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育视域下的历史学科德育活动课程研究

时间:2022-07-23 15:05:02  阅读:

【摘要】  在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学校教育应该树立起“大德育”观,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中学学科由于学科自身特点,承担德育育人责无旁贷。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资源开展课外活动课程成为历史学科育人重要育人途径,广大附属实验学校石井民俗文化研学社便是基于此出发点孕育而生。

【关键词】  大德育 历史学科 德育活动课程 石井民俗文化研学社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4-019-0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培育人,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关注教育的根本问题。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以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不断重申这一思想,由此开启了德育以人为本的新局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指出,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份就是道德,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而在这过程中,学校德育就应是广义上的“大德育”。这种“大德育”观,“从学生品德素质的养成看,是政治、思想、道德、法纪乃至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是完整的品德发展观;从实施途径上说,是由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支撑的德育,是多足“鼎立”的共育。”在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无论是德育目标、内容还是德育途径,“大德育”的理念都有明确的体现,要求各中小学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中学历史学科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本身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历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贯彻落实德育教育。除了传统的抓住学校的课堂主阵地之外,也应注意到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化媒体大众的思维传播都会影响到学生历史观的建立,甚至会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看待历史的思维。对此,……重视和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越来越多的中学历史教师“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围绕地区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优化利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将所学的历史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必要的德育。”笔者所在学校便以学校附近石井社区为研学地,以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成立石井民俗文化研学社。下面笔者将结合石井民俗文化研学社的主要做法谈一谈历史如何通过活动课程来实现德育育人功能。

一、实地考察周边社区资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历史这门学科,决不能仅停留在学习有限容量的教材,需要各种途径去扩充,要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让历史照进现实,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其实并不遥远。同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变得愈来愈重要,“这类课程的实施,是对传统学科课程教与学的形式变革,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环境或问题情境之中,运用学科知识与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习得适应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学科素养”。通过真实的“触摸”,更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触发心底深处的柔软,从而达到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德育目的。

石井民俗文化研学社通过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员们感受着石井地区的历史、人文、民俗等方方面面,发现石井之美,沉淀在心中的是向先贤学习、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就像社员在心得中写的那样:

赤子之心不可失,桑梓之情莫能忘。在那些无数个背井离乡奋斗的夜里,他们知道,落叶需归根,游子需归乡。也许是祖国日渐繁荣富强,更为他们的回乡路推波助澜。战狼2的结尾出现的中国护照上印着“中国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是啊,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的母亲,虽然可能国籍不同,身处他乡,你知道的,黄皮肤黑头发的,永远是龙的传人。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潜移默化深化道德教育

立足于乡土历史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因“乡土历史是地域传承和血缘文化的载体,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乡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本”,能使学生“去关心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熟悉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发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統、感受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在乡土历史研究性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情感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不断感受乡土资源背后的底蕴,自然而然能够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石井民俗文化研学社社员成立之后分成三个研究性学习小组,采取实地参观、资料搜集、口述采访、小组讨论等历史研究方法,对学校周边的乡土资源进行深入考察。通过研究性学习,社员们培养了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所有课题都是学生在实地参观之后,自主确定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沟通能力,在活动前,指导老师发给学生一些资料,提醒学生重点方面;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找到相关负责人去了解相应情况,指导老师都有意识让学生自主去沟通,进行采访;实地考察之后,小组成员分享心得,分享成功经验。小组成员定期集体前往广州图书馆,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并相互讨论。由此,学生有效提高了历史学科素养,也树立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兴趣,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培养了学生情感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培养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文精神。

三、合理融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科德育效果

在现实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德育功能被严重弱化,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教材的偏误是其中之一,具体体现在,“编写体例的变化导致学生单项(专题)认知增强,复合思维减弱”“编写视角的调转导致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得到强化,地方史和民族史被忽略”“选材标准的偏转导致杰出英雄人物的形象被突出,群众模范的事例被大量消减”“内容结构的倾斜导致史论(背景和影响等)分析详尽,史实(历史事件的经过和事例)陈述简略”。

除了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增强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灵活采用讨论、比较、材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外,针对上述教材局限,充分利用对学校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参观考察结果,也能助力平日历史教学,弥补教材编写不足。

