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尴尬中挣扎的手工艺术

时间:2022-07-22 13:40:02  阅读:

如果说现代化的批量生产将工艺品摆在了普通百姓居室的同时,也消减了其唯一性和艺术性,显得“大众”化,那么原本藏于民间被封建贵族所不屑的那些手工艺术,到了今天,却因为透着朴实的手工艺性和唯一性,变成了工艺品中的“贵族”,可这些“稀缺品”,在飞速发展的工业面前,也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在“稀缺品”中挣扎。

泥塑的命运

北京有一个家庭经营的盛唐轩,小店里布满灰尘,收藏了数量不多的小型、精致的服装、纸风筝和京剧面谱。而最知名的收藏品,是满族泥娃娃。这个唐姓家族制作玩具的手艺活已经承传了5代,至今,仍沿用了祖上传下来的独门技法。在他们摆在客厅货架上的收藏品中,有摇头狮子和自明朝起就受人供奉的兔儿爷泥娃娃。小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些泥娃娃,成人也对这些精致的手工品非常有兴趣。

谈起泥塑,现在北京最出名的一位传人是双起翔,这位76岁的老北京泥塑传人前不久还被评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双起翔的泥塑作品来源于日常生活,朴实简约,普通的泥土到了他的手中就“化腐朽为神奇”,变成具神韵的脸谱,生动可爱的泥娃娃,京味儿十足的兔爷儿……每个作品都惟妙惟肖,给人感觉很强烈。所创作的5件彩塑脸谱作品已经被作为礼物送给联合国。

双起翔会创作,特别讲求精益求精。前不久中国媒体刊登的一篇对他的专访说,双起翔老人做泥塑不在多,要做就做精品。双起翔对泥塑的感情绵延了半个多世纪,对于双起翔来说,像流水线那样大量生产出来的是一般商品,精益求精的手工出的才是艺术品;他不想老做一种式样,靠一件成熟的作品吃一辈子,越与它接触就越把它当作鲜活的生命,总想着不断出新玩意儿,留下更多更好的东西。双起翔是旗人后代,从小在北京生活,京味文化影响他最多。不过,这些年他为了创新,也到全国各地采风。到了西安,看到当地的妇女背着胖娃娃,娃娃头上戴着虎帽,很可爱,这个形象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来便因此制作了泥塑《虎娃》。他在无锡的时候,许多有名的民间艺人聚在一起,有位山东朋友带来的当地传统泥玩具“叫虎”一下子吸引了他,为来年就是狗年,所以他想依此改良创作一个“叫狗”。叫虎的颜色比较鲜亮,造型也比较粗犷,他想改良得精致一点,颜色用黑色,这个创作构思和改进已近三年,还在不断改进、求精。

他说,自己现在觉得最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渠道来卖自己的作品,自己以前出去给一些强烈要求买作品的酒店送过货,但常常要不回钱来,或者少很多。自己年纪不小了,只能吃哑巴亏,到现在只敢给一些文化部门比如博物馆或者熟悉的收藏者来做一些作品。

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将泥塑制作祖祖辈辈流传下去,他目前有三个徒弟,其中一个就是他的大儿子。

幸运的“布老虎”

梁大兴是一位“布老虎”制作者,据《时代周刊》亚洲版JenniferChen报道说,4年前,梁大兴的一位朋友让他看了一张把普通布枕头改成布老虎玩具的照片。照片中的“老虎”让其回想起了过去在东北的贫困生活,在“文化大革命”的恐怖岁月里,他被送往东北接受再教育。现年59岁的梁大兴现在是一名裁缝大师。本来,在他看到那张照片以前,已经打算退休了。但是,他突然从照片得到了一个新的启发,他决定要继续他的剪裁和针线活,要回到老光景,再操起老手艺,用多余的碎布将这种民间工艺传承下来。

