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暖阳志愿行,探访公益机构,关注留守儿童

时间:2022-07-18 15:45:02  阅读:

【摘 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青春火-暖阳志愿行”社会实践团队利用暑假时光,以学习优秀志愿者精神,传播正青春正能量为目的,通过走访参观、实地调查、下营地执行的实践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会围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向当地政府质询情况、拜访四川公益组织、参观地震遗址博物馆、以及学习志愿服务先进事例所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首先通过走访四川各个公益组织,了解到了地震灾后各地区志愿服务组织对于重建工作的转型。他们多数在向社工服务方面转型,比如群团社工服务发展中心与成都市志愿服务中心便是典型的代表,它们在做社工服务的同时还会追求项目的特色与可持续性;其次团队通过实地调查,参观地震遗迹博物馆,收集了像英雄方杰老师之类的志愿服务先进事例;最后团队在四川绵阳涪城区进行26天的营期培训,陪伴当地孩子们度过一个意义非凡的夏令营。其中发现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普遍差距,乡村孩子当中留守儿童居多数,城市孩子当中也存在务工子弟,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单调无趣,团队成员通过主题游戏、绘画、手工、趣味运动会等夏令营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可,另一方面让孩子的团结力、沟通力、耐挫力、自尊力、创造力五大积极心理品质得到提升。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们仍有所不足,其中公益组织面临的现状与生存挑战、乡村留守儿童的持续关注、夏令营活动模式探索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可喜的是,我们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得了地方各地的支持,无论是每次拜访的公益机构,还是对先进志愿者的采访,营地家长的鼓励,他们都对青春火团队给予中肯的评价。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新闻、报纸、微博等多种平台报道达2001次,充分的将实践成果宣传出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志愿服务;公益机构;留守儿童;夏令营;五大积极品质

一、课题背景

(一)社会背景

1、对于四川而言,2018年是志愿服务的“公益元年”,震后重建工作也小有成就,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从前的那些志愿组织,现在又发展如何?是逐渐解体,还是以朝着一些更加蓬勃的方向发展?带着这些疑问团队决定去拜访他们,向这些公益大家取经。

2、汶川、北川、什邡、绵阳;这一个个沉重的地名是5·12大地震中被人们提及最多的地方。它们是地震重灾区,这些地方饱经磨难,但是,这些地方也有抗震救灾精神闪耀着的光辉,为调查汶川地震重建工作,以及重建工作中抗震救灾精神的发展,团队带着寻访志愿精神、发掘英勇事迹的初心探访这些城市。

3、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245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6102万以上,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单单十堰就有十万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

(二)项目背景

对于乡村孩子来说,夏令营对于他们可能是陌生的一种模式,特别是对于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缺乏正常孩子应有的陪伴,更有可能出现心理孤僻、不善沟通、性格极端等问题;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暑假时光更多花费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上,有一部分孩子甚至一暑假呆在家里或者去参加补习班,假期单调而乏味;在城乡结合处,父母外出打工由老一辈照顾孩子现象更为普遍。

二、实践过程

(一)走访参观篇(想要了解的问题主要关于震后重建中的志愿精神、公益机构的生存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如何汲取四川志愿服务行业精华于十堰本地等)

在成都,团队十人分成两批,分别在队长王艳辉与副队长周咏雪的带领下高效率运作,拜访了位于成都市的5个公益机构,分别是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武侯青年聚落、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成都志愿服务中心、美锦公益。团队成员探访的这些机构中,很多公益人,都参加过抗震救灾一线工作,甚至有些机构的前身就是抗震救灾中的民间志愿组织。这些机构的发展是当初那些民间志愿组织发展的最好体现。

结束成都之行后,实践团队脚步来到汶川这片土地,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汶川地震博物馆与漩口中学遗址,并且受到当地村主任与扶贫车间主任的接待,队员们体会到地震留下的不是无尽伤痛,而是诸如英雄方杰老师舍己救人的光荣志愿事迹以及依旧闪着光辉的抗震救灾中的志愿精神。

第三站,队员们来到什邡,在导游员带领下参观了穿心店地震遗址与什邡市抗震救灾博物馆,并与当地志愿者联合会取得联系,和负责人黄成刚先生进行了座谈、交流。

第四站,团队队员选择了北川羌族自治州。队员一行人来到重建后的崭新而寂静的新北川,队员们走上街头与居民交流,分别采访了老北川居民与新北川原住民眼中的北川,之后联系到原中国心志愿者团队,与负责人交流了中国心团队在北川大地上的十年发展之路。

(二)营地执行篇(为乡村孩子开一期七天的夏令营活动,关爱陪护乡村留守儿童,弘扬志愿者精神)

