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的建筑结构和雕刻艺术

时间:2022-07-20 09:20:03  阅读:

摘 要: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是东汉时期保存完整的画像石墓。文章通过对该墓葬建筑结构的分析以及石刻雕刻技法的解读,旨在研究董家庄汉画像石墓的石刻艺术特点及体现的汉代审美情趣。

关键词:董庄汉墓;建筑结构;雕刻艺术

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以下称董家庄汉墓)旧址发现于安丘市城西南凌河镇的董家庄村北面,山东文物管理处于1959年修建牟山水库期间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发掘后将整墓画像石移迁至县城城北果园暂存,后于1963年按发掘原样复原保存,现位于安丘市博物馆院内。董家庄汉墓是一座大型汉画像石墓,属东汉晚期。该墓由墓道、前室和中室以及后室组成,共使用石材224块,大部分石块为石灰岩石材。整座墓由加工成长方形的顶石和子母口式梯形坡石相扣接而成,结构坚固承重。墓内立有四根承重用的方形和圓形柱石,分别列于前、中、后三个墓室正中。墓门、甬道与柱石皆位于墓葬的南、北中轴线上。墓内画像石面积达146平方米,在所用的224块墓石中,只有几处未精细加工,精刻画像墓石达103块之多,其中有69幅保存完整的画像石刻。石刻采用了多种雕刻技法,除个别画像运用了透雕和高浮雕技法外,其他多数石刻采用减地凿刻浅浮雕和减地浅阴刻。所雕刻的题材以汉代流行的祥禽瑞兽居多,东汉时期流行的神仙传说、生殖崇拜、社会生活以及历史故事也较丰富。雕刻图案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布局协调,充分体现了汉代高超的石刻技艺。

1 董家庄汉墓的建筑结构

董家庄汉墓为坐北朝南之向,南偏西4度。整座墓南、北长14.3米,东、西方向至墓外壁宽7.91米。该墓由墓道、甬道、墓门、前室、中室及中室东耳室、后室及后室西间北耳室组成。除甬道用砖铺地外,其余均以石板、石条铺地。地面自前而后逐室增高,室与室的地面高度相差0.16米。画像分布于墓门、各室四壁、室顶及柱子上,共计占地146平方米。

董家庄汉墓建筑结构较为规整有序,无杂乱、拥挤的感觉,丰富而又写实,简洁而又明快。甬道地面用青砖以二顶一的方法平砌,各室地面均以石板铺成。甬道两壁以条石和石板砌成。前室、中室四壁建造时先在底部以条石铺设地栿,其上再竖立石板,地栿凸出壁面0.02米。后室及耳室四壁均直接立在铺地石板上。甬道由前后两列条石砌成的券顶式,前室、中室及后室两间均为由长方形顶石和子母口式梯形坡石相扣组合成的覆斗式顶,两耳室皆为平顶式。所有石材相扣紧密,石头间均用石灰砌缝,非常坚固。

甬道 长2.40米,宽2.22米,高2.52米(以内壁为准,下同),券顶。清理时在甬道口外有一堆杂乱的砖和一块半月形的封口石,据此推测甬道外口原来是用砖和封口石封堵,但被盗墓者破坏。甬道券顶由18块条石分两列砌成,后列直接在门额之上。

墓门 位于甬道后端,门洞宽1.33米,高1.41米。门洞两侧各有一立石,其上横架门楣,下铺门槛石。两立石内侧挖出凹槽,门楣下刻为台阶状。两扇门扉外开,皆有门枢,门枢上下两端分别纳入门楣和门枢的枢窝内,易于启闭。门双面均刻铺首衔环。门楣和甬道的券顶间是半月形的门额。

前室 南、北长2.40米,东、西宽5.67米,壁高1.88米,顶高2.70米。顶呈覆斗式,斗的各边和四壁成钝角相交。各斗壁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石,两端凿为斜面,结合紧密,利于支撑。斗底由三块石板组成,两端有榫,平扣在斗壁上。覆斗式顶结构简单而坚固。墓门开在南壁中间偏东,北壁开二门洞与中室相通,设于地栿之上,宽均为1.44米,高1.28米。前室北壁正中与墓门相对的方柱高1.26米,宽0.81米,厚0.44米,周身雕刻人物、走兽,上托横梁。立柱与门洞东、西两侧的壁板、立石共同承托由条石连接而成的横梁。

