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试教育”中教育异化的拨正

时间:2022-07-18 19:10:03  阅读:

【摘 要】“应试教育”中教育异化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异化,体现在超负荷的学习、无意义的学习、片面的学习;教育方法的异化,体现在灌输式的学习和无序的学习;教育评价的异化。只有通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并努力追求教育评价的多样化,才能还教育本来面目,让教育“美”起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 键 词】教育异化;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36-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但是这些成绩的背后却存在一些隐患:

场景一:六年级的小明刚放学,妈妈给送吃的过来,因为他要赶着去上“小升初”冲刺班,没时间回家吃饭……

场景二:某高三教室,学生课桌上的书堆的很高,几乎埋没了学生的脸庞,仔细观察,他的桌仓里也满是书,甚至连椅子旁边的纸袋里也放满了书……

场景三:化学早自习,老师说:“同学们,把我昨天给大家划的那些方程式拿出来背,课堂上我要抽查,那可都是考试的重点……”同学们开始背诵……

场景四:体育课上,老师让学生练习800米长跑,说是下周要体测,有点发胖的佳佳在跑步过程中摔倒了,旁边的同学袖手旁观,不但没有去扶起佳佳,反而有几个男生在那嘲笑:“胖子,跑不动,摔倒了吧?活该,谁让你吃那么胖……”

这四个场景投射的是应试教育对人的摧残,所谓“应试教育”,是我们对那种单纯由考试来决定入学或升学机会的教育现象的简称。[1]当今的教育一直在围着“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转,一切都以分数衡量,不管学生心理是否健康、道德是否高尚、创造力是否突出、自理能力是否合格,所有这些都不重要,教师、家长、社会都看重的是成绩,好成绩代表一切,这就是我们当前的教育。它是一种异化的教育,即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失去了教育的“美”。

“教育异化”在本文中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培育下一代使之更好的创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教育的作用被歪曲地发挥。[2]教育异化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异化、教育方式的异化、教育评价的异化,这些异化的现象都是背离了教育的真实本质,背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使教育成为了一种“非教育”。

一、“应试教育”中教育异化的表现

“应试教育”导致了教育异化,在这种现象下,教育异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三方面的异化。

(一)教育内容的异化

1. 超负荷的学习。所谓超负荷,就是指学习的内容在数量和难度上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3]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知识的掌握与其身心发展紧密相连。所以说,一名学生他所能接受的知识量和知识的难度是有限的,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教育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应试教育中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家长也通过不断为孩子报补习班助他们“一臂之力”,而学生真正能承受得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人们看到的普遍现象是,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学生的想象力却越来越匮乏,创造性越来越少,这都归因于超负荷的学习对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过多的负面影响,学生无法消化学习的内容,教育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 无意义的学习。超负荷的学习主要是指学习的内容数量过多、难度过大,而无意义学习则是指学习内容的内涵缺乏充分的合理性和意义性,大多内容较为枯燥无味、脱离现实,也就是说,学习内容的“含金量”不够,这主要体现在机械性的学习活动中。虽然教育改革一直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现实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老师教、学生学”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为了考好成绩,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记忆知识,没有感受到知识的意义、知识的价值,无法将知识内化,教师的教学内容也是和考试大纲密切关联,对于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关注的不够。大量的无意义学习,对我们的教育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学生无法将知识与现实联系,一些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不明白学习的意义,所以“书呆子”一样的学生越来越多。

3. 片面的学习。马克思很早就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在当今社会我们更是把这一内容丰富化了,要求人能够全面、和谐发展。如,身体与知识的和谐发展,知识与道德的和谐发展,智能与情感的和谐发展,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和谐发展等等,这些都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在这种结构性存在中,各部分各要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中,学生这些本来要和谐发展的要素却失衡了,只能是片面性发展。学生注重了知识学习,忽略了身体锻炼,轻视了道德修养,这种片面学习的结果就是:学生道德失落日益显现、身体素质日趋低下、生活能力日渐缺乏、创造力极度匮乏。这显然不是成功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教育,它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反而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人的发展。因而,这种片面的学习,也是教育异化的一种表现。

(二)教育方法的异化

1. 灌输式的学习。杜威曾指出:“普遍的即外部的灌输,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4]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老师对学生依旧是空洞的说教、单纯的灌输,他们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使得学习失去乐趣,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受到了摧残,妨碍了他们智慧和道德的发展,他们渴望自由与快乐。真正的教育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彰显学生的个性,并且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明白学习的意义,主动地去学习。柯尔柏格说:“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5]由此,单纯的灌输式学习也是教育异化的表现。

2. 无序的学习。所谓无序,是指在教育方式上违反人的发展规律,不遵从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发展的特点而进行的教育。教育可以塑造人,前提是教育必须依据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发展特点来塑造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各自的发展特点,教育方式的实施,就是要依据人的发展进行选择,其目的就是使人在教育活动中最充分地表现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而现实中,学生的学习是无序的,如一些老师在教授小学低年级课程时,采取同高年级一样的方法,这就没有考虑到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的差异,在教育中违背了人的基本发展规律。一些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物,按照物的序来要求学习者,这种教育的方式,其结果是学生很难掌握真正的知识,让学生失去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在教育方法方面教育异化的最重要原因。

