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流派对建筑的影响

时间:2022-07-20 15:40:03  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就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流派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对中国建筑领域的影响作了简单的描述和分析,探讨了这些哲学思想与建筑及建筑文化的某些联系。

关键词:儒家哲学;家哲学;佛家哲学;中国古代建筑;建筑文化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传统哲学流派对中国历史影响相当深远。

在建筑领域,这种影响同样极其巨大。建筑,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活动需求,也必然要满足精神活动的要求。建筑作为人实践的产物,一方面是主体客体化,即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建造建筑,另一方面,建成的建筑又会客体主体化,即建成的建筑作为客观事物,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建筑不仅仅是时代的物质文化载体,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载体。那么,传统哲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必然在建筑上得到体现。

中国历史上逐步形成的哲学流派大致可分为儒、墨、道、法、禅(释)等,它们都对中国的建筑和建筑文化产生了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道家和佛教(释)。

儒家文化源于先秦,肇始于春秋时期的孔子,虽经过了秦代的劫难,但经过后世的发展,在汉代已日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儒家文化以社会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把实践理性引入世俗的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在世界观上是无神论,在人生观上是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进取。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中国文化的轴心。从本质上说,六经是关于调协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学问,它突出彰显了“仁爱”、“和谐”、“秩序”的价值。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起源很早,传说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公认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老子,其《道德经》是道家学说创建的标志。道家和儒家文化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在长期的发展中,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呈现出互补的状态,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

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关系,着重的是伦理与秩序,道家则强调了一种自然观,涉及的主要是事物关系,自然法则,侧重于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究。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佛家文化,对中国来说是外来文化,东汉时期随佛教的传入进入中国。佛家强调现实的虚幻和对来世的期望,认为万物有因果轮回,现世的人要为来世而修行。佛教在中国能得以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足了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的一个空白,那就是对来世的一种精神寄托,因为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本质上都是立足现世的。

一、儒家哲学的影响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儒家对建筑发展影响中,天人合一是根本性的。“天人合一”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观点。《尚书·洪范》中提到“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认为上天保护民众,把九类大法赐予禹,而使得人伦规范有序。从而逐渐形成了以追求天人协调为宗旨的社会观念。同时,儒家文化又强调了天地人中,人居中的人本位思想,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现世的人,其思想是入世,所以才会强调人与人的伦理、礼与德,强调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而天人合一对建筑的影响在于

1.1在类型上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祭祀天、地的建筑,以创造一个与天及从属于天的神灵的对话场所,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建筑体系中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

1.2在很多城市建设乃至建筑中寻求与天象如星宿相对应。《周礼·春官宗伯》就记载“······以星图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量,以观妖祥。”在都城、宫殿、陵寝的规划与布局中也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筑阖闾城,范蠡筑越城,皆有象天法地之举。又如《三辅黄图》记载,汉代的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1.3通过进一步对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它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规律的把握,使得天人合一的观念逐渐转化为建筑中的相互关系。

2、阴阳有序的环境观

环境观是指人对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定位下,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后来概括为阴阳的一系列对立而又互相转化的矛盾范畴。《易经》被儒家定为六经之首,并被道家与佛家等接受与弘扬,并由此对中国的社会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在建筑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2.1方位乃至色彩存在主从

战国以前,大量的王侯墓葬以及后来某些少数民族庙宇以日出的方位东方为其主要轴线方位,明代以前的祖庙牌位也将始祖牌位立于坐西向东的位置。之后,随着五行的发展,以及对天文的认识,形成了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说,中间为人,而四方的神兽则成为人的保护神,于是,居中为尊的方位观开始逐步形成。在面南为尊以后,结合中国的院落空间,南北轴线开始逐渐成为主轴线。五行进一步与色彩等相对应后,色彩也开始有了主从与等级。

2.2将万物阴阳有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维护要求相结合,从而影响到建筑

比如在坛庙、陵墓、宫殿、庙宇等建筑中强调等级、尺寸、规模乃至形式,典型的如屋顶形式,庑殿顶的等级要高于其他形式屋顶,又如斗拱对等级制度的反映、用材制度等等。在居住建筑中也逐步产生影响,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封建等级制度或者说礼制制度的建筑化。

3、内向、尚祖和中庸的社会心理结构

中国古代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和以农立国逐步形成了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眷念乡土的半隔绝生活方式,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儒家文化带有内向性,在建筑的营造上表现为防御性的内向性空间,围合院落应该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早自仰韶时期的姜寨遗址、三星堆遗址以及后来的城市、宫殿、住宅到园林等,大都以这种封闭或是半封闭的院落空间为基本单位,同时发展了门屋艺术与空间序列的组合艺术。

中国文化的早熟强化了早期文化的权威,而建立在血缘联系与祖先崇拜基础上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祖制的权威。在建筑上,我们可以看到它集中表现在两点:一是建筑类型上出现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的祭祀祖先的宗庙;二是在营造坛庙宫室城池的建筑活动中强调遵奉祖制,这是中国木构建筑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虽然工艺技术日趋成熟,但却缺少在木构体系类型以及木构之外体系的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其实是儒家追求和谐,避免极端的一种反映,在建筑上则表现为建筑本身的对称与均衡。

