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芝冈日记选录(二十五)

时间:2022-07-23 12:55:02  阅读:

一九五六年(北京)

五月二十七日

湖南湘剧团团长金汉川同志由陈绮霞同志介来相见。湘剧将来京演出,有彭俐侬、杨福鹏、董武炎、徐绍清、庄华厚、廖建华、王华运、刘春泉、吴淑岩、张福梅、黄福明、郑福秋、蒋华金、庄丽君、欧寿廷。

五月二十九日

五月十三日,由欧阳(予倩)院长转来周达甫同志一函云:长沙寿星街周慕莲堂禁唱戏的小石碑是这样六个字:‘此屋永禁堂戏’。石碑原在轿厅里进花厅门的墙角。据说那所大房子上手,因唱戏而倾家荡产而卖房屋,周笠西引为鉴戒。因唱戏而卖房屋,可见当时戏风之盛。信为五月十日发。

五月三十日

五月二十八日晚,往长安戏院看山西省晋剧团演出《游花园》、《小别母》、《九件衣》。《小别母》有“母上儿请”之道白,最为古朴。盖用戏曲行话于剧中人物道别也。

午前往师大讲《惊梦》完。卫之祥同学托借《孔雀东南飞》剧本。午后学习,因前未接头,以致贻误。刘策老、周静庵、刘仲生来。

五月三十一日

晚,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剧场举行捷克斯洛伐克戏剧家约瑟夫·卡捷塔·德尔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并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他的名剧《仙笛》。代尔生于1808年。在作者生长的年代,捷克被奥、匈帝国统治,民族文化几被毁尽。代尔以演员、新闻记者、寓言童话作家、剧作家的职业,为争取祖国的独立自由而斗争。代尔有《乔奇的幻梦》、《森林中的少女们》、《顽固的妇女》、《库特拿斯山的矿工们》、《扬·胡斯》等(剧本创作),以历史剧、童话剧为主要题材。代尔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戏剧家,更是一个热衷于社会活动的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剧场组织者和戏剧理论家。1856年7月11日,代尔饿死在彼尔森,享年48岁。今年7月11日,是代尔逝世一百周年。《仙笛》原名《吹风笛的人》。这个富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风格的剧本问世后,受到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热烈欢迎。一直到现在,仍为各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的重要上演剧目。

六月一日

午前往师大讲《长生殿》大意,午后往首都剧场听艾思奇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三小题“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六月二日

午后读李长之《洪昇及其〈长生殿〉》,准备明日发言。

六月二十八日

本日午后二时半,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琵琶记》第一次讨论会,往文联六楼会议厅出席。田汉同志主持,提出历史人物处理问题。认“身后是非谁管得”,令古人受冤的剧中人物处理,是否可以避免。古人身后是非是历史家的问题,人物典型性是戏剧家的问题。《琵琶记》的蔡邕究与汉代蔡邕是二非一,比而同之,历史家之观点也。尚钺先生从田汉同志所说,当作元明之际的历史报告时,乃谓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元末明初发生,自觉的民族意识已经起来,乃谓《琵琶记》不但存在阶级矛盾,而且存在民族矛盾。并谓《琵琶记》所宣传之忠孝乃汉人之物,而牛相则当为色目人。又谓荒年与道路不通,皆至元十一年后农民大暴动的时代反映。又谓楚霸王乃反动人物,曹操比刘备进步,故戏曲与历史之间存在矛盾。不知项羽典型乃从司马迁《本纪》(指《史记·项羽本纪》)来,曹操、刘备人物典型乃从“说三分”(指《三国演义》一类说书小说)来。历史家谈戏曲,乃不能活用历史唯物论,实一怪事。

第一次《琵琶记》讨论会上发言

剧协要我来谈谈《琵琶记》,我准备的材料着重故事、人物的一面,同时既然要说,就不免掺杂些个人主观的意见,希望大家指教。

《琵琶记》作者高则诚的另一部著作叫《闵子骞单衣记》。闵子骞的故事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但这个故事在民间许多戏曲如《芦花记》、《打芦花》、《芦花絮》里却反映了个体农民的实际打算,并采用农村的实际生活来处理这些题材,处理得非常生动,生活性很强。高则诚在《琵琶记》全部剧情中,运用了同样的手法。它这种剧情是活生生的剧情,它是同广大农村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我认为《琵琶记》的前部剧情,也可以说就是生活。

我们先从蔡家谈起。蔡家应该是读书人家。蔡公“清贫”一世,在《琵琶记》里有过交待:他“守清贫”到八十岁,有了个好儿子,他自然要叫儿子出去应试,一心想儿子做官,替他改换门闾。蔡母则不然,她的年纪也有八十岁了,就只这么个儿子,如果出去应试,家里只有一个媳妇,而且是新妇,缺少人看顾,万一两老有个三长两短,那又怎么办?所以不主张儿子去应选科。于是这两个人物一出场就吵起来了。蔡伯喈,好像是不愿离开八旬父母和新婚两月妻房,但是他是不是真的不愿去应试和做官呢?我们不能被欺骗,他是愿意的。赵五娘对新婚夫婿难以分离,这是一面;另一方面伯喈出去应试后,侍奉公婆的重责放在她一个人身上,怕担负不起来。蔡公、蔡婆两人之间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经过五娘和伯喈就更复杂化了。总之,各人都各有打算,各人的打算却又都很实际。这个矛盾的基本点是应试不应试;八旬父母要人照顾固然重要,就这样把伯喈摆在家里耽误他的前程也不是办法。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出来个张大公,一方面好心来劝架,一方面仗义承担伯喈出去应试后蔡家的缓急。于是在张大公对蔡家有限的周济下,送走了蔡伯喈;而真正的重担,从此就落在赵五娘的身上了。

蔡伯喈出去应试后,蔡家的矛盾再度的展开:陈留郡遭干旱,闹饥荒。蔡公原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要儿子做官改换门闾,但受了饥荒的事实教训,他开始后悔算盘打的不合算,不该叫儿子出去应试。至于蔡母,因为亲生儿子被蔡公逼迫远行,情绪上一直背着包袱;再加遭受饥荒,当前问题无法解决,在生活上又背了包袱。于是就向蔡公发泄,整日吵闹,埋怨蔡公不该叫儿子出去,搞得今天没有饭吃。蔡公蔡母两人整日吵闹,蔡母主动向蔡公发泄,蔡公本人又开始后悔,他们过去的矛盾好像逐渐统一,把怨恨都归结在久不归家的儿子身上。同时又因为饥饿难耐,对媳妇引起敏感和猜疑。这时候的赵五娘,承担了一切灾难,在翁姑的矛盾生活下过日子,忍受公婆的猜疑。矛盾的解除是蔡公蔡婆发现五娘背地里吃糠;蔡母包袱背得太重,终于先死了。蔡公怨恨儿子,一气成病,他叮嘱五娘在他死后不要把骨头埋在土里,让旁人知道蔡伯喈“不葬父亲”;又当着大公写下遗嘱交五娘收执,要她在他死后早早改嫁;又把柱杖交给张大公,要大公等伯喈回来打他出去。

推荐访问:选录 二十五 日记 黄芝冈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