(三)教育评价的异化

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学业成就都是通过考试来进行评价的。考试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激励学生更努力地学习,然而现实中却异化为教育目的。社会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用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优劣;学校用考试成绩作为奖惩教师的标准;教师也用考试来管理学生。康德说过:“你须要这样行为:做到无论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成目的,总不把他只当做工具。”[6]而应试教育是将人看做了学习的机器,整个教育成了考试的机器,考试、升学似乎成了受教育的目的,所以出现了学生的考试复习题越来越多,辅导资料越来越多等等这些现象。现实中教师通过成绩的高低给学生贴上了“好学生”、“差学生”的标签,对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而言,“除了标签后,我们是赤裸的,然而我们却不愿意面对我们的赤裸,因此我们固执于标签……”[7]这样的教育,使得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我们是时候该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了。

二、如何让教育“美”起来

教育本来是一种“美”的教育,这种“美”体现在它担负着传递人类精神文明,育人成才的重责,并且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享受教育过程,从中得到知识与乐趣。应试教育是一种异化的教育,一种不“美”的教育,怎么样才能拨正这些已经异化的现象?怎样发挥教育的真正功能,还它本来面目?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举措:

从宏观方面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行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是为了纠正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而非排斥考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育;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和谐发展,而不是只注重某一方面的发展的教育。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提出:教育的培养目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及学会生存”为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即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8]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已有十多年,但是收效甚微,朱永新谈到“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依然是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依然是扎扎实实。”[9]教育是塑造和培养人的活动,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使人的各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使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个人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所以,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迫在眉睫。

从微观方面看,我们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方面进行改进,让教育“美”起来。

(一)教育内容方面

1. 将“减负”进行到底。超负荷的学习,正在异化着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考试的机器。要使教育内容的异化得到缓解,我们就必须将“减负”进行到底。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强制措施,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执行、监督和问责的相关机制,强制给学生“减负”。二是学校要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三是教师要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发展特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上课效率,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精华,避免课后大量进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 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他们感兴趣的、是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用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第一,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多一点时间,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必定会事半功倍。第二,教育内容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教育所涉及的活动是要培养人的各种能力、品质,实现个人生活的完满。所以,教育的内容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让其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反之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到生活中,要达到学以致用,而非纸上谈兵,教育的内容要有意义,而不是整天对着内容庞杂、堆积如山的复习题。

3. 进行全面、完整的学习。“教育是人的事业,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义。科学发展观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回归教育的本源和本义。”[10]在应试教育中,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授,只教给学生考试的内容,却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教育应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让他们的各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也要注意知识的全面性,在教学内容中涉及一些道德情感、生活技能、生活常识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二)教育方法方面

1. 采取启发式教学。我们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待学生的学习要循循善诱,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如何更好地采取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做到:一是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不同的事物都会怀有一颗好奇心,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经常给学生提出新颖的问题,要求他们先自己去探索,让学生真正地进行探究式学习。二是要善于引导。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必须用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做为“引子”,一步一步将学生的眼睛、心思引入到教学中去,从而开展新的课程,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三是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只有主动、积极的进行学习,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教师在备课、授课、课后都应该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只有学生自己亲自经历了,他们才会将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2. 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实施教育必须尊重这些规律、符合这些特点。皮亚杰提出过儿童认知和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与教育内容。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年龄的划分和各自的特点。这一提法很科学,教育就应当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发展安排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并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如,处在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具体图片或实物进行教学,到了高年级,教师就可以用逻辑性强的演绎推理等进行教学。总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有序进行。

(三)教育评价方面

教育评价要追求多样化。应试教育中,教育评价的方式就是考试,一切以分数为主,人们根据分数的高低判断学生的能力,这种评价方式是一种畸形的评价方式。我们的教育要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综合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际生活常识、生活自理能力、创造力等进行评价,让教育的评价反映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非只是学习能力。评价的方式可以多元化,比如融合平时生活中的表现、周围同学、老师的评价等等,这需要社会、老师、家长正确的看待教育评价,全面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和积极作用,全面看待考试的作用和分数的价值,既重视过程的评价,也重视结果的评价。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它所培养的人应该是快乐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而当今的“应试教育”却背离了这种目标,使得教育异化了,如何让教育返璞归真,实现其真正的目的,让教育变得越来越美,需要我们共同思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军.教育竞争的异化——“应试教育”的哲学反思[J].平原大学学报,2007(2).

[2]万作芳.论教育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3]李晶.教育何以异化[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4]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49.

[5]伍香平,岳伟,王慧.教育异化问题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7).

[6]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51.

[7]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39.

[8]曾黎.关于教育竞争与应试教育的理性思考[J].天中学刊,2000,(4).

[9][10]朱永新,何小忠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35,3.

推荐访问:教育 异化 应试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