二、道家哲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的起源与儒家相同,也是在《周易》的基础上发展创立,同样也是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基础。道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对所及的天然世界的认识。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原指自然而然,老子的《道德经》中讲到“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中也谈到,“天然耳,······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道家文化将自然看作包含着人类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认为人、山水、花草、鱼虫等等都是从属于物质世界体系的,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思想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建筑领域,这种思想观念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园林建筑中,园林中“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成为中国古代人工环境的意境追求。

其次,赋予环境的各种构成要素以互相依存同时主次有序的属性。在《周易》的基础上,道家发展出了五行之说,后世将其与儒家的礼制文化相联系,使得方位、色彩等也有了主从和尊卑。

再次,道家文化在后来衍生出道教,在建筑类型上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但是由于道家文化不是主张完全避世,所以道教建筑与世俗建筑在本质上和形式上并无大的区别。

2.2 以虚为大的哲学观

在道家文化观念中,虚为大,实次之,虚在中,而实在四周。比较典型的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述“三十辐共一牖,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如“致虚极,守静笃。”“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这种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它首先说明了建筑的目的是虚的空间,而我们利用材料进行建筑只是手段。这个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极大影响,中国古建筑单体的逐步程式化,而追求建筑、建筑群乃至城市的一种空间营造,可以说和这种认识不无关系。

又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相当多的园林以水为中心,认为园无水则不活,水恰恰就是虚。这种虚实相济的例子在其它建筑上也有体现,例如我们常见的建筑立面,上为屋顶下为地,左右为实的山墙,中间为虚的门窗等等。

2.3对立统一的矛盾观

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对立和统一的一面, “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等。

而这种观念对建筑的影响也相当巨大,中国古代的建筑强调对比与统一,比如中国院落空间的意境与空间气氛,就是建筑相互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显现,典型的如北京故宫,在一条纵轴线上有序排列大大小小的院落,通过院落空间的对比,建筑尺寸规模的对比而烘托出皇家的威严。再如园林中常用的先抑后扬、以小衬大等等,都是对对立统一的具体应用。

2.4 追求意境的心态

道家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心领神会的意境,而其外在表现又以静为主,认为静为大,动为辅,动次之。这与中国整个文化的内向性相融合,对中国建筑产生极大影响。

比如中国古代的居住建筑,内向性的院落空间,恰恰就立利于形成一种安静的居所,利于人心态的平和与静谧。

再如中国园林为什么称为山水园林?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意境,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包容无限的自然。

道家文化的许多思想,特别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直到今天仍然有宝贵的价值。

三、佛家哲学的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儒家、道家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佛家文化。中国佛家文化传承了佛家因果之说,一方面是报应、轮回,另一方面是极乐世界的净土。佛教本来是主张完全出世、避世的,但是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受到中国的儒道文化熏陶,在诸多方面有了自己新的特点,对于建筑来说,佛家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佛教建筑上,对世俗建筑的影响实际上很小。

3.1 佛教建筑类型在中国的出现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最直接的影响是在中国出现了佛教建筑,如石窟、寺庙等等。在其后的发展中,佛教建筑在中国的形态与世俗建筑产生了融合,典型的如塔,虽然塔应该说是佛教传来的建筑类型,但是塔的形式、构件等等却逐渐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靠近。而寺庙的布局、建筑、院落等等都与中国的世俗建筑相差无几。

3.2 空无的现世观念与避世哲学

佛家文化认为一切皆由心生,一切皆是虚幻,对现世的人生持否定态度,认为人应该放下心中杂念,抛弃对世事的执着,无取无舍,无我无他。同时,佛教也认为人应该满心仁爱,主张众生平等。从这个方面来讲,佛家文化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及道家文化有类似之处。但是,佛家文化总的来说是出世或者说是避世的,它相对立足现世的中国儒道文化而言,恰恰满足了对来世的一种期望。

3.3 因果循环与轮回

佛家文化认为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皆有因果相联系,人此生受苦修行是为得到来生的福缘。

在建筑上,这些主要反映在建筑宗教式的无我气氛。佛教建筑通常比较封闭阴沉,以突出佛的高大,镀金的高大佛像与平淡阴暗的空间形成对比,而使人达到忘我和突出彼岸世界的目的。

同时,佛家文化对生死的看法和轮回之说恰好与中国的陵寝制度相结合,中国古代不少统治者在生之时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与佛家文化中视死如生的观点似乎也有着某种联系。

四、总结

总的说来,中国传统哲学流派中,儒家和道家对建筑的影响是最大的,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一起建构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从而在中国古代建筑及其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传统文化仍然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影响,如何在现在的社会条件现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建筑、进行建筑创作和推动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沈福煦

《美学三书》——李泽厚

《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王振复

《中国建筑史》(第四版)——潘谷西 主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

推荐访问:流派 中国传统 哲学 影响 建筑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