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的美味散发出来并流传下去

时间:2022-07-18 14:40:03  阅读:

编者按:在我们的印象中,科学是神圣的,也是枯燥的,是远离我们生活的。是少数人每天不得不面对的工作,直到与业界专家深入交流,方知科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打电话有科学、吃大豆有科学、天气阴晴同样有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之所以感觉它非常遥远是因为科普离我们太远。为了让科普走进我们的生活,为了让科学散发出生活的美味,我们特邀了关心科普出版的业界专家、学者,来共话科普出版,他们的忧虑、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思考或许能为科普出版的明天补上一笔一画。

在出版领域中多有创新、成就不凡的复旦大学出版社贺圣遂社长,是一个科普迷,不管多忙,中外合作出版的科普杂志《新发现》他每期必看,但国内科普读物着实让他遗憾,用他的话说“也让科普迷很伤心”。他理性地分析了原因所在:一是科学家还在探索的路上,没有足够的精力做唤起国人的科普工作。二是科普写作要求高,既要有科学家的思维,又要有文学家的表述。如今部分科普读物表述不清,稀奇古怪,主要是不会用大众语言。三是科普读物市场潜力很大,应该有各个年龄段人看好的读物,不仅仅是给孩子们看,也不能仅仅出版“动脑筋爷爷”,他希望能读到更多更好的本土科普读物。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黎雪触及到科普令人失望的体制原因:国外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是在相对成熟的市场机制中进行的,科学家的研究项目,要让尽可能多的公众知晓,才能获得尽可能大的支持,也才能取得他们所需的资源;而我们目前科学研究的经费是国家拨款的,基本与公众无关,这也许是我们的科普工作远离大众,无暇、也无心顾及大众的一个原因吧。

受国人广泛关注的《时间简史》《世界是平的》的责任编辑孙桂均,从传统文化的地位与特点分析了近现代科学体系不能出现在中国的必然性,引人深思。

其他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他们的关注和心愿,可喜的是,近来科普出版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特别是在科普创作的队伍中,加入了不同知识结构的人,专业与非专业、传统与时尚、科学与文学、民间与媒体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组合,他们带着不同的感受将剥开科学坚硬的壳,拿出科学美味的果实、让其美味散发出来并流传下去……

科普读物与读者关注

·其实,图书分类名称不宜改动,只需根据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新发展,不断增加新内涵,采用新形式,运用新技术即可。

·学科名称对读者的范围有一定影响,对读者的吸引力影响不大。

·出版物具体的书名要吸引入,有利于读者关注,不一定在书名上出现“科普”两字。

·给大众看的,应该有较大的发行量,否则,起不到普及的作用。

·读者可以因为某本书而喜欢上这一类读物,这里所说的喜欢,指向是具体读物中所承载的知识,而不是学科名称本身。

·科普、科学文化读物、公众科技传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其提出的背景、反映的文化要求、适用的区域都是不同的,可以并列存在,而不是说要否定哪一个。

本刊记者:“科普”概念应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生活的地方就有科普知识。然而,传统的科普立意较低,带有扫盲色彩,习惯于板着面孔灌输知识,长期以来一直将青少年设定为主要科普读者群。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多样、速度快捷,科普的传统立意似乎离大众越来越遥远了。江晓原先生提出采用“科学文化读物”的称呼,舆论界认为它的界限比传统的“科普读物”更广,可以包容更多类型的读物,也比“科普”这个词更利于亲近读者。国际上通用的概念是“公众科技传播”(PCST),包含平等传递知识、引人思考之意,您认为学科名称对读者的范围和对读者的吸引力有影响吗?什么样的名称更利于读者?

蔡鸿程:其实,图书分类名称不宜改动,只需根据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新发展,不断创新发展,增加新内涵,采用新形式,运用新技术即可。这样,对读者的范围和对读者的吸引力只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因为科普读物本来就亲近读者,科普读物的范围本来就很宽,“科学文化读物”可以是科普读物的一个大类。

科普读物是分层次的。依读者对象分,有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群的,有以农民为主要读者群的,有以工人为主要读者群的,有以国家公务员为主要读者群的,有以大学生为主要读者群的等等。依大类学科分,有基础科学、农林科技、工业与信息科技、医药科技、国防科技等。依出版物形式分,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均有。

黎 雪:学科名称在集合层面上代表一定的范围,是受众从字面上直观了解、感受本类别指向的第一个渠道,在某种程度上,对读者的范围和对读者的吸引力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客观地说,这种影响力并不大。读者所接受的是具体读物。读者可以因为某本书而喜欢上这一类读物,也可以因为对某类知识感兴趣而喜欢这类中的大部分读物。这里所说的喜欢,指向是具体读物中所承载的知识,而不是学科名称本身。

科普、科学文化读物、公众科技传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其提出的背景、反映的文化要求、适用的区域都是不同的,可以并列存在,而不是说要否定哪一个。

从我们国家的现状来看,当前仍是二元结构的社会,还有许多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差距还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肯定与国际接轨的积极意义,也要继续投入科普创作,开展科普活动,不能否定“科普”这个名字。这三个概念,在相应的时间段和区域,有不同的作者群、读者群,它们各自代表的含义在不同的范围是被接受的,现代化的、城市的、乡镇的,但对另一个范围就不一定了,不能都是面向精英阶层的东西。如果对农民读者讲公众科技传播,他们不一定能够理解。因此我认为,这三个概念都是可以并列存在的,可以共存、并举。

例如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青鸟译丛”基本上是面向知识分子的,阐述理念性的问题;而“‘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则是面向广大农民的,讲的是什么时候田里种什么,如何高产,如何赚钱,很实用。

沈元勤:学科名称对读者的范围有一定影响,对读者的吸引力影响不大。出版物的内容和特点属于科普类的,给大众看的,具体的书名要吸引人,利于读者关注,不一定在书名上出现“科普”二字。我国目前每年出版的科普类图书数量不少,但发行量大的畅销书不多,主要是内容和写法不太吸引人。既然是给大众看的,应该有较大的发行量,否则,起不到普及作用。

蔡克难:科普凑物根据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实用型和知识型两种。比如,《醋蛋治百病》为“实用型”,即阅读此类图书“可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而《沙漠的呼唤》为“知识型”,阅读这类图书并不能立竿见影地产生“价值”或“效益”。一个浮躁浅薄、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中,前者更受推崇。事实上,这类科普读物占据了当前主要的科普市场,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现状。

推荐访问:流传 美味 散发 科学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