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现代音乐形态发展研究述评

时间:2022-07-22 11:20:02  阅读:

摘 要: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较多,劳动、生活、娱乐极具个性,东北地区由于地域和自然环境的特色,形成了各族人民开放豪爽的性格。在人文和自然的作用下,东北每个历史时期音乐形态也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以凌瑞兰的《东北现代音乐史》一书为主体内容,通过五阶段划分,对东北现代音乐不同阶段的音乐形态进行简单扼要的总结述评。通过述评,深刻体现文化、历史、音乐领域三者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地域;音乐历史;音乐形态

作者简介:陶雅(1986-),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民族音乐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2

东北古称东夷,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在辽阔的地域中,在求生的迁徙和演变中,受到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各民族经历了融合、分割、统领等不同形式的演变,政治变更,社会制度多元化,经济发展不平衡,遂使东北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特点。30年代广东音乐、江南丝竹风靡东北大中城市。40年代政治变动,禁唱进步歌曲,对音乐活动无理干涉、残酷镇压,音乐死气沉沉。50、60年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思想,使音乐事业重新开始有计划有目标发展,地方民歌、说唱、戏曲的整理与表演,增添了城乡文娱活动。80、90年代国门打开,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音乐发展失衡,音乐创作新技法出现,音乐进入转型阶段。

一、20年代前后的东北音乐

19世纪末清政府与俄、日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势力进入东北。导致20世纪20年代,东北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在侵略大炮的威胁和国内改良呼声中,国门打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文化涌入中国,打破以往封建专制一统格局,形成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混合体。侵略者将洋货抛向中国市场同时,也将外国大量音乐输入中国。侵略势力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种类缩减,而少数民间音乐兴盛并与西方音乐并存发展。

在《东北现代音乐史》20年代东北音乐史概述中,以传统民族音乐、外国侨民音乐活动、学校音乐教育萌起、音乐家及音乐作品、音乐创作和音乐社团为主要内容。20年代前后,保留下的传统民族音乐至今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东北、满族、汉族、蒙古族、朝鲜、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民歌,东北大秧歌、蹦蹦、皮影戏、关内传入的河北梆子、奉天落子和宗教音乐。1898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清王朝为挽救垂危统治,被迫于1901年复命各省将书院改为学堂,设置乐歌课。至此,音乐步入学校,成为课堂内容中一部分,又效仿日本将歌词填在欧美音调中,在课堂教唱,也称学堂乐歌。此间,东北侨民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音乐课形式及歌曲渗入新兴学堂乐歌中,在此背景下,东北学校音乐教育萌起。

二、30、40年代前后的东北音乐

1931年—1945年是东北最黑暗时期。在殖民文化笼罩下,既有殖民色彩音乐,又有传递爱国的进步音乐。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关内新音乐工作者开赴东北,所传的革命音乐及音乐思想奠定了东北新音乐发展的基础。此间,传统民族音乐汉族民歌、奉天大鼓、东北二人转、东北京剧、东北鼓吹乐的收集、整理、运用,以及革命音乐的创作、表演,使东北新音乐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此阶段东北音乐形态主要有:传统民族音乐、抗日联军歌曲等。

30、40年代东北在日伪统治奴役下,人民的精神生活苦闷,不能畅所欲言,不能歌唱祖国、人民和伟大的中华民族。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广大人民于1934年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扎根东北农村,同日本侵略者奋战,抗日联军既是一支英勇善战的战斗队,也是一支革命文艺宣传队,创作了具有现实性和群众性的抗联歌曲。题材内容号召全国团结抗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的诉说抗日必胜的道理,达到动员群众及鼓舞斗志的目的。在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师范学校音乐班和中小学音乐课方面,日本不仅参与领导管理,甚至横加干涉,对所用教材和教唱歌曲,都限制选定或重新编写,对进步师生大肆迫害。此时,从关内传入的无声电影配乐的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有声电影中的进步电影歌曲,以及黎锦晖等人创作的歌曲和儿童歌舞曲,还有日俄侨民带来的外国轻音乐曲,成为群众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

三、50、60年代前后的东北音乐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战乱中受到严重摧残的传统民族音乐,又面临挖掘、整理、改编、创作的新局面。新音乐工作者和老艺人遵照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重点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东北大鼓、二人转、京剧、评剧、皮影戏进行挖掘整理。这时期,演出方式由个体流动演出变为国家有组织的集体固定演出,各地按艺术形式分别建立以省市地命名的演出团体。

东北音乐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正是西方音乐文化和前苏联音乐文化大量传入东北并被接纳认同的时候。1949年—1966年,欧洲19世纪音乐理论研究进入中国,中国错误的提出崇洋媚外,作曲和表演技术理论研究失衡发展。50年代,中国和前苏联关系融洽,前苏联音乐理论从音乐思维和审美取向直接影响中国音乐思想和教育。此间,音乐教育中的专业音乐教育及师范音乐教育颇有发展,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未得到重视。专业音乐教育主要院校有沈阳音乐学院及其附中、吉林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和哈尔滨艺术学院音乐系。

