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贫监测工作心得五篇

时间:2022-06-18 10:05:02  阅读:

【篇一】

“新增确诊病例为0,新增疑似病例为0。”3月19日,全国的目光再一次聚焦武汉,武汉实现了新增“双0”的抗疫佳绩。两个月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援下,武汉人民同心协力、英勇抗疫,从每日数千新增的攻坚战,打到了零新增的歼灭战。这个“双0”来之不易,是党群连心的“加法”得来的,是攻守兼顾的“乘法”得来的。站在“双0”关键节点,我们既要总结经验,也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展望未来,共创经济社会发展“最大值”。

党群连心,实现“1+1=0”。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党员干部冲锋在防控一线,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场举国之战。他们每家每户地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和相关政策,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他们认真准确地统计医用物资需求,合理高效分配到人;他们日夜兼程地值班值守、监控疫情,守护着每一方居民。他们的辛勤付出,让居家防疫的老百姓不愁“菜篮子”“米袋子”,更好地坚守二线“战场”。有些群众走出家门参与到志愿者团队,有些群众在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声传递正能量。党和群众血浓于水的情谊在一句鼓励、一声感谢、一济物资、一份坚守中得以升华,形成全民抗击疫情的强大凝聚力,实现了“1+1=0”的重大突破。

攻守兼顾,实现“1×1=0”。攻乃守之机,守乃攻之策。此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疫情,是一场大仗、硬仗,不仅需要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也需要能战善谋的斗争本领。唯有攻守结合、动静有序,方可实现疫情最快速度“归零”。回顾抗疫经验,我们在加强防控举措的同时,也全力做好了救治工作;我们在勇敢抗击疫魔的同时,也稳步推进了经济发展。这场攻坚战,我们攻得及时,在最短时间建设了救治医院,调配了大量物资,维护了社会稳定;这场全民战,我们守得严密,全城封控不漏一处,全面排查不落一人,为广大人民群众筑牢了安全防线。胜利的曙光越来越近,我们更不能掉以轻心。在决胜之时,更要守好每一道防线,守好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战绩,攻下最终的全面胜利。

党群连心、攻守兼顾换来的“双0”,是可歌可泣的“过去式”,也是常备不懈的“进行时”。我们前期攻退的是疫魔,守住的是生命。而当下的“双0”成绩单,则是立足新起点,指明新方向。我们既要守住抗疫成绩,也要攻下发展盛果。

从“0”出发,共绘发展新蓝图,让“0+1=无穷大”。零新增不是零风险,更不是终点,而是抗疫冲刺和发展加速的新起点。随着疫情形势持续好转,经济社会发展也须驶上“快车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奋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面对疫情的巨大冲击,我们要加快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既要筑牢全城防疫墙,也要守好复工安全网;既要打赢疫情歼灭战,也要决胜脱贫攻坚战。一方面,在保证防控措施和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的基础上,全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复工复产,督促企业严格执行体温监测、定时消杀、分餐管理等防疫措施;另一方面,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有序推进春耕备耕,激活贫困主体“造血功能”,对贫困边缘户及脱贫不稳定户,加强监测预警,做好救助帮扶,有效化解返贫风险。

立足“双0”新起点,我们必须慎终如始;着眼“双赢”新目标,我们还需再接再厉。以临考不忘初心态、攻坚克难的精神、足智多谋的本领,为激发企业活力充电蓄能,为决胜脱贫攻坚保驾护航,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在安全“轨道”上加速前行,驶向硕果累累的远方。

【篇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影响,江西省萍乡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跑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速度”。

发挥组织优势,全力摸清“家底子”。该市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战场,通过组织发动、党员带动、群众发动等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值得一提的是,疫情防控初期,85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及时返岗投身防疫工作,做好入户摸排、宣传教育、封闭管理等任务,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当好了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面对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市委书记李小豹发出“每一天都是攻坚战,每一刻都是倒计时,必须分秒必争、全力冲刺”的动员令。令旗所指即攻之所向,该市建立了“每周一报告、每周一调度”和疫情影响分析应对“两套机制”,全面排查受疫情影响的脱贫人口、边缘人口和贫困人口,重点监测“两不愁三保障”和产业发展、就业务工等情况。组织110个定点帮扶工作组对接帮扶贫困村、1.5万余名结对帮扶干部对接帮扶贫困户,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组建了疫情影响预警研判工作专班,每周进行会商分析,精准研判疫情影响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及时将研判结果进行共享,加快形成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

强化协调联动,全力打出“组合拳”。该市坚持市县联动、部门协同,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全过程,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筑牢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防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提醒督促各地各部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力推动扶贫产业复工复产,扶贫经营主体复工复产率99.73%,扶贫龙头企业复工复产率100%。通过开展线上招聘、开发扶贫专岗、主动对接企业等措施,就地就近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贫困劳动力返岗上岗率81.62%,扶贫车间开工率86.2%。设置公益性岗位4412个,其中因疫情新增公益性岗位305个。推行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停课不停学”。提前下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金3271万元,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切实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安源区出台团购农副产品、开发扶贫专岗扩大就业、支持畜禽产品临时仓储等12条暖心举措,莲花县出台集中200万元资金带动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为贫困户提供返岗就业服务、提前预拨光伏扶贫项目度电补贴等17条暖心举措,为实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注入了新活力。

