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应用

时间:2022-07-20 13:30:03  阅读:

摘 要:近年,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也在日益突显出来。伴随现代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节能环保理念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技术当中。建筑工程项目所涉及到的方面较广,对新能源的使用也比较多,建筑企业为了可以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适合市场的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节能减排以及资源的使用率,增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把节能理念融入到建筑施工技术上去,也是建筑施工单位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基于此,文章对建筑施工技术中的节能理念应用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技术;节能理念

1 建筑节能理念

建筑节能就是指在建筑过程中的材料生产、房屋建筑以及钢构建筑物施工过程及使用过程中,在其它状况相同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降低能耗的使用。“节能优先”是现在建筑建设转型的新内容,不断的开辟新的建筑资源,大力促进现代节能控制资源开发水平,建造适合中国城市特色的节能建筑模式。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全面考虑到节能控制可能对建筑施工市场项目的影响,在结合具体情况条件下科学合理的制定的节能控制开发方案,为节能控制项目开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平台。

2 建筑外墙节能考虑的问题

2.1 能耗问题

能耗超标在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发生外墙结构失效的想象从而产生异常病害,它会直接破坏房屋基层结构的稳定性能。一旦建筑施工开始之后,建筑施工现场的人力、施工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要充分满足建筑施工需求。建筑施工使用的材料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后,运送到施工现场。房屋项目在建筑施工阶段,必须要全面考虑到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对外墙结构采取可行的改造方案,选择适合房屋要求的外墙构造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施工作業目标。

2.2 结构问题

外墙结构是一般房屋建筑中比较常用的建筑形式,它在房屋工程改造中有很多优势。现在的房屋构造多半是混凝土结构,因此普遍比较关注房屋建筑裂缝问题,这对外墙结构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房屋建筑体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外墙结构是房屋的主要组合部分,它为居住使用群体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但是外墙结构的组合形式相对比较特殊,它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压轻度要低,承载能力也较差。我们只有不断分析和研究造成外墙结构房屋裂缝形成的原因,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房屋抗害等级。

2.3 材料问题

房屋建筑外墙施工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工程结构性能,只有综合控制外墙结构布局,才能更好地完成项目规划目标与建设目标。在传统建筑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发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三方面机构作用,从建筑房屋外墙结构规划、施工材料配制、施工使用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建筑施工质量标准。在进行房屋建筑改造阶段,建筑行业对外墙结构体系安全更加关注。现代房屋建筑结构对建筑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确保外墙施工质量是每个建筑工程单位必须考虑的问题。

3 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应用

3.1 节能理念在建筑布局中的应用

我国建筑的布局设计覆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当地区域的地理环境以及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调差研究,是一项较为系统性的设计工作。因此在绿色建筑进行布局设计时,需要建筑设计师注意的是:①绿色建筑的布局设计主要是对建筑的内部空间在功能以及形式上进行有效的划分,在保障将整个建筑工程中最佳功能效果最大程度发挥的同时,进一步保障建筑工程在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合理开发以及有效利用。在对建筑进行布局设计以及功能划分时,应当对整个建筑工程的使用着进行有效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实际的建筑功能使用规律进行划分,尽可能的将一些功能相似的设施安排在统一空间范围之内,例如将建筑工程中的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等节能环保型的功能安排在同一区域,不仅能够方便人们日常的生活起居,同时便于建筑管理人员日后的维修保养工作;②在建筑工程进行布局设计之前,设计师同样需要对建筑工程所处区域的地理条件以及气候环境详细的了解,并掌握其自然规律,依据当地的地形进行建筑布局的设计规划工作,尽可能的降低对自然能源以及建筑成本的消耗;③另外,对建筑工程所在区域每年的风向、温度以及经纬度等自然条件进行规律性的分析,从而决定建筑的朝向,为了能够将建筑工程的能源消耗降到最低,需要将建筑周围的风能、太阳能及其他自然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调查,是建筑工程布局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求。

3.2 供暖节能技术

节能建筑项目施工投入较大,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完整的控制方案,才能全面落实施工规划与改造目标,确保房屋建筑建设的可调度性。例如,供暖系统节能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利用计算机、平衡阀及其专用智能仪表对管网流量进行合理分配,不但可以节约能源,还可以改善供暖质量。(2)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消耗和控制热能,在用户散热器上安设热量分配表和温度调节阀,不但可以增加使用的舒适度,还可以起到节能环保的双重效果。(3)可以合理的使用新型的保温材料包敷送暖管道,以减少管道的热损失。