50、60年代的声乐创作,歌词充满理想、乐观的豪情,旋律洋溢着健康、明快的节奏,体现东北人民解放后的喜悦心情。旋律在继承聂耳、冼星海创作传统基础上,重视对东北民间音乐的挖掘和吸收,旋律风格可大致分民族风格和新音乐风格两种。此间的声乐创作易于表达群众思想感情、易于传唱,其中也有大量毛泽东诗词歌曲。

50、60年代的器乐创作,远离了中国传统器乐创作原则,以运用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新型民族风格乐曲的探索。因受前苏联音乐创作模式及美学思想影响,乐曲多为现实主义创作,运用欧洲民族乐派创作手法,创作出具有潮气蓬勃、激励人心的作品,但缺乏民族韵味。该时段舞剧和歌舞剧音乐的创作还处在尝试、探索阶段。由于三化文艺方针的提出,对舞剧和歌舞剧是否符合革命化和群众化的要求把握不准,故从60年代后,舞剧和歌舞剧的创作便停滞了。

四、70年代前后的东北音乐

自1966年5月发出5·16通知后,东北地区和全国一样进入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非常时期。十年文革中,音乐以不同时期不同形式服务于文革运动的发展,发挥着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巨大威力。毛主席语录歌和革命样板戏在此间推广。1971年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支持下,文艺领域的创作活动重新开始启动。

五、80、90年代前后的东北音乐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全国人民欢欣鼓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预示中国将进入新的里程碑。随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不断深入,各个领域的人们都鼓足干劲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拼搏,音乐领域也是如此。京剧、评剧、皮影戏、二人转、东北大鼓等传统音乐,都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和创作反映当代精神风貌的新剧目。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出版有较大发展,在拨乱反正思想指导下,冲破四人帮制造的理论禁区,在音乐美学、史学、创作、评论各思想领域中还音乐本来面目,在有利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道路上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音乐教育和表演遵照艺术发展规律,朝着正规化方向发展。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职业音乐教育办学层次规范化。此间,音乐表演团队较重视基本功训练,通过排演中外音乐作品提高演员素质水平。80年代后,音乐创作呈多元化态势。题材以古代与现代内容并重;创作技法以传统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并重;风格将东北火爆、欢快的地方风格融进更宽泛的中国民族风格中,形成以抒情、细腻表现内心活动的音乐为主。随着音乐观念的转变,音乐形式也有了新潮音乐、通俗歌曲、音乐剧等各种新形式。

80、90年代东北音乐事业,经广大音乐工作者不懈努力得到发展。由于国家经济转型,导致机构尚未定型及资金投入不足,不同程度影响音乐事业发展;又因通俗音乐填补和覆盖文革后的音乐空白,使中外传统音乐与通俗音乐间出现发展暂时不平衡局面。

在《东北现代音乐史》一书的整理概述中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期间,自始至终存在的音乐形态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各民族地区的民歌、器乐等不同表演形式的存在与发展,反映的是东北现代音乐群众化民族化的表现。从整理和挖掘出来的民歌《绣荷包》、《放风筝》、《哈腰号子》、《茉莉花》、《阿里郎》,到《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送别》、《可怜的秋香》等大量曲目,至今脍炙人口。我们熟悉的东北二人转、东北秧歌、东北皮影戏,这些传统音乐形式流传至今。在东北现代音乐史的记载中,有延续至今的音乐形态,但也有在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中随之而变的音乐形态内容。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学校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活动,由于侵略势力的攻占和国人自我思想意识的改变,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变化。专业音乐理论、表演创作技术都有所发展,这些发展中,有借鉴、有照搬、也有融合,有传统保留至今的,更有大量新形式、新内容的音乐作品。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音乐作品,在作品中无可非议的是具有中国东北地域特有自然风情和人文情怀的特点,音乐形态的存在和发展,音乐形态的变化万千,都在历史发展的轨迹中,都在地域的范畴内。

参考文献:

[1]、赵希孟.谈东北林区劳动号子音乐[J].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2]、凌瑞兰.东北古代音乐传入中原的文化考察[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4(04)

[3]、凌瑞兰.论东北地.1945年以前的专业音乐教育[J].乐府新声.1995(04)

[4]、凌瑞兰.满足音乐历史发展的三大文化图[J].中国音乐学.1996.1期

[5]、凌瑞兰.东北现代音乐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5

[6]、修海林.具开拓性的中国地方音乐史研究成果──评凌瑞兰的东北音乐史研究[J].乐府新声2000(02)

推荐访问:述评 形态 研究 发展 音乐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