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非真,假非假:建筑遗产真实性的内在逻辑及其表现

时间:2022-07-20 15:25:02  阅读:

摘要:建筑遗产的真实性是种旨在确定遗产价值,对其各方面是否名副其实的判断。随着人们对建筑遗产价值构成的认识深化,也经历了“文献信息真实性”“作者真实性”“文化传统真实性”这三种真实性的认识扩展,但真实性的理论模型与内在逻辑始终是一样的,作者真实性始终是建筑遗产价值及其真实性的决定性因素,并反映在各种国际保护文件与实践中。

关键词:真实性的内在逻辑;文献信息真实性;作者真实性;文化传统真实性

正如大多数讨论建筑遗产真实性的文章表明的那样,从对象本身纷繁的构成内容——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substance),传统、技术与管理系统,位置与环境,语言和其他形式的非物质遗产,精神与情感,以及其他内在与外在因素——是否是原来的对象,或是否在各种维度上与原来的对象对应的角度,试图经验地说明真实性的方式只会使该问题混淆不清。

就是否是原来的对象方面,4月25日发生的尼泊尔强震就使很多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重建后的遗产还有真实性吗?此外,我们还面临着另一个普遍的突出问题:一模一样(identical)是否就等于真实性?1999年,考虑到魏玛伊姆河畔公园(Park an derllm)里的歌德故居无法接待日益增多的观众,人们在距该故居约100米的地方建起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故居,甚至完美复制了所有室内家具与物品上的磨痕和墨迹,两个故居相互对望,引发了激烈争议,也达到了包豪斯大学大众媒体系院长恩格尔(Lorenz Engell)的目的:激起人们对建筑遗产真实性的思考。

于是,和经验主义相反,我们必须首先从真实性究竟意味着什么的内在逻辑说明这些问题。

一、语源学维度上的“真实性”考古

对英语里的真实性(authenticity)进行一番词源考古学的探究显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其真正含义。“authenticity”是形容词“authentic”的名词形式;“authentic”在中世纪英语里拼写为“autentik”,源于古法语“autentique”,而后者则源于晚期拉丁语“authenticus”,再向上可追溯至古希腊形容词“αυθεντικοξ”(authentikos),源于古希腊名词“αυθεντη”(authentes),由“αυτοξ”[autos,自我(self)]和“εντηξ”[hentes,完成者(accomplisher、achiever)]构成,其本意是完成某物或某事的“作者”(author)与“行为者”(doer)。

而根据意大利政治哲学家费拉拉(Alessandro Ferrara)在存在主义意义上解读,“authentikos”是“eauton”和“theto”的组合,后者在语源学上与“论点”(thesis)相关,因此,“authentic”指的是“自我申张”的个人,或者说是那些“将自己设定为论点”的个人。

无论何种语源学解释,我们都可以看出,真实性首先是一个与完成某物或某事的作者,而非某物或某事直接关联的词,是某物或某事是否为某个作者所做,或是否得到了该作者的合法授权(authorize)。

二、真实性的内在逻辑

在有形遗产领域,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就逐渐认识到,真实性在本质上并不在于对象的物质本体本身:一切存在的东西均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现代保护理论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布兰迪(Cesare Brandi,1906~1988年)早在1963年的《论造假》中就阐明了这一点:“事实上,虚假性不能被视为对象的固有属性,即便在伪造物主要是由某种不同材料依据构成的极端情况下也是如此。”例如,2014年爆出的淘宝售卖的假欧元硬币,其合金材料并不是假的,而是真实的;然而,即便这种硬币在材料、加工工艺和外形上与真币一模一样,以至于可以骗过欧洲的自动售卖机,却仍被视为假的。

于是我们看到,对象的真实与否事实上在于人们的判断:“判断某物是赝品,就如同判断分配给一个特定主体的述语,看述语的内容是否符合主体和主体所声称的概念的关系。于是人们在对虚假性的判断中——依据主体应该拥有,却不拥有,但又假装拥有的各种本质特征——认识到了某种有问题的判断。因此在对虚假性的判断中,人们确定主体并不和其声称的概念相一致,从而宣告对象本身是赝品。”

在布兰迪的这段经典表述中,我们看到了真实性的建构性判断本质,即判断对象明示或暗示的各种属性是否与其实际属性名副其实、表里一致,是否作伪。而这种判断的最终目的在于确定对象的价值,这就是《奈良文件》第9条所说的:“我们理解文化遗产价值的能力,部分取决于与理解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credible)或如实(truthful)程度”,而无疑,“对所有类型及所有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源于遗产自身的价值”。没有价值,我们就不会保护相应的对象。

三、真实性判断的两类内容及其历史发展

然而,在名副其实的判断中,人们面临着“其”到底指什么的复杂问题,对这个问题不断的认识发展才是引发巨大争议,使真实性问题模糊不清的根源。我们从建筑遗产保护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到相继被人们所认识到的两种真实性:文献信息真实性与作者真实性。

1 文献信息真实性

早在古代晚期的基督教学术辩论中,真实性概念就常被用于确认经文在流传过程中是否存在改动。一个手抄本古书,只要其文本内容未经更改,无论重印多少次,字体与版面格式如何,在文本内容层面上都是真实的。这种辩论与认识隐含了现代遗产保护首先发展出来,并认为最重要的真实性,即现有对象与原件在各种文献信息层面上的符合程度。在建筑遗产中就表现为,只要重建物(或重建部分)的结构、形制、材料与工艺(即我们常说的“四原”)等文献性信息与原初的、最辉煌时期的或采取保护干预前的信息相符,就被视为真实的。

但正如前文所言,真实性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判断,而文献信息对应性仅仅反映的是建筑遗产某一时刻或某一方面的史实信息,只具有这些方面的研究、教育与欣赏价值,并不代表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价值。仅仅基于这种真实性,就无法解释即便对古书而言,即便真迹已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在原初的文献信息这一真实性维度上已多多少少丧失,即便人们能传真式地翻版,或采用新字体重制能更好传达原初文本信息的新版,真迹的价值为何在人们心中仍远远高于翻版与新版。一件日本二玄社完美复制的《快雪时晴帖》,即便乍看上去能骗过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但是一旦人们知道那是复制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和在市场上的价格当然也与真迹截然不同。否则的话,人们就不可能费力保护那些脆弱的,在最初的文献信息真实性层面上已多多少少丧失的真迹,真迹和翻版的价格在拍卖行将是一样的,无数的文物鉴定师将是多余的。

推荐访问:遗产 内在 逻辑 真实性 表现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