3.3 外墙节能技术

基于目标节能技术改革下,房屋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机制更加成熟,因此必须要全面落实工程施工改革对策,提出科学合理的节能调控方案。就墙体节能而言,原有的使用单一材料来增加墙体厚度增加保温效果的作法,已经不能适应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复合墙体已经成为墙体的主流。复合墙体一般用块体材料或钢筋混凝土作为承重结构,与保温隔热材料复合,或在框架结构中用薄壁材料加以保温、隔热材料作为墙体。建筑用保温、隔热材料主要有岩棉、矿渣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加气混凝土及胶粉聚苯颗粒浆料发泡水泥保温板等。

3.4 门窗节能技术

对于早期建筑的房屋机构所存在的建设问题,必须要实时调整原有节能控制体系,为建筑工节能调控给予指导,构建出更加符合现代管理需求的节能改革方案。通常情况下门窗一般具有采光、通风和围护等作用,同时还有着一定的建筑艺术作用。一般情况下门窗节能处理主要是通过改善使用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以及提高门窗的密闭性能。从现在门窗使用的材料来看,现在主要是使用铝合金断热型材、铝木复合型材、钢塑整体挤出型材、塑木复合型材以及UPVC塑料型材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节能产品。

3.5 屋顶节能技术

屋顶节能技术也是重点之一,主要体现在保温、隔热、围护结构上。在进行屋顶建筑施工时,可以先将屋顶的钉层夹层,再将纸纤维喷吹入内,形成保温层。而屋顶的隔热降温的处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架空通风、屋顶蓄水、定时喷水、屋顶绿化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节能要求,但目前情况下最受推崇的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例如太阳能集热屋顶以及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都是比较好的方法。

3.6 太阳能施工技术的运用

太阳能在建筑施工技术当中的应用,利用的就是太阳光照产生的能量,不会对建筑环境与建筑本身造成任何的污染,在有效维护建筑周边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能源的有效节约。太阳能最为有利的一个能源特点,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基本上不会受到环境因素等的影响;获取方式也十分便捷,方便建筑施工这种室外施工作业形式;同时,太阳能建筑施工技术还具备较高的可靠性。由于太阳能建筑实用技术自身具有的众多技术优势,使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具体的应用形式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太阳能供暖的应用以及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其中,太阳能电池的有效应用,是将太阳能电池安装在楼顶,通过光照作用进行能量储存,再由电池本身的能量转换功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实现太阳能发电,为建筑当中的各种用电设备供电。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太阳能建筑施工技术,将太阳能转化成多种建筑需要能源,进行建筑施工,能够有效控制各种建筑能源的大量消耗,进而实现节能理念在建筑施工技术当中的应用。

3.7 应用节能理念进行建筑施工工艺研发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的相关施工技术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发展与创新。应用节能理念,引进先进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进行具有我国建筑特色的施工工艺创新,跟随时代的脚步,实现节能施工工艺在建筑行业当中的全面推广。在建筑施工工程當中,结合节能理念选择适合建筑工程功能要求的新工艺、新材料与新技术,实现建筑施工工艺的节能效应,有效提升建筑质量。例如,关于建筑结构施工设计部分,应该以建筑整体的安全性作为首要前提,进行相关施工设计,应用节能理念,设计图纸应尽量应用创新技术,着重考虑建材节约,传统的钢筋搭接结束进行建筑结构施工设计,根本无法实现这一建筑目标;结合施工实际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应用螺纹连接代替传统的搭接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建材浪费情况,达到建筑施工的节能要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节能理念在建筑施工技术当中的应用现状与具体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合理利用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进行有效的能源转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能源的节约;与此同时,选用环保节能材料进行建筑施工,也是节能理念应用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不断研发与应用具有节能效用的建筑施工工艺,也能够推动建筑行业环保建设目标的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槟.绿色节能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5):218.

[2] 刘启源.浅谈节能理念在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0(2):47~48.

[3] 张雪峰.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3):58~59.

[4] 赵冬力.建筑施工技术中的节能理念应用探析[J].建筑知识,2016(5):3.

[5] 高燕娜.浅析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应用[J].建筑知识,2016(20):29~30.

推荐访问:浅析 施工技术 节能 理念 建筑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