1.将学校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合理调整作为课程导入。在正式授课之前,利用学生所熟知的身边历史导入新课,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像我们学校周边有很多祠堂,比如苏氏祠堂、张氏祠堂、丞相张公祠、陈子壮祠堂等,石井民俗文化研学社通过参观考察,积累了许多素材,祠堂文化和必修1政治文明史里宗法制息息相关,在上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就可以使用这些祠堂照片,并展示祠堂祭祀活动视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对新课内容有个初步印象,为接下来顺利教学做好铺垫。

2.将学校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科学穿插到授课过程中。这样的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科学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比如在讲述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讲到鸦片战争中国人民的反应斗争,我们就可以利用学校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石井桥,去生动再现当时历史,从而进一步体现当时民众保家卫国、用于反抗侵略的英雄事迹,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充分利用学校周边文化资源适时进行实践教学。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高中历史教师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借助多样化方式,引导学生亲自开发学校周边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同时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使其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四、开设相关主题第二课堂,扩大德育主体范围

新课改理念下,仅仅依靠课堂40分钟的时间去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深化对历史学科的改革,全面推进历史素质教育。历史第二课堂正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情感等方面的不足,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我们学校依托石井民俗文化研学社的考察成果,在初一年级成立了以“发现石井之美”为主题的第二课堂,由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十分了解广州文化历史老师上课。通过对课堂效果的跟踪,发现该课还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在课堂上,因为讲述的都是学生身边的历史,经常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气氛非常好,同时我们十分注重设计内容与教材的衔接,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对所需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使其真正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这样,主要以高中年级学生为对象的石井民俗文化研学社的考察结果影响惠及到初一年级,也使德育主体范围得到扩大。目前我们正在努力使“发现石井之美”第二课堂更趋完善,形成校本校材,并期望能在区域范围内得到推广。

以其中一课为例,石井民俗文化研学社通过考察,发现学校周围在庆丰村和张村的各个街道路牌设置时,名称都是什么什么里,比如庆丰拾紫里街、忠和里、义路里、风度里等等,由此我们在第二课堂里专么开了一节课《学习乡里制度,探索石井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各级基层行政区划的制度——乡里制度沿革的介绍,进而介绍乡里制度与宗族、乡里制度长官职能、乡里教育制度——社学等,从而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史料的研读等方式又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素养,也加深对家乡历史的了解。

五、推动校园相关文化设施建设,实现社区和学校协同育人

“目前对社区的界定还不一致,但是社区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目前对社区教育有不同的界定,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是属于教育体系的范畴,认为它是一种教育网络、是一种教育体制、是一种教育模式、教育形态、教育活动和过程。我国当前的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教育形式在我国逐渐推广开来已经成为了不可逆的潮流,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新型教育力量,开展社区教育已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我们学校除了历史这门学科充分挖掘石井社区历史文化资源以实现育人功能外,其他如地理、美术、数学、政治等等学科都充分重视石井社区资源在各自学科中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学校专门在学校一角建造一处校园文化小景——榕园,专门打造石井社区文化,将石井有名的文物古迹、历代先贤、名人诗文等加以介绍,作为学生社区研学、接受乡土教育的一个园地,极大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实现学校育人功能。

总体而言,历史学科活动课程以“活动促发展”,将活动作为历史教学基本方式,除了历史知识的拓展,也能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这也正是大德育的目标。而学校周边社区资源对于学生更具亲切感,是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备注:本文系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大德育”视域下中小学学科德育培养实践研究》子课题,课题编号XKDY1806。)

[ 参  考  文  献 ]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2]尹艳秋:《大德育格局:社会与学校协同共育》,《江苏教育:班主任》,2018年6月.

[3]雷超:《“三位一体”教育生态系统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探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6月,知网.

[4]朱大伟:《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教师》,2017年12月.

[5]刘汝明:《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类型与学业评价》,《新课程研究》,2017年6月.

[6]刘勇、唐爱红:《浅议立足乡土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反思》,2018年4月第10期.

[7]马宁:《德育浸润功能趋弱:历史教学的现实之困》,《政史地教学研究》,2010年第8期.

[8]雷超:《“三位一體”教育生态系统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探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6月,知网.

推荐访问:德育 视域 学科 课程 活动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