利用十四天的时间,分别在新皂镇麒龙庙村和涪城区剑三社区开展两期7天/期的夏令营活动,据统计两期参与孩子达四十五人,第一期新皂镇麒龙庙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共计八人,其他孩子多数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第二期涪城区剑三社区留守儿童居少数,多数为城市孩子,性格相对外向开朗。

通过两期活动,夏令营通过有效的主题活动、游戏、素质拓展课,丰富乡村孩子们暑期生活与孤独心灵。围绕团队事先确定的主题与执行框架,开展了团队建设、营员建设、文化建设以及五大能力建设方面的活动,包括趣味运动会、趣味时装秀、创意黏土课、主题绘画、主题演讲比赛、“我是小小演员”情景剧、特色游戏等比较新颖的方式,寓教于乐,实现教育的作用。

区别于支教的模式,夏令营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活动,在玩中学,发掘孩子的潜能,用创新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设置“沉思壁”犯错误主动承认,同时也起到威慑的作用;设置“秘密信箱”,收藏孩子的小秘密与每天的不开心的情绪;在剑三社区,围绕四川川剧开展了一天的传统文化营活动,从川剧知识科普讲解到创意脸谱绘制再到经典川剧段落的鉴赏,最后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脸谱成果;八一建军节,围绕“致敬解放军”开展了观看爱国影片、军队宣传片,举办了“八一建軍节”主题演讲比赛。

此外,团队队员还举办励志课堂,为孩子们分享志愿服务的经历,举办“大学初体验”课堂,帮助孩子提前了解大学,结合团队所在学校汽车命名的特色,为孩子们科普汽车的发展历史以及常见的汽车品牌的特色。在第二期营会活动中,尝试与小朋友角色互换,让小朋友作为游戏的设置者、志愿者老师作为参与者,分角色体验,通过“你画我猜”、“捉松鼠”等游戏,让孩子主导,增进彼此角色间的理解和认识,孩子体会到了志愿者老师位置上的主观感受。

三、实践成果

(一)通过走访发现四川大部分因地震组织的非盈利公益机构,为了谋求发展都选择了转型做社工服务,当志愿者组织成为社会组织,当志愿活动成为一种行业时才能存活,原先发挥应急作用的组织,都面临着从应急到常态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形成了适合自己的管理机制与特色项目。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一个公益机构如何才能秉承初心的做下去,这就让公益机构明确的思考并确定自己的定位。

(三)在走访中队员了解到现在公益活动有“大而全”与“小而美”的区分方式。“大而全”的公益活动如午餐计划,“小而美”的公益活动比如群团组织的“童伴”活動。

(四)为两个夏令营营地四十名孩子通过安排的活动,从他们的信封、便利贴中看到在七天的欢乐中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有所提高,当中的留守儿童、“问题小孩”也在志愿者、在伙伴的陪伴下,变得外向。项目实行中得到家长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肯定,实现了团队初期设置的目标,丰富了乡村、城市孩子的暑假生活,培养了他们积极的心里品质。

另外,使孩子变成了一个有温度的人,通过每天的暖心任务,例如给父母一个拥抱、亲吻等,让孩子学会感恩;孩子会主动留下来帮助志愿者们清理卫生、主动帮助老师收发纸笔,甚至有孩子看到志愿者被蚊子“折磨”的双腿主动去擦拭伤口。

四、总结

此次“青春火-暖阳志愿行”社会实践历经一个月的实践,基本完成了团队初期制定的暑期社会实践的目标,深入社会,锻炼队员们的交往能力、生活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队员各方面素质,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此次社会实践先是对四川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先进志愿服务个人展开小型的有针对性的调研走访,深入四川在一次次摸索中学习四川地区的志愿者精神风貌,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将志愿者精神深埋心底,最后将在四川学到的志愿服务方面的技巧、方法、知识传输到十堰地区,提升十堰人民对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把我们的实践结果与十堰本地或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

夏令营执行期间通过主题游戏、运动、绘画、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丰富乡村孩子们暑期生活与孤独心灵,在关爱、愉悦、尊重和平等氛围中,提升孩子们“自尊力”“创造力”“耐挫力”“团队力”和“沟通力”五大核心的积极人格品质。让孩子们在乡村环境中发现乡村美丽,在自我发掘中认同自我潜能,在快乐学习中培养学习兴趣,为未来创造可能!

队员们在后期积极用新闻报道的方式宣传团队的实践成果,向各类网站投递新闻稿达到2200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扩大了视野,为以后的成长生活奠定了基础,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立志于服务社会,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

推荐访问:留守 探访 公益 志愿 儿童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