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芝冈日记选录(三十四)

时间:2022-07-17 09:35:03  阅读:

一九六二年(北京)

五月二十六日

午前,流沙同志和乘舟同志与吉林省赣剧团三同志到研究所(指中国戏曲研究所)开会,讨论《弋阳戏曲源流初探》,是不同意见的初步接触,辩论情况还很良好。

午后,往文联大礼堂看赣剧。由江西省赣剧院一团演出三个青阳腔节目:一为《金锁记》的《斩窦娥》;一为《吐绒记》的《叔嫂会》;一为《思凡》。并由吉林省赣剧团演出《还魂记》的《游园惊梦》,腔调和长沙湘戏《赏荷》相类似,可想见两地弋阳腔的彼此流通。

五月二十七日

午前,谌小岑兄来谈黄、庞资料意见。他认为驻沪办事处部分检查还不深透。这是个好的提议。只要长沙朋友态度一致,资料就更能提高一步。

五月二十九日

流沙约研究所(指中国戏曲研究所)同志往李铁拐斜街新雅餐所谈《弋阳戏曲源流初探》,备有午餐。计赴约的人有李啸仓、俞琳、何为、沈达人、黎新等。从午前九时谈到午后五时许。流沙认为浙东一带弋阳腔无四大传奇等剧目,广东潮州白字戏也无此类剧目,正字戏和江西邻省如浙江、安徽、湖南高腔戏里却又都有。因断定弋阳腔本无此类剧目。但在明代戏曲资料里面,四大传奇剧目在嘉(靖)、隆(庆)以前却又无演出记载可凭,所以不能得出结论。但弋阳诸腔广大区域既有此类剧目演出,也很难使赣东地区自外于其它地区,自成为弋阳腔的独有区域,且资料得自现有艺人口中,可靠性也只能前推一百多年。又何能凭此资料,远推到明代中叶以前。虽然如此,但缺少第一手的前代资料,却仍难解决问题也。赣剧老艺人说,赣剧是从杭州铁板桥头二十四位老郎菩萨传过来的。

五月三十日

孔尚任《湖海集》卷五《曹郎弦索行》:“我闻三弦边塞兴,帐中搊劝将军酌。鏦铮铁骑度关时,羯鼓觱篥相错愕。而今变作太平音,昆山曲子不寂寞。一柄檀桧三条弦,今何娜鼨昔何恶。恰似白头从军还,灯前说起事如昨。时人哪知兴亡愁,旋学软调夸指搏。青儿弦索嫁马厮,白三琵琶埋北郭。传头只有曹郎真,听来软调也相若。”卷五所录诗,是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所作,校阅人吴门邓汉仪孝威说:“狼山白三工琵琶,久为吴梅村祭酒所赏。余在雉皋,雪天酒夜,曾听其妙音。今宾朋云散,璧双亦作古人。乃有曹郎,夙经传授,得其神解。近于博士孔君座上,抚弄弦索,闻者色变。孔君援笔为歌行赠之。其诗佳妙,不减娄东。而后世赞曹郎者,一如白三。从此海内又添一段佳话矣。”弦索即魏良辅与张野塘所改的三弦,音调已与北方大异,而全从昆曲音调。白三以琵琶驰名江南,曹郎所传得的是他的琵琶绝技,但孔所咏的却是他的所(弹)三弦。王芷章向主张弦索乃是北曲,用琵琶搊弹,却不知清初琵琶、三弦所弹都是“软调”,盛行昆山一带,和明初已全是两种。当时虽有“弦索官腔”之称,仍当是昆曲弦索,非北曲也。(页边记:清初,弦索、琵琶,都是“软调”,是昆曲搊弹,不是北曲。)

饯凌鹤、高履平、流沙与吉林赣剧团团长。主人为晏院长(晏甬,时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郭汉城、李啸仓、韩力及我,共五人。席设全聚德。

五月三十一日至六月十日之间

从唐代安史乱后,开始形成中国戏曲形式,综合起来说,可从此划分一个阶段。如果分别列举,如参军戏、踏摇娘、宋杂剧,却各有不同的进路,或从初唐即已向戏曲形式逐渐演变,或为后起艺术形式,或为此一阶段基因,或为此一阶段初步成果,不能因时代阶段的划分,将各种不同形式的技艺发展,都拘束在这个阶段划分里来。

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是南戏在温州民间流行时的民间称号,南戏是它流行地区较广时,在民间流行的称号,三种称号同时在民间并存,不能说“温州杂剧进入临安改称南戏”。更有个戏文的称号,流域更宽,时间更长,民间一直通行,不能忽略过去。

《草木子》(作者为叶子奇)和《南词叙录》(作者为徐渭)所记南戏和北杂剧的兴替,有作者的时间(如徐比叶晚)和地域(如叶、徐都在南方)的局限。如《草木子》说:“元朝南戏尚盛行,及当乱(指元末各处的农民起义),北院本盛行,南戏遂绝。”是指南京一带戏曲进展形势,还是指“北方情势”,还是指全国情势,却应当加以辨认。徐所说却又是隆(庆)、万(历)间人说元末明初的事,和叶所谈当时情势又不一样。

从元末明初一个阶段,北杂剧的衰落只能是一个种迹象,到以后仍然是以渐衰落。衰落的原因是太祖、成祖提倡北杂剧,文人从都市到宫廷,藩王以杂剧为主要娱乐,杂剧演出从勾栏移向宮廷贵家,使杂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失去民间活力。即南戏的兴起也不是突然而来,明初南京戏曲演出仍以杂剧为主,南戏入北京仍在稍后。明太祖爱《琵琶记》也不即是提倡南戏。

既说“南戏是继承了宋杂剧的成就后形成的”,又说“在宋杂剧未进入南方以前,浙江的温州一带已经流行着村坊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永嘉杂剧)”,那末,“永嘉杂剧”只能是“南戏”的源泉,它本身和“南戏”不当是一种戏了。因此作者说:“它(南戏)在接受宋杂剧的成就之前,还是一种初步综合了南方诸伎艺的比较原始简单的形式(永嘉杂剧)。”

如果说“南方诸伎艺”完全和北方民间伎艺无关,南方的“宋人词”完全和北方的“宋杂剧”无关,是否也能独自形成一种南方所自有的“原始、简单”的戏曲形式呢?就“宋杂剧”而论,也不必到元朝灭宋以后才渐流布到南方来,宋官本杂剧不能看成“南宋之作”,应当看成“两宋之作”。在《武林旧事》所载段数里,就包括了宋元丰(宋仁宗赵顼年号——1078~1085)时的剧作(见《宋元戏曲史》五章尾)。再如“唱赚”、“诸宫调”等,也不必在元朝灭宋以后才流布到南方来。本篇说“尽管南渡以来,北方的各种伎艺,也曾不断地向南方流动”,这句话是还当强调它的。原则上,政治、军事的南北分割形势,是不能完全断绝民间伎艺的交流作用的。

张功甫(即张镃——1153~1221?,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对海盐南曲的提高和北杂剧是否有关,是无法证明的。但杨梓父子对海盐南曲的提高和北杂剧有关,却有事实证明。昆山腔在元末虽有提高,但不能说和北杂剧有关。可知南曲腔调提高和北杂剧是否有关,还当看条件说话。

推荐访问:选录 日记 黄芝冈 三十四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