下沉基层一线,全力实现“两不误”。该市坚持力量向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第一线下沉,广大党员干部进农村、进企业、进项目、进社区、进学校,集中力量推进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春耕生产、复工复学等重点工作。市领导带头示范,全面落实督导县区职责、分管领域工作职责,以及联系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贫困村、非贫困村等职责,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实见效。相关部门统筹工作力量,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业务工作,深入基层一线推动工作落实。全市85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2932名村“两委”干部既当疫情防控“战斗员”,又做脱贫攻坚“服务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帮助贫困户备战春耕、发展生产,力争做到战“疫”战“贫”两不误。据不完全统计,在他们的带领下,累计帮助村民销售禽类近3.696万羽、肉类41.37万公斤、果蔬165.85万公斤;向农户供应4.45万公斤早稻种子、化肥xx万吨、80.7吨农药、81.45吨农地膜、200万片抛秧塑盘;97家畜禽养殖企业、24家蔬菜企业、12家水产养殖企业、71家农业龙头企业全部复工;4011人在本地就近就业。同时,该市制定了《关于开展防贫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构建起“因病”防贫保险、“因灾”(含意外事故)防贫保险、“因学”防贫保险的防贫保险网络体系,切实增强“易致贫户”和“易返贫户”抵御风险能力,严防因疫致贫返贫现象发生。

【篇三】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突遇疫情,形势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在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凝聚共识、鼓舞人心,增强了我们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坚信只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就一定能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首2019年,我们取得的脱贫成绩令全世界瞩目和赞叹,这源于人民群众的辛勤奋斗,源于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源于党中央的持续关怀。展望2020年,我们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剩下的硬骨头要敢啃,剩下的硬钉子要敢拔,还没脱贫的要攻坚克难努力解决,脱了贫的要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在疫情的影响下,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如何保证高质量完成,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人民考卷。

实现今年脱贫攻坚目标,最紧迫的是通过建立机制、扩充渠道等方式,促进贫困人员实现持续增收、稳定增收。因此,要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出现的重大积极变化,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把防控工作重点放在防止新的外来病源输入上,全面推动扶贫产业复工复产,着力帮助农民工返岗就业,着力打通农副产品物流运输堵点,加大对种、养、加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用好扶贫小额信贷,搞清贫困群众生产资料需求,做好扶贫产品的认定,推动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稳定生产收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脱贫的影响,确保如期完成今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

疫情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奋斗数年的脱贫攻坚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各级各地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干劲、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团结的精神,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要持续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及时发现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跟进帮扶措施,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通过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把受疫情影响的时间抢回来,在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等短板弱项上冲刺清零,尽最大努力坚决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贫困人口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更应该积极制定政策,帮助其度过这段特殊时期。胜利就在眼前,我们要顶住最后的关键时刻持续精准发力,全面排查解决影响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的短板弱项,加大转移就业、发展产业力度,持续提升已脱贫退出村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已脱贫人口一个不返贫,非贫困人口一个不致贫,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努力创造经得起检验的脱贫成果。

【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为此,笔者认为,要实现长期稳定脱贫,“扶上马”诚可贵,“送一程”价更高。

在摘帽不摘责任上“送一程”。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在摘帽的同时,把脱贫攻坚的“责任”也随之摘了,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要知道贫困的帽子决不能“一摘了之”,更要有后续的巩固举措。摘帽不摘责任才能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要坚决摒弃“到站停车”、“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懈怠思想,坚持重心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力度不减,继续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扎扎实实巩固好脱贫成效。

在摘帽不摘政策上“送一程”。好生活,靠的是党的好政策。一系列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政策无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来说,摘帽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依然存在,由于受历史条件、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原因,贫困地区、贫困村脱贫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发展期和提升期。在这个关键的过渡期,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也不能“一走了之”,各类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更不能“打折缩水”。摘帽不摘政策,才能让脱贫攻坚更有底气。要始终保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于刚刚脱贫出列且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要继续给予政策的倾斜和照顾,切实提升脱贫成色,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反弹。

在摘帽不摘帮扶上“送一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对于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来说,脱贫摘帽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还有可能存在返贫的风险和隐患,要在落实帮扶责任、帮扶政策、帮扶举措上继续用力、持续发力。要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绝不能“亡羊补牢”。对于广大帮扶干部来说,在“脱贫摘帽”以后,决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松口气”,始终绷紧帮扶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继续坚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和“第一线”,保持帮扶工作持续性和连贯性,用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担当扛起“扶上马、送一程”的责任,为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站好帮扶这班岗。

【篇五】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近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指出,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今明两年“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我们党员干部必须自我加压、尽锐出战,以“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为目标,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真扶贫”,明确“谁来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发挥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不断输入新血液、注入新生机。同时,强化扶贫一线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督促党员干部自觉主动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坚定信心、乘势前进,形成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

要“扶真贫”,明确“扶持谁”,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扶贫必先识贫。”要大力开展“回头看”行动,紧扣精准识别,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细之又细、严之又严地抓好排查工作,务必确保100%精准,漏评率、错评率、错退率均为零。同时,“脱贫摘帽”不能摘责任,对脱贫户也要实行动态监测、全程“跟踪”、实时预警,对可能出现返贫的对象重点关注、及时帮扶,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杜绝返贫预兆的出现。

要“真脱贫”,明确“怎么扶”,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脱贫摘帽已经进入攻坚期、冲刺期、决胜期,为坚决打赢这场硬仗,必须精准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实现高质量脱贫。要继续深入贯彻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严格按照“精准再精准、聚焦再聚焦”的要求,落细攻击点位,动态调整完善,做实做细“一户一策”,以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推荐访问:监测 心得 工作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