布老虎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玩具。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据说有驱邪、祛病、祝福的美好寓意。如今,梁大兴的布老虎中有传统的虎枕,小的几寸,大的几尺;有时还有市场少见的蛇鼻虎和螃蟹虎,仰面朝天的坐虎,鼻子是一条花蛇,威武而神秘,还充分显示了布艺针线的功夫。还有组三色虎,原是民间给孩子们的玩具:黑的威严,红的喜庆,黄的温顺。三只虎,尺寸相同,造型一样,就是布色不同。这三色虎放到一块儿,格外惹眼。往往是第三只虎还差着针脚,买主就等上了。

梁大兴说,许多外国朋友,不止是买东西,还跟他交流切磋。国子监胡同西口住着一位法国女士,非要交学费学艺。日本的一位小姐,把咱们的民俗布艺介绍到东瀛。南京的一位外教阿列特先生,来过一次,转过年,带来三四十个外国学生,他们把小店的东西抢购一空。打那以后,他每年来两回,有时自己来,有时又带一拨新学生来。

梁大兴说:"以前,只有外国人才对这些玩具有兴趣。但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顾客上我这儿来,比如,那些想庆祝孩子出生的年轻夫妇。"

竹编的担忧

竹编家卢靖枝出生在"竹藤的故乡"关庙乡,3岁就学竹藤编织,她的作品融合固有传统编织法与创新设计,样式多达2000种,有嵌入各种字体花纹的提篮,最小的提篮只有1粒豆子大,还有雄赳赳的公鸡、跳跃的竹虾等,26年前首次个展后,国内外邀展不断,获奖无数。

卢靖枝早年生活艰苦,祖父日据时代就从事竹藤编织业,做的是坚固耐用的普通竹藤器。她从小帮忙编织,打下基础。关庙乡曾是台湾藤业王国,卢靖枝未成年就为多家公司设计编制样本,每件都为公司争取不少订单,老藤艺师竖起大拇指说:“卢靖枝的样本,就是订单的保证”。

卢靖枝说,现在年纪大了,眼力吃力,已较少制作细微作品,还好有家人、学生继承手艺,不至失传。关庙乡曾是世界藤业王国,靠的就是竹编的工艺基础,如今竹编式微,藤业王国早不再,竹编制品进口为主,担心特有工艺失传才到处传授。遗憾的是作品实在太多,一直缺乏足够空间展示。

民间艺术会逐渐走向消亡吗

不过,据中国媒体的报道,中国民间艺术从业者数量整体呈萎缩状态,后继乏人。在上海,起源于明代的上海独门绝技露香园顾绣从业者从明代的数百人萎缩到十多人,且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在湖南,传统织锦艺术的从业者从20世纪80年代的2000人到现在的几十个人……

更令人堪忧的是,许多民间艺术会逐渐走向消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据悉,在宁波一个市的415项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北京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亦琦表示,目前中国的民间艺术家可能都不缺徒弟,但是能把传统的手艺原汁原味继承发展,甚至有超越的却非常少,不合适的徒弟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传人。他认为,传统手艺难寻传人几乎是现代社会没办法回避的问题:“现在,没有多少人愿意潜心学这种复杂的手艺。可是现在孩子们的娱乐活动很多,计算机、电视,选择消遣的方式多,更不容易对传统的艺术培养起兴趣来了,有兴趣吧,功底又不一定到位。”

还有就是大批的仿制,失去知识产权保护的手工艺术在凋零。目前有些工艺美术制品的厂家,往往购买民间艺术家作品后,稍作改动就大批量生产,由于手工制作价格偏贵,大概是同类机器制品的十倍以上,手工制品更是没了市场。

同时,一些学者认为,手工艺者和市场本身也有方面要改进。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主任王松林认为,民间艺术无法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这容易使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自生自灭。艺术的普及和推广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民间艺术应该在保持手工艺术品制作的同时,由艺术家本人监督生产一部分流水作业的产品,既有珍贵的收藏品,也有大众的高档消费品。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土有也表示,上海很多民间艺术自生自灭的原因就是脱离大众:“民间艺术的第一性能是实用性,一旦实用功能消退,就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责任编辑:影子

推荐访问:手工 挣扎 尴尬 艺术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