中室 面积较前室略大,地面比前室高0.04米,南、北长2.94米,东、西宽5.76米,壁高1.84米,顶高2.76米。东侧北壁中部开两门洞,设于地栿之上,与后室东、西两间相通。东侧门洞宽1.26米,高1.21米;西侧门洞宽1.19米,高1.21米。两门洞之间一立石,横截面呈“凸”字形,高1.21米,最宽处0.73米,与门洞东、西两侧的立石共同承托一横梁。结构与前室同,顶也是覆斗式。

东耳室 东壁向外开出一耳室,即东耳室。平顶,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28米,高1.38米。地面与中室东面的地栿齐平,比中室地面高0.18米。中室与该耳室相通的门洞高1.22米,宽1米。

后室 南、北长3.55米,东、西宽4.62米,壁高1.62米,顶高2.51米。地面比中室高0.19米。未铺设地栿,室中心立一圆柱,通高1.2米,上、下有方形的栌斗与柱础。栌斗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高浮雕的镇墓兽,柱身刻有众多的动物和人面。南壁中间有方形支柱,上承横枋;北壁中间有一个方柱,高1.20米,一面靠在北壁上,其余三面雕刻人物、动物等。三柱在一条直线上,上承南、北过梁,并将后室分为左、右两间,每间均为覆斗式顶。

北耳室 西间北壁正中向外开一耳室即北耳室,平顶,地面与后室地面齐平,南、北长0.92米,东、西宽0.80米,高1.18米。与后室想通的门洞高1.11米,宽0.86米。

2 董家庄汉墓画像的石刻艺术

董家庄汉墓画像雕刻主要分布在该墓的甬道封口石、门额石、墓门、立柱、地栿、墓室四壁及室顶等处,运用了减地凿刻浅浮雕、浅阴线刻、高浮雕以及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雕刻技法的选择多根据雕刻的题材需要以及所处部位的不同决定,也有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多种雕刻技法的情况。整体而言,董家庄汉墓的画像雕刻统一而又富有变化,协调而又无杂乱的感觉。

凿纹减地浅浮雕 董家庄汉墓中使用最多的是这种雕刻方法,约占80%。这种雕刻技法因为石面和物象都刻画得比较粗放而产生了一种浑厚质朴的美感。虽然大面积使用,而且画面繁琐,却无浮巧之嫌,反而感觉风格统一,粗犷朴拙,个性鲜明。董家庄汉墓画像石刻的边线上几乎都雕刻有较宽的纹饰带装饰,较多出现的为三角纹、弧线纹、平行线纹、菱形纹、双曲线纹等几何纹样组合图案。这些纹饰带灵活多变地组合排列在一起,形成多达四五重的复合花纹带。后室的纹饰有灵芝、祥禽瑞兽、云龙等复杂线刻图案。这些纹饰刻画精美,工整华丽,疏密有致,富有画面感,与画像内容相得益彰,是汉代审美特征的充分体现。

凿纹地凹面阴线刻 董家庄汉墓前室东壁、中室西壁和中室南侧横梁的《车马出行图》及《孔子见老子图》就采用了这种雕刻技法。尤其是一些细部特征,阴线刻得细如毛发,却有力度,并且栩栩如生,如各种马车的形制与套驾方法以及人物的形态、五官、面部表情和衣着服饰等都表现得十分具体,类似今天的工笔画。

高浮雕 董家庄汉墓高浮雕的石刻主要运用在甬道的封口石、墓门以及室内的三根立柱上,以增强视觉的立体效果,更显庄重威严。位于室内的立柱上刻得最深的地方达11厘米,使这些建筑部位格外引人瞩目,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方形立柱上的图案采用高浮雕技法随柱子的结构上下罗列,虽然不达精雕细琢,但简约粗犷的技法形成了极强的立体效果。造型技法上也打破了同时期画像石注重平面的装饰效果,使物象清晰、造型写实、生动传神。

透雕 董家庄汉墓前室与中室的方立柱南面两侧转折处、后室北壁方立柱右侧转折处使用了透雕的雕刻技法,通过对部分表现对象的镂空透刻,画面更富于立体层次变化,给人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之感,避免了浮雕中因雕刻深度的原因造成图案缩短变形的缺陷,形象生动,堪称汉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董家庄汉墓建造于汉画像石艺术的巅峰时期,建筑结构布局科学、合理,利用梯形石块、立石、横梁、立柱、地栿及铺地石板的特点,逐渐分散力度传递,增强了墓葬的稳定性,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汉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墓葬中使用的雕刻技法多样,在整个墓葬石块的有限平面内,匠人采用不同的雕刻形式,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说明了当时雕刻技法的成熟和精细。董家庄汉墓是集汉代建筑和雕刻艺术于一体的杰出作品,代表了当时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推荐访问:安丘 建筑结构 雕刻 家庄 艺术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