,导致计算错误。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端正学生计算数学态度,引导学生认真计算、检查,使学生能够真正懂得计算的重要性。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数学计算是一个多种思维的过程,不仅需要观察力、判断力,更需要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学会总结和反思,以便于能够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少走弯路,进一步理清解题思路,提升计算能力。

三、结语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重要一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对于学生学好数学非常关键,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促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田静.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5:169.

[2]彭光淑.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12:135-136.

[3]王媛媛.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两个注重”[j].学周刊,2012(1):58-58.

[4]孙晓燕.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109-109.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七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

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篇十八

1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反思

算法应多样化,但优化不可缺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我们看到,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混乱的,有些方法是适得其反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笔者认为: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同时强调指出的是:“算法优化”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并不一定在某一节课内就能做到优化,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并理解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其实有时所谓“最好”或“最简便”的方法是相对的,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以人为本,才是对传统的突破。

在10以内加法教学中,如在教授“9加几”的教学中,计算9+5时学生想出了很多种算法:(1)从9往后数,再数5个是14;(2)9+1=10,10+4=14;(3)把9分成5和4,5+5=10,10+4=14;(4)9+4=13,13+1=14;(5)9+2=11,1l+3=14……其中(1)是通过数数来计算,(2)、(3)是利用“凑10法”计算,而运用算法(4)、(5)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凑10法”,而是为了迎合教师,为多样化而多样化,看到算法(2)中的5可以分成1和4,算法(3)中的9可以分成5和4,就得出5可以分成4和l,5可以分成2和3来计算。如果这时教师不加以引导,可以想象会有很大一般部分学生对到底如何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感到迷惘。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反思与比较。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凑10法”这种高效的算法进行进位加法的计算,并在不断用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进行比较中,认识到差距,形成迫切要将算法最优化的内驱力。所以,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都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过程。

繁难计算没价值,基本训练不可停

新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降低了要求,删去了繁难的计算题。因为这些计算是没有价值的,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很少用到这样复杂的计算。虽然在6年级教材中,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及利息等计算比较复杂,但这样的计算是允许学生用计算器的。现在,复杂多样的笔算可以说少了很多,但由于高年级的计算内容广泛全面和综合性强,因此必须强化基本的计算训练。但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注重基本计算的训练,随之带来了学生计算正确率不断降低的事实。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第一,要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消除浮躁心理,从而养成踏实认真的良好计算习惯。第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计算,避免学生急于求成,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验算方法。第三,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口算训练。基本的口算训练要每天进行,每堂课都用2至4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做到基本的口算结果能脱口而出。第四,要通过学生错例的反馈,寻找错误的具体原因。第五,要熟记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

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转换教师角色,尝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教师责任在于传授给学生知识,从而保证学生考出好成绩;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多为“满堂灌”,学生只需要听、记、背,该类型教学环境牢牢树立了教师的主体中心地位,非常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而创新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从课堂教学的主体变为引导者、指导者或者说是学习辅助者

变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亦需要如此,即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建立师生共同创造、符合创新教育精神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切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走下讲台更多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针对存在的疑惑和问题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让学生在新型师生关系下主动探索成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及内容

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变革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而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将创新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就是在小学课堂教学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心理品质教育内容而言,其偏向于专门的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具体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精神,以及从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和兴趣、动机、意志、性格等智力、非智力因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文化知识教育内容,是指与小学数学学科有关的知识内容,比如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本知识,还有需要学生掌握并知道如何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特别是具备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述两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实施的根本,也是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创新教育二者有效性的关键。

3打造数学魅力课堂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从儿童的好奇 、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未见)”时,有意识让学生计算40-9,54-6,学生在计算时发现各位相减是不够的,于是心里充满了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呢?”接着让学生同桌两人相互讨论,并借助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以往学生习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不习惯独立思考,也就无从质疑,很难发展他们的个性。其实学生在听课时,脑子里肯定有产生疑问的瞬间,但大多数学生都不敢或不愿向教师请教。对于这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予以热情鼓励,“说说自己的看法及问题。”“说错了,也没关系。”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与此同时,在提问方式上也可给予指导。如学生刚刚学习发问时,完全可以从小疑问开始: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讲?自己有没有掌握?通过老师讲的,发现了什么新?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师指导或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课堂提问要适当,让学生思维聚焦

课堂问答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思考,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把握教学效果。然而,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有时所提问题或过于简单而显得价值不大,或要求不明确而不能令学生思维聚焦,或缺少必要知识铺垫而使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启发性的研究,切实达到“有效”的标准。

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有效提问应是能有效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如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发现认识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掌握正确知识;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中有效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重内容和方式两方面:从内容上衡量,提问应选准切入点;方式上要有启发性。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制定目标,强化落实

制定、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设立学生自评、互评、师评档案。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外部标准,它必须通过内在的努力才能实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时表现得很强烈,但有的却在短时间内表现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因此必须加以强化。对此,我设立了“学生自评、互评、师评档案”,在一段学习时间后(一般是2个月)发一份给学生。

让其对本段时间内的学习成就(含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情感、态度),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总结,继而找出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和改进的问题,列出学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希望或建议,订一个后期的学习目标,再由学生干部评议,最后由教师给每位同学的综合学习情况作出等级评定和评语,然后反馈给学生本人,学生本人看后由学习委员收集,装订成册放在班上,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资料或家长了解学生学习的材料,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目标颇有效果。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数学兴趣的培养是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其渠道是多方面的。新教材中有许多素材能运用,如教材中的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阅读材料,教学配套光盘等,但还不够,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提炼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在每堂课的情境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引入问题与所涉及知识的相关性、类比性。上课的语言要精炼,有幽默感,富有激情,有抑有扬;知识的展现方式要多样化,能让学生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实践。

教师要善于收集数学中的一些趣味题、思维题、规律题,而我则尽量地将其分化到各知识点上,不定时地出给学生,激发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思维美、内在美,感受数学的魅力,陶冶情操,让其对数学有一种渴求。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当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时,学生那一张张因争论而激动涨红的脸,让我深深感动。这意味着我们的探究性教学顺利地叩开了数学的大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 教学论文 题目 最新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论文题目(18篇) 最新有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题目(18篇)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论文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